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纳影院落幕中国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纳论文,中国市场论文,影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称,连续三年蝉联内地影院票房首位的上海永华电影城将成为第一家撤资的影院,同时受到这一决定影响的影院还有分布于南京、广州、重庆等5家由华纳投资的影院。
业内人士指出,这几年来,随着外资及社会资本的不断加入,国内电影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吸引众多外资及社会资本竞相进入的是中国影院市场无比巨大的成长想像空间。即作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有150亿元至200亿元的市场容量,10年后更可达到500亿元。它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
华纳影院暂别中国
就在国际娱乐巨头纷纷看好中国文化市场之际,最早涉水中国电影院市场的华纳却惊爆暂时停止中国影院市场投资的消息。对此,华纳方面对包括万达、上影、深国投、金逸等中国合作伙伴的解释是暂别中国。据悉,这是华纳全球总部对中国电影院市场一直摇摆不定之后做出的最新决定。
作为美国华纳兄弟娱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华纳在全球6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拥有100多家影院,超过820张银幕,3年前其全球观众人数超过了6000万,总票房超过5.4亿美元。
华纳一向看好中国市场。2002年华纳进入中国市场,也由此成为首家将专业技术和资金带入中国影院产业的外资媒体公司。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美国娱乐业巨头,华纳迄今在华已投资或拥有股份认购权的影院总计有6家,包括与上影集团合作的永华电影城和南京上影华纳影城,与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重庆、长沙和南昌运营的3家影院,与广州金逸在广州运营的1家影院。
用红红火火来形容华纳旗下这6家影院,毫不为过。2005年,这些影院总共创下了约1亿元票房收入。其中,永华电影城更是连续3年拿下中国影院票房之冠。而同期,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2000多家影院一年的票房总收入不过25亿元。
2003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发布的《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中指出,外资在入股内地电影院中不得拥有控股权,但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7个试点城市,外方持股比例可放宽至75%。
收到这一消息之后,华纳迅速在内地建立了第一家外资控股影院——南京上影华纳影城,并筹划进军内地市场的详细方案。根据原定计划,除了已建的5家合资影院外,华纳还将在未来几年内斥资在全国30个城市合建30余家多厅影院。华纳一系列的举动,无疑是在为今后外资政策放开后集中发力而布局。
然而2005年年末颁布的《关于文化领域引入外资的若干意见》却改变了先前的政策——“试点城市”被取消,各新建影院均被要求“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市场处有关人士也证实,今后外商投资内地电影院,均应按2005年年末的这份文件办事。
这一变化打乱了华纳在中国的布局。而在多方努力未果后,华纳兄弟影院也最终决定从中国全面撤出。
决定退出中国影院市场之后,华纳原先筹建的影院将全面叫停。退出的决定还直接影响到华纳兄弟影院在上海、南京、广州、重庆、长沙、南昌的6家影院。
上海永华电影城的负责人表示,撤资不会影响到影院的正常运作,因为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华纳不会简单地退出,而华纳与上影集团也在为股份的转让或引进新的投资商进行商谈。
华纳也表示,关于善后工作,华纳与合作伙伴们正在紧密合作,制定方案,在其撤出中国市场后,这些原来的合作伙伴将会继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服务。
尽管华纳表示去意已定,但又在“媒体声明”中巧妙地留下了后路,声明中称:“华纳相信中国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华纳的其他分支企业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华纳希望能够早日重回中国市场,与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们共同努力,提供日臻完美的消费者影院体验。”
据悉,这是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全球总部做出的决定,此前华纳对中国电影院市场一直摇摆不定,近期声明暂别,也是等待行业动态的进一步明朗,为其重返中国市场留后路。
华纳影院缘何退出
一年前的承诺犹若在耳,华纳的突然转身自然引起哗声一片。对此,华纳方面指出,2005年年末颁布的《关于文化领域引入外资的若干意见》改变了先前的试点政策,要求“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这对我们的在华业务造成了巨大影响。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虽然华纳做了诸多努力,最后仍不得不停止在中国影院市场的投资”。
国家政策的变化自有理由。有专家认为,从产业安全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外资一旦控制了电影播出的渠道——院线,也就意味着其电影产品到达观众已经畅通无阻。如果外商拥有了几十家影院,就可以安排大范围的影片播放和电影广告。而对于电影这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产品,国家有关部门对其监管的难度将大大提高。
作为全球知名影院公司,华纳真的会完全因为一份本就是试点政策的改变而退出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这份政策几乎一年前就已经公布了。广电局下属的电影事业管理局的内部人士表示:对于观察中国电影市场10年之久的华纳兄弟不会不明白“试点”正常的含义与保证。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透露:外资持股比例调整的政策并没有影响其他外资在华投资影院的规划,一些比较大的外资,比如日本的角川集团、韩国的好丽友集团依然表示出加大扩张的意愿。中国影院市场非常具有吸引力,以2005年近18亿元的票房收益为例,影院收入就占50%。
事实上,这份政策在当时并没有引发太多的争议。4个月后,华纳运营副总裁乔恩·格林二世甚至还透露了华纳在中国的新计划:重庆、长沙等城市的6家新影院已进入筹划阶段。
据称,华纳退出中国市场或许另有原因。2005年12月底,万达将天津以及武汉影院的“WB(华纳)”字样默默换成“WD”(万达),宣告与华纳合作的终结,此时距两家正式牵手不到两年的时间。万达对此的解释是经营亏损,华纳万达影城在2005年度报表做出500万元亏损。
但来自华纳方面却否定了经营亏损之说。据华纳与万达最初达成的和约显示,华纳享受着非常优厚的条件。电影院的投资资金100%由万达提供,聘请华纳利用其品牌的基础和管理经验来管理,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合同中还给予了华纳5年的弹性考察时间,如果华纳觉得合适,再以认购股份的方式入股华纳万达影城。对此合作方式,华纳给出的解释是:等待政策明朗化。但实际上2004年首次与万达合作之时,相关试点城市的外资股份上调政策已经出台。
之后与深国投以及广州金逸的部分合作依然遵循了这样的路子。即华纳出管理,与合作企业共同冠名企业,一定时间后由华纳认购股份。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华纳的运营成本。但是,这样优厚的“合同”必然提高了中方合作者对华纳公司经营能力的“期待值”,当经营初期出现亏损的时候,类似万达公司的矛盾的产生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华纳的问题还不仅仅在于与中方合作伙伴的摩擦上,2005年该公司内部还发生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华纳内部负责影院投资经营管理的16名员工这年集体辞职,其中包括中国区前任总监印钢以及史帝戈(前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全球副总裁)。
华纳运营部门的作风和效率难以适应,负责影院建设的项目经理雷鸣曾向外界透露,运营部门新批一个垃圾桶,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当时的矛盾主要来自于万达对华纳的经营方式不满。一方面,华纳过多照搬了美国影院的经营模式,比如寄厚望于影院的小卖部食品销售。但实际上在中国的状况并不理想,同类食品定价过高,观众并不买账,虽然有禁止携带食品观影的规定,但是并未有效发生作用。
另一方面,影城的放映模式也遵循了国外的一贯套路。比如,不管有多少观众,影院的每个影厅都在一齐放映电影,许多观众一张票一看就是一天。在天津的华纳万达影城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整个影城的人数不足百分之三时,拥有2300个座位的7个放映厅居然都在放映电影。
展望:
中国院线势力重塑
最早进入中国影院市场的华纳毅然选择了撤离。急速抽身之后,令人关注的是一场华纳“遗产”争夺战随即上演!
目前,华纳在华6家影院中,已投资入股的为4家,分别是与上影合作的永华电影城、南京上影华纳影城,还有与深国投合作、在重庆与长沙的两家影院。除了在永华持股49%以外,华纳在其他3家影院中均控股51%。
对于上影集团而言,肯定想把永华电影城与南京上影华纳两家影院抓在自己手中。这两家票房十分好,怎么可能肥水外流?据透露,如果上影想完全拥有这两家影院,需要付出的资金为3000多万元。
除去上影势在必得的永华与南京上影华纳,争夺“焦点”主要聚集在华纳与深国投合作的3家影院上。2006年7月,随着华润集团整体控股深国投,是否继续发展影院,对深国投而言已成未知数。
据称,深国投已铁下心把这3家影院转手他人。目前对深国投3家影院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除去上影集团、中影集团这两大传统势力外,大连万达及一家港资也同样虎视眈眈。
比较蹊跷的竞购者当属万达。万达与华纳此前曾宣布在兴建影院方面达成合作,然而由于此后在影院控股权上未达成一致,2005年年底万达与华纳结束了合作关系,目前双方之间可谓“剑拔弩张”。但万达与深国投之间则颇有交情。深国投持有沃尔玛中国30%的股份,而沃尔玛在华另一大地产合作伙伴正是万达。
华纳这场“遗产争夺风波”,很可能成为改写中国院线势力的契机所在。这几年来,随着外资及社会资本的不断加入,国内电影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许多院线进行了重组,彼此之间的竞争更是日益白热化。在此情况下,谁能再投资或者拿到一些颇具票房实力的影院,谁就有望尽快赶超其他竞争对手,成为最后的赢家。
权威数据显示,在美国将近8600人就有一个放映厅,而中国却是12万人才有一个放映厅。它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
中国影院市场的蛋糕正在不断做大—2003年前,中国影院票房总收入曾多年徘徊在10亿元、停滞不前;2004年中国影院总票房一举翻番达到20亿元,电影屏幕数为2668张。2006年全国电影屏幕预计达到3000块,并预计实现票房收入25亿元。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更是认为,作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有150亿元至200亿元的市场容量,10年后更可达到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