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的回顾与前瞻*
□王运武 黄荣怀 杨萍 李璐 王宇茹
摘要: 2019年全国13所高校撤销教育技术学专业,引发了教育技术界人士的恐慌、热议和反思。当前,亟需理性看待“撤销教育技术学专业”,适时回应“南国农之问”。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的动态调整,符合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从成熟期迈向提升期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技术学科从无到有,从“潜学科”到“显学科”,从“发展学科”到“发达学科”,创造了学科发展史上的辉煌。纵览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史,15个重要事件、27类代表性数据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历史根基。教育技术学在“培养大批高层次教育信息化人才”“推动学科融合,促进知识创新”等10个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距离世界一流学科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技术学大师;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学术著作;社会公众认可度有待提升等。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建议采取五个战略举措:一是实现教育技术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学科梦,以学科反哺“一流专业”建设;二是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自信力;三是从教育技术学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四是透视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的变与不变,依据国家战略需求适时调整教育技术学发展方向;五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目标,助力中国教育再创辉煌。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
2019年3月21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全国13所高校撤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位居全国撤销专业数量第二位(教育部,2019)。此消息迅速通过各大新闻媒体传播,引起教育技术学业界人士的恐慌、热议和反思。这一现象再次指向了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南国农之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发展,而教育技术学却越来越衰弱?(任友群等,2012)当前在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信息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撤销13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是否会成为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的分水岭,确实值得我国教育技术学人的省思。因此,深入考察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贡献,剖析其特定历史阶段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理性审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可行途径。
一、理性看待“撤销教育技术学专业”
纵览中国教育技术学40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智慧教育正在引领教育发展新形态,教育技术学科迅速成长,教育技术学专业由“热”变“冷”。总体上,我国教育技术学经历了两个黄金时期,一是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二是2012年教育部首次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前者迎来了教育技术就业的黄金期,全国大量中小学急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使得教育技术学迅速成为“明星”专业,200多所高校竞相申办该专业。后者开启了以战略规划引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新时代,大力推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由“热”变“冷”的现象从近十年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情况中也可窥见一斑。从表1可知,近十年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新增备案9个,新增审批7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1个,撤销27个,新增备案和审批数量明显少于撤销数量,这表明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表1 2009-2018年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情况
与之相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成为新兴的“明星”专业,这既是科学研究分化的结果,也是人才需求变化的历史选择。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数量的动态变化,符合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高校办学活力,优化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结构,提高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尤其是随着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授权类别动态调整试点工作的意见》,学科和专业的动态调整逐渐纳入了常态化。
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起步期,仅有少数高校设有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二是发展期,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的数量逐年增加;三是成熟期,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数量处于动态变化状态,每年增加或减少一定数量;四是提升期,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数量趋于稳定,竞争力不强的学位点和专业逐渐被淘汰,涌现出一批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或品牌专业。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尚处于成熟期,正在迈向提升期。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理性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现状,既不能因部分高校撤销教育技术学科和专业而妄自菲薄,也不能因为教育技术学取得的成就而妄自尊大。未来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困惑:其一,自从1993年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以来,历经25年发展其知晓度和认可度仍然较低,政府文件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合等表达方式,当前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又逐渐得到普遍认可,如何继承、建构和形成统一的概念体系势在必行。其二,教育技术学如何形成独特的研究特色和科学研究范式。其三,“翻转课堂”和“建构主义”等学术研究创造了教育界论文引用率的神话,繁荣的教育技术学术研究如何反哺和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迅速发展。其四,教育技术学专业、事业发展与学科发展不相适应,如何促使彼此协调耦合,使教育技术学尽快成为发达学科和世界一流学科。其五,智能时代呼唤智慧人才,教育技术学如何面向未来助力培养智慧人才。
二、教育技术学科创建与发展的数据透视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技术学从无到有,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从“潜学科”到“显学科”,从“发展学科”到“发达学科”,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智慧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经过南国农、肖树滋等几代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努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已经从一个潜学科发展成为显学科,正在从一个发展学科逐渐走向发达学科,而且已经具备了发达学科的诸多特征(王运武等,2008)。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国务院,2015)。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是我国教育技术学人的“学科梦”,更是彰显教育技术学科价值和提升教育技术学科贡献度的必然选择。
1.教育技术学科创建40年的重大事件
回顾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创建与发展的历史,笔者遴选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创建40年来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15个重大事件(见表2)。
表2 教育技术学科创建40年的重大事件
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获批(1986年),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教育技术学博士点(1993年)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4年)的设立,表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愈加成熟,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体系趋于完善。桑新民教授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2003年)、黄荣怀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这既是两位教授的荣誉,更是教育技术学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有力证据。华东师范大学与瑞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4年),标志着教育技术学在产学研上迈出重要一步,引领教育信息化产业踏入崭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F信息科学部”中增设“F0701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设立了10个研究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8),鼓励教育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破解教育领域的科学问题,引领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和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方向。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迅速,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各高校教育技术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学术声誉、社会服务等均有大幅度提升。截至2019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相应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率先走向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大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
教育技术学在创建和发展历程中,与相关学科不断融合创新,产生了学科互涉的协同效应,催生出10个新兴学科(见表4)。
2.教育技术学科创建40年的代表性数据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在学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层次师资队伍、学科平台、学科发展规划、学科科研成果、学科宣传交流阵地、学科影响力、学科标准、学科法律法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代表性数据见表3。总体而言,我国教育技术学术研究非常活跃,教育技术类期刊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力迅速提升。这些成就的获得既是几代教育技术学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也充分展示了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学术魅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技术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纵览教育技术学40年的发展史,参照教育技术学的根本任务、学科互涉、学科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特色学科建设、教育技术学自身发展规律、学科对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按照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特色性和影响力的标准,遴选出教育技术学的十大贡献。
三、教育技术学的十大贡献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学生写作指导期间,常见的是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写作技能不断提升。基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需要将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对于文章内容教师可以进行深度的情节设计,或者与学生分享个人对文章结局的延伸写作。由此学生就能在教师的系统化指导之下,通过读写结合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教师通过合理化的教学内容拓展,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学习的深度体会,能够将阅读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
1.培养大批高层次教育信息化人才
教育技术学建立健全“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高层次教育技术工作者。这些人才作为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在高等院校、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教育信息化企业等工作岗位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层次教育信息化人才既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也是教育技术学科价值的彰显者(王运武,2009),还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智慧化的践行者。
表3 教育技术学科创建40年的代表性数据
续表3
2.推动学科融合,促进知识创新
水果中,苹果的营养最齐全,有各种维生素而糖分少,最关键的是可以降低体液酸性。研究表明,苹果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防癌的作用。
一是方耀楣和樊秀娣(1989)提出学习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范畴是一个包括智慧学、学习学、学习方法学、学习系统工程的“四阶梯结构”。2004年,桑新民出版首部学习科学教材《学习科学与技术》(桑新民,2004),架设起教育类课程与信息技术类课程之间的桥梁。
where, and is the sampling capacitor of the second stage integrator. In our work, then:
二是曾立新(1998)首次论述了教育技术哲学,认为逻辑实证主义作为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对教育技术产生了深刻影响。此后,李艺、颜士刚、郑旭东、马周周、安涛等学者深化了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促使教育技术哲学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三是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招收远程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8年又率先招收远程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致力于培养高层次远程教育学专业人才,为促进中国远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丁兴富在《远程教育学》专著中阐述了远程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学科知识,远程教育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和哲学理论,远程教育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以及远程教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等(丁兴富,2001a),该著作成为培养远程教育人才的重要教材。
四是丁兴富(2001b)最先阐述了远程教育微观经济学、远程教育系统经济学、远程教育过程经济学等基本概念。此后,冯少舟、杨晓宏、赵向阳、汪启富、李锋亮等探讨了远程教育收益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学、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展望等问题。
五是彭绍东(2001)首次提出创立信息技术教育学,专门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现象、本质和规律,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力推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表4 教育技术学科催生新兴学科
六是南国农(2004)和李运林(2015)等结合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需要,将信息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与教育科学相融合,提出了信息教育理论和协同教育理论,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近年来,随着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尤其是随着教育大数据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教育管理决策更加趋向于科学化和精准化。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宏观教育决策,还是省市区县层面的中观决策,抑或学校层面的微观决策,数据统计分析和动态演化行为分析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尤其是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的“智库”功能日益完善,进一步强化了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现状评估、政策分析和决策支持,提升了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水平。
七是邓祖道和张建泉(2006)提出创建“军事教育技术学”,认为“军事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军事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九是周加仙(2009)论述了教育神经科学是一门将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度整合的具有独特话语体系的新兴学科。她还担任《教育生物学杂志》执行主编,倡导强化教育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八是张景中等(2007)提出教育信息技术学科与现有的教育技术学科不同,前者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后者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
十是王运武(2015,2016b)倡导创立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推动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提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是一门综合运用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过程与规律,以达到最优化的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效果的学科”,并在江苏师范大学开设课程“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致力于培养高层次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人才。此外,谢同祥(2014)探讨了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的内容与支持工具;焦建利(2016)审视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探讨并构建了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框架,以期推动教育信息化宏观战略决策。
3.推动教育改革和理论创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教育技术推动了教育改革和理论创新,不仅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而且为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教育技术学倡导教与学深度融合,产生了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创造性思维、跨越式教学、协同教育、视觉文化、学习科学、教育技术哲学、远程教育学、远程教育经济学、信息技术教育学、信息化教育、教育神经科学、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理论和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移动学习等理论。翻转课堂、实景教学、直播教学、MOOC、SPOC、微课程、微学分、创课等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丰富了课程学习形式,激发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教育技术学与其他学科深入融合、创新发展,涌现出大量新兴研究方向,例如:学习分析技术、教育大数据、智慧学习环境、教育机器人、智慧教育、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教育技术学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牧区离网型户用提水设备,可归纳为4类,即风力提水、风电提水、光电提水和风光电互补提水。前者可称为机(风)动提水,后3者称为电动提水。
4.颠覆学校形态,提升办学水平
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颠覆了传统学校形态,促使学校变革和组织创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技术学对学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和价值彰显四个方面(见下图)。
图 教育技术学颠覆学校形态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正趋向于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数字化资源建设正趋向于数字化、智慧化、立体化,个性化资源、生成性资源、智慧化资源将日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信息化应用正趋向于有效应用和高效应用,而且已经触及到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次变革;教育信息化正趋向于彰显功能与价值,创新与变革教育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教育智慧化将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后,可以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分析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时域分析法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
5.促进教育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精准化
杨武亮等[15]以半枫荷根的醇提物为研究试剂,采用热板法、毛细血管通透性法及大鼠足趾肿胀法开展实验,研究其镇痛及抗炎作用,发现半枫荷根的醇提物只具有轻度镇痛作用,但具有明显的对抗由醋酸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作用以及显著对抗由蛋清所致的脚肿,说明半枫荷醇提取物同时具有很好的抗炎功效。
6.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电子教材等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魏先龙等,2015)。教育扶贫是“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新阶段的主要路径和措施,教育信息化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方向和逻辑,即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扶贫对象精准、项目精准、资源配置精准、过程监控精准、成效评估精准、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精准(任友群等,2017)。
7.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有效融合,优化教与学过程
教育技术学是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性学科,其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管理等教育活动的有效融合,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大体经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有效融合、互联网+教育等阶段。技术与教育深度有效融合,颠覆了传统教师角色,教师由讲授者逐渐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颠覆了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学讲计划、创课等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颠覆了学习环境,智慧教室、创课教室、全息教室、3D教室、智慧校园等智慧学习环境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形成了创新的文化和氛围。
8.推动教育信息化,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支撑学科,其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而带动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技术学提供了实践场,教育技术学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学不仅促进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化产业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媒体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师现代化等。
9.提升人的信息素养,促进人类信息文明
教育技术学培养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先行者”的作用,带动提升了大量非专业人士的信息素养。中小学普遍推广“信息技术课程”,有力提升了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力提升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很多教育行政领导的信息素养普遍提升,具备了较高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效果显著,教师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育信息化丰富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提升,具有较强的数字化学习能力。教育技术学不仅提升了人的信息素养,还推动了人类走进信息文明,为人类迎接智慧时代奠定了基石。
10.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教育技术学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由此催生了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据《2015-2020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2016年教育信息化经费超过2500亿元,至2020年教育信息化经费预算或将达到3500亿元以上(搜狐网,2017)。据《2017-2022年中国在线教育产业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16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560.2亿元,同比增长27.3%;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9001万人,同比增长23%。2018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教育信息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
四、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1.实现教育技术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学科梦
2015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先后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这些政策文件为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那就得罪了。所长上来抓牛皮糖。牛皮糖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迅疾,从怀里掏出个打火机,啪嗒打着了。他摇晃着手里的火苗喊,你们谁来,老子和你们同归于尽。
世界一流学科强调学科建设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性,既要重视学术标准,又要重视实践标准。教育技术学要想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理应具备世界一流学科的5个主要标准(见表5):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生、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学术声誉和一流的社会服务(周光礼等,2016)。目前,我国尚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引领教育技术发展的大师级领军人物;教育技术学人才的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待提升;尚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学术著作,科学研究成果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对社会的贡献有待提升,社会公众认可度有待提升;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创新与变革、教育现代化等提供的支持服务还有待提升。这些差异亟待教育技术学人的协同努力来追赶。
王蔷认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以活动串联学习内容,以活动驱动学习过程,以活动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时,整节课内容最好有一个大的主线,贯穿全文。笔者上7B unit 5 welcome to the unit时,把哆啦A梦作为主线,图片以及视频导入,fun facts呈现和哆啦A梦的互动活动等,给学生建构一个大的框架,紧扣本节课内容。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恰到好处地的创设主线情景,我们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在理解词汇虚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写法上的虚实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诗有纯用虚写,而精湛卓立,由其义深而词达,故力透纸背也。”虚写手法在古诗文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但要充分领略这种留白和虚处的美丽,最终还是要由词出发,词达才能义深。
2.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自信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界展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教育技术学而言,教育技术起源于美国,南国农、肖书滋等老一辈专家学者将教育技术引入中国取名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经过近70多年的本地化发展,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上仍以追随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居多,而向世界展示中国教育技术的研究甚少。在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我们也错失过向世界展示的机会。例如,1998年以来,山东聊城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实施的原生态教学模式改革(杜郎口教学模式)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在本质上与2000年美国学者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区别。前者课下学习采用纸质媒体,后者使用视频媒体,都颠倒了课堂教学流程,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美国的翻转课堂在全球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杜郎口教学模式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影响。教育技术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必须增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自信力,勇于开展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
表5 教育技术学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5个标准
3.从教育技术学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
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中,追随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的现象比比皆是,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翻转课堂、MOOC、SPOC、学习分析、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都是最先由国外学者提出、我国教育技术学者步入后尘的追随式研究。这种研究路径在教育技术学发展初期确实能够丰富学科研究内容,缩小我国与其他国家教育技术发展的差距,但是也从根本上抑制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本土化创新。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逐渐从一个潜学科走向显学科,正在向成熟学科迈进,理应具有极强的创新力,提出原创性理论、原创性技术、原创性产品,从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并不断创新全球教育技术文化。
范坚强说:“你把鱼缸放下,回家去吧,我和一杭有事要谈。”陈前台低低应了一声,去了。一杭问:“因为出了车祸,所以找我作替罪羊,是吧?”
4.透视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的变与不变
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诸多迷茫现象,如有些高校停招教育技术学专业,引起了教育技术工作者的恐慌。教育技术学专业数量和学位点数量的增减,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恰恰反映了教育技术学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教育技术的本质是运用合适的理论、技术、手段、方法等优化教与学过程,改善教育管理,提升工作绩效,引领教育创新与变革,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学的课程体系、资源形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研究范式、评价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教育技术的本质却不会改变。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必须面向国家、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把握其本质,才能使其沿着合适的道路发展。
5.政策引导助力教育技术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
教育技术学创建40年来,无论其学科自身发展,还是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引领教育创新和变革等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已经在教育界达成共识。教育技术学要想成为世界一流学科,除了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努力奋斗,还需要国家、省市、学校等各层面政策的引导与助力。目前我国的政策支持力度与教育技术学科的贡献度还不匹配,我们期待国家在政策、经费、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大力支持我国教育技术学原创性理论、原创性技术和原创性产品。期待更多高校能够涌现出一批教育技术学一流学科,彰显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特色,为世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总结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引进借鉴融合创新、奋力拼搏追求卓越、跨学科跨领域发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曾经创造了辉煌历史,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类信息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智慧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亟需重塑学科体系与知识结构,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继续探讨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以促进教育技术学未来发展再创辉煌,为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对于上述争论,本文有以下两点意见:(1)本维尼斯特既没有强加一个“现实”关系项,也没有否认索绪尔所称的现实是心理现实或符号现实,他只是说索绪尔所举的例子把客观现实拉回到符号之中,跟他本人提出的符号定义和任意性原则相抵触;(2)本氏所言不虚,索绪尔本人的确是把所指等同于事物的始作俑者。《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还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如在讨论语言符号的价值和意义的关系时,索绪尔举例说,“法语的mouton(羊肉、羊)跟英语的sheep(羊)可以有相同的意义,但没有相同的价值。这里有几个原因,特别是当我们谈到一块烧好并端在桌子上的羊肉的时候,英语说mutton,而不是sheep” [1]161。
参考文献:
[1]邓祖道,张建泉(2006).彰显军事特色,构建军事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10):14-17.
[2]丁兴富(2001a).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丁兴富(2001b).远程教育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远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研究(三)[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7-13,63.
[4]杜华,杨晓宏(2015).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窥[J].电化教育研究,36(12):17-22,29.
[5]方耀楣,樊秀娣(1989).系统科学与学习科学[J].高教研究,(2):30-34.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8).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91.
[7]国务院(2015).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Z].
[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8).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Z].
[9]黄立志,张翠红(2013).2000-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相关著作统计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3(8):71-75.
[10]焦建利(2016).愿景与决策: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1]教育部(2019).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9〕7号)[Z].2019-03-21.
[12]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Z].
[13]李运林(2015).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走进信息化教育——五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36(2):5-11.
[14]南国农(2004).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5]彭绍东(2001).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10):10-16,26.
[16]任友群,程佳铭,吴量(2012).一流的学科建设何以可能?——从南国农之问看美国七所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33(6):16-28.
[17]任友群,冯仰存,徐峰(2017).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精准扶贫的行动方向与逻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11-19,49.
[18]桑新民(2004).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搜狐网(2017).教育信息化经费超2500亿行业迎来发展红利[DB/OL].[2017-08-16].https://www.sohu.com/a/164971720_114835.
[20]王运武(2009).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J].现代教育技术,19(5):41-45.
[21]王运武(2015).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2]王运武(2016a).关于加快制定《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法》的战略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3):14-18.
[23]王运武(2016b).论创立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35-44.
[24]王运武,陈琳(2008).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8):42-46.
[25]魏先龙,王运武(2015).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5(2):12-18.
[26]谢同祥(2014).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7]曾立新(1998).逻辑实证主义教育技术哲学[J].电化教育研究,(6):13-18.
[28]张景中,王继新,张屹等(2007).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11):13-18.
[29]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预测[DB/OL].[2018-07-03].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7/537989.html.
[30]周光礼,武建鑫(2016).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1):65-73.
[31]周加仙(2009).教育神经科学的领域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7(3):69-74,82.
[32]周静,杨萍,王运武(2017).近五年来教育技术学学科科研产出竞争力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7(3):27-33.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he Past 40 Years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ANG Yunwu,HUANG Ronghuai,YANG Ping,LILu,WANG Yuru
Abstract: In 2019,13 universities in China abolished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which caused panic,heated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among peopl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ield.At present,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rationally treat“theabol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pecialty”and timely respond to“the question of Nan Guonong”.The dynamic adjus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conforms to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and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maturity to the promotion.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emerged from scratch,from“hidden discipline”to“prominent discipline”,from“developing discipline”to“developed discipline”,creatinga miraclein thehistory of disciplinedevelopment.Looking back thehist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development,it is found that fifteen important events and twenty-seven types of representative data have laid the historical foundation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10 aspects,such as training a large number of high-level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alents,and promoting discipline integration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At present,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he world-class disciplines,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lack of world-influential master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the lack of representative classical academic works,the lack of classical theoretical research,and the need to improve public recognition.Five strategic measures are suggest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to realize the dream of mak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come a“world-class discipline”in order to feed back the construction of“first-class specialty”;to enhance the self-confiden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o changefromfollowers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leaders;to seethrough thechangesand unchanges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djust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ime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to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nd support,and to support and lead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 order toacceleratethe realization of the2035 Strategic Goal of China’s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help China’seducation tocreatenewbrilliance.
Keywords: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ese Characteristics;Educational Technology;Discipline Construction;First-Class Discipline;First-Class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195(2019)03-0018-10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9.03.003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一带一路’国家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协同推进战略研究”(2018SJZDI176);2018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智慧校园与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研究”(2018-R-60658)。
作者简介: 王运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智慧教育研究中心(江苏徐州 221116);黄荣怀,博士,教授,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 100875);杨萍、李璐、王宇茹,硕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智慧教育研究中心(江苏徐州 221116)。
收稿日期 2019-04-02
责任编辑 刘选
标签:改革开放40年论文; 中国特色论文; 教育技术学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一流学科论文; 一流专业论文;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