怎样认识学前教育的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前教育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有两种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倾向,一种认为只有书本知识才是教育资源,一种认为只有正规上课才算真正学习。很显然,这是儿童教育的两个误区。是什么因素导致一部分幼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走入误区呢?我们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压力。一些家长们公认办得好的小学校,为提高自身的质量和竞争力,或为了筛选掉过多的要求入校者,在孩子入学之前,先要通过测试孩子的识字和算术水平,决定是否录取。这样一来,家长们只得想方设法让孩子早识字,早计数,以求进入比较满意的小学校。
其次是传统启蒙教育的亲身体验。在众多的年轻父母和绝大多数老一代人中间,许多人没有经历过托儿所、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或者忘记了那一段经历,而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对一般成年人来说,都是时间相当长,印象很深刻的。因此,他们认定上课、写字、读书、做算术题才是掌握文化知识的唯一途径,既然自己是这样走过来的,下一代也不能例外。
再就是缺乏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家长和幼儿教师这个大队伍中的人,并非都了解幼儿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性,或者知之甚少,以致错把学前儿童按正规小学的孩子一样对待。
怎样走出误区?看来,应当增强教育意识,开发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间接知识,书本是主要的载体,它积累了人类丰富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和经验。但是,书本知识的掌握,需要有一定发展水平的抽象思维和认知能力,学前儿童一般难于达到这样的水平,它不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资源。另一类教育资源,是直接知识,看得见,摸得着,来自于自身的体验。比如生活活动、周围环境、社会交往等这种直接知识,才是学前儿童主要的、基本的教育资源。
我们所以特别强调应以直接知识作为学前儿童主要的教育资源,是从学前儿童的基本特点出发进行考虑的。
学前儿童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知识经验不足。孩子两三岁才开始自如地走动,自由地和外界事物接触,开始真正掌握口头语言。因此,学前儿童最最需要的是学习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日常生活起居的最基本的能力,如吃饭、睡觉、穿衣、走路、洗漱、大小便、安全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社会交往的知识,即如何与成人交流,与小朋友一起活动等知识;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如居住的小环境,常见的动物、植物以及学前儿童直接接触到的物质世界,都是极好的教育资源。这些学习做人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孩子经过反复实践,亲身体验,如果加以有意识的指导、点拨,学前儿童比较容易掌握。
思维抽象水平较低,是学前儿童的另一特点。书本知识,是抽象化的知识,文字与数字,都是抽象的符号,这对学前儿童需要的直接知识说来是有距离的。因为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抽象的知识要以具体的知识为基础。学前儿童处于认识的低级阶段,他们更需要和较容易掌握的是直接知识。他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依靠看、听、尝、嗅、摸等等活动,去辨认实物世界,去获得知识和技能。
根据学前儿童的知识基础和认识发展水平,对于世间事物,一般说来,他们只需要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在他们心目中,世界是形象的、具体的东西,离开形象,什么东西似乎也不存在了。也可以这样说,学前儿童认识世界,是从一件一件实物的形象开始和积累起来的。所以,直接知识,直观的形象,是学前儿童最容易接受的、最有效的教育资源。
自控能力差,是学前儿童的又一基本特点。学前儿童的情绪性极强,不受强制性约束,喜欢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活动。他们正是从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无意识地、不自觉地学到生活知识和技能。人们常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有的家长一心希望孩子学会弹钢琴,力图强制孩子去反复练习那些单调乏味的手指动作,使孩子情绪上反感,产生厌学现象;而孩子从影视节目的自由观赏中,却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后者并非家长或老师使用强制办法的结果,而是在无数次观看同样的形象、行为、动作中,潜移默化地得来的。总之,对待自控能力尚未发展起来的学前儿童,不能强制学习,即便是直接知识,他也不会接受。所以,长时间严肃的上课,不是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形式。要经常关注他的思想情绪,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循循善诱,让他在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广阔天地里,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学得自立、自理和各种知识与能力。
开发教育资源,关键在于增强教育意识。有了教育意识,才会发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增强教育意识,做一个有心人,学前儿童的这一类直接知识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俯拾皆是。可惜的是,丰富的、无尽的此类资源,往往被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白白地浪费掉了。比如,有的家长把孩子穿衣洗脸之类的事,当成事务性杂活,不把它看作是教育资源,总是一律替孩子包办代替,其实,这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知识技能和发展心灵手巧的机会。又如,有一位幼儿园老师,在孩子正在系鞋带的时候,她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一把将孩子拉到身边,替孩子系上鞋带,她没有意识到,她的这一行为使孩子失去了一次发展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
我们强调增强教育意识,就是要时时处处事事都考虑到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而不是只有在给孩子上课或教学的时候,才想到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比如有的老师和家长,只有当孩子犯了某种错误的时候,才去和孩子个别谈话,久面久之,一出现个别谈话的情境,孩子就情绪紧张,觉得在“挨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对抗,根本听不进有益的意见或批评。如果把个别谈话运用于日常教育活动中,作为亲切的交谈、沟通的手段和鼓励、肯定、指导的方式,其产生的作用就会大不一样,就会出现正效应。又如有的幼儿园布置活动室时,老师们忙成一团,都是自己动手,把小朋友冷落在一旁,使他们成为局外人,是否可以吸收孩子们一同参与呢?事实上,布置环境的活动包含着很好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可惜常常被不经心地忽略了。
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无意识的,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却需要更强的教育意识。学校教育有严格的课本可依循,学前教育则更多要求教育者去开发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