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实证研究——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流动性论文,股份制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始于2006年上半年的“次债危机”带给了人们太多的痛楚,也使“流动性”(Liquidity)这一单词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从某种程度上讲,“次债危机”就是一次由于“流动性”水平的超常波动所引发的一系列实体经济的巨大破坏。至今,这场危机所带来的损失仍在不断扩大。
翻开任何一本介绍金融的书本,关于“货币”的章节往往占据了最初的几个章节,可见“货币”在金融理论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此外,“货币”与“流动性”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追根溯源,“流动性”一词在宏观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始于凯恩斯的传世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讲的“流动性偏好”,即指人们对货币资产的偏好,也就是对货币的需求,从这一角度理解,流动性就是指“货币”。
从宏观层面上看,“流动性”对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以往所发生的历次金融危机,“流动性”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过度的“流动性过剩”往往被称做经济泡沫的表现;而过分的“流动性短缺”则被视作经济衰退的前奏。从微观层面看,对于银行而言,流动性水平是衡量经营情况与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充足的流动性水平是银行持续经营的重要保证,反之,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银行盈利能力减弱,甚至是银行的破产。
“流动性”对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一方面,“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项基本准则之一,片面地追求“安全性”往往会导致银行错失许多商业良机,从而损害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与营业利润;片面追求“盈利性”又容易导致管理者对安全性的忽视,从而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在高息环境,以及经济出现衰退的趋势时,这种风险表现得就越发明显。因此,银行流动性在“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起着微妙的平衡作用[2]。另一方面,“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所进行的四项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而言,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而融资以及在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因此,保持充分的流动性有利于节省多种筹资成本,并有更多能力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本文正是从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入手,着重研究近期我国9家最主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的现状,希望通过聚类分析,力图得出某些科学并富有价值的结论。
一、有关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西方有关银行流动性理论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资产管理理论(Asset Management Theory),该理论主张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要从资产方面“储存”流动性来考虑;(2)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该理论主要观点是: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的流动性储备资产,只要能在市场融入资金,就可以大胆放款以获取高额盈利;(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Liabilit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Theory),该理论认为对资产业务风险、负债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通过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在保证商业银行一定盈利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商业银行风险的最小化[3]。国内有关银行流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从存差的角度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并对流动性管理提出了建议[4](杨锦,曾鸣2007);从缺口分析等方面入手实证研究银行流动性(潘文娟2005);从流动性需求的预测和需求策略的选择两个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策略(王文华2003);对流动性风险特征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具有成因多元、承担集中性、隐蔽性等特征(郭京华2005)。
二、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相关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指标的可得性与可测性,参考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检测指标和考核办法》。本文选取部分指标为研究与评价依据,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依据如上指标,我们参考2007年被调查的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统计年报以及当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见表2)。以SPSS13.0计量分析软件为手段进行分析[5]。
(二)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与相关分析结论
1.KMO检验
考虑聚类分析是否适用于原有数据,我们需要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KMO检验,相关检验结果与判断结论如表3所示。
在对采样充足度的KMO检验时,KMO值越接近1,则越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越小,则越不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KMO>0.9非常适合;0.8<KMO<0.9适合;0.7<KMO<0.8一般;0.6<KMO<0.7不太适合;KMO<0.5不适合。表3显示,在本案中,KMO=0.735>0.8,可以作因子分析。另外,本案中的Bartlett值为1228.367,p=0.000<0.01,说明经过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相关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因子模型合适。
2.因子提取
表4中第一列为因子编号,以后三列一组,每组中数据项的含义依次是各因子的特征根值、方差贡献率和累加方差贡献率。本表显示,要解释原有变量的总方差,需要提取7个因子,但其中指定提取的5个因子已经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4.574%,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很少,因此因子分析效果理想。
3.计算因子负荷数值
因子旋转后,累计方差率没有改变,没有影响原有变量的共同度,但重新分配了各因子解释原有变量的方差,改变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使得因子更易于解释(见表5最后三列所示数据)。由此可以看出,旋转后因子载荷系数两极分化明显,“中长期贷存款比率”与“备付金比率”在第1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也就是说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
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聚类分析
由图1可以总结得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按流动水平,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大类:
第一类: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类: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类: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类: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第五类: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三、结论
(一)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都处于央行额定范围以内,流动性性状良好
依据表2数据可知,国内主要的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相关的7项流动性水平考核的指标中表现良好,基本符合中央银行的标准。但是,“人民币存贷款比例”与“中长期贷款比例”两项指标却不尽如人意,集中反映出银行超额放贷以及“借短放长”现象比较普遍。根据“金融风险控制论”,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将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而金融资产的可流通性又使得银行体系有着系统性风险和风险的传导性,所以金融业比其他行业更加脆弱。在现有央行政策规定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上述经营行为无形中加大了流动性风险,为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二)“中长期贷存款比率”与“备付金比率”两项指标对银行流动性影响力较大
依据表5的有关数据可知,包含“备付金比率”与“中长期贷存款比率”两项指标的第1个因子所占权重较大,可见:“备付金比率”与“中长期贷存款比率”两指标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力较大。现实中,由于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而形成的流动性风险是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率应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备付金比率高,意味着一部分资金闲置,资金周转效益差;备付金比率低,商业银行的正常支付将难以得到保证,资金的清算、款项的划拨将受到影响。从总体上看,从2002年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到2004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率已经达到52.48%,超过定期存款比率50.59%,增长势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戴国强2005)。
(三)原有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有待改进
允许各银行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监管层规定的指标自主确定一个灵活浮动的范围,同时各银行要有合理的流动性计划。这涉及到银行对存款净额和流出量的监控以及银行对流动性缺口如何进行融资,也涉及到银行为了获得资产的流动性如何开展投资等问题。总之,流动性指标的制定与考核应能够及时、客观的反映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当风险达到警戒指标时,就可以及时发出预警,从而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应强化非现场监管,建立完善商业银行各类统计报表报告的定期报送制度,通过报表反映的情况对流动性状况进行报表分析,以弥补指标监控的不足。
注释:
①该项目为按美元口径统计的数值,其余各项均为按照人民币统计的数值。
标签:银行论文; 聚类分析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流动性比率论文; 流动性资产论文; 流动性风险论文; 因子载荷论文; 货币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