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赛艇队女子四人双桨项目北京奥运周期训练特征研究论文

中国赛艇队女子四人双桨项目北京奥运周期训练特征研究

杨 鸣1,徐校飞1,李征1,樊小玲2,韩红升3

摘 要 :以我国女子四人双桨在北京周期夺取金牌的整个周期训练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等,从不同训练年度的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负荷等维度来探讨女子四人双桨的训练特征,为女子四人双桨的今后备战提供现实和理论支持。结论为:整个北京周期女子四人双桨整体训练特征包括坚持有氧训练的重要地位;坚持高原训练平原化;水上各级能力训练负荷量呈现“两极化”结构特征;专项能力训练体现“以长促短”“以短促长”兼具特征;速度能力训练的比例逐年加大并贯穿于整个突破年;力量训练呈现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的周期序列模式;高度重视个体能力训练的配艇基础作用。

关键词 :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北京周期;训练;特征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构件[1],训练安排决定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和运动成绩的好坏。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面对复杂严峻的东京奥运备战形势,中国赛艇协会提出了东京奥运会上要实现“全面参赛、2~3枚金牌”的目标。女子四人双桨项目是中国赛艇的优势项目,曾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金牌,也是东京奥运会备战的冲金重点。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关于中国赛艇队女子四人双桨项目在北京周期成功训练的特征从未被揭示,因此,本研究拟对我国女子四双项目在北京周期训练的相关特征进行研究,笔者相信这将对中国赛艇队女子公开级今后的训练尤其是一直以来作为冲金重点的女子四人双桨的训练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Panorama Tools是一个具有很强功能的全景制作软件,使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用户要编写命令才可以进行处理。虽然使用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其不需要支付使用费用,所以在制作全景领域应用较多。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中国赛艇队女子四人双桨项目北京周期的训练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为了深入掌握赛艇项目北京周期的训练特征,与相关教练员、专家、科研人员等进行访谈,以获取专业支持和理论支撑。

1.2.2 观察法:通过深入国家赛艇队,跟踪并观察女子四人双桨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观察内容包括训练课、模拟比赛课及队内总结会等;通过电视转播、录像资料观看奥运会比赛情况,了解教练员使用不同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的意义。

1.2.3 数理统计法:将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及训练量的安排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统计,统计过程中使用了Excel软件,绘制曲线分析图,进行相关的数理统计分析。

2中国赛艇队女子四人双桨项目北京周期训练特征分析

2.1 阶段划分与任务

中国赛艇队的训练是以奥运会为一个周期来制定的,由于赛艇项目国家队集训的特殊性,一个奥运周期的训练自全运会结束后开始集训至本届奥运会结束,时长约为3年,中国赛艇队把3年备战周期的各个年度定义为“基础年”“强化年”“突破年”。

本研究还发现,术前矫形棒预弯弧度会影响AIS矢状面平衡的恢复,适当增加矫形棒的胸段预弯弧度能够更好地维持矢状面矫形效果,与文献报道一致[17-18]。但是当预弯弧度增加时,也会导致螺钉拔出应力增加,同时矫形棒的抗疲劳性会显著下降,增加了断棒的风险[15]。目前手术医师在确定弯棒弧度时多由自身经验决定,本研究初步探讨了采用基于金属棒性质的有限元模型预测矫形棒预弯弧度,为个体化设计矫形棒预弯弧度及矫形棒材料选择提供了新思路。但本研究采用的是仿真模型,无法纳入患者体质量、柔韧性、骨骼发育等情况,其可行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例3 如图10,在Rt△ABC中,∠ABC=90°,AB=8,BC=6,四边形DEFG是△ABC的内接矩形,点E,F分别在边AB,BC上,点D、G在边AC上,H是矩形DEFG对角线的交点,求线段CH长度的最小值.

表 1北京奥运周期女子四双项目的年度目标与任务

基于全年竞赛安排的特点,为实现特定训练阶段对特定训练对象的特殊训练要求,中国赛艇队以大周期和板块理论为指导,将全年的训练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不同的“板块”构成一个持续6~10周的训练阶段。即中国赛艇队全年的训练包括:冬训平原阶段、冬训高原阶段、春训阶段、世界杯阶段、世锦赛阶段、调整期。

对于多人艇运动员使用少人艇进行训练的比例,国际上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但通过对高水平教练员访谈得知,在四人双桨专项中,单人艇、双人艇作为辅助手段的训练比例没有特别要求,单人艇和双人艇是为了解决四人双桨专项艇的问题而使用的,由于四人双桨专项艇的整体竞技水平是由四名运动员的个体能力以及他们之间的配合能力综合后的整体能力来决定的,因此四人双桨专项艇的训练比例越大越好,这样便于形成稳定的四人之间的动力输出,并通过四人的整合训练来查找问题,并通过训练来进一步解决问题。

冬训平原阶段的任务是做好基础有氧能力储备,提高运动员个体能力;冬训高原训练阶段的高原训练任务是专项有氧能力的储备;春训阶段的训练任务是将高原的训练成果转化到平原的训练中去,继续保持大量的有氧训练进一步提高个体能力;世界杯阶段的训练任务是继续保持高质量的有氧训练,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有氧能力和专项能力;世锦赛/奥运会阶段的任务是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整期是降低训练量和强度,使运动员从疲劳中恢复。

表 2里约周期女子四双项目的年度周期阶段安排

2.2 训练内容特征

训练内容贯穿在整个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中,训练内容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训练的成效及比赛成绩的发挥。在训练过程中根据项目特征和不同训练阶段,正确地选择具体的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才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一般按照训练地点把赛艇的训练内容分为水上训练和陆上训练,水上训练和陆上训练又包含不同的训练内容。

(1)某保障性住宅小区C14#楼由某国有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建筑面积为4157m2,L=58.72m,W=11.3m结构型式为框架结构,半地下一层,上部六层。

基于不同的训练目的,北京周期中国赛艇队采用《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中训练强度的分类标准(见表3),将训练内容设计为6个等级,即Ⅵ级强度、Ⅴ级强度、Ⅳ级强度、Ⅲ级强度、Ⅱ级强度、Ⅰ级强度。根据不同强度的基本特点及训练目的,以乳酸阈值为分类标准,可以进一步将训练划分为四大部分:有氧能力训练、混氧能力训练、耐酸能力训练和速度能力训练。有氧能力包括Ⅵ、Ⅴ两个强度训练;混氧能力训练主要为Ⅳ强度训练;耐酸能力训练包括Ⅲ、Ⅱ两种强度的训练;速度能力训练主要为Ⅰ强度的训练。

推荐理由:焦虑症是当前社会相当普遍的一种心理问题,本书是关于焦虑症的实用性指南,全面囊括最新的焦虑症应对策略和各种主流疗法的最新发展,是焦虑症和恐惧症患者必备心理保健书,心理治疗师必备参考书。本书在全球焦虑症治疗畅销书排名第一,畅销30余年,经历6次改版,被译为数十种语言,在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

表 3赛艇训练内容负荷模式

2.2.1 水上训练内容

表 4北京奥运周期女子四人双桨艇水上训练内容

1)整体负荷量

2.2.2 陆上训练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把纪律建设提升到了全面从严治的高度,并不断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讲话的精神实质,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十九大更是在总结历史创新经验基础上,首次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纪律管党治党的决心和意志。

水上训练是赛艇训练的核心,但由于水上训练受场地因素的制约,其训练并不能满足赛艇项目对所有能力的需要,因此,陆上训练作为水上训练的辅助手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周期陆上训练安排的重点依次为测功仪、大力量、跑步、力量耐力、拉伸。从整个北京奥运备战周期各个内容的变化趋势来看,测功仪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核心训练最小,但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跑步、大力量均为先升后降,强化年>基础年>突破年;力量耐力为基础年>突破年>强化年;协调和拉伸均为强化年>突破年>基础年。从训练时间比例来看,测功仪和大力量为陆上训练的重点,其次为拉伸、跑步和力量耐力。

表 5北京奥运周期女子四人双桨艇陆上各内容训练量统计 分钟

2.2.3 训练内容结构

1)水陆训练结构

图1 北京奥运周期女子四人双桨艇水陆训练结构

从整个备战周期的水上训练与陆上训练比例来看,水上训练占66.92%,陆上训练占33.08%;基础年水上占比最大,突破年次之,强化年最小。从整个奥运周期的各个阶段的训练比例来看,除突破年度冬训高原阶段陆上训练占比达到51%;除此之外的各个阶段,水上训练为女子四人双桨项目训练的主要部分,准备期水上训练时间的变化区间为55.13%~59.76%;竞赛期的变化区间为77.45%~81.3%;调整期达到了96.03%以上。训练总时间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征,陆上训练时间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水上训练时间呈现递增趋势。

由于赛艇比赛所需要的能力并不能够通过水上训练而全部获得,陆上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水陆训练结构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需要一个适当的比例。根据周期训练理论,准备期一般训练相对较多,专项训练相对较少,进入竞赛期后,一般训练则减少,专项训练增多[2]。国际赛艇联合会的研究报道指出[3],赛艇专项训练(水上训练)比例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18岁时为52%~55%,21岁时应为55%~60%,而对于有多年经验的优秀运动员应该达到65%以上。由Jensen等[4]的研究可知,意大利赛艇队准备期水上训练比例为48.3%,陆上训练比例为51.7%,赛季期水上训练比例为87.6%,陆上训练比例为12.4%,从准备期到赛季期,水上训练比例提高了39.3个百分点。高水平训练阶段的水上训练占60%~65%,力量训练占17%~20%,其他能力占15%~23%[5]

在女子四人双桨项目的训练中,常常需要使用单人艇、双人艇作为辅助训练手段,运动员的单人艇能力是多人艇整体能力表现的基础,双人艇起到单人艇向四人艇过渡的作用,提高两两运动员之间的配合能力,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能力。

2)不同艇种训练结构

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但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并未降低。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提供有效、及时的意见或建议,如企业决策中的控制、决策、分析等工作,均需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财会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因此,企业财会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可从员工绩效管理能力、业绩评价能力、决策分析能力、财务核算能力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自身知识体系。财务人员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同时,也应增加相关领域的知识累积,如经济分析识别、资本运营、公司治理等。

表 6北京奥运周期女子四人双桨艇 不同艇种训练结构 公里

由此可见,中国赛艇队在基础年的水陆训练比例结构变化符合周期训练理论,也符合对国际研究中对优秀运动员的要求,但具体准备期和竞赛期的结构与意大利赛艇队不同,准备期的水上训练比例略高于意大利,竞赛期的水上训练比例略低于意大利赛艇队。这可能是基于陆上训练作为水上训练的补充,受到不同年度、不同阶段的不同训练任务的影响,因此安排上会存在略微不同。

由表6可知,从不同年度来看,双人艇训练量呈现递减状态,基础年最大、强化年其次、突破年为零。从不同阶段来看,单人艇训练多出现在冬训平原阶段、冬训高原阶段和春训阶段,双人艇训练多出现在世界杯阶段和世锦赛阶段的前半段,四人艇训练多出现在竞赛期。

其次,对于“合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国际教育界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共识.如舒尔曼就曾明确指出:“对一个单独工作的老师来说要想知道他的教是否已经完成是很艰难的.”“教师的智慧是孤独而静默的,作为教师,我们事实上能够在我们的所作所为上变得更加聪明,但是由于我们在孤立的氛围中工作,使得我们难以清晰地表明我们知道的和从他人那里分享而来的智慧.由于我们的工作习惯和条件如此缺乏反思性,以至我们几乎遗忘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成果和做法的一些深思.”[5]中国教师的相关实践也可被看成在这一方面提供了直接的范例.

2.3 训练方法和手段

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一定要以项目的特征和训练的目的和任务为指导,赛艇运动的本质是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训练方法往往决定着耐力训练的发展方向,训练方式、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决定向着有氧能力还是无氧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表 7北京奥运周期女子四人双桨艇 不同训练方法使用情况 次

由表3可知赛艇专项训练强度分为6级,此外,国外专家、学者将放松恢复、力量训练和柔韧训练等辅助训练分别定为Ⅶ、Ⅷ和Ⅸ级强度[6-8]。由于赛艇运动是以有氧强度为主的耐力性项目,训练中以低强度训练为主要内容,Ⅰ级、Ⅱ级、Ⅲ级、Ⅳ级等高负荷强度的训练只是穿插在低强度训练课中进行,没有单纯的高负荷强度训练课,但有以从Ⅴ级、Ⅵ级强度为全部内容的训练课。为了便于对某个时间内机体所受的负荷刺激进行评价,根据以往的研究[9-10],可以使用“相对负荷强度”的概念进行研究。具体为:依据赛艇专项训练和辅助训练的强度分级以及各级强度之间的生理变化,从大到小依次给这9级强度赋值,即无氧无乳酸-9、无氧有乳酸-8、氧运输-7、无氧阈-6、氧利用1-5、氧利用2-4、放松恢复/跑步-3、力量训练-2和柔韧训练-1,通过公式计算,相对负荷强度的统计便可以量化。

2.4 训练负荷特征

训练负荷安排是运动训练的主要环节,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荷量是运动负荷的基础要素,负荷强度是运动负荷的核心要素,负荷的量和强度构成了负荷的整体,它们彼此依存而又相互影响,任何负荷的量都是以一定的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任何负荷的强度又都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另一个方面的相应变化[1]

2.4.1 负荷量

本题共有四个基本点,由条件可知C、D是可以先确定的,满足条件CD=4,由于BD的长度未知,点B不易确定,点A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CAD=45°,AB=3,即满足双轨迹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明确构造点A是关键,作AB⊥CD,垂足为B.

2)水上负荷量

从表4可知,以发展有氧能力为主的训练内容比例在83.84%~96.03%之间波动;混氧能力在各个周期保持在0%~6%之间,耐酸能力保持在1%~7%;速度能力保持在0%~4.5%之间,说明我国北京周期女子四人双桨始终把有氧能力训练作为各个年度各个周期的主要训练内容,但具体特点又有所不同,基础年的有氧训练呈现调整期>准备期>竞赛期,强化年呈现调整期>竞赛期>准备期,突破年呈现准备期>竞赛期;速度能力、耐酸能力训练在3个年度都呈现竞赛期>准备期,混氧能力训练在基础年和突破年呈现竞赛期>准备期,但强化年准备期>突破期。

表 8北京奥运周期女子四人双桨艇 训练负荷量统计 分钟

从表8可知,整个北京奥运周期训练共139周,训练总时间约达3055个小时,其中基础年923.5小时、强化年1098.6小时、突破年1033.3小时。从年度总量角度看,强化年训练量最大,完成训练量的35.96%;突破年次之,完成训练量的33.82%,基础年最小,完成总训练量的30.23%。但从周均量的角度看,突破年的负荷周均量最大,为三年周均量的104.47%;强化年次之,为三年周均量的102%;基础年最小,为93.36%。即这三年的变化特征为从总训练时间看呈现先增后减、从周均量看,每周训练时间为逐年递增。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进,运动员课均量增加明显,周均量的增加与课次安排的增多紧密相关。

负荷量是运动负荷的基础要素[1],负荷量的施加与变化是负荷强度变化的基础。

表 9北京奥运周期女子四人双桨艇水上训练负荷量 公里

从表9可知,整个北京周期139周的训练,水上训练距离达20 594.4公里,平均每年6 864.78公里,平均每周148.16公里。各级强度基本呈现随强度降低而依次增加的特征:Ⅰ级强度训练量较少,占2.51%;Ⅱ级强度训练量最低,占0.99%;Ⅲ级强度占3.43%;Ⅳ级强度为占4.14%;Ⅴ级强度为次大,占29.58%;Ⅵ级强度为最大,占59.35%。不同年度不同的训练阶段又表现出不同的侧重安排,但Ⅵ级强度、Ⅴ级强度训练量是训练安排的主要内容,这与有氧能力是赛艇训练的核心分不开;除强化年外,高强度训练量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增多,强化年为准备期强度高于竞赛期,高强度训练安排过早。

2.4.2 负荷强度

由表7可知,持续训练法为女子四人双桨训练的主要方法,3个年度使用次数分别为385次、387次和404次,具体训练手段多采用60~150分钟的10~24公里的持续有氧长划,具体单次训练时间根据整体训练计划调整,但训练时间都在60分钟以上,桨频控制在20桨以下。基础年的训练前期比较单一,以发展有氧能力的持续训练法为主,后期训练方法的组合更加多样;强化年从开始便使用了多种方法的组合,而变换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的使用也导致强化年准备期的负荷强度较大;突破年各种训练方法的次数与前两个年度相比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原因在于每一次训练课都采用了多种训练方法的组合,并且为了提高技术动作的效益,分解训练法的使用比例大幅度增加。

图6为宽频传感器接收声发射信号主频分布图,从三维关系图可以看出宽频传感器接收的声发射信号比较丰富,在35~55kHz有一条明显的主频带,在90~500kHz的频域范围内均有信号分布,声发射主频值分布较均匀。从图上也可以看出宽频传感器接收的信号整体幅值较低,其中幅值较高的信号主频集中在35~55kHz与95~110kHz范围内,而在其他频域内信号幅值较低。故可以认为宽频传感器接收的岩石大尺度破裂信号声发射主频分布在35~55kHz与95~110kHz范围内。

“相对负荷强度”的计算公式为:M=Σ(I1×t1+ I2×t2+ I3×t3 +I4×t4+I5×t5+I6×t6+I7×t7+I8×t8+I9×t9)/Σ(t1+t2+t3+t4+t5+t6+ t7+t8+t9),其中,M为相对负荷强度,Ii为单次训练强度,ti为单次训练时间。

从图2可知,整个北京奥运周期女子四人双桨的负荷强度呈现出基础年呈现波浪式变化、强化年和突破年为递增的特征。从大周期的角度来看,负荷强度在各大周期的日均值在2.74~4.29区间浮动,且冬训平原阶段的负荷强度均为全年最低值,符合耐力性项目负荷强度逐渐递增的要求。

关于赛艇项目的训练量和强度的关系,国际上有不少专家进行过研究。经过20世纪80年代Mader的实验研究,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对赛艇本质特征的认识:赛艇是一项有氧供能为主的耐力型项目,这一认识推动了世界赛艇从重视间歇训练向重视低强度持续训练的转变[11]。Hagerman[12]、塞鲁普[13]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训练公里数与比赛成绩相关性很高,高水平运动员平均每周划160公里以上,且男女间差别不大。但也有研究认为随着负荷量增加,特别是在训练方法较为单调的情况下,过度训练风险也相应加大[14]。多数研究认为,由于赛艇是周期性力量耐力运动[15],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有氧能力训练是主体[16],因此低强度训练受到了极大的推崇。Jurimae认为冬训期间有氧训练可以占到整个负荷量的86%~94%,夏训时占到70%~77%[17]。Lehmann等认为,3个星期高负荷的训练会引起过度训练风险,因此采取高负荷和低负荷交替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的概率[18]。Seiler[19]研究发现耐力运动员通过大量乳酸阈值在2 mmol以下的强度进行训练,不但可以提高自身有氧耐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更高强度负荷训练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使机体可以更快、更好地从高强度负荷以及频繁的训练中得到恢复。在大量低强度负荷刺激的基础上,适当应用高强度负荷刺激,是促进耐力性项目运动成绩显著提高的关键环节[20-21]

图2 北京奥运周期女子四人双桨艇相对负荷强度

表 10不同国家不同年份女子四人双桨艇

备战奥运会训练量

从表10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女子四人双桨项目的训练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且成绩更好的艇的周训练量都接近160公里,成绩与训练量成正相关,这一特征也与Hagerman[22]、塞鲁普[13]的研究基本一致。中国赛艇队女子四人双桨项目在北京周期的训练负荷结构安排与国际研究基本保持一致,以低强度训练为训练安排的主线,高强度训练呈现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增加,且训练强度的选择服务于训练目的的需要。

3中国赛艇队女子四人双桨项目北京周期训练特征

3.1 坚持有氧训练的重要地位

“有氧能力”是耐力素质的基础,是耐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有氧能力不仅能够推迟无氧供能的时间,延缓高强度运动时机体酸性环境的出现,而且可以提高机体疲劳恢复的速度[23]。赛艇运动有“得途中者得天下”的说法,在整个周期集训开始,中国赛艇队就意识到赛艇项目的突破必须从有氧能力入手,牢固树立了“三个为主”的训练指导思想,其一便是有氧训练为主。从水上训练量比例来看,以发展基础有氧能力为目的的训练占88.93%,以发展混氧能力为目的的训练占4.14%,以发展耐酸能力为目的的训练占4.42%,以发展速度能力为目的的训练占2.51%。这充分反映出主教练整个周期的训练设计高度重视有氧能力发展,很好地贯彻了以基础有氧训练为根基、专项有氧为核心的思想。

图3 整个周期水上不同能力训练负荷量比例

3.2 坚持高原训练平原化思想

赛艇是体能类周期型项目,是以有氧代谢为主导的竞速项目,发展有氧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对有氧能力的提高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中国赛艇队自1995年开始探索高原训练。中国赛艇队在北京周期将高原训练这种特殊的训练形式视作北京奥运大周期和各年度整体训练设计的重点和核心部分,女子四人双桨艇共经历3次常规高原训练,目的和手段各不相同,基础年高原训练实行的是逐步推进、小艇为主的训练;强化年高原训练以大艇训练为主,强调大艇的速度感;突破年高原训练强调个体有氧和技术规范,追求运动员个体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但共同点是高原训练的训练量基本略高于年度平均训练量,这源于队伍充分认识到高原特殊环境使肌肉能力与速度能力退化较快,必须通过训练予以保持,因此,在建队时便树立了“高原训练平原化”的思想,并在训练中得到充分贯彻。

表 11高原训练周均量占年度训练周均量的比例

3.3 水上各级能力训练负荷量呈现“两极化”结构特征

从整个周期各级强度的总训练量来看,有氧能力训练占88.93%,混氧能力训练占4.14%,耐酸能力训练占4.42%,速度能力训练占2.51%(见图3)。这种强度与训练量的结构关系类似于“金字塔”式的结构方式,“金字塔”的高度代表强度的大小、宽度代表量的大小(见图4)。这种“金字塔式”的训练结构模式给予训练两方面的启示: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强度、不同能力在专项训练中的比例关系,速度能力、耐酸能力、混氧能力、有氧能力训练安排比例为:2.5∶4.4∶4.1∶8.9,即强度越低的内容比重越大,强度越高的内容比重越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一级强度必须以低一级强度的训练为基础,即有氧能力是无氧能力的基础,基础有氧能力是高强度有氧能力的基础。

图4 水上训练“金字塔”式结构

图5 各级强度水上训练量统计(公里)

3.4 专项能力训练体现“以长促短”“以短促长”兼具的特征

专项能力是任何项目训练的核心与关键,各种能力的训练都围绕着专项能力的提高而进行。在周期性体能类耐力项目中,专项能力训练时对训练距离的控制除了采用常规比赛距离进行训练外,还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略长于专项比赛的距离来发展专项,即“以长促短”;二是以短于专项比赛的距离训练来发展专项,即“以短促长”。赛艇训练同样如此。相对而言,等于赛艇专项距离2 000米的训练安排极少,多采用“以长促短”的训练方式来发展有氧能力,用“以短促长”的训练方式提高其他专项能力。

什寒村是海南岛上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什寒村之所以拥有天然氧吧的称号,而且适宜居住、养生、旅游等,是因为这里优质的空气。什寒村处于海南三大河流之一的昌化江流域,拥有茂盛的森林、众多的溪流,每一立方米含30000个至40000个负氧离子。同时还拥有许多丰富的资源如生态旅游资源、健康养生资源等,被比喻为"天上什寒"、"天然氧吧"。

从全年的训练来看,专项能力的发展多采取长于专项距离的补偿长划、有氧长划、长距离节奏划、有氧强度长划、有氧技术长划、高强度长划等,例如 2组20分钟的间歇训练、8公里以上持续长划、低桨频和中高强度桨频变化节奏划等。由此可见,在专项能力的训练上较为注重通过长于专项距离的方式进行训练,更加侧重于“以长促短”的训练思想。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女子四人双桨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中也安排了部分短于专项距离的速度、强度训练,如500米的多组重复训练、25米的负重划、250米与 500米交替的间歇训练等等。这一训练安排也是结合了赛艇整体训练的结构特点:整体训练中低强度的有氧训练占了较大比例,但2 000米项目对无氧供能也有较高要求,因此在专项能力训练中需要突出一定的强度训练,以弥补有氧训练的强度不足。超长距离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有氧能力,缩短距离、突出强度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强化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能力训练,这充分体现了赛艇水上训练“以长促短”“以短促长”兼具的特征。

3.5 速度能力训练的比例逐年加大并贯穿于整个突破年

速度能力训练对于发展运动员的起航冲刺能力、最大速度、高桨频下的神经与肌肉调动能力、磷酸盐分解供能能力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赛艇比赛距离为2 000米,有氧能力是训练的基础,但速度能力也是赛艇项目基本的训练内容。在基础年度的训练设计中,教练将有氧能力训练放在核心位置,整个年度高强度训练比例较低,速度能力起训时间较晚,在世界杯阶段第3周才开始训练,于是在世界杯和世锦赛上便暴露出了起航明显落后的问题;在强化年度,开始高度重视速度能力的训练,强化年的速度训练量比基础年提高了5倍之多, 并且呈现基本贯穿整个训练年度,且竞赛期训练量大于准备期、竞赛期前段训练量大于赛前的特征。

表 12女子四人双桨艇全年速度能力训练安排情况

3.6 力量训练呈现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的周期序列模式

北京周期的力量训练以大力量和力量耐力为训练的重要内容,并辅以少量的核心训练,从全年训练安排上,总体表现出“大力量-力量耐力”的周期序列特征。但通过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不同年度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训练量不同,具体设计和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区别,特别是可以明显发现基础年冬训高原阶段即安排了大量力量耐力训练,且训练量远远超过其他阶段。大力量是力量耐力的基础,如果大力量训练不足,在此基础上展开力量耐力训练所收到的效果就会降低。通过基础年世锦赛的检验,教练组发现女子四双艇存在“拉桨偏软”的问题,原因就是大力量不足,在强化年度便进行相应调整,安排大量的大力量训练,基础年大力量与力量耐力训练量比约为1∶2,强化年为6∶1,突破年为1∶1,并且力量耐力的安排比例逐步增加,在春训阶段才开始以力量耐力训练为主。

3.7 高度重视个体能力训练的配艇基础作用

从我国赛艇的奥运会历史成绩来看,女子公开级双桨项目成绩优于其他级别的项目,而公开级双桨项目中多人艇的成绩优于单人艇的成绩,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除张秀云外没有其他运动员能够进入单人艇的前6名。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我国运动员的个体能力与世界赛艇强国的差距较大,而单人艇能力是多人艇的基础,中国赛艇队在北京奥运备战开始便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在多人艇项目中无法取得突破的原因之一就是运动员个体能力不高,因此牢固树立了以个体能力为主的训练思想,极其重视运动员个体能力的训练。在女子四人双桨整个周期训练的实施上也与这一思想高度吻合:首先,在基础年度各艇种的训练距离中,单人艇所占比例甚至超过了专项艇,在各个年度中;其次,全年准备期的训练基本以单人艇训练为主,到世界杯阶段后四人艇的训练比例才开始增加(强化年高原训练除外,其目的是提高速度能力,因此全部为四人艇的训练)。这充分反映了全年准备期以个体能力为目的的单人艇训练始终占据主体,单人艇训练是多人艇能力发展的基础。

The initial resistance is defined as , and was found to be R0 ~ 8.5 kΩ in our case.ρM can be calculated as a function of either time or the statevariable x.

表 13整个北京奥运各个阶段周期大力量 、力量 耐力 、核心占整个年度力量训练量的比例

图6 各个艇种训练量比例分布

4结语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赛艇科学界对赛艇项目以有氧能力为本质的训练规律认识较早,这一正确认识使得赛艇项目的成绩在20世纪末就已经提高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近十几年来,赛艇项目尤其是女子四人双桨项目成绩并无太大变化,且2016年奥运会银牌的训练量与2008年奥运会中国队的训练量基本相同。因此,对中国赛艇史上最为辉煌的北京奥运周期中国赛艇队的备战训练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揭示训练特征,探索训练规律,对东京奥运会的备战将有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

[1]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Alte Nburg D.The German talent-identification and talentdevelopment program[A].In:FISA's Youth Junior Rowing and Sculling Guide.H.Perry and I.Dieterle(Eds)[R]. Lausanne,Switzerland:FISA,1997.

[4]Jensen,K.,N.H.Secher,and M.Smith.Analysis of the Italian national training porgram for rowing[J].FISA Coach,1990(1):1-5.

[5]Thor S.Nilsen:Manual for Rowing Training[M].FISA,2009.

[6]教材编写组.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赛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22.

[7]施泰纳克.赛艇训练中的生理特点[J]. 奥运项目信息赛艇皮划艇,1996(2):2-8.

[8]阿尔·莫罗. 阿尔·莫罗谈赛艇训练[J].赛艇技术资料,1996(1):1-20.

[9]宋应华.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诊断与监测:负荷强度和量的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332-335.

[10]余银.国家皮划艇队重点项目奥运基础年训练模式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62.

[11]Friskerstrand A,K S Seiler.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mong Norwegian international rowers 1970-2001[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3(14):303-310.

[12]Hagerman F.C.,M.C.Connors,J.A.Gault.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imulated Rowing[J].Appl.Physiol,1978,45 (1):87-93.

[13]施泰纳克.赛艇运动员世界锦标赛前的训练[J].奥运项目信息赛艇皮划艇,1999(3):1-7.

[14]Cyril Petibois,Georges Cazorla,Jacques Poortmans,et al .Biochemical Aspects of Overtraining In Endurance Sports[J].Sports Med,2002,32(13):867-878.

[15]Dressengorfer R.H.l.Effects of 7 Successive Days of Unaccustomed Prolonged Exercise on Aerobic Performance and Tissue Damage in Fitness Joggers[J].Int.J.Sports Med,1991(12):55-61.

[16]周学军.赛艇运动的项目特性及训练指导思想[J].湖北体育科技,2001(3):35-36.

[17]杜忠林,王武韶,顾军.优秀赛艇运动员无氧阈增长幅度的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1):92-95.

[18]Seiler S,Haugen O,Kuffel E.Autonomic recovery after exercise in trained athletes:Intensity and duration effect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7,39(8):1366-1373.

[19]Stepto N K,Hawley J A,Dennis S C,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valtraining programs on cycling time-trial performance[J].Med Sci Sports Exerc,1999(3):736-741.

[20]Lehmann M,Baumgartl P,Wiesenack C,et al .Training-overtraining:influence of a defined increase in training volume vs training intensity on performance,catecholamines and some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experienced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ers[J].Eur J Appl Physiol,1992(64):169-177.

[21]Josy Verdonkschot.亚洲赛艇联合会[R].亚洲赛艇教练员大会,2016.

[22]Hagerman F.C.,M.C.Connors,J.A.Gault.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Simulated Rowing[J].Appl.Physiol,1978,45 (1):87-93.

[23]陈小平. 有氧训练——提高我国耐力项目运动水平的关键[J]. 体育科学,2004,24(11):45-50.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s quadruple of Chinese Rowing Team in Beijing Olympic cycle

YANG Ming1,XU Xiao-fei1,LI Zheng1,FAN Xiao-ling2,HAN Hong-sheng3

Abstract :With Chinese women's quadruple sculls as subject, and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from the dimension of training content in different years, train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training load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uture preparation for the Olympic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s quadruple sculls in Beijing Olympic cycle include: persisting in the important role of aerobic training; insisting on the training concept of "arrange the same training load on the plateau and plains"; training load on water showing the structure of "polarization"; special ability training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for short" and "short for long"; the proportion of speed ability training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d throughout the year; strength training shows the maximal strength-strength endurance model;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dividual ability training in boat rowers selection.

Key words :rowing; women's quadruple sculls;Beijing Olympic cycl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2.Chongqing Fengjie Tuxiang Middle School, Chongqing 404607,China;3.Ningbo Watersports School, Ningbo 315020,Zhejiang, China

中图分类号 :G8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2076(2019)01-0091-09

收稿日期 :2018-04-17

作者简介 :杨鸣(1988- ),女,河南洛阳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体育政策。

通讯作者 :徐校飞,女,博士,讲师。

作者单位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重庆市奉节吐祥中学,重庆 404607;3.宁波市水上运动学校,浙江 宁波 315020

标签:;  ;  ;  ;  ;  ;  ;  ;  

中国赛艇队女子四人双桨项目北京奥运周期训练特征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