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产业生命周期:以电视机和电冰箱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电论文,电冰箱论文,为例论文,生命周期论文,电视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05)01-0088-10
如同生命体一样,产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存在着从成长到衰退的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反映了一个产业的成长轨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社会结构不同,影响产业生命周期的因素也不同。家用电器产业由许多不同的产品构成,但都是以满足家庭需求的耐用消费品,不同的电器产品在生命周期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由于电视机、电冰箱是我国最主要、最成熟的家用电器产业,因此本文以这两个产业为主要对象,分析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说明我国家用电器产业成长的一般规律。
一、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的划分及其特征
产业生命周期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产业生命周期,是指某个产业在市场上从产生到衰退的时间周期。一般认为,产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或蜕变期)。形成期是指某个产业产生以后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缓慢增长的时期;成长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成熟期是指某个产业的市场饱和,要素投入、产出规模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衰退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开始趋于退出,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下降趋势日益增强的时期。在衰退期如果出现了重大技术变革,该产业就可能结束衰退期,开始新的产业生命运动周期。一般形态的产业生命周期要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产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依产业的不同性质和功能而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也会有所不同。
我国家用电器产业多数都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1956年我国第一批电冰箱出厂,1958年我国第一批黑白电视机出厂,从此拉开了中国电视机和电冰箱这两个最主要的家电产业生产的序幕。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家电生产线,到9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家用电器生产大国。电视机产量从1958年的2000台增加到1978年的51.73万台、1990年的2684.7万台、2003年的7528.4万台;电冰箱产量从1956年的200台增加到1978年的2.8万台、1990年的463.06万台、2003年的2242.56万台。我国家用电器产业发展的环境具有几个特殊性,一是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经历了很长的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和价格都受到严格的管制;二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再加上城乡分割的体制,城乡差别很大,市场结构明显断层;三是作为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国家,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效需求不足的环境不同,在相当长时期内属于短缺经济,到20世纪末期才转变为过剩经济。
特殊的环境,使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具有特殊性。表1是我国电视机和电冰箱产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根据一般的判断经验,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期和成熟期,产业产出增长率低于10%,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在成长期,产业产出增长率超过10%,高于国民经济增速度;在衰退长期,产业的产出增长率为负数。根据我国电视机和电冰箱的历史数据,电视机产业的形成期为1958-1969年,成长期为1970-1989年,成熟期为1990-2001年,而电冰箱产业的形成期为1957-1970年,成长期为1971-1988年,成熟期为1989-2001年(见表1)。但是,我国电视机和电冰箱产业在经历了成熟期之后,并没有进入衰退期,而是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使产业生命周期形态呈现为典型的“扇形”。图1是我国电视机和电冰箱产量的折线图。
表1 我国电视机和电冰箱产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
││ │ │ │ 新一轮成│生命周│
│项目│ 形成期 │成长期│ 成熟期 │ │ │
││ │ │ │ 长期│期类型│
├──┬───────────┼─────┼─────┬─────┼─────┼─────┼───┤
││时间 │1958-1969 │1970-1985 │1986-1989 │1990-2001 │2002- │ │
│├───────────┼─────┼─────┼─────┼─────┼─────┤ │
││ 电视机产量年均增长 │ │ │ │ │ │ │
││ │-6.11 │63.45 │23.76 │4.37 │32.36 │ │
│电视│率(%) │ │ │ │ │ │ │
│├───────────┼─────┼─────┼─────┼─────┼─────┤ │
││ 同期工业增加值年均 │ │ │ │ │ │扇型 │
│机 │ │4.7
│9.0
│10.5 │13.4 │11.4 │ │
││增长率(%) │ │ │ │ │ │ │
││ │ │ │ │ │ │ │
│├───────────┼─────┼─────┼─────┼─────┼─────┤ │
││同期GDP年均增长率 │ │ │ │ │ │ │
││ │2.6
│7.7
│8.9
│9.9
│8.5
│ │
││(%)│ │ │ │ │ │ │
├──┼───────────┼─────┼─────┼─────┼─────┼─────┼───┤
││时间 │1957-1970 │1971-1979 │1980-1988 │1989-2001 │2002- │ │
│├───────────┼─────┼─────┼─────┼─────┼─────┤ │
││电冰箱产量年均增长│ │ │ │ │ │ │
││ │9.49 │22.92 │87.78 │6.01 │28.84 │ │
│电冰│率(%) │ │ │ │ │ │ │
│├───────────┼─────┼─────┼─────┼─────┼─────┤ │
││同期工业增加值年均│ │ │ │ │ │扇型 │
│箱 │ │10.0 │8.5
│10.9 │12.5 │11.4 │ │
││增长率(%) │ │ │ │ │ │ │
│├───────────┼─────┼─────┼─────┼─────┼─────┤ │
││同期GDP年均增长率 │ │ │ │ │ │ │
││ │5.2
│5.9
│10.7 │9.3
│8.5
│ │
││(%)│ │ │ │ │ │ │
└──┴───────────┴─────┴─────┴─────┴─────┴─────┴───┘
图1 电视机产业生命周期
图2 电冰箱产业生命周期
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各个时期的特点是:
一是缓慢的形成期。产业形成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产业符合社会需要,能为当时经济和生活条件下的消费者所接受,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二是该产业生产已进入商业领域、具备一定的规模;三是该产业具有专业化的从业人员,包括专门的设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人群体;四是具有专业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国家用电器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形成。1956年我国电冰箱批量生产,当年产量为0.02万台,1958年我国电视机批量生产,当年产量为0.2万台。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技术和产品的发明和成熟。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业并不一定要像发达国家那样经历一个独立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过程,可以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地促进一个产业的形成。但是,由于我国封闭的经济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许多家用电器产品依靠自主开发,产业成长速度很慢。我国家用电器产业在形成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因为只有少数企业生产新产品,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还不成熟,产品的设计还在变动中,产品功能也有待于改进,也提高了制造成本。1966年电视机生产规模为0.51万台,1969年只有0.1万台,1970年我国电冰箱生产规模才0.52万台。第二,产品销价高。这是由于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产量少,成本相对提高,同时也由于计划经济的控制。
二是快速的成长期。产业成长,既包括企业数量增加、投入规模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等外延上的扩张,也包括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升级、产业组织合理化等内涵上的提高。产业成长阶段是产业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决定了该产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产业能否进入成熟阶段,也对整个产业链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很大影响。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的成长,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产出规模迅速上升,形成稳定的产业群。在成长期,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已经比较成熟,生产工艺比较完善,产品功能比较稳定,具备了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与其他产业联系日趋紧密,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和初步的产业群,构筑了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领域、经营方式和手段;竞争者有利可图而纷纷进入市场,生产要素开始向该产业集中。因此,如果说形成期是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那么成长期则是从“弱”到“强”,从“小”至“大”的充实和发展过程。具体地说,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的成长可分为两个阶段,以1978年为界分为计划经济阶段和市场经济阶段。在计划经济阶段,家用电器产业的快速成长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和配置的。在市场经济阶段。家用电器产业开始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和依靠市场配置资源,首先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形成了家用电器生产体系,在市场的拉动下迅速发展。当然,不同的家用电器产品,在成长期的发展轨迹是不同的。我国电视机产业的成长期,呈现出由快到慢的特征,1970-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年均增长63.45%,1986-1989年年均增长23.76%;我国电冰箱产业的成长期,则呈现出由慢到快的特征,1971-1979年我国电冰箱产量年均增长22.92%,1980-1988年年均增长87.78%。第二、企业迅速增加,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到1986年我国彩电生产线增加到120条之多,生产厂家达到120多家。除青海、宁夏、西藏三省区外,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企业,其中广东省就有近20家厂商。(注:董云庭、卞明尧:《21世纪我国彩电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6期。)电冰箱生产企业1978年只有20家,1983年70多家,1988年增加到109家,整个80年代从不同渠道引进生产线70多条。(注:白茫:《中国电冰箱市场发展趋势》,《中国对外贸易》1995年1期。)生产企业大量涌入市场,产业群扩大,再加上生产工艺日益完善,为成本降低、提高利润创造了条件。
三是微利的成熟期。家用电器产业在成熟期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扩张的速度减慢;要素投入的增长率下降,市场需求量己趋向饱和,社会普及率比较高。1989-2001年电冰箱年均增长率为6.01%,1990-2001年电视机年均增长率为4.37%。1990-2001年每百户居民拥有电冰箱,城镇从42.33台增加到81.87台,农村从1.22台增加到13.59台;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视机,城镇从59.04台增加到120.52台,农村从4.72台增加到54.41台。第二,竞争更注重成本和服务方面。由于较缓慢的增长,竞争趋向于变得越来越具有成本导向和服务导向。成本方面增加的压力还通过迫使厂商获得最现代化的设施和装备而增加对资本的要求。第三,价格战此起彼伏,利润率下降。市场销售增长率减缓的结果,使企业生产能力发生过剩,导致激烈的价格竞争而迅速压低价格水平。因此,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产业的销售量仍有增加,但利润量已不能维持增长的势头,由比较稳定而逐步走向下降。例如,1995年彩电整机生产能力达到4467万台,但利用率仅为46.1%,彩电业平均利润率由 80年代的20%-30%下降到1997年的6%左右。价格竞争乃至价格战已经开始成为行业领先企业获取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从1989年长虹彩电降价开始,家用电器产业的价格战从未停止过。第四,进入的企业减少;产业重组的速度加快,产业集中度提高。在彩电行业中出现了有“康佳模式”和“长虹模式”。“康佳模式”是指康佳通过兼并、利用资本经营扩大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长虹模式”是指加强内配能力为格局,并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资产兼并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在产业重组推动下,彩电生产企业从80年代末的120多家减少到1996年的95家,2000年的76家,CR4从1990年的17.3%提高到1998年的57.8%,GR10从1990年的32.39%。提高到了1998年的81.2%。(注:朱晓燕、王利:《中国彩电业的产业组织实证分析》,《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2期。)电冰箱生产企业从1988年109家减少到1995年30多家,1985年产业集中度CR4为39.4%,1988年为29%,1994年为37.3%,1996年为70.8%。(注:詹金平:《中国电冰箱市场供给分析与预测》,《消费经济》1998年3期。)生产越来越向优势企业集中,市场销售不断向名牌产品倾斜;劣势企业、杂牌和非名牌产品市场缩小甚至淘汰出局。
四是“扇形”生命周期。在家用电器产业进入成熟期后没有直接进入衰退期,或经过短暂的衰退期,就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因此,从形态上看,我国家电产业生命周期属于“扇形”生命周期。出现新一轮成长期,主要原因有:第一,家电产业在进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后出现了重大技术创新。在原产业进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后,市场开始饱和甚至下降,产出规模由稳步增长转变为停滞或者下降,利润下降。这时,企业开发出换代产品来取代原来的产品,在功能和成本上都实现了重大变革。第二,家电产业国内新市场的开辟。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如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我国不少家用电器原来主要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市场基本饱和,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开始成为主要消费市场,从而带动这些产业进入十个新的增长期。第三,家电产业国际市场的开拓。由于比较优势的发挥或者开辟了新的国际市场;从而为家用电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国际市场空间。
二、技术创新与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起源于技术创新,并随着技术创新的演变而发展。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一个产业的形成,是从一个根本性的产品创新开始的。一个新产品通过采用新的材料和新加工方法,具有新的性能或功能,提供了新的用途或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在根本性的产品创新出现之后,还会有一系列后继的渐进性创新并形成创新群,包括产品功能的完善、工艺上的创新,从而引起新产业的成长,这一过程称为持续创新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Abé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ne M.Utterback)通过对以产品创新为主的持续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简称传统的A—U模型。A—U模型认为,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产品的创新水平很高,但由于设计思想缺乏一致性,多种产品设计进入市场且频繁变动,产品功能有待完善,制造工艺常常是粗糙、昂贵和不可靠的,处于发展和变动状态,产品市场有待开发;经过不断“尝试、纠错”,出现一个将技术资源与市场需要联结起来的代表优秀产品的主导设计,为产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标准”,此后产品基本稳定,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专用生产设备逐步取代通用生产设备,创新的重点转向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渐进性的工艺创新,产业由此进入成长期。(注: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9页。)
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不同于A-U模型。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的根本性技术和主导产品不是依靠自己独立研发的,而是依靠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和产品,然后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渐进性的创新,并形成创新群,包括产品功能的完善、工艺上的创新,从而带动家用电器产业的成长。我国黑白电视机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彩电工业始于70年代,从80年代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走过了一条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国产化的道路。就电视机而言,通过渐进性的创新,电视技术从黑白电视技术发展到彩电技术,从球面管彩电发展到纯平彩电技术,已形成了从彩电整机装配到配套基础元器件的生产“一条龙”式的较为完整的彩电工业体系,已能生产各种屏幕尺寸、各种不同技术水平和功能的电视机。当然,我国在高水平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方面与美、日、西欧还有差距,不能自行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专用集成电路,彩电工业水平与世界高水平的大公司有三年左右的差距。我国电冰箱工业也走过了与电视机工业同样的道路。表2是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由模仿走向创新的过程,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电冰箱生产技术的持续创新过程。创新过程与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具有内在的联系。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国内需求量增长速度快,企业只要能引进生产线,都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创新动力不足。到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国内需求增长速度下降,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加了强大的外部压力。海尔电冰箱的技术创新过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过程。从表3中可见,海尔电冰箱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在1992年以前为0,1992-1998年为37件,1999-2001年为187件,专利申请发生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
表2 海尔电冰箱的技术创新过程
┌──────────────┬───────────────┬──────────┬───────┐
│创新阶段│主要活动 │研发重点│创新类型 │
├──────────────┼───────────────┼──────────┼───────┤
│ 模仿创新阶段(1984-1987) │琴岛利勃海尔帅王子BCD-212型
│学习掌握国外引进技术│ 基本无创新 │
├──────────────┼───────────────┼──────────┼───────┤
││ │生产工艺的创新,零部│ │
│创造性模仿阶段(1988-1991) │双开门电冰箱 ││工艺创新 │
││ │件的国产化 │ │
├──────────────┼───────────────┼──────────┼───────┤
││超节能全无氟冰箱:降噪技术: ││ │
│改进性创新阶段(1992-1997) │ │对已有技术的改进│改进性产品创新│
││下置式冷冻室抽屉技术 ││ │
├──────────────┼───────────────┼──────────┼───────┤
││数字变频冰箱;网络电冰箱;负 │不同技术的整合创新,│ 产品组合创新│
│后二次创新阶段(1998-至今) │7度保鲜技术;电冰箱门电动开
│跟踪世界前沿技术│ │
││启装置;语音开门的电冰箱 ││ │
└──────────────┴───────────────┴──────────┴───────┘
资料来源:吴晓波等:《全球化下的二次创新战略——以海尔电冰箱技术演进为例》,《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6期。
表3 1984-2001年海尔与电冰箱产品相关的专利申请量
┌──────┬───────┬───────┬───────┬───────┐
│专利类型│1984-1987 │1988-1991 │1992-1997 │1998-2001 │
├──────┼───────┼───────┼───────┼───────┤
│发 明 │0 │0 │1 │11│
├──────┼───────┼───────┼───────┼───────┤
│实用新型│0 │0 │8 │64│
├──────┼───────┼───────┼───────┼───────┤
│外观设计│0 │0 │28│112
│
├──────┼───────┼───────┼───────┼───────┤
│合 计 │0 │0 │37│187
│
└──────┴───────┴───────┴───────┴───────┘
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局网络:http://www.sipo.gov.cn
家用电器产业技术的“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国产化”的过程,也是追赶和学习过程,通过引进技术,可以跨越一般技术创新的许多阶段,直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呈现出从过程创新到产品创新的演化顺序,这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普遍规律。表4是我国家用电器产业技术学习的一般过程。通过“干中学”和知识积累,培育了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表4 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
│ 阶段│ 装配线进口 │国产化 │产品增量调整│产品创新 │
├───┼───────┼──────────┼────────────┼───────────┤
│ 生产│进口装配线,学│ 学习和制定生产及质││ 领先企业形成装配线的│
│ 能力│ 习装配技能 │量管理细则 │生产能力形成│ │
│ │ │││ 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 │
├───┼───────┼──────────┼────────────┼───────────┤
│ 创新│ 模仿国外产品│采用国产化元器件,熟│ 产品设计和功能的部分提│ │
│ 能力│设计 │悉整机布置 │ 高,学习产品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形成 │
└───┴───────┴──────────┴────────────┴───────────┘
产业生命周期是一代接一代具有各自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演化过程的集合。一代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的完结,并不表明一个产业的完结,而是由于根本性技术创新的出现使产业得到了质的提升,即产业由原来的技术轨道跃入到了一个新的技术轨道,新一代产品替代了老一代产品。每一代产品都依次经过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都以根本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为起点,以主导设计的出现为走向成熟的标志,以下一代根本性的技术创新的出现为开始衰落的标志,以下一代产品主导设计的出现为终点。这种依次替换的一代接一代的产品技术生命周期的有序组合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形成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见图3)。
图3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动态关系
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也是一代接一代具有各自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演化过程的集合。在电视机产业生命周期中,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更替最为明显。表5和图4是我国电视机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更替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黑白电视机进入成长期,彩色电视机处于形成期,是由黑白电视机的快速增长带动整个电视机产业进入成长期;在80年代黑白电视机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时,彩色电视机开始高速增长,由彩色电视机带动了整个电视机产业的快速增长;从90年代开始,黑白电视机进入了成熟期和衰退期,而彩色电视机仍然处于较快增长中,从而使整个电视机产业进入成熟期。目前,电视机产业正处于技术和产品的变革中,表现在:一是高清晰度电视普及,二是多媒体图像终端显示的应用,三是发展与新型显示器件相关联的配套技术。在这场电视机技术变革中,我国企业在各方面也都加大了技术研发和储备,如液晶电视、背投电视、等离子电视、数字电视等技术。据帕勒咨询公司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认为,除了非洲等一些国家外,普通彩电时代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基本结束。在我国,随着传统彩电时代逐步衰退,背投数字彩电逐步成为我国彩电市场的主流,预示着电视机产业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同样,其它家用电器也表现为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更替。如,目前,我国具有新型制冷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大容量高档冰箱销量只占整个冰箱销售额的4%,但预计未来三年内的需求量最少是现在的5倍,市场份额也将跨越20%大关,逐步引领电冰箱产业进入一个新的产业生命周期。
表5 我国黑白电视机和彩色电视机生命周期交替情况
┌───────┬───────────┬────────────┬─────────────┐
│生命周期各│电视机产业│黑白电视机 │彩色电视机│
│ ├─────┬─────┼──────┬─────┼──────┬──────┤
│ │ │ 年均增 ││ 年均增 ││年均增 │
│阶段划分 │时间 │ │时间│ │时间││
│ │ │长率(%)││长率(%)││ 长率(%)│
├───────┼─────┼─────┼──────┼─────┼──────┼──────┤
│形成期│1958-1969 │-6.11 │ 1958-1969 │-6.11 │1971-1977
│43.45* │
├───────┼─────┼─────┼──────┼─────┼──────┼──────┤
│成长期前期│1970-1985 │63.45 │ 1970-1981 │75.91 │1978-1988
│120.61 │
├───────┼─────┼─────┼──────┼─────┼──────┼──────┤
│成长期后期│1986-1989 │23.76 │ 1982-1989 │18.29 │1989-2001
│13.04
│
├───────┼─────┼─────┼──────┼─────┼──────┼──────┤
│成熟期│1990-2001 │4.37 │ 1990-1994 │-0.88 │ - │ - │
├───────┼─────┼─────┼──────┼─────┼──────┼──────┤
│衰退期│- │- │ 1995-2001 │
-27.82 │ - │ - │
└───────┴─────┴─────┴──────┴─────┴──────┴──────┘
*1971-1977年彩色电视机产量的年均增长率比较高,但其产量有3年减少、3年增加,不稳定,应当属于彩电生命周期的形成期。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图4 电视机产业及黑白、彩色电视机生命周期
三、需求结构与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
市场需求是影响产业生命周期长短和各个时期长短的基本因素。而市场需求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收入分配结构、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等。人口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影响了市场需求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即使人均收入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人口的增长也会拉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增长。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快,提供生活必需品的产业必将较快地增长,对其它产业的增长也有推动作用。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直接决定了购买力水平的高低及其增长速度的快慢,是影响产业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当购买力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较慢时,产业更新换代的节奏就比较慢,产业生命周期就较长;当购买力水平较高和增长速度较快时,产业更新换代的节奏就加快,从而使产业生命周期缩短。但是,购买力水平的变化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购买力水平的变化,对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影响比较大,而对那些需求收入弹性小的产业则影响比较小。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对产业生命周期也有影响,因为居民之间存在着收入分配的差距,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收入阶层和需求结构。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直接扩大对产业的市场需求水平,因而对产业生命周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不一一分析这些因素对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侧重分析需求结构对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
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的需求结构,最为典型的是城乡居民需求结构。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2.57降为1985年的1.86,1994年又扩大到2.86,到2001年上升到2.90。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稻草等不可能成为消费基金部分、“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部分,那末,有专家估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实际指数大约为4-6。这样就造成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结构断层。城乡居民需求结构对家用电器产业的生命周期产生了重要影响。表6是我国城乡居民电冰箱和彩电的普及率,表明城镇居民的电冰箱和彩电的普及率提高很快,而农村居民的电冰箱和彩电的普及率提高得缓慢,城乡居民对电冰箱和彩电得需求存在着明显得结构性断层。表7是城乡居民需求对电冰箱和彩电产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贡献。表中说明,彩电产业的成长期前期主要由城镇居民需求拉动的,而在成长期后期城镇居民需求的贡献率大幅度降低,农村居民需求的贡献率上升,使彩电产业继续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农村居民需求的贡献率上升速度比较缓慢,从1986-1988年的20.3%上升到1989-2001年的41.36%,仅上升21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贡献率却下降50个百分点,使得彩电成长期的特征呈现出由快到慢的变化过程。对电冰箱产业而言,在城镇基本上是由城镇居民需求带动的,农村居民的贡献率很大,1986-1988年仅7.44%。在1989-2001年,城镇居民需求对电冰箱的贡献率较多幅度下降,而农村居民需求的贡献率上升得比较缓慢,普及率也远远低于彩电,因此电冰箱产业也就进入了成熟期。正因为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还不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城镇居民需求高峰期购买的家用电器已经接近或超过了设计寿命期,使家用电器产业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成长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彩电市场仍有2800万台、500亿元的国内市场容量。
表6 我国城乡居民电视机和彩电普及率
┌─────────┬────────────┬─────────┬────────┬───────┐
│ │城镇每百户拥有彩电 │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城镇每百户拥│农村每百户拥 │
│年份 ││ ││ │
│ │(台) │(台)│ 有电冰箱(台)│有电冰箱(台)│
├─────────┼────────────┼─────────┼────────┼───────┤
│1981 │0.59│ -
│0.22│ -
│
├─────────┼────────────┼─────────┼────────┼───────┤
│ ││ ││ │
│1985 │17.21
│0.8
│6.58│0.06 │
├─────────┼────────────┼─────────┼────────┼───────┤
│1990 │59.04
│4.72 │42.33
│1.22 │
├─────────┼────────────┼─────────┼────────┼───────┤
│1995 │88.97
│16.92 │66.22
│5.15 │
├─────────┼────────────┼─────────┼────────┼───────┤
│2000 │116.56 │48.74 │80.13
│12.31 │
├─────────┼────────────┼─────────┼────────┼───────┤
│2001 │120.52 │54.41 │81.87
│13.59 │
├─────────┼────────────┼─────────┼────────┼───────┤
│2002 │126.38 │60.45 │87.38
│14.83 │
└─────────┴────────────┴─────────┴────────┴───────┘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表7 城乡居民需求对电冰箱彩电产业生命周期的项献(%)
┌───────────────────────┬────────────────────────┐
│彩电 │电冰箱 │
├─────┬─────┬─────┬─────┼─────┬──────┬─────┬─────┤
│ │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时间│ │ │ 生命周期│时间 ││ │ 生命周期│
│ │贡献率│贡献率│ │ │ 贡献率│ 贡献率 │ │
├─────┼─────┼─────┼─────┼─────┼──────┼─────┼─────┤
│1982-1985 │
130.05 │- │成长期前期│1982-1985 │141.79 │
- │成长期后期│
├─────┼─────┼─────┼─────┼─────┼──────┼─────┼─────┤
│1986-1988 │84.61 │20.30 │成长期前期│1986-1988 │85.10
│7.44 │成长期后期│
├─────┼─────┼─────┼─────┼─────┼──────┼─────┼─────┤
│1989-2001 │34.06 │41.36 │成长期后期│1989-2001 │63.89
│28.23 │成熟期│
└─────┴─────┴─────┴─────┴─────┴──────┴─────┴─────┘
注:表中的贡献率为城乡居民当年新增加的电冰箱或彩电与当年电冰箱或彩电产量的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对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产生重要影响得另一个因素是出口需求。当今世界,要素禀赋仍是影响国际贸易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市场容量大,我国家用电器产品具有比较强的比较优势。出口的增长是我国许多家用电器产业长期不衰退、成熟期比较长的重要原因。表8是我国彩电出口量及对彩电产量的贡献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对彩电生产的贡献率有比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出口贡献率提高得比较快。出口的强劲增长也是拉动近两年彩电产业进入一个新成长期的重要因素。
表8 我国彩电出口量及对彩电产量的贡献
┌────┬────────┬───────┬────┬───────┬──────┐
│时间│ 出口量(万台)│ 贡献率(%)│时间│出口量(万台)│贡献率(%)│
├────┼────────┼───────┼────┼───────┼──────┤
│1987│183 │27.2 │2000│1028 │26.1│
├────┼────────┼───────┼────┼───────┼──────┤
│1990│253 │24.5 │2001│1162 │28.4│
├────┼────────┼───────┼────┼───────┼──────┤
│1995│386 │18.8 │2002│1800 │34.9│
└────┴────────┴───────┴────┴───────┴──────┘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报道搜集和整理。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加快产业重组是今后家用电器产业的主导方向。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市场结构是不同的。产业重组是产业生命周期成熟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的重组明显加快,但由于家用电器整机生产企业主要是完成电子元器件的组装,工艺和技术较为简单,同时由于缺乏可行的宏观控制手段和区域利益机制的形成,产业重组的步伐仍显得不够快。例如,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的标准,彩电生产的合理规模应为100万台/年,而我国80%以上彩电企业达到规模要求。家用电器产业今后的市场竞争,关键取决于技术的变革和新型产品的开发,取决于研究开发的投入。因此,规模大的企业具有研究开发投入的优势,也就具有市场竞争的优势,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取向是鼓励产业重组。政府要在职工再就业、国有产权转让、债权债务重整、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方面,鼓励产业重组和劣势企业的退出。
2.加强研究开发和产品升级是家用电器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家用电器产业的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主要是通过引进获得的,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很弱,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配套能力较差,这成为我国家电工业的致命弱点。例如,在现有的彩电技术中,美国人拥有300多项专利,日本、德国也有自己的专利,而作为世界彩电生产第一大国的中国,在IC、数字技术、信息家电的核心系统、软件等方面没有一项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开发能力薄弱,造成彩电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很可能会导致第二轮引进高峰,也可能因技术进入门槛低产生新的过度竞争。目前,多数家用电器产业正处于技术变革和产品升级的过程中,能否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决定了家用电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加强研究开发和产品升级,是今后家用电器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一要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二要加大政府对基础性科研项目的投入;三要在家用电器产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技术集成和系统化为主要功能、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工程研究中心,支撑家用电器共用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四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充分利用海外研究开发资源。
3.鼓励出口是延长家用电器产业生命周期的重要措施。在世界家用电器产业分工体系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美主要国家纷纷将产业重点放在了IT、通讯、生物等新兴工业领域,家用电器生产规模已经开始缩减,进行大范围的产业梯度转移,重心逐渐由欧美国家移向了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国家。近几年,一些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的研发、产能投资,尤其是在上游核心零部件的投资,同时根据新的竞争环境重新整合资源,调整市场策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家用电器产业基本上具备了国际化运作的条件,如果能够把握好这次世界家用电器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并充分利用好我国家用电器产业劳动力成本低廉、熟练工人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等竞争优势,将会在国际市场大有作为。一要继续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着重引进跨国公司,使我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家用电器产业制造中心;二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开拓多元化的市场,鼓励家用电器出口;三要鼓励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不失时机地建立海外分厂,逐渐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产品出口和技术输出并重的市场拓展模式转换,以逐步提升我国家用电器产业在世界家电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4.农村是家刚电器产业最主要的潜在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市主要家用电器产品市场普遍进入饱和期,而农村与城市市场相差甚远,彩电、冰箱、空调、微波炉等较高档的家电产品普及水平相差更大。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约是城市人口数量的3倍,开拓农村市场成为家用电器产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向,也将成为家用电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死攸关的战略空间。在宏观政策上,要把提高农村购买力作为包括家用电器在内的产业生命周期延长的战略选择。要确实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打破城乡分割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拓宽多种增收渠道,减轻农民负担,使潜在市场转变为现实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