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差生的心理障碍及排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障碍论文,差生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本文对小学差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及解除的办法作了细致的讨论,指出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是当前教育中当务之急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差生 心理障碍 信心 学习
***
近年来,随着社会改革尤其是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关差生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在实际教育中,教师所公认的差生是指在学习上不努力,不用心,学习成绩差,不遵守学校纪律和课堂秩序,不尊敬老师和家长等。属于“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一类学生,虽属学生整个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的影响却波及到我们的学校教育及整个社会。差生能否转变,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是否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
在我国的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历来是被普遍重视的。而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往往被忽略。据调查,有84%的差生上课时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二十分钟以下,20%的差生上课时纪律差,有86%的差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记不住,86%的差生理解力差,接受速度慢等。究其原因,除了在智力上存在差异以及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方面,更多的是他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了解及排除这些心理障碍。就成为我们教师及家长的当务之急。学校教育中,影响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障碍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品德障碍 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其特点是对权威的不满,对家长、教师持敌对态度,经常打架、行为残忍、有恶意、无内疚意。这些学生常在课堂后与老师对立,在课后常常借助武力、欺弱霸道、无事生端、常常左右班级体的群体气候。
二、不良习惯 一般是指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一些儿童常常表现的某些刻板的,不良的行为方式。不良的习惯往往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从而不能完全领悟老师所讲内容,导致成绩下降。
三、性格异常 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的不良(离异、丧偶、再婚)、父母亲教养方式的粗暴以及学校教育的失误而导致性格异常。诸如,多疑、妒嫉、敏感、抑郁、残酷等。这些怪异的性格影响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同时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同学交往及伙伴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最终,导致对学习无任何兴趣,学习成绩也随着一泻千里。
四、学校恐怖症 恐怖是人体心理和情绪的一种不安的反应。儿童对客观环境中某些事物产生恐惧,如对黑暗、雷电或登高等感到恐惧。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如果这种反应剧烈而持续地存在下去并影响儿童的行为就属于病态。患这种病的学生多为7-12岁的学生,他们害怕去学习、害怕老师。一看到教师责备的目光就吓得呆若木鸡,受恐怖心理的压抑,不能正常的思维,这类患儿在害怕恐惧时,还可能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心悸,脸色苍白、出汗、瞳孔扩大,毛发竖立等。患病初期,孩子往往以装病,逃学、旷课等解脱自己,一旦尝到了逃学可以不受学校的约束压力的甜头之后,孩子便会逐渐向撒谎、诈骗、游荡、偷窃等不良行为方面迈进,久而即步入差生的行列。
以上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对差生的学习成绩及对高尚道德品行的形成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何排除这些心理障碍也就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差生自我意识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关于自己本身的意识,即关于自己的身体个性、品质、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的认识。自我意识强就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活动,并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要求,控制和激励。自我意识是主体意识中的核心部分。人有了自我意识就能认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结果怎样,从而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差生往往自我了解不够,自我感觉缈小,自我评价太低,自我要求不高,自我控制不紧,自我激励不够,使他们缺乏动力和干劲,缺乏一般学生应有的精神力量。最终致使他们现有身心能量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引导差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消除差生心理障碍首要的一步。
首先,帮助差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正确评价自我。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挥的开端,差生一般自我认识都具有模糊性、片面性。他们往往对自己认识混乱,对自己的状态不清晰、不明确,分不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对自己的了解仅停留在某个方面,尤其对自己的短处和弱点看到的太多,不会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等情况。教师要引导差生正确认识自己,经常帮助差生观察自己,分析和总结自己,帮助他们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各方面,全面把握自己的优缺点,既要承认自己的问题,又要肯定自己的成绩,使差生消积性自我向积极性自我转化。
其次,加强差生的自我控制力,培养差生具有自我要求的能力。差生对自己的控制面临两大障碍,一是意志障碍,表现为他们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没有信心,没有毅力,因而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一般同学多一些。二是行为习惯障碍,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差生往往具有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写字不规范,做作业马虎潦草,算题粗心大意,生活懒散等。这二种障碍,使得差生不能控制自己在多次学习挫折后对学习活动所产生的淡漠,有时虽有改变自己的决心,但意志薄弱,不能长期坚持不懈控制与克服不良行为习惯,这与差生的自我要求的特点是紧相联的。差生往往自我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不受批评就行,学习被动让老师“拖”着走,这样致使差生大脑皮层上所形成的动力定型也愈来愈疏远教育的目标。作为教育者,针对以上情况,就要培养差生具有自我控制与自我激励的能力,帮助差生有目的地制定一些通过他们自己努力能够达到的具体目标,有意识地让他们独立去完成任务,训练他们完成各种活动的坚持性和专一性,有意识培养他们在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某一项活动上,并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二、创造机会、让他们由“失败者”转化为“成功者”
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对知识技能的顺利掌握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和渴求在学习上有新突破的愿望。学生一旦成为学业不良者,其在班集体中便会逐渐居于不利地位,很容易受到同伴和教师的冷淡甚至歧视,从而影响对自我的正确的评价,自卑情绪与厌学倾向便油然而生,而屡次的失败致使学生产生焦虑、自卑、兴趣低落,丧失信心,甚至逃避学习以致减低学习的效果。因此,对这些学习的失败者,首要的是创设让其有表现自己能力和学识的情境,让他们尝到过去不曾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悦,对他们的细微进步和成绩,即使在一般学生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也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诸如当全班面进行表扬,发小奖品,向家长写表扬信等方式各异,但取得的效果是巨大的,他们从这些方式中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获得教师、同学、父母的承认,从而看到自己发展的希望和可能。
另外,学生既需要有足够的成功体验,也要有学会克服各种障碍和控制失败的体验。让他们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因暂时失败而气馁,才不会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使失败成为激发学习动机的积极诱因。
三、提高期望值
所谓期望值就是指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将来成就的一种估计和寄予的希望程度。差生在一些教师眼中是“呆、笨、皮”的象征,这种心理定势一但确立,则不易改变,并且表现在日常生活,学习的言行中,反过来对儿童造成影响,有强化儿童自我意识的作用。研究证明:教师对不同期望的学生对待方式是相当不同的。教师经常把高期望的学生作为注意的中心,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提问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低期望的学生则很少注意,很少让他们回答问题,且在课堂教学中对低期望值的学生往往缺乏微笑,眼神交流及其它作语言的友好表示。这就造成不同期望的学生在学习机会,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差异,以致影响他们的自我期望、学习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问题,尤其是在有人听课的时候,教者为了避免耽误时间,总是提问那些教师期望值较高的学生,即使回答不上,也想法启发他,而使学生自己也信心实足,而对那些期望值低的学生,教师一般不提问,即便是提问,也是为了点缀涉及面,有些因回答不上而遭到批评,更有甚至是挖苦讽刺,因此,无论是好的学生,还是较差的学生都容易把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值变成自我意识,久之,好的学生形成一种心理优势而差的学生则形成一种自卑感,出现心理障碍。罗森塔尔效应说明:爱护、信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开启人类心灵的智者,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是带着“呆、笨、皮”的有色光环去看待差生,差生的自卑感日趋严重,久而就形成抵触与对抗情绪。因此,身为教育者,首先是要在心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平等的意识,确实认识到儿童智力除超常和先天痴愚外,基本无大差异,即或是弱智,也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弥补的。在班级在课堂上充分树立民主作风,形成相互尊重,互相爱护的良好班风。教者及时发现差生的点滴闪光点,去给予及时反馈。在课余,应经常给予帮助,并通过暗示的方法表明对他有较高的期望,让他们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真心信任。使他们的自信心得以恢复,从而消除与优等生之间在学业与心理上的差距。因此,教师应对全体学生抱有积极期望,期望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使得期望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支点。
四、重视“教育死角”
常听小学生在私下议论时说:“某老师来上课,我用不着举手,最安心,他从来不会喊到我。”这种学生往往是受忽视,被冷落的对象。据调查者统计10堂课,5名优生发言63次,平均每人12.6次,5名差生发言6次,平均每人1.2次,相差10倍,这种情况,除了老师有意存有偏见外,一般情况下是不自觉的。在课堂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是处在教师无意识地“遗忘”了的角落。他们引不起老师的注意,回答问题,上黑板演算等课堂教学活动,总是轮不到他们,形成这种“死角”除了一部分是学生的座位处于教师的视野中心之外不容易引起教师的无意注意,从而注意不到这部分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消极定势的影响。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呆板,有的教师缺乏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喜欢让少数学生包揽教学活动,满足于由“尖子生”撑场面,其它学生充分当“陪客”,这样久而久之就造成教师提问指名时的习惯心理,这种心理使教师指名时的注意无意识地集中在一部分学生身上。造成“优等生演戏,中等生看戏,差生被遗忘在角落”的局面。
这种“死角”一旦形成,就会打击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一部分学生思维形成惰性,与教师的情感也产生隔阂,因而对教师反感而不愿意学习他所担任的课程,学习成绩更加一落千丈。反过来,又增强了教师的消极定势,导致教学的恶性循环,差生也就成了破罐子。“教学死角”的出现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因此,教师应首先端正教学思想,及时发现死角区的学生。“天天叫到他(她)”让差生觉得没忘记他而感到安慰。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通过语言对学生实施影响,而且也可通过各种非语言行为,将信息(教师的期待感)传送给学生,诸如,亲切的目光,和善的手势,友好的微笑等。这样,师生的情感得以沟通,也使差生意识到教师在注意他,进而得到鼓励与信任,也就会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五、改善差生的人际关系,引导差生正确归因
差生往往由于受教师的冷落,同学的岐视而自卑感较强,自卑感是良好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大敌。差生由于学习差,常常怕同学看不起,因而与集体合不来。为此,教育者应鼓励差生大胆交朋友,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与班集体活动,为差生与班里同学友好相处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促使差生增强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改善人际关系。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与价值。
由于自卑,差生往往认为自己之所以“差”是因为自己无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一般是通过对教师区别对待行为的归因来了解教师对自己期望。因此,引导差生正确归因,如更多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能力,使其下次去完成某件事时抱着成功的希望积极地干下去,更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使其下一次去完成某件事时为取得成功而更加努力。引导差生学会把成功归咎于内部原因,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原因,因为过分强调自我责任会给差生较大的精神压力,使其对自己缺少信心,对自己能力估计过低,进而成“破罐破摔”之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帮助差生正确归因,使其正确估计自己,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标签:心理障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