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诗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论文_李思思

论杜诗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论文_李思思

李思思 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八五一一农场学校

摘要 杜甫叙事诗中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他在现实主义诗歌中的思想、艺术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唐代韩愈诗《调张籍》中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关键词 杜甫 叙事诗 现实主义 艺术手法

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回望古老而璀璨的唐朝文学,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那“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与李白一同站在大唐文学的最高峰,以其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各占鳌头,他,就是被后世称为“诗圣”的杜甫。这里,主要就其诗歌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论述。

一、典型形象的选取

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凝练的典型形象,来达到通过个别来反映整体、从而使主题更加鲜明的效果,如《兵车行》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应答之语,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诗中“道旁过者问行人”的“行人”所言,便说出了万千征夫戍卒的遭遇,以小见大地表达出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又如《北征》一诗写自己历尽千辛万苦,华发归来,见到的却是自家茅屋中一片老弱病残、忍饥受冻的凄凉景象。一家的悲惨即是战乱中万千家庭的缩影,窥一斑而知全豹。

杜甫诗中类似用法还有很多,如《新安吏》中的“中男”,《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暮婚晨告别”的新婚夫妻,《无家别》中“归来寻旧蹊”的单身汉,《垂老别》中“子孙阵亡尽”的老人。。。。。。这些饱受兵役之苦的人们在当时都极富代表性,透过他们的形象即可看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通俗易懂的语言

杜甫的叙事诗中,因为大多反映下层百姓生活,故而多采用俗语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既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也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一诗叙述了杜甫被一位农民盛情相邀饮酒的情景,通过农夫之口赞颂了严武政绩卓著以及在百姓中的口碑。诗中田翁的形象刻画的十分生动,“回头指大男”中的“回头”用语巧妙,试想换做“回首”,便多了几分文绉绉之感,“叫妇开大瓶”的“叫”字写得很是生动,叫是粗声大气的叫喊,如果说“唤妇”,便不能写出田父的粗豪神气。“盆中为吾取”以及“欲起时被肘”,喝酒用大盆,诗人欲起身却被田父一“肘”横拦,这些词语使一个热情淳朴、豪迈正直的老农形象生动地跃然于纸上。

再如《新婚别》的整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诗开篇的“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用比喻来引出后文,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合她新嫁妇、而且是马上要与丈夫分别的新嫁妇的身份特点。除此之外,“席不暖君床”、“姑嫜”、“妾身”等个性化语言的运用,既符合诗中“贫家女”这一形象特征,也便于老百姓的倾听。

三、表达方式的多样

叙事诗在表达方式上虽以记叙为主,然而杜诗中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身,通过各种表达方式来突显诗歌的主题,如“三吏”中的《石壕吏》,该诗描述杜甫从新安去潼关经石壕村,正遇官吏捉人从军的一幕。“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一句中,一个“暮”字,并未对环境进行过多的描写,却可使人展开无限的深思: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旅客们本应趁天色未晚时投宿,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忙投奔歇脚,或许是他压根儿不敢走大路而耽误了行程,又或许是附近的城镇已经在战火的摧残下杳无人烟,无处投宿。一个字描绘出了当时战乱背景下的典型环境,更为下文情节的发生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接下来的“夜捉人”三字记叙客观事实,直接简单的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揭露。“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则借着作者这一旁观者的角度,阐明了自己对整件事的见解,抒发了对百姓的同情: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本身已经形成强烈的对比,再加上“一何”,更有力地突出县吏叫嚣跋扈的蛮横态度和深受兵役摧残的百姓的痛苦。

诗的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语言描写,通过老妇人的“致词”有力地体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纵观全诗,杜甫未有一字直接言明当时的黑暗现实,然而却无处不在揭露当时的政治黑暗。“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诗人在诗作中,通过记叙、描写来反映当时社会中的矛盾冲突,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之情而丝毫没有美化现实,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杜甫的叙事诗大部分涉及三朝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又无处不浸透自身的真情实感。可以说,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手法的一种转变,这也是杜甫的叙事诗凌驾于诸多唐诗之上的原因所在,其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通过以下这段话足以可见:“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导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既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参考文献

【1】莫砺峰,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P263

【2】莫砺峰,论杜甫的文化意义,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P12-13

【3】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P91

论文作者:李思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  ;  ;  ;  ;  ;  ;  ;  

论杜诗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论文_李思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