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四川 德阳 618100)
【摘要】目的:分析下颌阻生齿拔除方法的临床对比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6例下颌阻生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n=53)和研究组(n=53),对照组采用常规凿骨劈冠法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高速涡轮钻法进行治疗,对两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速涡轮钻法拔除下颌阻生齿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凿骨劈冠法,且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采用和大力推广。
【关键词】拔除方法;下颌阻生齿;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098-02
下颌阻生齿是临床牙科常见病之一,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易引起冠周炎,严重者还可能发生邻牙龋坏或间隙感染,其会对患者口颌系统产生严重损害。拔除下颌阻生齿难度较大,特别是下颌明显低于前倾水平阻生牙,其拔除更为困难,且极易出现并发症,而传统凿骨劈冠法具有较大的损伤性,预后较差[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6例下颌阻生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作如下整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6例下颌阻生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下颌阻生齿的临床诊断标准[2]并经X线确诊,将严重心血管疾病、拔牙禁忌症者排除。其中男57例,女49例,患者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28.6±2.3)岁。其中前倾位阻生齿25例,水平阻生46例,地位垂直为阻生齿35例。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n=53)和研究组(n=53)。对比两组自然资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术前拍摄牙片,对牙根和阻生情况进行判断,分析阻力情况,评估牙轴的倾斜度,对手术方案进行确定。术前对同侧下齿槽神经、颊长神经、舌神经予以2%的盐酸利多卡因进行阻滞麻醉,成功麻醉后于口腔内置入器械,并开展相应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凿骨劈冠法进行治疗,对去骨增隙进行捶击,拔除阻生牙。研究组采用高速涡轮钻法进行治疗,将第二、三磨牙颊侧龈缘至远中处进行切开和翻瓣处理,将牙冠充分显露出来,利用颊拉钩掀起软组织,利用长钻针高速仰角涡轮牙钻切割阻生牙冠,将牙齿颊侧和远中的骨组织适当去除后,进行牙挺间隙处理,待牙齿用牙挺松后将其拔除即可,术后予以抗生素抗感染。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两组有无面颊肿胀、张口受限、干槽症、疼痛、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22.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得到的数据,并发症发生率使用百分率(%)加以描述,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下颌阻生齿属于牙科多发病,其不仅会导致冠周炎,还会引起偏头痛、神经痛等,进而对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凿骨劈冠法是临床常用的拔除方法之一,但实践发现[3],此种方法极易导致远中冠着力点完全消失不见,拔牙难度随之增加,疼痛感明显。加之剧烈的震动会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术后易出现严重后果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差。而高速涡轮钻法不仅无明显破坏,且震动不明显,患者接受度较高。对炎症反复出现的患儿而言,牙冠和舌侧牙槽骨板粘连比较严重,凿骨劈冠法等传统方法很容易导致舌侧骨板发生游离或折裂的情况,甚至会使牙齿向颌下间隙、咽旁间隙移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预后效果不理想。但高速涡轮钻法通过斜向远中切割的方式,可对舌侧冠进行多加切割,从而大大降低舌侧骨板折裂的危险,且牙根脱位间被制造出来的间隙,又会显著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4]。
在本组试验中,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由此说明,高速涡轮钻法拔除下颌阻生齿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凿骨劈冠法,且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采用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肖永超.下颌阻生齿拔除方法的临床对比与效果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16(8):30-31.
[2]孟凡文,壮荣,吴晓亮等.下颌阻生智齿两种拔除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04(8):46-48.
[3]黄昕,朱东望.下颌阻生智齿两种拔除方法术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3):139-140.
[4]段敬柏.下颌阻生齿拔除方法的临床对比与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08(31):208-208.
论文作者:赖大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下颌论文; 并发症论文; 方法论文; 发生率论文; 患者论文; 涡轮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