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会计政策这一概念来源于西方(accounting policy), 是指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市场状况,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科学合理地选择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权力。从现象上看,会计政策属于会计技术领域,它是在多种允许采用的会计程序、会计计算方法、会计惯例及规则、会计原则中选择一种为己所用。然而从企业运用会计政策所发挥作用的全过程看,它始终与企业的经营政策和理财政策密切相联,始终体现着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性,始终与企业较长时期的经济效益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各方面经济利益相关,且一经选用,不宜更变。它既与生产力水平相关,又反映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真正的会计政策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是因为,会计学作为一门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经济管理学科,在本世纪中后期,其研究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阶段的人们已经把注意力从脱离实际的纯会计理论领域转向能够指导会计实践的会计规范和机制的研究,会计理论不再是一份束之高阁、自圆其说的精品,而必须是可以用来引导会计实践的科学依据。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在会计发展的初期,技术方法问题曾经居于核心地位。例如单式记帐法取代原始记量,复式记帐又取代单式记帐,都成为会计发展史中的重大变革。而从现代会计的观点看,技术方法虽仍然十分重要,却不是首要的“核心”,因为技术方法的优劣不完全取决于其自身之先进,而主要取决于它在整个会计管理系统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由此,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重要于技术方法本身。会计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不是简单的运算操作和信息加工,而是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高级管理活动。在会计技术方法本身应科学、严谨、便于应用的同时,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并影响到相关的方法,形成各不相同的后果。几乎在会计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遇到各种方案的取舍问题,甚至在会计记帐以前,就要事先从选择观察经济过程的角度,再选出与之相适应的计量属性和记量方法。不难发现,人们对会计认识的提高使会计政策的自觉运用成为可能。
经济决定会计,会计反作用于经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繁杂多样化使会计方法越来越丰富,从而为会计选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会计政策产生的条件日趋成熟。在帕乔利时代,会计选择仅仅局限于盘存方法和记帐方法的择用,而在今天,记帐方法已不是会计选择的主要内容,会计管理人员在确认、计量、控制、报告、分析以及预测和决策等诸多环节、诸多管理方面都可以主动掌握会计政策,发挥其重要作用。可见,会计政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必然产生的会计管理方法。
会计政策是会计选择相对自由的产物。我们知道,任何一国的会计行为都要纳入一定的会计规范体系中,但会计规范永远不可能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规定死,会计管理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空间范围留给会计人员作出具体灵活的判断,总是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从会计政策的发展历史看,最初的会计选择似乎来自于会计规范体系中的某些漏洞,或者规范制订者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一环节的会计处理方法给予的弹性空间,后来,人们不断认识到这种弹性空间的种种好处,使之从被动产生,变为主动留予和主动运用,由此,会计政策逐渐成为会计规范形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会计规范制订者必须加以认真研究、有意识地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它成为协调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协调企业与各方利益关系的间接通道。如此,会计政策的存在有了其外在可能性,它总是处于会计管理活动的绝对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
从建国至80年代,我国不存在会计政策问题,原因很简单:第一,传统的会计管理体制是典型的直接控制模式,即会计主体或企业的会计行为模式几乎全部由政府控制。这种控制有其明显特点:政府是企业行为控制的唯一主体,不需要民间第三者监督,会计行为规范体系由政府一家制订,政府对会计行为的控制手段主要是统一使用的会计制度,调整时统一下达“红头文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会计核算制度表现为管理的权限高度集中,从会计科目的设置到每个科目的核算对象、内容、范围、方法等都由财政部和中央的业务主管部门规定,从报表的种类、格式、项目、设置到报表的报送、审批,都必须按统一规定的内容和程序编报。第二,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产权形式是单一化的,国家和企业形成中国式的“父子一家人”关系。因此,利益主体表面上同一化,实际上企业只是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附属物,企业利益虚位,盈则全部上交,亏则国家弥补以保证再生产,企业会计只能服从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只能照章办事。企业既无利益驱动,也无竞争压力,根本不需要会计政策。第三,“文革”前后十几年,我国经济曾濒临险境,停滞不前,会计理论与方法长期坚持前苏联模式。在政治空气超常浓厚的那段时期,会计理论研究或消声匿迹,或尾随政治的需要。再加上闭国自守,国外一切新的会计方法都被视为资本主义毒草拒之门外,会计理论与方法一直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会计政策又何以可能出现?第四,由于以上三方面的情况,决定了会计工作人员的被动性,旧体制长达几十年的沿袭,使他们习惯于按条条框框处理业务活动,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当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制度处于改革与完善之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真正具有了财务和会计管理的实权,会计能够真正回归企业。与此相适应,国家对企业会计的管理也从直接控制走向直接与间接控制相结合控制的模式。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企业会计准则》、新的行业会计制度在可比性与灵活性方面进行了有机结合。由于我国行业管理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而且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差距很大,这种状况下,过份地一刀切肯定是不现实的。在保证会计准则的可比性前提下对有多种处理方法的会计业务除确定一种作为标准的处理方法外,可以规定另一种或几种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法,在特殊情况下,备选方式可以更多一些。新制度赋于企业会计在较大的范围和空间根据自身需要的实际情况,设计、制订、选用具体的会计原则、方法,使会计政策的运用具有了外部条件。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经营机制发生变化,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现象作出迅速反映。既便是对同一个会计问题,由于企业所处的理财环境、经营方式和理财人员的不同,也会有许多不同的会计政策,因此,制订或选用最能维护企业利益、恰当反映其财务状况,并能强化经营管理的会计政策,是会计工作的崭新领域。会计政策运用的结果,首先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使用会计政策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内在迫切需要。
企业会计信息是国家经济信息的基础信息,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必须为与企业相关各方所关注。由于各不同企业之间,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政策各不相同,为了正确理解过些信息资料,并以此作为准确评价和最佳决策,政府和社会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求企业公开其有关的会计政策,对相应数据作出解释和说明。例如,信贷机构的负责人对采用不同会计政策的公司资信状况要进行分析、比较,他在作出贷款或投资决定之前,必然要对不同会计政策的内容进行反复的权衡。可见,会计政策是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因素,会计政策的合理制订与如实揭示,具有外在的需要和压力。
三
会计政策作为企业自主选择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权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政策比较、分析、拟定。对于《企业会计准则》、将要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供使用的各种会计政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每个会计政策的利弊。对会计规范体系中没有限定的会计事项,自行研究,初步拟定可供参考使用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协调。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会计核算专门方法的选择。包括会计帐薄种类、会计报表、会计凭证种类、会计科目、成本计算方法、结算方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选择;第二,会计要素结构的选择。包括企业资产规模、资本金额度、企业内部资产结构、企业外部投资结构、筹资结构以及损益分配策略的选择;第三,会计技术处理方法的选择。包括记帐本位币、外币折合率、坏帐核销方法、收发存货的计价方法,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推销方法、材料成本差异率、产成品成本差异率、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及目录、折旧方法及水平、长期工程收入的确认方法、无形资产资本化时间、债券发行价格、股利发放形式、间接费用、跨期费用、综合性费用分配标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以及利润结算方式等选择;第四,其他会计政策专题选择。例如,产品的定价、长期经营决策方法等。对某一环节的会计政策,经过严格的选择后,要与其他环节选定的会计政策相协调,保证全部会计政策形成一个可供良好运作的体系。
会计政策的决定与申报。对于初步选定的会计政策要经过反复论证,评价其是否符合会计政策的原则和具体要求,方可形成决策。由于某些会计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报表的有关数据,故必须向有关部门进行申报,征得批准。在企业根据特殊情况需要改变原来的会计政策时,也须申报备案。这一阶段的工作,应要求企业负责人直接参加,以便把关和共同承担责任。
会计政策的运作与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实践是检验会计政策优劣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好坏是衡量会计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标准。管理阶层应密切注意会计政策在运作中的各种现象,定期地组织专业会计人员进行分析和评价,主动协调与创造企业内外的经济环境,维护会计政策良好地、持久地、稳定地发挥其作用,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创造经济效益服务。企业会计政策也应得到社会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内部职工的监督与理解,以防止超出国家经济法规和会计规范的控制范围,给有关的利益方带来损失。
四
会计政策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专业性强的会计新课题,它既是一种会计管理方法,也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拥有的一种权力。由于影响会计政策的因素很多,在我国又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如何发挥会计政策的作用,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探讨。本人愿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首先,应充分考虑影响会计政策的主要因素。在我国,政治因素对会计政策的影响不能忽视。政治方向的变化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影响将以国家宏观经济方针、路线、策略等来体现,并在社会的某些方面或是总体上出现大的动荡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法律因素对会计政策的影响是很具体的,可以说每个企业的会计政策都将受到这一因素的制约。企业制订的会计政策必须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也必须符合国家商法、公司法、税法、有关机构颁布的财务报表规则等要求;经济因素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影响最为重要,企业的组织形式、资本来源特点、企业发展经贸关系、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等都会直接涉及到企业的会计政策,企业文化因素是指企业环境中的风尚、企业职工受教育程度、企业精神等,这些方面亦对会计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要把握会计政策的基本原则。其一,会计政策公开原则。企业会计人员在制订与使用会计政策过程中,要自觉树立起会计政策公开的指导思想,保证会计信息具有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的基本特征。其二,会计政策谨慎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运用会计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未来情况在会计政策上做出足够的预计、审慎的判断,以使不抬高企业拥有的资产,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促使各种经济业务潜在的风险得到恰到好处的处理。其三,会计政策整体优化原则。即每一个环节的会计政策,应与其他环节的会计政策相呼应,形成最佳布局与体系,协同发挥作用。其四,会计政策经济效益原则。由于不同的会计政策的使用,将为企业或其他有关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利益。同时,会计政策的制订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使用也每每需付出一定的代价,那么分析某一项会计政策的成本耗费与经济利益以及对多项会计政策进行经济效益的比较、判断、成为会计政策制订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再次,会计规范制订者应为会计政策创造环境。在我国,会计规范的管理权仍属财政部,为了给会计政策一片较为广阔的天地,会计规范制订者应提高对会计政策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调整国家与企业、企业与各有关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间接手段。会计政策不是单纯的计算方法或计算依据的选择,而是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之需要而产生的会计管理方法,它对调动企业生产经营和深化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公平竞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应逐步合理地给予企业更多内容的会计政策权力与范围,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创造一个能够使会计政策发挥作用的宽松环境。
最后,会计人员应树立会计政策新观念。长期以来,缺乏主动参与是企业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而会计职能的转变、会计政策能否被掌握和运用,关键是广大会计工作者能否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自身的责任。要消除那种认为会计只能写写算算、可有可无的思想,积极宣传会计政策,主动掌握对会计政策的研究与运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各种备选会计政策进行分析、计算、预测的水平,维护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勇于从会计政策的角度,参与企业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以卓越的贡献,提高全社会对会计工作和会计改革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