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融入当地气候与生态环境的策略研究论文_肖凡

建筑设计融入当地气候与生态环境的策略研究论文_肖凡

肖凡

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9

摘要:在建筑工程领域,建筑设计水平不断提高,但也暴露出资源浪费大、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低碳、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充分融入当地气候与生态环境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建筑设计;气候;生态环境;融合

引言

每个建筑所处的环境因素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融入当地气候的和当地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既是对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也是对建筑环境因素有效而科学的利用。乡土建筑在地方文化和气候环境的熏染下,经过长年试错,衍生出集资源、气候和技术于一体的建筑设计策略。因此,应以乡土建筑作为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原型,通过当地独特的技术和形式有效地应对不同的气候特征,从而使设计成果更具针对性、独特性和生态性。

1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

1.1朝向的选择

建筑朝向的选择是设计的重点,具体朝向看似无所谓,实则最容易被一些设计人员忽视。其实建筑朝向直接影响通风、光照、采光等各类因素,居住者会明显感受到不同朝向带来的不同舒适感。例如,当太阳直射在南方,建筑物朝向却与其相反,屋内的采光和光照都会较差,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方冬季,这种不舒适感会非常明显。所以,建筑朝向要结合气候条件加以选择,在确定方向之前对选址所在地的地形、风向、光照等方面进行通盘调查,经过分析,得出最准确的结果,然后有针对性的确定朝向。通常情况下,建筑朝向多为坐北朝南,且应与夏季风的风向呈45度角,以保证最佳通风,提高空间使用的舒适性。

1.2通风与防潮

我国各地区气候差异明显,温差较大,人们对通风和防潮具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闷热干燥的热带地区,通风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保证空气的畅通和流动,给人们带去凉爽和湿度,以提升舒适感。而在潮湿多雨的地区,通风的设计更主要的是考虑带走室内的潮气,获得干燥而温暖的室内感受。所以,在通风和防潮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气候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出设计。尤其是在夏季潮湿但风力较小的夏热冬冷地区,房屋要以南北通透为前提,尽可能的保证屋内空气的流动,以便在夏季降低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一般情况下,良好的朝向可以获得适宜的引风条件,同时也应注意建筑物的总体布局,避免产生涡流区,影响局部通风。以夏热冬暖地区为例,主要采用梳式布局和密集式布局两种主要形式,天井与巷道(冷巷)在通风中起着重要作用。

1.3温度利用策略

温度是影响和体现建筑舒适感的最大因素之一,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温差较大,极端的温度变化甚至会导致墙体变形和出现裂缝,给人们的居住安全造成影响。如果将温度因素当作建筑设计的主要思考方向,则有助于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性,减少外在气温因素对墙体的影响。我国北方的地窖、云南的水顶就是对温度利用的最佳案例。同时,这些设计策略本身具有环保性,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2满足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手法

基于以上的建筑设计策略,想要更好的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满足人们日渐提高的居住要求,还必须掌握设计的最佳方法,为科学设计提供保证。

2.1合理设计建筑体形系数

建筑体形系数越大,建筑外表暴露面积越大,因而建筑散热越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设计建筑时,应当适当缩小建筑体形系数,已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具体的手法包括:减少外墙凸凹变化、加大建筑物的栋深、加大建筑物的层数以及加大建筑物的体量等。

2.2做好气候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建筑设计要满足环保要求,既要对气候特点加以考量,同时具有一定的美观度,这并非一件易事。在设计开始前,必须对选址地的综合情况进行详细的盘查,全面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和环境要素,如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可再生能源等等,然后绘制一个相对精准的分析图,尽可能的反映出有关气候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使得设计过程有据可循,设计成果因地制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设计状态。

2.3合理应用节能技术

目前,针对绿色节能措施的研究非常广泛,绿色建筑设计也被各地区管理部门作为强制性的要求纳入建筑设计管理体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合理选取节能技术手段,就必须对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做到详细的了解,找出适合当地气候与环境的节能技术,其中包括: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选择、雨水回收利用措施、外围护结构材料以及隔热材料的选用等。

节能技术选择的依据是以当地气候与环境特征为基础,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气候资源和环境优势,创造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同时又不影响原有生态的微环境。在适应性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将其与采光、日照、通风综合考量,对降低建筑的通风能耗、温度调节能耗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制定适应气候的模式语言

制定设计策略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气候因子到建筑设计因子之间的转译过程入手,具体包括建筑室内外布局、空间特征、场地要素等内容,最终将分析结果在模式语言中表现出来。在设计过程中可将范围放大,具体到每一个设计标准,并与城市的宏观气候情况相结合,对建筑所在地区的微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对建筑设计局部因子可能的模式进行推导确定。模式的选择与当地的地域条件以及气候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不同的设计要素做出改变,将选择的灵活性充分体现出来。

3建筑气候与环境适应性策略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和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追求也在与时俱进。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鼓励尽可能多的利用可再生资源从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望以此来改善环境问题。建筑气候设计策略一方面完全响应了这一号召,是推进建筑绿色生态理念的意之所向,另一方面,融入当地气候与环境的设计所呈现出的是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的设计成果,对于推动地域文化和乡土技术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建筑工程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百姓生活质量日渐提高,人们对于建筑设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必须以满足居住和使用的舒适度为基础,然后基于气候适应情况提出相应的建筑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充分考虑温度、湿度、风速、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保证所设计出的建筑在节能及舒适度方面更加科学,以契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诉求。

参考文献:

[1]谢倩.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新探索——以广州许地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3):218-220.

[2]王明帆.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6):89-90.

[3]肖毅强.亚热带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思考[J].世界建筑,2016(6).

[4]郝石盟,宋晔皓.不同建筑体系下的建筑气候适应性概念辨析[J].建筑学报,2016(9).

[5]向科.基于气候与功能双重适应的岭南建筑空间模式研究[J].南方建筑,2015(1).

[6]罗智星,杨柳.基于气候适应策略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以大陆性严寒地区生态住宅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2010(05):17-21.

论文作者:肖凡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建筑设计融入当地气候与生态环境的策略研究论文_肖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