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和政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战略论文,和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我国国内经济一体化和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拓市场,使我国更好地抓住加入WTO 机遇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以党的路线、方针和战略任务为依据,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制定好、贯彻好。
一、西部大开发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政策目标的确定问题
西部大开发,主要是农牧业发展和是资源开发问题,归根结底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西部大开发没有政府的组织引导不行,不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也不行。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就是要通过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西部的资源优势与东部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有机地配置起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已经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在对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论断,明确了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国家的正确引导和组织,就很难把握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方向。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自发性还十分突出,不以国家为主体,市场经济就会变成完全自由经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我们在处理西部大开发中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应该坚持以下几点:首先是主体论。政府是市场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要居主体地位。政府为主体,就是以国家为主体,这是不能分开的。以国家为主体,就是国家能动地实施宏观调控,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里所讲的政府市场的能动作用,正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的一种体现。第二是制导论。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是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制导体现出来的,具体地讲就是要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利息、汇率、价格、工资等宏观调控杠杆,有效地配置资源,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第三是结构论。所谓资源配置的合理,就是要使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等建立在先进的科学基础之上,促进生产力不断地向现代化发展。第四是机制论。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必须通过各种利益机制,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区域之间的分配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定最佳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之形成合理的结构。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域平衡发展、共同富裕等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要注意克服市场的自发性,加强市场的组织性,驾驭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只是经济学家理论上的空想,是根本不存在的。过分自由的市场经济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因此,市场必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才能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不是全部包办,而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这是我们在制定西部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时必须注意的。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目标,实际上就是西部发展的战略方向问题。从我们考察的情况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际上可以分为如下两战略:
一是西进战略。根据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西部大开发中,东部沿海地区要多拿出力量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同时,东部经济在先富一步的优势下,本身也需要在西部拓展市场中发展自己。因此,东部地区在继续扩大对外开发的同时,有必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西进战略,以积极的势态,投身到西部大开发中,为西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西部大开发中壮大自己。
二是东引战略。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在西部,西部地区的发展目标应是与东部地区接轨,最终实现国内经济的一体化。为此,西部地区必须制定东引战略。一方面,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调整当地的生产力布局,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逐步与东部发达地区接轨,迎接东部以及海外向西部开发的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当地经济,接受东部地区以及海外投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完善和发展自己。
总体而言,西进和东引是我国制定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目标,其中,东引战略又是这一目标的主要内容。东引战略需要的配套政策很多,例如西部地区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中心城市或开发区的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等,都是最关键的内容。
二、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硬环境建设的首要政策目标
东引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吸引东部地区以及海外企业来西部投资。在目前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西部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不仅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的前提,也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初期,国家对西部要重点实施“通——融”工程。
(1)通路,以解决西部地区的物资流通问题。 主要是做好东西部大通道的贯通,包括公路、铁路、航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国家已经规划了西部地区八条公路主干线、五十个机场的新建和改扩建以及西部地区铁路网的改建等工程,应尽快将这些规划项目变成现实。
(2)通电,以解决西部大开发的能源问题。 西部地区的能源储藏量十分丰富,但存在着开发能力不高或者开发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电,一方面是解决西部能源不足地区的能源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把西部地区的能源输送到东部,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3)通水,以解决西部地区的水资源问题。 西部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源头地区,对解决全国的水资源问题有着重大责任。因此,实施通水工程,要从根治水土流失入手,全面落实“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等工程,在西部地区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中心,保护黄河、长江中上游的水资源,防止沙化和水土流失。同时,西部又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水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在西部大力提倡合理用水和节水,完善西部城市和农村的供水系统,引进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通信息,以解决西部地区通讯问题。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时代、网络经济时代,没有信息的传递系统,就不可能有经济的繁荣。通信息,就是要通过改进西部地区的通讯条件,加快西部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和国际市场的接轨进程。
(5)融资,以解决西部地区的资金问题。 西部地区的金融业不发达,融资困难,国家有必要通过完善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提高西部地区的融资水平。一是应在现有条件下,按经济区域对金融机构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按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基层金融机构的权限,逐步在西部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国内金融机构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二是要根据中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在健全国内金融体系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吸引外资银行进入西部地区开展投融资活动;三是应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资金、民间资金向西部投资。
三、促进西部原始积累——投资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政策目标
东引战略的实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即使东部和海外的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能取得较好的盈得利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主动而积极地西进。西部大开发最缺少的是启动资金,西部企业更是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也就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原始积累问题。因此,东引战略的各项政策,都要在给予西部地区的企业以创造原始积累机会上做文章。
从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看,原始积累主要靠如下五方面的途径取得,即原来的集体积累,土地,利用政策的时间差取得的资金,税收减免,其他政策优惠。所有这些,都是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指导下国家给予东部地区的一系列优惠照顾的具体反映。东部地区的原始积累,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引导下自觉地形成的。西部地区应当吸收东部经验,自觉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政策,促进原始积累的形成。大致说来,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中,关键要对转移支付政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国家对西部的转移支付,决不是解决西部地区财政供养人口的吃饭问题,而是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转移支储的前提是西部地区要控制财政供养人口,减少财政支出中“吃饭”的比例,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上。
二是税收政策。税收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杠杆,是对微观经济调控最有力、最直接的工具,企业对税收政策的调整一直都是十分敏感的。东部地区在进行原始积累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利用了税收三免二减半的政策。由于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实行减免税,使他们能通过税收优惠和劳动力价格的优势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缩小东西差距,是十分必要的。
税收优惠政策是培养税源、加快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必须针对西部地区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进行减免。具体讲,应注意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区域性。 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为了加快整个西部企业的原始积累进程,而不是对某种所有制企业的特殊优惠,因此,西部的各类企业都应享受到同样的优惠政策。例如通过增值税实行差别税率的办法,达到税收的“普惠”。(2)产业性。 “普惠”之外还要有“特惠”,对西部地区一些急需发展的行业,如荒山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业、高科技行业等。此外应可制定只在该行业内部实施的优惠政策,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的进项扣除率(10%)可以调整到与销项(17%)相同的税率;对高科技企业,可以在所得税、成本核算办法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对资源开发企业,如油气、电力输出的企业所在地,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分成和资源分享。(3)定期性。 实施优惠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原始积累进程,这个目的达到,就应恢复按照税法原规定征税,各项优惠政策,都应有一个时间限制。(4)递延性。减免期结束后,企业的税收负担将会陡增,因此, 在取消优惠政策时,要注意优惠政策与现行政策的衔接,逐步减少优惠程度,直到恢复征税。(5)配套性。为了提高资金和原始积累速度, 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之间要做到协调配套,税收优惠政策和其他相关优惠政策也要协调配套,只有这样,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才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三是金融政策。西部地区金融总的形势是存大于贷,有一部分资金因支持东部发展调了出去。现在进行西部大开发,应该反过来,通过金融政策调整这种存贷关系。金融系统要针对西部地区的特点,制定特殊的信贷政策,放宽在信贷规模、信贷审批权等方面的限制;同时,要在西部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仅在金融机构的设置上要向西部倾斜,在金融市场建设、资本市场等领域,也应主动向西部倾斜。
四是土地政策。土地是西部最大的资源。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土地,作为国有资产,按规定中央要分享土地使用收入;二是农村土地,作为集体使用,政府也要收费。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率不高,收费固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但也可能影响土地的利用率。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在对土地的收费上,可以尽量减免,甚至不收。例如在农村,可以通过低价、免费的方式承包山林、开荒植树等,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的地区,国家可采取补助的形式,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西部的全面实现;对工业企业,可以通过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办法,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通过企业兼并、土地入股等办法,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是全面规划。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由政府进行全面的规划。但必须注意,这种规划不是确定模式,不是代替经济发展的规律,而只是确定一个发展方向。西部大开发,要在发展的原则下谈规划,从区情的实际出发谈规划。
在制定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对区域内外的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有必要实现战略性的转移,把一部分在东部失去优势的企业搬迁到西部,此外,一些资源枯竭型的行业要到西部寻找新的生机,市场拓展型的企业要在西部这个巨大的市场就近发展分厂,等等。东部经济发展需要西部市场,需要西部资源,它有西进的需求,而我们西部大开发所要吸引的重点正是东部地区的企业。如果一上来就大量地吸引外资,恐怕外国大公司不感兴趣,西部也不一定具备接收的能力。因此,西部大开发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区域外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能进入西部投资开发的,同样都能享受西部的优惠政策。只有这样,东部地区的大量企业才能依靠其地理优势,率先打入西部,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力量。
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中要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应有利于西部地区人们观念的改变。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各项优惠政策能不能促使东部的企业挺进西部呢?这是个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举个例子说,杭州市曾对国企改革制定了一套优惠政策,允许外地企业来购买、兼并他们的国企,结果,温州市的一家私营企业兼并了一家杭州的国有企业。在兼并过程中,按照温州企业家的意图,被兼并的杭州企业必须进行领导班子大换血,全部换上温州公司的人马。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其经营机制,搞活这个企业。但这样做却遇到了原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反对,甚至到了上访的地步,最后还是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解决了问题。这就是人的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表现。经济发展,人是关键因素,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而习惯势力往往是极强大的,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其中关键还在领导。领导通,路路通。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论文; 西部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