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美国对台政策_台湾问题论文

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美国对台政策_台湾问题论文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的美国对台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海峡论文,美国论文,危机论文,对台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54年、1958年1962年台湾海峡曾发生了三次大的军事斗争,西方舆论称之为三次“台海危机”。这几次斗争是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使台湾海峡成为远东地区的热点,而且使海峡两岸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拟仅就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的美国对台政策作一述论,以探索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发展轨迹和5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的根源。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新中国建立后,国民党政权残余逃到台湾,祖国形成分离的局面,但并没有改变作为中国领土的台湾的法律地位。早在1949年春,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成定局时,中国共产党就郑重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解放全中国。”(注: 《新华日报》第1卷第1期第43页。) 正当人民解放军加紧进行台湾战役准备时,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出于保卫祖国的安全和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尽管美国出兵朝鲜的同时也干涉中国内政,派第七舰队侵略台湾,但当时中国人民忙于支援朝鲜战争,台湾问题被暂时搁置了起来。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中共中央决定把“台湾问题”再次突出出来。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和马祖,揭开了第一次“台海危机”的序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把炮击金门作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第一步。台湾当局随之以炮火回击。金门炮战把台湾问题摆在了全世界面前,也震动了美国朝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随即召开会议讨论对策,各种各样的方案纷纷出台:

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为首的军方强硬派坚持认为,在美国和共产党中间进行摊牌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和空军参谋长纳申·特文宁、海军作战部长罗伯特·卡尼认为美国应该参与沿海岛屿的防务;而陆军参谋长李奇微等人则依据朝鲜战场上的惨痛经验,主张不要介入沿海岛屿的防务,否则将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李奇微说他“不相信失掉金门会对福摩萨局势造成危险”。(注:[美]罗伯特·杜诺万著《艾森豪威尔内幕故事》,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18页、119页、120—121页。)

作为最高决策人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其基本想法是设法避免在亚洲再次卷入一场与中国为敌的战争。他认为美国主要是控制台湾,不让其落入共产党人手中,如果美国将保卫台湾的地区扩大到中国沿海岛屿,那么战争的危险自然会增加,(注:资中筠著《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294页。)从而可能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他说“按照这种方针,我们就不可能局限于金门岛。我们现在不是在议论一场有限的“丛林”战,而是在议论跨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门槛。如果我们进攻中国,我们将不会同在朝鲜那样,限制我们的军事行动了。”(注:艾森豪威尔回忆录《受命变革》(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21页、 522—523页。)艾森豪威尔指出:“今天就是沿海岛屿不在国民党手里,对保卫福摩萨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不同。”他强调美国如果要参加一场全面战争,就应和俄国打,而不是和中国打,要打就“打蛇头。”(注:资中筠著《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294页。)

但美国决策者又希望在其军事力量不卷入的情况下,国民党能将沿海岛屿保住,“应尽可能地在不招致世界舆论反对的情形下保卫这些岛屿。”(注:资中筠著《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294页。)

很显然,在中国沿海岛屿问题上,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愿也很难公开作出明确决策,从而致使其在整个台海危机期间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经过最初的冷静思考后,艾森豪威尔否决了军方多数要求美国直接卷入沿海岛屿防御的意见,接受了国务卿杜勒斯寻求联合国的活动来稳定台海局势的建议。此建议是杜勒斯在9月12日的美国第214次国家安全会议上提出来的。杜勒斯认为,如果这种办法成功,既可以停火,又可以朝着把台湾与大陆隔离开来,进而朝制造“两个中国”迈出一步。而且美国可以始终不直接出面,避免与新中国进行任何接触,能够继续在国际事务中排斥中国。(注:曹胜强等著《美国在台湾的抉择》,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74页、83页、88页。)可见,杜勒斯这一方案的要害是以台湾地位未定为前提,利用联合国来达到既能取得停火,又不使美国卷入沿海岛屿政策的目的。这是杜勒斯在美国面对沿海岛屿局势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提出的折衷方案。美国把这个“杜勒斯方案”取名为“神谕”,成为美国在处理第一次台海危机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为了取得国际力量的支持,美国在联合国积极展开外交活动,最终确定由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停火的决议草案。为此,杜勒斯开始秘密地与英国和新西兰两国政府进行协商。10月12日,三国政府就这项代号为“神谕”的提案达成协议。

然而,蒋介石在10月13日得知美国政府这个意图后,勃然大怒。他坚持认为把沿海岛屿问题诉诸安理会,就是朝着让安理会来决定谁占有台湾以及哪个中国在联合国享有代表权的方面跨出了第一步。(注:艾森豪威尔回忆录《受命变革》(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第521页、522—523页。)这意味着在国际上确认台湾海峡局势的固定化,造成台湾与大陆事实上的分裂,使台湾台局不得不接受与大陆永久分离这个前景。这不仅违背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梦想,而且蒋介石认为这将对国民党士气产生毁灭性打击,最终将导致共产党接管台湾。(注: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117页、136页、137页、138页。)为了帮助蒋介石吞下这个苦果,艾森豪威尔政府表达了与国民党谈判一项共同防御条约的意愿。此前,蒋介石敦促美国政府尽快缔结这个条约已有1年了, 仍却没有结果。

1954年11月2日,艾森豪威尔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221次会议,决定了美国与台湾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及在联大讨论新西兰提案的基本原则。美台间关于缔约的谈判也从这一天开始。(注:曹胜强等著《美国在台湾的抉择》,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74页、83页、88页。)

在谈判中,美台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美国认为,金门与马祖的法律地位不同于台湾和澎湖列岛,因为沿海岛屿没有被割让的历史,美国可以制造台、彭的“国际地位未定论”,却无法否认沿海岛屿是中国领土,而美国不希望因沿海岛屿而卷入与中共的直接军事冲突,从而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因此,美国要求将其对台条约的义务明确限制为防御台湾与澎湖列岛,并要求蒋介石保证在征得美国同意之前,不能对大陆采取任何进攻性军事行动。

其先,台湾当局坚持美国必须承担帮助防守沿海岛屿的义务,但为了争取早日缔约,被迫在条约“适用范围”和事先征求美国意见问题上对美国作出让步。

1954年12月2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签订。 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缔约国将个别并联合以自助及互助方式,维持并发展其个别及集体之能力,以抵抗武装攻击及由国外指挥及危害其领土完整与政治安定之共产颠覆活动。第二,每一缔约国承认,对在西太平洋区域内任一缔约国之领土上之武装攻击即将危及其本身之和平与安全,兹并宣告将依其宪法程序采取行动,以对付此共同危险。第三,缔约国所有“领土”等辞就中华民国而言,应指台湾与澎湖;就美利坚合众国而言,应指西太平洋区域内在其管辖下之各岛屿领土。第四,中华民国政府给予,美利坚合众国在台湾,澎湖及其附近为其防卫所需要而部署美国陆海空军之权利。等等。(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下),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60,第2051—2053页、2100—2110页、2157页、2253页。)白纸黑字,定下了美台的互助同盟关系。台湾得到了美国的保护伞。

但是,沿海岛屿并不包括在这项条约的条款中。为了安抚台湾当局,美国又在与台方的交换函件中就条约的适用问题达成了妥协。12月1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互换信件,其中关于条约的适用范围,函称台湾对于条约中“所述之领土及其他领土,均具有有效之控制,并对其现在与将来所控制之一切领土,具有固有之自卫权利。”(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下),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60,第2051—2053页、2100—2110页、2157页、2253页。)关键就在于“将来”二字,这就把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范围扩大到台湾和澎湖之外留出了余地,这不能不说是美国对台湾当局的一个让步,它暗示在某种情况下,美国愿意考虑对台彭之外的中国领土承担义务。

然而,对于这项条款在什么情况下对哪些领土适用,艾森豪尔政府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1955年3月3日台北中山堂,美台互换批准书,《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生效。显然,通过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不但已撑起了对台湾的保护伞,承担继续向国民党军队提供援助、提高其作战能力的责任,而且美国也正式完成了其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部署,从日本北部开始,经南朝鲜、琉球群岛、台湾、澎湖列岛、菲律宾、南下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形成了一条“岛屿锁链”,使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安全体系趋于完整。

条约使美台双方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炮击金门的同时,发起了一江山岛战役,这是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一个突破口。1955年1月18日, 人民解放军三军协同作战一举攻克了浙东大陈外围的一江山岛,威逼大陈。台海战事扩大。

一江山岛战役后,美国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共产党目前正以武力解放台湾。因此美国认为到了其表明对沿海岛屿立场的时候了。1 月19日,杜勒斯建议政府请求国会授权使用美国军队,其权限应宽泛到足以允许对正在金门附近集结且日益构成威胁的中共军队实施一次打击。他强调指出:“目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开导国会。”(注:胡阳摘译《艾森豪威尔·国会及1954—1955年台湾危机》,《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年第4期。)这一建议得到了艾森豪威尔的同意。20日, 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开始了“开导”国会工作,分别会见国会各方领袖。24日,艾森豪威尔为寻求国会给予新的授权,正式发表了给国会的咨文。宣称:“局势已经发展到十分危急的程度,迫使我不等联合国采取行动,就要求国会现在用具体决议参加旨在促进和平前景的措施,将计划在必要时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来保证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安全。”“我们必须对中共军队显然为了便于进攻台湾而进行的任何集中和调遣保持警惕,并且必须准备采取适当的军事行动。”……(注:[美]罗伯特·杜诺万著《艾森豪威尔内幕故事》,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18页、119页、120—121页。)

美国总统发表咨文本身并没有什么新奇,但这个咨文非同寻常。照常规,艾森豪威尔这个咨文所寻求的国会授权是很难的,美国历史上国会还从未在和平时期授予总统发动战争的广泛权力。但艾森豪威尔选择了一个极好的时机。此时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威逼大陈。台湾海峡局势的紧张,促使美国政府内部意见渐趋一致,既使原来反对将此重大决定权托付总统的议员也都来了个180°的大转变。 如民主党议员约翰·默克科麦克就说,作为一名议员,此刻只能支持总统。(注: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117页、136页、137页、138页。)而另一位议员詹姆斯·里查德斯则表示,如果国会此刻动摇的话,那么美国将无法期待在共产主义威胁之下的小国顶住共产主义的“扩张”,“我认为我们已经到了摒弃疑惑,开始作决定的时候了。”(注: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117页、136页、137页、138页。)

这样,咨文被送交国会后,参议院辩论了三天。1月28日,参、众两院分别以85∶3和409∶3 的票数通过了《美国国会两院授权美国总统在台湾海峡地区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即“台湾问题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对防护和保卫福摩萨和佩斯卡多尔列岛不受武装进攻这一特殊目的是必要的时候,得使用美国武装部队,这项权力包括防护和保卫该地区现在在友好国家手里的有关阵地和领土,以及包括采取他认为在确保福摩萨和佩斯卡多尔列岛的防御方面是必要的或适当的其他措施。”(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下),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60,第2051—2053页、2100—2110页、2157页、2253页。)

“台湾问题决议案”的通过,是美国国会在和平时期第一次授予总统发动战争的广泛权力,这显然是一种“掠夺性的授权。”对此,艾森豪威尔非常满意。1月31日, 他授意代理国务卿胡佛电告美国驻台湾“大使”兰金,让兰金立即向蒋介石转达国会的这项决议。并转达了艾森豪威尔的私下承诺,美国可以帮助防护金门、马祖不受武装侵犯,但必须迅速从大陈撤出,并强调:“美中任何一方都不应对有关地区的防卫作出任何官方声明。”(注:曹胜强等著《美国在台湾的抉择》,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74页、83页、88页。)

对于蒋介石而言,他认为“台湾问题决议案”弥补了《共同防御条约》的缺陷,决议案中提到了“有关阵地及领土之防卫”,显然是指金门、马祖等岛屿。因此蒋介石同意从大陈撤出。2月中旬, 国民党大陈守军在美国第七舰队掩护下撤退,中国军队进驻大陈,2月下旬, 浙江省沿海岛屿被全部收复。

由此可见,美国国会通过“台湾问题决议案”,并不意味着美国对沿海岛屿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美国既使私下承诺防卫金门、马祖,也只是一个权益之计,目的是迫使蒋介石同意从大陈岛撤退,想以此防止事态扩大,阻挠中国解放台湾、澎湖列岛及金门、马祖。正如杜勒斯所说:“我们现在必须处理当前的现实局势,现在显然不是我们通知国民党,我们将不协助他们守住任何岛屿的时机和场合”。“如果以后局势缓和了,中共放弃了夺取福摩萨的意图,那时,美国将处于放弃其他岛屿的地位。”( 注: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States》,(1955—1957),VOLⅡPP,77。)

艾森豪威尔政府虽力争国会通过了“台湾问题决议案”,但并不想扩大事态,介入沿海岛屿。因此,美国还是比较看重杜勒斯的所谓“神谕”方案。就在“台湾问题决议案”被国会通过的当天, 即1955年1月28日,新西兰驻联合国代表在美国和英国支持下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关于在台湾海峡停火的提案。与此同时,苏联代表针对新西兰提案,也提出了关于制止美国侵略中国的提案。1月31日,安理会通过决议, 把两国提案都列入议程。

同一天,联合国秘书长致电周恩来总理邀中国政府代表参加安理会的讨论。周恩来总理在2月3日的复电中指出,新西兰提案“干涉中国内政,掩盖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违犯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中国政府决定不派代表参加对新西兰建议的讨论。(注:《人民日报》1955年2月4日。)

台湾当局早就认为“停火”等于要台湾放弃“反攻”大陆,实质上是为“两个中国”的合法化铺平道路,而这对台湾的打击比丢掉若干沿海岛屿要严重的多。因此,台湾当局代表蒋延敝2月5日在联大演说中,坚决反对讨论“停火”问题,斥责“两个中国”的言论。(注:陈志奇著《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中华日报社1981年,第116—117页、 119页。)三天之后,蒋介石在“国父纪念日”大会上,又公开指责在外岛“停火”和“两个中国”的设想“荒谬绝伦”,大骂提出此类主张的“民主国家”为“不守正义”、“落井下石”等(注:陈志奇著《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中华日报社1981年,第116—117页、119 页。)。这样,围绕“停火”问题,美台矛盾已非常尖锐。

1955年2月15日,由于苏联代表在安理会上斥责新西兰提案, 而同时讨论苏联提案的要求又遭到英美拒绝,双方相持不下。安理会决定无限制搁置讨论。美台关于“停火”问题的争论暂告休止。

由此可见,美国企图通过联合国来达到美国不被卷入沿海岛屿的目的归于失败。艾森豪威尔政府准备另寻途径。

1955年3月3日,杜勒斯访问台湾,代表美国在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议定书上签字,并与蒋介石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会谈,主要谈到大陈撤出后突出出来的金门、马祖的防卫问题。3月6日,杜勒斯返回美国后,向艾森豪威尔就金、马问题做了错误的估计。他指出中国在近期内仍然会攻打台湾,美国为保卫台湾而战只是个时间问题。(注:资中筠、何迪编 《美台关系四十年》,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117页、136页、 137页、138页。)他甚至鼓吹必要时美国可以考虑使用原子武器来阻止中共的进攻。

3月11日,在白宫会议上,艾森豪威尔表示, 目前美国不愿直接卷入与中共的战争,但又必须采取措施,制止中共对金、马的进攻。为此,3月26日,美国国务院与国防军事联席会议,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通过外交渠道通知国共双方,美国将加入金、马防卫。第二,公开声明,由于远东局势,美国将延迟从该地区撤出原计划减少的美国军事力量。第三,参谋长联席会议将采取进一步措施确保台湾。(注:曹胜强等著《美国在台湾的抉择》,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74页、83页、88页。)

就在此时,一则小道消息改变了美国防卫金、马的看法。4月5日,美国国务院菲律宾与东南亚事务处处长从印尼驻美大使那里获悉,苏联驻美大使曾在气愤之余泄露中共不打算进攻金门、马祖。(注: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117页、136页、137页、138页。)而4月16日回国述职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图普也不相信对金、马的进攻迫在眼前。(注: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117页、136页、137页、138页。)

与此同时,中国报纸上有关“解放台湾”的宣传量也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更感到金门、马祖是一个包袱,为了避免留下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后患,美国越来越趋向于想法使蒋介石自己主动放弃金门、马祖,以切断台湾与大陆之间尚存的领土联系,有利于推行“两个中国”政策。为此,在4月17日的一次会议上, 艾森豪威尔在杜勒斯和雷德福的劝说下,勉强同意了一项计划,即如果蒋介石同意从近海岛屿撤出他的全部军队,美国将封锁南迄汕头北至温州的中国海岸,并在台湾驻扎核武器部队。这种封锁直至中共放弃使用武力占领台湾和澎湖列岛为止。由于只有在战时以及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封锁才是合法的,故这次封锁被委婉地称为一条“近海区域”。(注:胡阳摘译《艾森豪威尔·国会及1954—1955年台湾危机》,《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年第4期。)

于是美国决定采取所谓的“近海区域”计划来劝说蒋介石自愿撤出金、马。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和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罗伯森。4月20日,雷德福和罗伯森去台北执行这项绝密使命。

然而,蒋介石拒绝做丝毫让步。他不相信美国人,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近海区域”计划。蒋介石认为封锁沿海交通并不能补偿放弃金、马的损失,反对减少任何驻扎在沿海岛屿上的军事力量。蒋介石明确表示:不管有没有美国的帮助,他都要防守金门、马祖,他认为如果在当前这种时刻,未经交战,便撤出金门、马祖,那国民党在海外华人、东南亚国家和国民党军队本身中的威信,将会受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蒋介石保证他将守住这些沿海岛屿,并表示,他的这一态度是最后的正式答复。(注: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128页、117页、136页、137页、138页。)态度如此坚决,考虑到过分压蒋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美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劝说蒋介石撤出金门、马祖的努力。

显而易见,艾森豪威尔放弃劝说蒋介石撤出金、马,实在是无能为力之举,但这不等于美国政府要退出干涉。只是艾森豪威尔不敢压蒋太甚,以降低其在亚洲反共国家面前的信誉。杜勒斯称其为“可怕的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中共中央采取了缓和远东局势的措施。1955年4月23 日,周恩来总理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就台湾问题发表声明。提出:“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注:《中美关系(文件和资料选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81页。)5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报告亚非情况时进一步指出:“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周恩来的声明和报告为艾森豪威尔政府摆脱困境提供了出路,为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带来了转机。

就在周恩来发表声明的三天之后,即1955年4月26日, 杜勒斯举行记者招待会,对周恩来的声明作出积极反应,表示愿意就停火问题和中国共产党人对话。(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下),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60,第2051—2053页、2100—2110页、2157页、2253页。)并于7月11 日通过英国政府转达了愿意与中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议的信息。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

这样,美台关于沿海岛屿防卫问题的争执趋于缓和,问题暂被搁置。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作为万隆会议的后果结束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是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围绕台湾问题的初次交锋。通过这次危机的处理,充分反映出美国对台政策的目标是,鉴于台湾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为了确保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就必须确保台湾、澎湖列岛不受武装进攻。为此,美国与台湾签定了《共同防御条约》和通过了《台湾问题决议案》,从法律上承担起了保卫台湾的义务,加强了美台关系。但在与台湾发展关系的同时,美国又面临着被台湾拖入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中去,这种前景又是与美国的战略利益和推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计划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危机中美国采取的“神谕”方案和压蒋撤出大陈的行动,以及台湾当局对此的反应,都暴露了美台双方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

与此同时,这次危机也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英明战略决策。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和实现国家的统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所采取的炮击金门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它在全世界面前突出了台湾问题,传递了中国不甘使自己的领土被人永久分裂的信息。而后来根据世界形势全面缓和的趋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又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突出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方针,也是完全正确的。从这次危机中产生的中美大使级的会谈为中美双方的沟通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渠道,它既阻碍了美国“两个中国”计划的推行,而且对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和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标签:;  ;  ;  ;  ;  ;  ;  ;  ;  

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美国对台政策_台湾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