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祁东县人民医院 421000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120例,采用抛硬币的方式分为对照组(n=60例)和研究组(n=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是显微手术夹闭,研究组患者采取的是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为(131.7±16.9),术后恢复时间为(6.3±1.2)d,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和弹簧圈介入栓塞对于治疗脑动脉瘤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的创伤性更小,并且患者是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时间更短,临床治疗结果更优,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弹簧圈介入栓塞;显微手术夹闭;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多是因为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致使的动脉壁瘤状,其发病因素尚不明确,但是动脉硬化、感染和创伤等能引发动脉瘤的形成,除此之外一些肿瘤、颅内血管发育异常、脑动静脉畸形以及脑动脉闭塞等也会引发动脉瘤的形成[1]。临床上脑动脉瘤具有起病急和风险大的特性,多是采取手术进行治疗,比如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但是开颅手术的风险系数更大,相比之下微创手术操作更简单,并且创伤性更小,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次研究就对弹簧圈介入栓塞对于脑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过程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120例,采用抛硬币的方式分为对照组(n=60例)和研究组(n=60例),研究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范围为33-77岁,平均年龄为(52.3±5.7)岁;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范围为35-74岁,平均年龄为(51.6±5.3)岁。全部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脑动脉瘤患者,排除了患有其他脑部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的患者,告知了全部患者本次研究的内容,患者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和年龄等对比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价值。
1.2治疗方法
实施显微手术夹闭进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即对患者进行开颅手术,释放出脑脊液之后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分离出颅底动脉瘤,然后再对动脉瘤颈进行夹闭处理。手术完成后需进行消炎和止血处理。
对研究组患者侧采取弹簧圈介入栓塞的治疗方式,即在患者全身麻醉之后进行股动脉穿刺,然后全身肝素化,之后在患者的动脉内放置导引导管,借助导管把微导管输入,并且确保微导管的头端要位于动脉瘤的腔内;再把弹簧圈放入动脉瘤腔内,直至填塞完全。过程中要实行全脑的血管造影,以此确保弹簧圈的准确和完全填塞[2]。在介入栓塞术后需应用抗生素和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来预防感染和血管痉挛;并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应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抗凝血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l8.O处理分析,行t和x2检验,用均数±标准差( ±s)和百分比(%)表示结果,若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全部患者均完成了治疗,无一例死亡,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有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扩散、轻微偏头痛、以及动脉瘤的破裂致使出血等等;临床上根据动脉瘤出血后的病情程度不同分为了五级,便于造影或诊断时的疗效评价。有研究表明[3],部分脑动脉瘤患者出血前会有一定程度的劳累或情绪激动等变化,也有不少患者是在睡眠中发病,没有明显的变化或诱因。并且已经发生过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其再次破裂的发生几率较大,而临床上脑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现象和破裂的次数具有关联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能力恢复。
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脑动脉瘤治疗手段,它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并且手术效果显著;但是显微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开颅,释放脑脊液之后分离动脉瘤并夹闭,对患者的创伤性很大,并且容易出现蛛网膜下腔出现症状,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是近年来显微神经外科以及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结果,具有创伤性小、患者恢复快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中栓塞术(embolotherapy)是通过塞入塞物使得病变位置发生闭塞而中断供血,来达到治疗肿瘤或者消除病变气管功能等的目的,是重要的介入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和不同的栓塞物配合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4]。而弹簧圈是动脉狭窄的常用治疗器械,应用到动脉瘤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顺应性和柔软性,并且可以进行放置部位的调整,便捷高效[5]。
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和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对全部患者的再出血、脑积水以及脑血管并发症现象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弹簧圈介入栓塞的治疗效果已经和视为“金标准”的显微手术治疗结果一样,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安全可行。并且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表明弹簧圈介入栓塞的治疗效果更优于显微手术夹闭的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显微手术夹闭和弹簧圈介入栓塞对于治疗脑动脉瘤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的创伤性更小,并且患者是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时雷.开颅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3):205-207.
[2]巴特尔,徐亮,李杨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随访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3):86-87.
[3]孔世奇,葛信波,杨群福等.微小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0):13-15.
[4]林泽君.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材料、安全性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7):3177-3180.
[5]刘伟,杨海龙,郭振敏等.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5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332-4333.
论文作者:雷君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动脉瘤论文; 患者论文; 栓塞论文; 弹簧论文; 手术论文; 两组论文; 动脉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