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思维的内在规律与调控初探_潜意识论文

潜意识思维的内在规律与调控初探_潜意识论文

潜意识思维的内部规律与调控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潜意识论文,规律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潜意识思维的某些内部规律,并研究了对潜意识思维有影响的一些因素,从而提出了调控潜意识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性,最后就如何调控潜意识思维、发展创造能力提出了几条具体措施。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现象,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相互转化和交融的过程。所谓潜意识,心理学将之描述为“主体意识不到、不能控制的意识”。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场,它是信息存储和信息流交汇贯通的汪洋大海,它包括各种个体有意学习和识记的各种信息,还包括各种无意记忆或意识的自我重组所形成的各种信息和信息流。自弗洛伊德以来,人们逐步重视对人的潜意识活动的研究,许多科学家在总结自己发明创造的思维过程时都认为,创造性观念的获得,往往是在一段百思不得其解的过程后,无意中随灵感(或顿悟)而产生的,这种灵感的出现,表面看来是突发的、无逻辑的和无法预料和控制的,但经过许多事实及科学论证,人们认识到,灵感的出现是潜意识思维的结果,只不过这种潜意识思维的过程我们无法意识到罢了。

有关研究认为,潜意识具有模糊性、弥散性和自动性。模糊性是指信息活动的方向和与之交合、重组、映射的信息及其过程的不确定性,这是潜意识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本质特征。正是这种模糊性决定了潜意识活动的非逻辑性。所谓弥散性,是指信息活动的方式是以弥散的形式向四处扩散,它为信息的多维传播和选择重组提供了可能。自动性指潜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即潜意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能动地与其他多种信息交合、重组,从而产生新的信息。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潜意识思维在创造性学习中可发挥显意识思维所发挥不了的作用。

人们已经认识到潜意识思维过程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外部的许多规律,但对如何运用潜意识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研究甚少。潜意识思维尽管不为主体所意识,但它并不是脱离主体的主观意志之外的东西,它与显意识不可分割。虽然它不象显意识那样为主体所控制,但并不是绝对不为显意识所影响和改变。我认为,主体虽然不能直接控制潜意识领域的活动,但可以通过显意识的各种活动对它施加影响,从而间接地改变潜意识思维,使其向有利于创造性学习的方向发展。这种工作我们不妨称之为潜意识思维的调控。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潜意识思维的内部机制,从而找到调控和促进潜意识思维的途径,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了探究潜意识的内部规律,我们必须先弄清对它有直接影响的一些因素。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依赖于社会实践,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言语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可见,思维离不开人脑这个特殊物质及其机能、客观物质世界以及主观的操作,这种操作是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个体对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任何思维都离不开这三方面的内容。潜意识领域的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但它也应该由以上三个部分组成,只是形式和运行的方式特别而已。具体来说,对潜意识思维最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是:思维的主体即人脑的思维机能,它表现为人脑的思维品质,这是由主体的社会实践经验而决定的,这里的社会实践经验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思维的载体,即由显意识进入潜意识中的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这种信息在显意识中是清晰的,而在潜意识中则是模糊不清的;思维运行的方式,即在显意识的激发下,潜意识中各种已有信息的交合、重组及选择等,这种方式类似于显意识中的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而在潜意识中则通常是非逻辑的,并且不为主体所意识,只有一旦产生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组合,并进入显意识,主体才能意识到。

人脑的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在智力差异中,思维品质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的灵活程度,包括起点的灵活和思维过程中的灵活;思维的深刻性,也就是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及思维活动的深度,集中表现为理解、抓住规律及本质、以及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此外还包括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思维品质是对潜意识思维最有影响的一个因素。潜意识思维如同显意识思维一样,都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转化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前者不为主体所意识到。而处理和转化信息的速度与效果如何,决定于主体的思维品质。从中学生、大学生以至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科学家的思维品质明显优于大中学生,故其“灵感”、“感悟”出现的频率较大,即潜意识思维的活动能力强、效果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思维品质的高低与潜意识思维的效果是成正比的。这就是说,提高主体的思维品质,是促进潜意识思维的有效手段。

普通心理学认为,任何思维都离不开信息,思维的载体即是信息。显意识的载体(信息)形式通常是图形、符号、语义(包括概念)及行为等信息形式。这些信息形式随着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而在大脑中不断储存,留下各种痕迹。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脑中信息的储存量日益增大并潜于大脑的各个不同层次,其中大部分进入潜意识领域而不为主体所意识,形成一些极为朦胧模糊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思维的载体。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庞加勒和阿达玛将这种潜意识思维的载体称为“基本思想元素”和“观念原子”。其实,正如概念是(显意识)逻辑思维的基本元素一样,“观念原子”则是潜意识思维的基本元素,这种基本元素有人称为意象符号,这是比较贴切的。从数学创造性学习过程看,意象符号就是主体记忆库中的数学、知识、方法、思维等在潜意识中的模糊状态,主体所掌握的知识量越大,一定阶段的意象符号就会增多,潜意识思维越活跃。事实上,一般人的潜意识能力远落后于科学家,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掌握的知识信息(载体)的悬殊很大。可见,增加主体的知识信息量,是提高潜意识思维能力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规则,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用以达到一定的目标。阿达玛还说,发明就是将各种“观念原子”进行千千万万的组合,再从中选出有用的组合,而这种选择的标准是所谓“科学的美感”。我认为,由于潜意识思维具有信息容量大、“超逻辑”等特点,其对“观念原子”的组合机会及新异程度比显意识思维大得多。新的有用的规则(创造性成果雏形)的出现,往往是潜意识思维进行信息的不断重组并伴随着评价和选择,最后将“有用的组合”送入显意识而形成的。当新的“有用的组合”即新的规则进入显意识时,即出现所谓“顿悟”。这里选择“有用的组合”的标准除了潜意识中“科学的美感”外,还应当与心理的意向活动有关。由此看来,信息的组合与选择是潜意识思维活动的主要方式,通过加强显意识领域的思维活动来提高潜意识中信息(意象符号)组合的速度及评价、选择能力是可以调控潜意识思维的。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表面看来不为主体意识、无法为主体控制的潜意识思维,实际上受着主体的思维品质、知识信息量、信息组合的频率及评价、选择的心理意向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显意识活动的努力来加以控制。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调控潜意识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迄今为止的许多理论都强调“灵感”的“捕捉”,其实,这对期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人助益并不大。我认为,“捕捉”灵感如同钓水中之鱼,钓术固然重要,但若无鱼源,纵使垂钓者本领再大也无甚收获。只有鱼源充足,加之垂钓有方,收效才能大。“捕捉”是一方面,而激发潜意识思维,使灵感来之有源,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下面仅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潜意识思维的激发途径。

1.培养良好的心理意向。这里所说的心理意向指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教育心理学认为,顿悟式解决问题是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心向”,努力发现手段与目标之间的有意义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问题赖以解决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尤其是潜意识领域的思维,通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意象符号的不断重新组合,产生了千千万万的高级规则,这其中大部分是无用的甚至是错误的,而引导思维进行选择其中“有用的”规则(即创造性成果雏形)的正是我们潜意识中的心理意向。心理意向并非凭空产生,它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逐步培养:

第一,提高动机水平。创造性动机不仅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可以激发思维并提高其灵活性,而且它还可以使主体在思维运行过程中有明显的创造倾向,即追求新颖和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使主体从平常问题中发现新问题,或从已解决的问题中进行再分析,发现新的解决途径,改变思维所陷入的困境。需要和兴趣等因素是动机的根源。因此,充分认识学科本身的价值并培养研究问题的兴趣是提高动机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数学创造性学习中,应充分认识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思想方法的美妙及对发展智能的作用等等。

第二,培养主体审美意识水平。科学的美感,并不是主观随意的产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理论体系内部的有机联系。审美意识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猜想、想象,开拓思路,在潜意识中辨别、审视各种复杂繁多的信息,这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直觉能力。培养科学的审美意识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身的美,如数学科学,其美学价值体现在:简洁性、统一和谐性、对称性、整齐性、奇异性、思辨性等。这些特征是评价数学理论的重要标志,也是数学创造的内驱动力。欧几里德就是以数学美作为数学发展的动力的伟大先驱:他恰当而准确地选择了简洁、统一、和谐的美学特征作为研究的准则,创立了庄严美妙的公理理论体系。更有英国数学家哈代夸张地说:“如果数学有什么存在权利的话,那就是为艺术而存在。”审美意识还受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文学艺术的修养对提高科学的审美意识水平是很有益的。许多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维纳等人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鉴赏力,这点决非偶然。

2.不断进行心理暗示。198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大脑两半球既有各司其职的分工又有通过“联络脑”的相互作用。左半球同语言、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右半球的语言、计算和书写功能虽不及左半球,但高级的功能,如认识空间和识别三维图象的功能等等,却在右半球。这正表明潜意识功能主要集中在右半球。因此,当人的显意识活动停止或减弱时,潜意识活动便在活跃进行,这时,就应当用暗示的办法调动右半球的潜意识功能,使其更加活跃并进入显意识,使灵感之光闪现。

在思考问题时,应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让两者互相补充,大胆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猜测等非逻辑手段;在显意识的思考受阻时,应保持镇静、乐观、自信的情绪,善于调节。正如阿达玛所说:“对于发明家来说,重要的问题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中,而应广泛接触各类知识”。“如果一个问题研究了很长时间仍无结果,那就应暂时把它丢开,做些别的事情。”这些都是暗示右脑的良好方法。另外,珍惜和强化即闪而过的灵感,保护自己的直觉思维,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看起来近乎荒唐的直觉判断对我们也是颇有帮助的。

3.强化显意识领域的工作。创造心理学认为,外来的信息先进入主体的显意识而后进入潜意识,潜、显意识思维相辅相成。因此,调控潜意识思维,最主要的是着手显意识领域的工作。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其一,以显意识的积极思考带动潜意识思维。庞加勒认为,无意识的工作(即潜意识思维)是可能发生的,而且肯定是有效果的,条件是在它发生之前以及在它发生之后我们都做了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工作(即显意识工作)。事实上,科学研究中从来没有不经过艰苦思索而突发灵感或顿悟的。数学家哈密顿发现四元数是其灵感的产物,但他对四元数这个研究对象已经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有意识的思考。可见,显意识的思考对潜意识思维是有影响的而且是必要的,这是因为显意识的主观努力开动了潜意识思维的“工作机器”,虽然不能直接控制这“机器”的运转,却可以增加其运转的速度,从而提高潜意识思维的效率。

其二,增加知识信息量,优化认知结构。从本文前述不难看出,增加信息量无异于增加潜意识中的意象符号,也就是增加重新组合的机会和数量,而优良的认知结构可使这些新的组合更加有成效,出现“有用的”组合可能性会更大。科学史上有许多通过“顿悟”取得发明的例子,但这些发明家无一不是博学多才、有雄厚知识基础的。因此,可以说知识量的充足是潜意识思维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

最后,提高主体的思维品质是显意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种工作并非一日之功,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作,也是思维科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限于篇幅,这里不多赘述。

标签:;  ;  ;  ;  ;  

潜意识思维的内在规律与调控初探_潜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