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论文_李艳红

湖南省娄底市康复医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 要】目的:分析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药物滴注结合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药物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于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分别对2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为77.7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DI量表下躯体功能平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功能平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穴位注射;针灸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板滞、麻木,不能作蹙额、抬眉、闭眼、露齿等动作[1-2]。急性期,本病发病急骤,如不予以及时的治疗干预不仅对患者的面部美观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易留下后遗症。中医学上,该病称之为“口眼歪斜”。[3]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行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口眼歪斜”的诊断标准[4]。其中,男33例,女39例;年龄18~68岁,平均(49.5±4.8)岁;病程5h~7d,平均(3.2±1.4)d。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2)因手术损伤、腮腺病变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者。随机将本组72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一般体征等比较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6例患者行常规药物滴注结合针灸治疗。(1)药物治疗。予以患者地塞米松注射液静脉滴注,10mg/次,1次/d,连续 7 d,后期逐渐减药至 14 d停药;(2)针灸。即取患者合谷、人中、承浆、地仓、四白、下关、颊车、阳白、翳风、迎香等穴位,前1~7d,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予以轻刺、浅刺,得气后留针 30min,1次/d;然后,在8~14d,予以深刺、透刺,得气后留针 30min,1次/d。

观察组36例患者行药物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案同对照组;药物穴位注射:取患者双侧足三里穴,根据肌肉注射标准进行消毒后,采用刺针刺入1.5cm左右,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将0.5ml的地塞米松注射液注入穴位,1次/d,双侧交替。各穴位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治疗效果

参照陶天遵主编的《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5]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痊愈:面部表情恢复正常,口角无歪斜,眼睑可完全闭合,鼻唇沟双侧对称,蹙额、抬眉恢复正常,或House - Brackmann面神经分级为I级;显效:面部表情基本恢复正常,口角基本无歪斜,眼睑可闭合但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双侧轻度不对称,蹙额、抬眉有所恢复,或House - Brackmann面神经分级为II级;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口角轻度歪斜,眼睑可闭合一半,鼻唇沟双侧中度不对称,蹙额、抬眉有所恢复,或House - Brackmann面神经分级为III级;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临床治疗相关指标

于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分别对2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分;躯体功能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躯体功能恢复越好;社会功能评分越低,提示患者社会功能恢复越好[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标准差用( )表示,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前,2组患者FDI量表下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各维度平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DI下躯体功能平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功能平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劳累过度、脉络空虚、正气不足等致风热之邪对面部经络造成侵袭,致筋肉失于约束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治则活血通络,调理经筋[7]。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活血调经、通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8]。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一方面,可疏通经络,激发经气,驱除经络的“邪风”,减轻其失神经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则可改善面部微循环,恢复神经纤维的血液、营养供应,并减轻神经受压,加速面神经传导,以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长期以来,针灸治疗本病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而本研究中,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滴注结合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药物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结果发现药物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可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为77.77%;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DI下躯体功能平均评分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平均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其中药物穴位注射是以经络、穴位激发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于穴位注入药液的独特疗法,能够起到穴位、针刺、药物结合的加成作用。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通过地塞米松穴位注射,可延长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并利于药物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病理组织器官。从而相较于常规药物静脉滴注,经穴位注射可有效提高药物的药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因此,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邢金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5-28.

[2]王萍.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01):60-61.

[3]石春辉,刘兴琼. 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04):574-575+598.

[4]高铭.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009,20(14):60-61.

[5]朱春华,林学武.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4,14(4):55.

[6]刘金喜.就《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一文与朱春华等通知商榷[J].中国针灸,1995,15(1):56.

[7]袁筱岩,陆建晓.梅花针叩刺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11):70.

[8]蒋天义.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9):152.

论文作者:李艳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  ;  ;  ;  ;  ;  ;  ;  

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论文_李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