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们互相说“对不起”

父母和孩子们互相说“对不起”

亲子之间相互说声“对不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声论文,亲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在2000年,我结合报纸上的一条消息发表过一篇文章——《从父母向孩子道歉看今日父母的成熟》,当时我想:成熟的父母未必不犯错,而是犯错之后能够认错和改错的人。如果我错怪了儿子,我一定向他说声“对不起”,与儿子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现在儿子12岁了,在与儿子的磨合过程中,我发现“对不起”虽然只有三个字,却有丰富细腻的含义,而且怎样跟孩子说“对不起”也是一门教育艺术。

我主动说“对不起”

一个暑假,因为准备写一个课题的结题报告,我连续好几天都在手提电脑上工作。这是一台新买的电脑,里面存储了儿子爱看的影视文件《三国演义》。他眼巴巴地想看这个电视连续剧,一天无数次在我身边转来转去。我跟他解释两三天我就能把工作做完,让他先忍一忍。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总是忍不住。有一次他手舞足蹈地在我旁边又唱又蹦,使我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还拿着一把鹅毛扇子在我后背上拨来拨去,弄得我连键盘都敲不准。我几次赶他走,他都不走。我一下子火了,拿起一本书就朝他扔过去。谁知这本书正好砸到他的嘴唇上,马上就出血了。儿子“哇”地大哭起来。丈夫听见后赶紧过来看是怎么回事,他一把把儿子拽过去,看得出他既心疼又恼怒,他大声嚷道:“谁让你干扰妈妈!你自找的!”

其实,看到儿子既受伤又伤心,我很后悔。儿子调皮点,跟妈妈亲昵点,不也是很温馨的生活情趣吗?等他长到20岁了,你想让他这样,他也不会这样了!想到这里,我就走到他身边,抱着他说:“对不起,儿子,妈妈做得不对,你别生气了,好吗?还疼吗?”儿子委屈地撅撅嘴,点点头,一会儿就平静了。

我不端“家长”的架子,主动向孩子道歉,用实际行动表明我与“尊重孩子人格平等”和“亲子关系民主”的现代父母观一致,可后来又发生的事情启发我:简单地说声“对不起”,或许较好地平息了一件事情,但从孩子的长远教育来看,这还不够。

儿子向我要“对不起”

有一天早上,起床晚了点,我把儿子叫醒之后,赶紧热牛奶,随手把杯子中的剩水倒掉了。他感觉口渴却发现杯子里没水了,问我:“我想喝水,您怎么不给我留点白开水。”“我刚才忘记了,先喝牛奶吧,上学快来不及了。”“没有水我喝不下牛奶。”“那现在只有热的白开水,我给你倒点吧。”“我不喝。”他不是太情愿地喝牛奶,还嘟囔一句:“也不说声对不起!”

并不是“对不起”这三个字难开口,我实在觉得不对劲。儿子是否觉得别人不顺着他的心愿,就是别人欠着他?就等着别人说“对不起”?这岂不是少了点理解和宽容?再说别人怎么完全了解你的心愿呢?

因为是早上,没有充分的时间给他摆事实、讲道理,再说一大早批评他,会影响他一天上学听课的心情,就等到晚上再跟他交流。

晚上,他写完作业该睡觉了,我问他:“你明天早上起床还喝水吗?”“不一定,看渴不渴了。为了预防万一,您还是给我留点吧。”“那明天万一我不小心又把水倒掉了,你还是否觉得我对不起你?”儿子没有说话了。我接着跟他说:“当你觉得别人不合你的意愿的时候,你不能向别人要‘对不起’,你还得学会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就像今天早上,我是一时着急把水倒了,目的还是想抓紧时间为你准备早餐以免迟到。你却要我说‘对不起’,好像这样我才‘对得起’你。”我这么一说,儿子笑着接受了。

儿子的“对不起”不真诚

我对儿子说“对不起”的时候很真诚,是那种母亲怜爱孩子的心疼,伴随着神经末梢的触动。因为天下的母亲都有一种无边的慈爱,既然无法避免孩子在外面受委屈,就尽量减少他在家里受委屈,所以我每一次道歉的诚意都是百分之百。稍微留神一点,我发现我“百分之百”的以身作则,并没有理所当然换来儿子的真诚,我发现他的“对不起”有时是心不在焉的。

星期天,我把晾干的衣服收回来,放在沙发上还没来得及收拾整理,在外面玩的儿子回来了,他看也没看就往沙发上躺。可能是在外面玩水了,他沾在袜子上的水印也印在干净的衣服上。我说:“别压着干净衣服,你的脚脏。”他的脚只挪动了一点点。依然压在衣服上。我拍一下他的脚:“快去洗脚换袜子,你已经把衣服压脏了。”他还是不动,从嗓子里顺出一股气流:“嗯——对不起——”却依旧不动,我就去拉他,他冲出一句话:“我累,我已经说‘对不起’了!”

原来他把“对不起”当成了逃避问题的托词,仿佛只要说了“对不起”,事情就扯平了,自己也将功补过了,然后可以继续漫不经心、纹丝不动,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去矫正自己!这样的“对不起”根本就缺乏诚意,更没有改过重做的动力。

于是,我严肃地批评儿子:“‘对不起’不是你的挡箭牌,你不能只用嘴说‘对不起’,现在用行动说‘对不起’,起来!去洗脚!”

发现孩子的“对不起”有不纯正的特点之后,我就特别注意不能被他的一两句道歉话给糊弄了,还得一直敦促到他最后付出行动,帮助他实现真正的“对不起”。否则,我会觉得孩子已经认识到错误了,算了就不追究了,自己便替他补过,这样等于无意中支持了孩子说谎。

相互说声“对不起”

儿子属于比较文静的男孩子,在学习和品德上没有大毛病,但在生活中小毛病可不少。在整个小学阶段,他的小毛病一个接一个,此起彼伏,例如站着哈腰、写字歪脖、眨巴眼睛、翕动鼻子等等,这些毛病虽小,但如果不及时矫正会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发育。当然,矫正这些小毛病没有太巧妙的办法,只有不断地提醒。可是提醒多了,大人和孩子都有不耐烦的时候,于是我和儿子的大冲突没有,小冲突不断,其中涉及到该谁说“对不起”的争端。

一天晚上,他正在写作业,我又发现他坐姿不端正,歪着脖子,眼睛离书本很近。我提醒他:“歪了!近了1”他知道是什么意思,把坐姿调整了一下。还不到一分钟,他又复原了,我声音加大了:“歪了!近了!”他不耐烦地看我一眼,动了动身体,没说什么又接着写作业。几乎还是不到一分钟,他第三次恢复原样,我不想说话了,用手推了推他的背,这使他把字写歪了。他用胳膊肘撞了我一下,说:“您干什么?搞得我把这个字写错了!”“你干什么?说你多少遍了,你还是不能坐好写字!”“因为你吵我、推我了!”“是你先出现毛病,还是我先吵你、推你?”“您不吵我、推我,我就能坐好!”

类似的舌战已经发生过多次,我发现儿子总是把因果关系颠倒,是他自己先出现小毛病,然后我批评提醒他,因为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批评,就反过来说是我先批评他,所以他才犯小毛病。以前,为了让他赶紧把作业写完,我就说:“好好,对不起,儿子,我不说你,你只要改了就好。”实际上,我的“对不起”当时换来了他的满意与配合,但很快他又与小毛病手牵手了。看来这个“对不起”是怎么个说法,还得再讨论讨论。

谁说“对不起”就意味着谁承担了事情的全部责任,而亲子之间产生冲突往往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于某一方,双方都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双方中的一人说了“对不起”确实很快平息争端,但另一方却悄悄地逃脱了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一次,我得跟儿子把责任理顺了。

“儿子,你先别写作业了,咱们说说刚才的事儿。”“什么事儿?”“刚才咱俩又因为生活习惯问题吵架了,我觉得有必要分清楚谁先说声‘对不起’,谁在哪个地方应该说‘对不起’。”“您先说‘对不起’,因为您声音大了,动作猛了。”“我在这个地方应该说‘对不起’,以后我小点声,动作轻点。但是不应该我先说‘对不起’,因为矛盾的发起者是你,你不犯小毛病,我既不会说你也不会推你。是不是?”“那好吧,我先说‘对不起’,但你也得说‘对不起’。”

他先我后,我俩一人说了一句“对不起”,后面都没有客套地说“没关系”,我们在相视一笑中结束了这次争执。后来又有类似的生活事件,儿子已经很熟练地学会分解责任了,结果是我们常常相互说声“对不起”,共同分担“对不起”的责任。

父母和孩子们互相说“对不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