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化验是医师诊断中辅助检查的重要一环,在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中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部分受检者对于抽血检查接受度较低,认为抽血化验严重的影响机体的健康,从而拒绝抽血检查;对临床诊断工作造成障碍。抽血化验一般是静脉血,常在清晨抽血,从而减少饮食对血液检查结果的影响;住院患者常在机体相对平稳的状态下,由医护人员抽血,抽血量一般根据血液检查的项目多少进行抽血,一般在3ml~20Ml间,最多不会超过50ml,仅占人体总血量的千分之一,对健康影响微乎及微[1]。
1.血液
机体中的血量是根据体重决定的,是总体重的7%~8%;因此,成人每公斤的血量有40~50ml。血液本身即为高营养物质及具有造血功能的结缔组织,因此血液中学广泛的营养原料,例如铁元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多种微量元素、激素等。在众多的造血物质中,铁元素是中药的物质,也是极易流失的物质之一,机体中每公斤含铁良在35~50mg左右,其经十二指肠、空肠洗手进入机体血液汇总,并结合其他理化功能的物质,形成血红素并构成血红蛋白,从而形成重要的血液成分之一[2]。
2.抽血化验的现状
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质量、社会活动的改变,以及社保制度的推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医疗诊断技术的逐步增加,血液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之一,因其对受检者的损伤较小并短时间内得到诊断结果;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重视程度逐渐增高。
血液检查是根据血液中的低分子物质(电解质、有机化合物、激素、酶、抗体)、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物质的水平,从而诊断机体各项指标水平是否存在异常,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临床常在清晨采取空腹血,此时血液检查中各生活成分相对稳定,所测数据相对客观。空腹检查的项目主要是生化血液检查项目,而免疫、激素、血常规类检查可随时进行。现今为减少交叉感染,采血器及采血管均为一次性用品,采用一人一物一用制度,从而提高抽血效率及控制交叉感染率,但是,医务人员在采血过程中依旧存在部分过失[3]。
2.1受检者皮肤损伤
采血过程中常使用止血带,但因操作不当、受检者过于肥胖,从而到导致止血带扎的过紧,导致与皮肤紧密接触,易在受检者的皮肤上留有扎痕,严重者出现皮肤磨损等情况。
2.2晕针、晕血
部分受检者对于针头、血液较敏感,常常发生晕针、晕血的现象;多是由心理因素导致,或者疲劳、体弱导致,因此护理人员采血前进行健康宣教,以减少晕针、晕血比例[4]。
2.3穿刺失败
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部分患者血管不充盈从而导致穿刺失败,多次穿刺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炎、皮下淤血等,有感染的风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一旦发生不良事件,立即给予对应处置,报告上级医师、护士等,从而控制不良事件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及受检者满意度。
3.抽血化验是否影响健康
抽血化验是检测机体各项营养指标、生化指标、生理功能等是否存在异常的一种手段,通过血液检查,可早日发现机体中异常指标,从而早治疗;是辅助检查中相对温和一种手段。抽血化验的采血量一般每次均不超过50ml,而成人的血液有5000ml左右,抽血量仅占总血量的1/1000~1/1500ml,对机体的总量不会有严重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通常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是固定不东,而各种细胞及细胞成分均经历生长、发育、分化、衰老、死亡的规律,因此多少细胞的消失,机体的造血功能即分化多少新生的细胞,因此若抽血量多,则机体的造血系统相对活跃,新生细胞增多;若长期大量抽血,机体的造血功能抑制,从而使几日中血细胞的总数量维持相对的平衡,从而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因此,抽血化验检查中所需的血量较少,且抽血中血浆、血细胞的抽血比例与机体中相同,不会单独减少某种因子,从而有效的避免因抽血导致的贫血现象发生。因此,抽血化验不会对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而抽血后机体出现的晕血、晕针现象是一过性反应,机体休息后可自行恢复,不会产生长期影响机体健康的疾病[5]。
抽血化验是一种损伤性检查,因此,部分损伤是不可避免的。穿刺可导致机体疼痛反应,若技术较差可导致反复穿刺,从而引发静脉炎等,需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此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无统计学研究意义。但对于促长期采血化验检查的患者(例,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患者),医师可尽量减少采血次数,或将各中血液检查合并一次检查,从而杜绝反复穿刺检查。现今采血技术均采用一次性无血液菌用品,较差感染的发生率逐年降低;但是护理人员在采血前依旧需严格检查采血用品,从而减少因采血器质量导致的采血事故及对受检者的损伤。抽血化验是一种考验医务人员操作技术的检查项目,因此,医务人员需严格掌握采血操作规范从而有效的减少因护理人员技术规范导致的皮肤淤血、皮肤损伤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抽血化验是不会导致机体出现严重影响健康的反应,采血量较血液总量相对较低,仅占总量的1/1000左右,是不会导致机体出现贫血等不良反应的,但是,如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易发生皮下淤血、皮肤损伤、静脉炎等不良护理事件,因此,在临床中,医务人员进行采血操作时,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同时熟练掌握采血操作规程,从而减少可避免的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保护受检者的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丁玲玲.摄入过多的生物素可能会影响抽血检查的结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9(01):44.
[2].张英英.护理干预模式对无偿献血抽血晕针反应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44+251.
[3].周瑜.门诊抽血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598-599.
[4].王旺.健康体检者血常规检查的意义与结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2):166.
[5].空腹血糖≠饥饿血糖[J].江苏卫生保健,2017(02):17.
论文作者:巫太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机体论文; 血液论文; 损伤论文; 健康论文; 皮肤论文; 医务人员论文; 物质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第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