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运动员的精神动力_精神激励论文

论中国运动员的精神动力_精神激励论文

论我国运动员的精神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动员论文,精神论文,动力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在身体发育、认识发展和思想成熟阶段。运用先进、科学的思想、观念、理论教育广大运动员,形成正确的精神动力系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拟对我国运动员精神动力源及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力求揭示我国运动员精神动力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和激励精神力量的相应原则和措施,从而更好地开发运动员的“精神资源”,进一步发挥精神动力在广大运动员刻苦训练、奋力拼搏、为国争光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 精神需要和精神动力

1.1 精神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精神需要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越来越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精神需要及其满足将成为人们的主要目标,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精神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和支配作用比物质需要的作用更大,精神上的享受比物质上的享受更能使人得到快乐。未来学家预测,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学技术,但是,随着物质的丰富和需要的满足,人们的需要重心正在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系统,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次,当较低层的需要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就会产生对较高层次精神需要的追求。

1.2 精神动力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满足个人各种需要的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中渡过的。需要使人产生追求,追求变成前进动力,动力引发和维持人们的目标行动,这其中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类的早期,古人对图腾、神和上帝的崇拜,就表现为一种精神的力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逐步增多,社会分工也随之出现,精神生产开始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产生了文化、科学、艺术、宗教等人类精神产品。由此人类有了越来越多样化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有精神追求就会产生满足精神需要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成为促进个体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体育竞技比赛的特点是紧张激烈,对抗性强,既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条件、技术水平,又需要有顽强的意志、高昴的士气、奋力拼搏的精神,需要运动员精神的高度动员和强化激励。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运动员赛场竞争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精神力量也是运动员日常训练、学习和生活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源泉,运动员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也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和促进。

2 中国运动员的精神动力源

2.1 崇高的理想信念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几代体育健儿艰苦创业、百折不挠、无私奉献。“人生能有几回搏”、“为祖国荣誉而拼搏”的豪言壮语代表了广大运动员的心声。表现出我国优秀运动员具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在国际赛场上能够为祖国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振兴中华是我国运动员的最大愿望,这种坚定信念是他们刻苦训练、奋力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

2.2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代运动员、教练员的光荣传统。为祖国的荣誉而奋斗,是我国运动员、教练员的不懈追求。爱国主义是形成运动员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思想基础,是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为祖国争取荣誉的动力源泉。

2.3 自我价值追求 自我价值是指人的能力和活动对于自身生存、享受、发展、完善、自由、幸福的作用和意义。其实质在于使自我(德、智、体、美)充实、完善和完美,自我价值的实现包括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以及社会对其人格和尊严的肯定。我国竞技体育正在逐步实现社会化、产业化、职业化,运动员的经济价值正日益体现出来。运动员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运动员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就成为职业行为的基本动力。

2.4 体育团队精神 体育团队精神,是一个运动团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作风和战斗士气、凝聚力和纪律性等内容的综合反映。它是一支队伍成长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标志全队成员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方面的有序化和一体化程度。

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学习和生活都是在运动群体中。具有团队精神的运动队,一方面能够满足运动员的群体安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会为实现团队目标形成共同的义务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团队荣誉而战,往往成为运动员在比赛中最为直接的精神动力。

2.5 运动专业情感 运动专业情感是运动员在从事竞技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较稳定的情绪情感体验。高度的运动专项情感,是运动员长期从事竞技运动的重要心理动机之一。运动专业情感主要有:1)运动兴趣和爱好。这是运动员早期从事某项运动的主要心理动机。在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中,运动兴趣和爱好也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行为动力作用。2)光荣感和自豪感。我国竞技体育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运动员一直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能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是许多青少年儿童所向往的。受到同龄人的羡慕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无疑会使运动员产生无比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特别是当运动员在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而受到社会赞誉时,身为运动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就更为强烈。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不仅会强化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的行动,而且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

3 我国运动员精神动力的培育和激励

3.1 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强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 重视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国优秀运动队伍的成功经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格追求以及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对运动员精神动力的培育和激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逐会导致精神需要的迷茫、萎缩。因此,培育运动员的精神动力,首先就是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和启迪运动员,使广大运动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把努力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与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3.2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激发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 现代国际竞技体育比赛既是各国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较量,也是展现各个国家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精神面貌的舞台。每当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大赛上夺得优异成绩,都会使全球的炎黄儿女受到极大的鼓舞,掀起巨大的爱国热情。因此,加强运动员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运动员爱国主义教育中,首先,要进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教育。第二,要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第三,要进行优秀运动员爱国事迹教育。中华体育健儿在努力攀登竞技体育高峰,为祖国争得一个又一个荣誉过程中,也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凯歌。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在社会各界广为传诵,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3.3 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每个社会成员能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真正实现。作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运动员,如果能在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就可能在青少年时期达到个人事业的顶峰,所以运动员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非常迫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员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文化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运动员这一职业的特殊经济价值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成绩优劣都有了相应的“商品价格”定位,与个人经济收入直接相关。物质利益在提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努力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所起到的杠杆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运动员在自己人生的关键时期努力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个人奋斗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奋发有为、渴望成才的良好愿望和积极表现。它是运动员积极进取的内在动力,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加以保护的。

但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人生价值是包含社会价值在内的,包含个人的能力和活动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每一个运动员的完整价值,都应该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所以说,运动员的人生价值主要在于社会价值,在于他的创造和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当他的能力和活动对他人、群体和社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作用时,才能获得和表现自己的价值,才能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意义的一生,即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歌德曾说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3.4 共同发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动力作用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运动员精神动力生成的两个基本要素。运动员所从事的竞技运动,从工作特点来看,是一项体力精力高付出、劳动强度大、高成就概率低、运动伤病多、再就业难度大的社会劳动。从社会效益来看,它又是一项具有特定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事业。因此,对于从事这样一种特殊职业的运动员来说,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都是非常必要的。

物质资料的获得,是运动员生活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断满足运动员物质需要,是保持和进一步调动他们训练和比赛积极性的重要激励手段。但运动员不是单纯的“生物人”、“经济人”,而是“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他们除了物质需要外,还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要。这些精神需要作为内在的意向、动机和目的,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运动员的行为,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他们的物质需要。物质激励的特点是作用明显,但激励时效短。精神激励所起的作用周期长,但见效慢,一旦发挥作用,其有效性是持久的,能量是巨大的。在许多情况下,精神激励对运动员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的作用往往比物质激励的作用更大。所以,在运动员的行为激励中,既要尽可能满足其物质需要,更要重视运动员精神追求的培育和激发,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强大精神动力作用。

3.5 培育和形成体育团队精神 体育团队精神是建立在运动员、教练员和其他管理人员之间关系高度融洽和相互信任之上的,也是建立在成员个人意志相统一和个人情感相协调基础上的。所以,要想形成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就必须先抓好人际关系,逐步形成凝聚力。

在团队凝聚力形成过程中,要促使以感情互动为基础的低层次凝聚力,逐步向以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凝聚力过渡,使队员们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认同,并最终向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共同奋斗的高层次凝聚力发展。只有在高层次凝聚力基础上形成的团队精神才能经得起风浪的考验,才不会因暂时的挫折或失败而军心涣散,才能起到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精神支柱作用和团队灵魂作用。

3.6 重视专业运动情感的培养 由于良好情绪情感对所从事活动的内驱力具有放大功能,对活动动机具有动力和强化功能,所以,在运动员的早期选材中应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兴趣因素。在日常运动训练中要注意保护和培养运动员对运动专项的兴趣和热情。另外,要经常向运动员讲述和展示我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高度关怀和重视;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光荣事迹,让他们认识和感受到作为一名运动员的光荣和自豪,使其产生为国争光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崇高感和神圣感。当运动员具有较高层次的情感认知和体验时,就会在运动实践中获得无穷的巨大精神力量,为攀登竞技运动高峰,为争取祖国荣誉而竭尽全力。

3.7 满足运动员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分析和了解我国运动员的精神需要是把握他们精神动力来源的关键。受竞技运动成才规律的制约,运动员成才周期较长,在专业运动员队伍中,各个年龄层次、训练水平的运动员都有。据调查资料表明,年龄越大、训练水平和文化程度越高的运动员,其精神需要的层次也越高。省队一线队员和国家队队员,他们参加国内、国际大赛较多,为国争光、实现自我价值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而训练年限少、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小的运动员,他们近期更需要满足娱乐、交往、归属等精神需要。所以,在实施精神动力培育和激励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训练成绩和心理成熟程度等因素,注意渐进性、层次性、针对性。

3.8 加强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 运动员精神动力的大小、强弱、持续时间长短,既与外界对他们施加的精神内容和推动力有关,更与他们自身的精神活动水平、精神需要程度和精神追求的内容、程度直接相关。而这些又直接受制于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水平。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就会影响他们对精神产品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就难以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强大教育作用和激励作用。所以,要有效地开发运动员的“精神资源”,就必须加强运动员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以此提高精神活动水平,增强理性力量,激发高层次精神需要和追求。

3.9 精神动力需要长期培育 在对抗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的精神动力往往发挥重要的作用,常常能高度唤醒运动员的精神状态,注意力更加集中、情绪更加稳定、意志更加顽强、技战术发挥更加充分。但必须注意的是,精神动力的作用并非“短期效应”,更不是比赛需要的时候激励一下就能产生“即刻效应”的。精神动力不同于物质动力,它是无形的,其积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精神教育和熏陶过程,其作用是稳定和持久的。它是对于运动员精神自觉的提升和精神需要的一种满足。特别是高层次的精神动力,能够长期影响和支配运动员的行为动机,发挥持久的精神动力作用。所以比赛中的精神激励效果,取决于平时精神动力的培育。只有平时注意培养运动员高尚精神追求,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动力基础,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进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标签:;  ;  

论中国运动员的精神动力_精神激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