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试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0)04-0007-06

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大学教师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选择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内容、特点和教育原则三问题作尝试性讨论,以增益于这个领域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发展。

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与思想政治教育最邻近的概念是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最早是刘少奇于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并阐述了这一概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几个阶段。

由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分提到将两者合并为政治思想工作,表现出政治工作的深化,但在实际使用中也显示出不完善之处,这是因为把政治和思想按前后顺序组构成一个新的词组后,其含义变为比政治和思想更狭窄的政治思想工作;因为政治思想工作只表示政治工作中的思想工作,不能表示政治工作之中的非思想工作,更不能表示政治工作之外的思想工作。后来逐步使用的思想政治的提法,将词序变换了一下,由政治思想这种意思偏向一个方面的词组,变成了一个包含两个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词组,由此,思想政治工作被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确定下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体现出在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实践操作上的深入。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系统,表明它与党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更侧重和突出的是学科体系和科学理论的建设方面。[1]

面对即将进入21世纪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处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地位上。从国际上看,一方面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国际反社会主义势力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分化和西化的图谋一天也没有放弃,西方个人主义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扩大着传播和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越来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整体素质上。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层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突出的问题是市场经济负效应带来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商品生产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现象,文化生活中黄赌毒泛滥等现象,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相当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发生动摇。事实十分严峻地把人们的焦点集中到青少年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上。

如何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品格和创新能力,面向21世纪的国际竞争性人才,使我们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其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大要素,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2](P17)

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2](P17)江总书记在这里讲到的各项内容除科学文化知识外,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两个方面。思想教育,就是对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以及时事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是培养青年一代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个体的素质,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完善的人格,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这种素质扩充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凝聚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盛的综合国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的视界中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价值在于:对在世界上构建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促进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和谐发展,对优化人的社会化机制,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对建立新型社会道德体系,塑造高尚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诸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要从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认识。二者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是理想信念形成的条件和基础。

第一,我们一般所讲的“理想信念教育”,并非只是理想和信念两项教育内容,而应合乎逻辑地包含信仰教育。没有信仰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第二,信念、信仰、理想都是人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于青少年来说,最现实、最切近的精神动力是理想,因为理想既包含着信念、信仰,又是形象化、个性化的思想形式,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动机、兴趣、愿望等心理活动。理想是个体成长的精神需求,理想以其稳定性和持久性指向人生的终极价值。

理想信念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结果。作为教育结果,其心理发生与形成机制并不是信念、信仰、理想的并列或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实现了三者高度融合、互为映现的精神状态。

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理想信念形成的条件和基础,主要是指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从不同方面和谐地“内化”到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信念、信仰、理想的思想形式和心理意象。

以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例。学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祖国的壮丽山河,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世代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以及我们民族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内容,就会以物质实体和心理表象等形式内化到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世界,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民族在近代进行的前赴后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经历的民族屈辱史,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主义教育,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人民到达理想境界开辟了广阔道路。建国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近百年来无数爱国之士振兴中华的爱国理想,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为现实。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纵贯历史和未来,真实、生动、具体、丰富,对学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的形成,并将报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确定了奋斗的内容和方向。

思想教育的内容特点,是从整体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宇宙、社会、人及其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完善自身,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的根本观点和认识。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下的人生观,是科学的最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价值现象比较系统的、稳定的、深层的观点或看法,价值观是包括价值关系的整合、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取向选择在内的观念系统。除人生价值观外,一般还有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等。信念、信仰、理想都属价值观,理想集中体现了人生价值观。信念、信仰、理想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如果说政治教育为理想确立了人生奋斗的内容和方向,那么思想教育则通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地确立了人生的信念和信仰,以科学的根据和强烈的意向支持了理想的内容,或者说,思想教育以其科学的思想理论,解释、支撑、强化和巩固了信念、信仰和理想。

明确了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还应该明确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知行统一”的教育。完整的理想信念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还应统摄道德、法律、纪律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我们在“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中,确定了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要素构成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就是在德育内容的完整性、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进行的探索。

围绕理想信念这个教育核心,来看德育内容五要素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政治教育重点解决理想信念的内容方向问题,思想教育为政治教育提供理念支撑。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虽然各自都包含知、情、意、信、行的因素,但在总体特征上教育的重心在“信”。道德教育以培养自律的道德行为方式为重点,是实践理想信念的常态活动。法纪教育以“法”和“纪”的形式,通过他律保证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内容的贯彻实施。道德、法纪教育各自都包含着知、情、意、信、行的要素,但在总体特征上重点在“行”。心理素质贯穿于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教育各环节之中,起着调节、维持和统合的作用。德育内容的五项要素互相联系、互为基础,是一个知行协调统一的整体。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属于在一般教育原则指导下的学科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确定,是建立在两个层面的基础之上的。第一个层面是德育实践经验。德育经验是对德育实践活动的条理化、概括化总结,经验一般都包含着理性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维结果。经验对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二个层面是德育规律。德育规律是在德育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抽象概括,是对德育过程中的客观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和现象的揭示,是对德育活动的一种本质性的认识,因此,德育规律对德育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了引导教师遵循和掌握德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学科特点,德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不同方面的要求,即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或教学原则。教育原则的内容是客观的,其表达形式是主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根据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情况,这里归纳总结出五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正面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其基本涵义是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以学校德育课程为主导,以校内外其他教育渠道相配合,持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重点是解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载负着国家意志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自觉地、持续地“灌输”,才能从无到有,逐步印记在学生头脑中,成为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基础。“灌输”是一种教育意识,并非“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和空洞的政治说教。世界各国为强化本国意识形态,培育民族精神,无不重视国家思想观念的灌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主要特点,就是坚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蕴含着德育规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人超越时空的塑造和激励作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与牺牲精神,伟大的“两弹”精神和“抗洪”精神的形成,都是正面教育的结果。榜样教育是正面教育的重要方法。其心理基础是道德思想和人格精神的现实化、情境化,因而最有助于移情和模仿心理的发生。榜样的类型主要有历史人物、先进典型和身边人物,教师榜样属身边人物。教师榜样的教育作用,取决于教师身教与言教的统一程度。

自我修养是正面教育的目的和自然结果。通过正面教育,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在这个环节中,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德育内容转化为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以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形成。传统德育方法中的“内省”、“慎独”所强调的就是德性的自我修养,是德育的至高境界。我们所说的自我修养,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自律能力。坚持正面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原则,应体现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导之以行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上一原则的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这一原则也称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包含几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理论与理论创立之初作为理论形成源泉的实际(如剩余价值理论与马克思选用的社会资料),在这个层面上,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具有规律性。与此相联系的是在学习理论时,仍需联系当时的实际,否则理论就难以被理解。二是学习理论时的当前实际,包括个人思想与生活实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实际,国家民族发展实际,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法纪、心理教育都要密切联系实际,才能在理论与实际之间,必然、实然、应然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建立起意义联系,从而深化道德认知,强化信念、信仰,增强教育效果。江泽民同志向青年学生提出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希望,可以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指导性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对人类社会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的精选和浓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形成、存在、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第一,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超前于社会存在,预见到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些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则可以超越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而成为人类永恒的意识现象,如中国传统道德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合理思想。第二,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都与前代人的思维成果有着继承关系。这种继承是在“源”和“流”的不断结合中进行的。从内容上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源”;同时,社会意识形态都保留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反映过去社会存在的意识材料,这就是社会意识的“流”。只有源和流有机结合在一起,社会意识的内容才能发展。社会意识的表现形态也是在源和流的结合中延续发展的。根据社会意识存在与发展规律,一方面,我们要珍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经过科学整理和继承,构建新世纪思想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体系;另一方面,面向世界,海纳百川,吸收借鉴,发展创新,实现“源”与“流”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和谐结合。这种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观念创新,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规范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内容,使创新成为理想信念的有机成分。第二是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经过继承借鉴,创构出一个新的德育内容体系。第三是方法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运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又要注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作多媒体课程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使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律动着时代气息,富有新意。

(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根源于事物存在与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整体联系的规律,是我国传统教育原则之一。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根据青少年年龄和心理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现出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层次性。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实体:(1)祖国的自然实体;(2)祖国的人文实体;(3)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实体。 这三大实体中每一个实体又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据这三个层次的特点,可以分别作为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内容。以祖国自然实体包含的三个层次为例,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出生地,是儿童最早产生依赖和眷恋的处所,因此,小学生的爱国主义要从热爱家乡、热爱自己居住的村、镇和城市的教育入手。第二个层次是祖国的自然环境和国土资源,可以结合中学开设的地理课进行热爱祖国河山教育。第三个层次是个人与祖国自然实体的关系。这一层次的特点是对祖国自然实体的理性认识,可以结合大学生学习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祖国自然资源的责任意识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上,要选择使用与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和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方法,在各学段各年级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的层次序列。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是循序渐进原则的一种体现。

循序渐进教育原则在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已有详细的阐述,而我国建国后学校德育的一个突出误区,就在于忽略甚至无视这一原则。在构建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体系中,循序渐进是体系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依据和衡量尺度,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开展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实验。

(五)形式多样化原则

科学、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为之服务。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规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研究教育形式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包括:(1 )教育内容载体多样化,如德育教材、各科教材、多媒体教材、图书资料、校园文化等,还包括每种载体在设计与表达方式上的多样化;(2 )教育渠道多样化,如课堂教学、活动课、社会活动、家庭教育等;(3 )教育方法多样化,如常用的讲授法、情感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说理疏导法、行为实践法、自我教育法、讨论法、谈话法、表演法等等。形式多样化原则追求有利于内容表达与理解的各种完美形式,但又不搞形式主义;提倡教师掌握、认识、创造多种教育模式,又不搞模式化。只有这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充满生机,不断发展。

收稿日期:2000-05-15

标签:;  ;  ;  ;  ;  ;  

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