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荣老师优质课让我想到的
□ 郭 敏
〔摘 要〕 课改之下,怎样才能把语文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让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课改之下,如何对待必修和选修?课改之下,如何让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王老师的课堂给予了我们答案:教师要精心研究课文,对文章进行相应的剪裁,让它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同时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把课堂的主体性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教选修课文的窗,让我们看到外面的皓月春风,明了了语文课堂的含英咀华源于教师的深厚积淀。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学生主体 选修与必修 语文味
1 深入课堂,剪裁文本
新课改从口号变为现实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但是,作为青年教师心中依然有着深深的困惑:什么才是真正的新课改呢?这也一直是困扰我的一大问题。往往被课堂的新颖形式诱导,固执的认为它就是新课改,而事实总是给我当头一击,我惊讶的发现在所谓的新课改课堂上“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热闹完了,学生除了当时的片刻欢乐外,知识依然缺少夯实积淀。
而王老师身体力行,为我们如何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模本。为中学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阵清风。王老师深入精研选修课本《论语》选读七章节,在篇目和语段的取舍上,删繁就简,选遴简易浅显、有故事、有情节的文章,将其主旨确立为“‘可爱’ 的孔子老师”,精心编写“导学案与讲学稿”,立足教学常规,贯彻新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整个课堂由如下的几个部分组成:导入新课;学生齐诵“三维目标”;课堂的三个环节:①自主学习“讲学稿”;②合作交流“讲学稿”;③巩固延伸“讲学稿”;④教师总结。
整个教学设计有老师的大胆取舍,有老师对文章的深入解读,整个课堂流程自然明晓,深入落实新课改的理念,紧紧围绕讲学稿展开。这样做一方面以讲学稿为依托,既用足讲学稿的同时又有相关知识的补充、链接,扩展了课堂的容量,另一方面以讲学稿这种新的方式授课,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创新。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整个教学活动均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得到自己与先哲孔子、自己与老师、自己与自己交流的声音,感受得到自己进步的心声。这是本堂课中最让人拍掌叫好的地方。
这正是对选修课本编者按话语的践行:“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而反观自己,新课改时时被我挂在嘴边,课堂上的体现大多也就是以四人小组讨论为主。听了这节课,再反思自己上课的情况,不禁要深深地问问自己:新课改,到底离我有多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的主体性真的体现出来了吗?
2 选修必修,凸现主体
必修篇篇讲,句句讲,老师讲,学生学。选修课怎么上?这是个问题。前面接触选修教材,由于没有经验,更多的是受到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一不小心就将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有时抛弃了选修课的目标和内容,没有方向、没有章法地进行讲解;有时为了赶任务,把选修课变成高考复习课,把选修课教材作为高考备考复习材料。一句话,既没有学生的自选、自修,也没有教师相应的怎样选和怎样修,结果是把选修课上得比必修课更粗放、更随意,这也直接导致了自己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状态的杂乱,低效。
而选修还应该如此吗?这是一直以来自己内心的困惑与不解。而王老师的课堂无疑给了我一个答案,选修不同必修,真正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跳出窠臼,一切从新开始。正是王老师对《论语》选读七章节的有机剪裁,给予了我无限的灵感与触动。在后面选修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大胆的采取借鉴了这一做法,对庄子的文章节选围绕一个中心——幽默淡泊的庄子其人,重点突出庄子的人物的形象,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甚至神态等细节方面来活化经典人物,再现了一个亲切的庄子形象。在自己上课的过程中,我深深的被学生的精准解读折服了,从学生的只言片语中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其实是喜欢经典名著的,学生是喜欢经典人物的,只是我们用固有的教学模式束缚住了学生思想的羽翼,让他们里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3 含英咀华,夯实积淀
长期以来,语文课都有被“肢解”的嫌疑,学生与教师都深切的感受到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了,而如何让语文课有语文味、灵动起来,更是语文教师的责任。通过聆听王老师的教学,我茅塞顿开,问题不在体制,不在学生,而在我们自身。只有教师潜心于读书,以书为友,首先让自己的话语、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才能够真正陶冶学生的品性,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才能够让语文味越来越浓。孔子是先哲,是温文尔雅的师者形象,读其文,品其质,更能够感受到师者的博雅大度、可亲可敬。而在王老师的课堂之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教态可亲可敬,教学语言精当,一堂课声情并茂、娓娓道来,从“千古圣人”到“邻家大叔”,从书本到生活,知识的迁移很有现实意义,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先哲的思想不是冷冰冰的,不是僵硬的,而是有温度的,有色彩的。
王老师通过自己典雅而有张力的的课堂语言,深入浅出,为我们提供了与先哲促膝而谈的机会,更让我们看到了真理的灵动。而对于学生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这种“润物细无声”触摸经典,品味经典,难道不是一次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的实践活动吗?
应该是教学生涯中的沉潜与磨砺,成就了王老师课堂的高效。应该是注重自身的修炼与提升,铸就了王老师课堂的精彩纷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虚心学习更应充实自我,提升自我,让自己的语文课灵动起来、充实起来。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
论文作者:郭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王老师论文; 新课改论文; 先哲论文; 教师论文; 高效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