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视野_和平与发展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视野_和平与发展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视野论文,理论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1-0048-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视野,是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形成的一种世界眼界、未来眼光。他们用这种宽广的眼界和眼光分析、观察问题,从世界的角度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视野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视野有三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用全局的观点、未来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从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中看待中国的对外开放。

1.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的社会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他们对社会主义具体特征描述的观点不能脱离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1]邓小平从发展观的角度对此提出,我们“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他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理论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要运用马列主义……,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他针对苏东剧变后出现的一种曲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倾向问题指出:不要以为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等等。

这里表明:第一,我们不能用我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环境来看待、理解马克思对社会主义主要特征的描述。第二,我们也不能因马克思对社会主义主要特征描述的某些具体观点不适宜现代社会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的现实性。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这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能离开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切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实际的社会主义。这既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

2.用全局的观点、未来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里:第一,中国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中国的混乱的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不搞社会主义就没有出路。第二,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中国,还在于中国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4]。这意味着只要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就不会消失,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就不会倒。第三,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坚持的“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6]。第四,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基础差、起点低,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中没有摆脱贫穷,这一问题不解决,就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邓小平分析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引发的,他提出中国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困,因为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就在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第五,中国要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长期自我封闭”。社会主义不可能在封闭中建成。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领导人考虑问题要有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的宽阔胸襟。他要求我们“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7]。

3.从世界发展的新形势看待中国的对外开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里,今天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世界的发展“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和管理,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不仅把发达的国家也把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旋涡之中。处在这种发展形势下的中国,不实行对外开放是没有出路的,不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是发展不起来的。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中国加快实现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这里表明:第一,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实行开放,封闭是没有出路的,在封闭中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第二,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补充自己的不足,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没有这一点也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第三,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层次或力度,这是适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由于“我们不少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还处在水平比较低的阶段,缺乏市场竞争力,而质量好、技术含量高和竞争性强的产品还大量缺乏”[8]。我们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9],提高我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四,在加强对外开放中,我们除了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之外,还要学会避免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毛病和弊端,形成科学的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里的几个关系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生存发展问题中形成了宽广的世界视野,集中表现在对下列四个重大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即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和平环境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学习、借鉴资本主义优秀成果的关系,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推动世界进步、发展的关系。

1.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和平环境的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里,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或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的经济建设,首先需要争取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没有国际的和平环境就无法进行。

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和平环境的关系,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我们“需要几十年的和平”,“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经济和文化计划都要停止,而不得不搞一个战争计划来对付战争”[10]。中国要变为工业国,“需要各方面帮助”,“首先需要和平环境”。在争取国际和平环境中,他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推动世界和平。新时期更是以争取国际和平环境为首要任务。1982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强调,“中国最希望和平。中国希望至少二十年不打仗”。他说,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基本达到小康的水平。在取得这样一个新起点的基础上,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如果“一打仗,这个计划就吹了”[11]。“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12]。“我们诚心诚意地希望不发生战争,争取长时间的和平,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的四化建设。”[13]1988年12月21日,他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说:我们“就是要利用现在有利的和平环境来发展自己”[14]。在面临“社会主义国家动乱”问题时,邓小平以不变(即“中国自己不要乱”)应万变(“东欧、苏联乱”“不可避免”),以中国“自己不乱”、“中国不垮”、“稳住阵脚”[15]来稳定局势。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乱对中国极为不利,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要求。江泽民同志同样强调这一问题的重要性。2002年10月24日,江泽民访美期间在德克萨斯州大学城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演讲时提出:“中国越发展、越开放,与世界的联系越紧密,就越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16]促进世界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他说:“和平是世界人民的第一需要,没有和平,任何建设事业都无从谈起。”[17]“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今天世界的头等大事。”[18]我们的任务是“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19],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里,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首先需要有利国际和平环境的同时,还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又是推动世界和平运动的力量增长。认为中国力量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20],“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的发展。“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等[21]。正是这种认识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去努力争取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开展中国经济建设;又正是这种认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推动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力量的增长,而专心致志地去发展中国经济、增强中国经济实力、推动世界和平。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和平环境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里,理论上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基本观点。在现实社会里,并不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种代替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条件。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离开资本主义经济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在现实世界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生相伴、不可分离,共处于今天的世界之中。尤其对于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更需要借助资本主义的成果来发展自己。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里,强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要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交流、交往与合作的关系,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交流、交往和合作的关系,是发展不起来的。强调这种交流、交往、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否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的存在,而是理性地看待这种矛盾与冲突。1995年10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讲话时说:“世界上约有二百个国家,无论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程度,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集中表现在:第一,承认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二者之间矛盾、差异的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社会制度上、意识形态上、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分析了二者矛盾、差异产生的原因。认为它们之间的矛盾、差异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而历史、文化、经济的因素又是客观存在的。第三,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是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和自己的意愿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各国人民的主权”。正是这种自主选择形成了世界的多样性。第四,我们的态度是,承认世界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第五,从发展的眼光处理两者的关系。认为当今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需要发展,在共同谋求发展中二者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方面形成了互补,建立互信、互补是二者共同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中,处理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始终坚持了承认现实、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1989年10月31日,邓小平与尼克松会谈时提出国与国之间各自应该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他说“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他要求我们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中“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23]。江泽民同志用“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来处理中国与美国的矛盾与分歧。1995年10月24日,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时提出:“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美之间应该“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两国领导人应“登高望远”,“把握中美两国的战略和长远利益”,“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24],“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反对动辄进行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25]。他认为“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长期共存、取长补短,在竞争比较中共同进步,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26]。胡锦涛同志认为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2009年4月1日,他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表示,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对话和交流,增进互信和合作,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

正是这种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妥善地协调资本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矛盾,缓解了矛盾冲突,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学习、借鉴资本主义优秀成果的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野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它除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之外,另一层含义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学习或借鉴(借助、借重)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包括人才、资金的支持。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需要获得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人才、资金的支持。首先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点低,基础薄弱、生产力不发达。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搞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最初的设想,社会主义只能发生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此种观点,邓小平认为中国搞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不够格的。其次,认识到,生产力落后不等于不能搞社会主义。其实马克思并没有否认生产力落后的国家不能搞社会主义。他认为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是有条件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27]。借助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一点极其重要。根据这一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了借助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的极端重要性。

早在党的八大召开前夕,毛泽东强调“借重一切有用的力量”和向外国人学习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他说“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应当“好好学过来”[28]。新时期邓小平更是突出地强调了这一点。他强调任何一个国家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9]。“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0]要求把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31]和“利用外国智力”[32] 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补充,等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他说“能否不断了解世界,能否不断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33]。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他要求“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34],积极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在国际大市场的竞争中提高我们搏风击浪的本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他要求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国际贸易规则,利用有关规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中,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共同建设新世纪人类和平、繁荣的美好家园等。正是以这样一种认真的学习态度,借助、借重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智力和资金作为我们建设的起点和补充,帮助我们摆脱了困境。在借力中迅速使我国经济发展起来。使中国在短短的30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世界“一超多强”中的重要一强和外汇储备“金砖四国”中的第一外汇储备国。

4.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进步的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里,认识到中国属于发展中的国家,中国需要在发展中摆脱贫穷,需要在发展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但同时也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其意义不只是中国受益,还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国际影响。在这里首先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了,使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口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其次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可能长期建立在少数国家富裕、多数国家贫困的基础上”。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兴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世界市场的新补充,“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35]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力量。第三,认识到,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是维护和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第四,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对落后国家的经济援助和应对各种风险、灾害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知道自己应当承担的国际主义义务和职责。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在经济建设中还要支持“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援助落后国家。他告诫中国共产党人,对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斗争和经济建设,“我们如果不支持,就会犯错误,就不是共产党员”[36]。他在会见各国代表团时多次提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会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援助。邓小平强调,加紧经济建设“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37]。中国要想在国际事务中有大的作为,必须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1985年3月4日,他在会见日本工商会议所访问团时说:“我可以大胆地说,到本世纪末,中国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38]。江泽民同志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时提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振兴”是21世纪新格局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十二亿人口的中国保持稳定和加快发展,对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9]他要求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及全球范围的经济技术合作,促使世界经济平稳、协调发展。胡锦涛同志于2008年4月12日海南博鳌讲话时,集中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他说,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里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约8%。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16.7%,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使中国在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政治多极化发展中,在争取发展中国家平等权利与利益中,在共同应对各种风险和灾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增强。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为了遏制住世界经济的下滑,中国以积极的态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增长、确保8%的经济增长,政府增加支出4万亿元人民币实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计划和提供15亿美元的融资支持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中国的积极行动,被世人视为“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力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视野的意义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世界视野的意义最集中地表现在:第一,从世界的角度、从未来发展的趋势中,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摆脱了自我封闭和狭隘的眼光,以客观的心态面对现实,以开放的眼界看待中国,鼓励中国人走改革开放之路,在改革开放中奋进崛起。第二,妥善地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理性地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差异。并以全局的观点、向前看的观点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借助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来发展自己,在发展问题上坚持了互利互惠、共赢平等的发展原则,促进了共同发展。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受益,也使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受益,促进了世界和谐发展。第三,在推动自己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国的经济崛起,既使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摆脱了贫穷,也推动了世界经济健康、平稳、协调发展的力量增长,增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加了维护、稳定世界的和平力量。中国在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斗争中和为世界消除贫穷,共同应对灾害、危机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全局的角度、未来发展的趋势中,把握住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把中国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问题放在国际的大背景中,正确地处理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收稿日期]2009-10-26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视野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