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 双流区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610200
【摘要】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它揭示了英语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人文性更多地体现为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强调英语教学必须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它很好地回应了基于“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一定需要英语”而对“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的质疑。英语课程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学习英语的目标是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建立学生的国际意识,做一名有素养的国际公民。
【关键字】英语课程,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200-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与此同时,在这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没有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不是单纯地掌握一门交际工具,回归英语教育的本质-----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学习英语的目标是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建立学生的国际意识,做一名有素养的国际公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所谓“人文性”,就是指英语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素养以外,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但是也有一些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比较空泛相抽象,显得高深莫测,难以把握。于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出现了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弃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置教材中人文性内涵于一边,一味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知识;二是“伪人文”,教师只是在教学目标的呈现中贴上“人文性”的标签,或是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脱离文本的“空洞说教”活动。其实,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并非一些教师所认为的那般高深莫测。相反,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很具体,距离师生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细细观察,会发现它真实地存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就会感受其价值。本文拟从三个层面来揭示英语课程人文属性具有迟效性、内化性、主体性三个显著特征,藉此呼吁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重视和挖掘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内涵,通过英语学习给学生更多“带得走”的经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案例背后的英语课程人文性特征分析
(一)迟效性:
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价值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显现指出,人文素养的内涵应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属性强调通过英语学习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品德与修养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这便使其有别于英语课程的工具属性,我们无法通过即时的测试对其价值与影响进行检测和反馈。尽管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的价值与影响不会立时显现,但是它会在学生今后的成长和生活中,甚至是在学生走进社会后,逐步释放,产生效果。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种迟效是真正有效甚至长效的。
(二)内化性:人文性价值表现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文性。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反映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就好似浸泡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长河中,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其他民族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生活的。教师在帮助学生领略文字优美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着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他们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个人的方式来理解、体会、感悟、认识人类社会,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和心智的发展。
(三)主体性:以人为本是英语课程人文性的主要标志
傅瑞屏指出,《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突出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从根本上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做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在蕴涵丰富人文性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在蕴涵丰富入文,性的英语课堂中,学生不是压抑的、冷漠的,而是开放的、欢乐的。进入蕴涵人文性的英语课堂,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能得到很好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以人为本,倡导学生的体验参与,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唤醒、开发、引导,使之向健康、真纯、高尚的境界发展和提升。简言之,即陶冶情感、完善个性、升华境界。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体验的过程也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结束语
教学要给学生多一点“带得走”的经历。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正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给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我们需要改变对于英语教育价值的认识:交流并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教外语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而是让他们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心智。也许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不需要学习和使用英语了,也许他们也已经忘了英语课本上的词语和句子。但是,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熏陶培养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品德与修养将会伴随他们的终身,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引用期刊:程晓堂:“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5期第8页
2.引用期刊:龚亚夫:“立德树人的英语教育”,《英语学习(教师版)》2014年第4期第3页
3.引用专著:何安平:《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4.引用专著: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论文作者: 陈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人文论文; 英语课程论文; 学生论文; 英语论文; 属性论文; 过程中论文; 素养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