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豪放风格赏析
伋 静1 钱 敏2 何 骏2
(1.中共和县县委党校,安徽 和县 238200;2.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133)
摘 要: 毛泽东诗词是一代伟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诗词中豪放俊朗的风格,遒劲雄郁的用词,自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气象境界。毛泽东诗词豪放风格集中体现在诗词中的人物、景物、数字展现出来的奔放豪情、昂扬斗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激昂向上、乐观豪迈的积极进取精神。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豪放风格;诗词赏析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上、军事上,在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豪放、大气的风格,一直为世人所称颂。
对于诗词风格,毛泽东早在1957年就曾自我评价“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1]。学者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相应的分析。蒋培君、周甲辰认为,毛泽东诗词有一种霸蛮风格,认为霸蛮是毛泽东将湖南人性格特征带入其诗词的一种风格特点,并从霸王气概、骡子脾气、石头节操、辣椒性情等几个方面具体来解读毛泽东诗词的霸蛮风格[2]。杨林将毛泽东诗词的一些语言总结为口语体战斗性语言风格,认为毛泽东诗词中的口语体战斗性语言是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出现的,但又能与中国古典诗词完美嵌合,增添了毛泽东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3]。王使璋认为,毛泽东诗词具备独特的领袖气质。并通过诗词中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展现了毛泽东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4]。王使璋还认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也通过其诗词彰显出来,显示了毛泽东坚定的信念和豁达的人生态度[5]。综上所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从展现豪放风格的因素方面,赏析毛泽东诗词令人向往的豪放风格。
一、诗词人物展现的豪放风格
毛泽东诗词中出现了众多人物,有历史名人,有敌对势力人物,也有革命大众,诗词中的这些人物寄寓了作者的态度,代表了作者的风格特点。
1.历史名人
作为诗词大家,毛泽东在诗词中,擅长用典,特别是历史名人典故,通过人物典故以古喻今。毛泽东诗词中的历史名人很多都是用来反衬人民的伟大。最著名的是《沁园春·雪》,作者列举了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多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唐宗宋祖曾达到中国封建帝王的高峰,成吉思汗也为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其功绩为世人津津乐道,但这些在作者看来,并不一定值得夸耀,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指点江山的口气评价历史名人,来展现当代人民大众的伟大,豪迈之气尽显。
不仅通过这样功绩彪炳历史的人物,毛泽东还擅长通过总结历史名人的不足来彰显人民大众的伟大,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原文如下:
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开展系统、独立的探究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和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这首诗中,诗人首先以粗犷的富有豪气的笔调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胜利消息,并以龙盘虎踞来说明“今胜昔”,用天翻地覆形容胜利“慨而慷”。至此,英雄事迹似乎已经讲完,而且发出了感慨,似乎全诗应该完结。但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清晰地认识到革命尚未完全成功,人民解放军“宜将剩勇追穷寇”,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在这里通过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一方面说明乘胜追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比项羽被胜利冲昏头脑,说明了中央领导更加高瞻远瞩,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伟大,豪放风格也令人钦佩!
“”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网部》“”字下注:“亡聲也。”既加声符又加形符,即得“”字。三者形成自然的演变序列:→→。至于古文、籀文“网”字,与存有特殊的形源关系,此暂不讨论。下面重点讨论“”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2.敌对势力人物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部分)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式中,ω和b是模型中需要进行确认的参数。利用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对式(4)中需要确认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拉格朗日方法将其转换为对偶问题,最终求得SVR回归预测函数为式(5)。
词中,毛泽东首先通过“万木”“天兵”等词语,渲染了人民军队高涨的革命热情,后用“齐声唤”,将人民群众对反动派愤怒的情感推到高潮,写张辉瓒被俘虏时,十分精彩地用了一个“捉”字。本来这里可以用“擒”“捕获”“俘虏”等词,但这些词过于文雅,不能完全展现人民群众对张的愤恨和抓捕时的英雄气概,而一个“捉”字,意为“捉拿”,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张被抓捕时的狼狈形态,人民军队的英雄豪气跃然纸上。
本次展览珍视每一位艺术家的闪光之处,尊重每一条孤独而艰辛的创作道路,凝结当代中国艺术的点滴智慧,来汇聚成新时代文化与文明的大河。未来更是凸显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的时代。我们坚信,艺术仍然将作为人类演进的非凡动力之一,来探求认识世界的新路径、新方法,与哲学、科学并驾齐驱。
3.红军将士与革命大众
在毛泽东诗词中,革命工农大众和红军将士也是经常出现的人物。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中,“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一句,“十万工农”短短四个字,把工农大众写成一股红流,而“下”一个字更把工农大众势不可挡的英雄豪气充分表现出来。最为著名的是1935年《六言诗·给彭德怀通知》,以豪放的风格,传神地表现了彭德怀将军的英雄气概。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是一首六言诗,诗句短促而铿锵,寥寥几句就勾勒出了红军将领彭德怀及所属部队的英武形象。六言诗首先以各用一个字对山、路、坑进行分别介绍,虽短但当时环境的艰苦和地形的不利却让人如同亲见,但大军却能“纵横驰奔”,红军的不畏艰难、战斗力强大的形象得以展现。后面的两句通过设问,以“横刀立马”写出彭将军的伟岸,而一个“唯”字不仅写出了对将军的赞叹,更将“彭大将军”的逼人英气烘托出来,诗人的豪放风格也豪气冲天!
二、诗词景物展现出来的豪放风格
景物描写是诗人常用来抒情写意的方法,毛泽东诗词中大量运用了景物描写,有托物言志和渲染气势等不同用法,无论是哪种景物描写,都充分展现了个人的豪迈气概。
1.展现宏伟志向的常见景物
通过成功的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内涵确定后,创造一个符合品牌定位,注入品牌文化内涵的品牌形象是保证品牌成功创建的关键。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方歌,又称方剂歌诀、汤头歌诀,是中医初学者必须熟悉的基础方、代表方或常用方的诵记歌诀。方歌包含有该方名称、药物组成、剂量配比、功用主治、配伍特点等相关信息。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有助于临床运用方剂能力的提高,是临床获效的前提。对于硕士生(非中医)这样的方剂初学者来说,背诵方歌是学好方剂学的捷径,只有背诵和熟记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才能更好地理解组方原理、方剂的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有研究表明,熟记方歌是理解和运用方剂不可或缺的前提,明显有助于方剂学教学质量的提高[1,2]。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作者以天井和井水喻生活环境,以井中小鱼比拟现实生活中的不敢或不愿走出方寸天地的人物。“只”写出了在狭隘环境成长,“养不长”说明了“井水”对人成长的限制。
1910年,年仅17岁的毛泽东一首《七绝·咏蛙》充分展现了其开拓未来的积极精神。
在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一些敌对势力或反派人物出现。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就写到了敌师长张辉瓒。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诗中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对蛙特性的描述,展现了自己的傲骨。“独坐”“虎踞”“养精神”,把作者无惧无畏,蔑视一切的豪侠气概清晰地勾勒出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将宵小之辈比作“虫儿”,将春来蛙鸣的自然现象,写得豪气万丈,只有帝王气概的毛泽东才有如此豪情。
2.烘托气势的壮美景物
不仅托物言志,毛泽东诗词更多地利用景物描写来渲染烘托气势。诗词中,毛泽东经常通过壮美、宏伟、大气蓬勃的景物来书写凌云壮志和英勇气概,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对山水的描写,如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铁路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背景下的铁路建设发展中,对于铁路发展建设中的施工技术应用应该进行专门的分析,尤其是针对钢轨施工技术的应用,更应该进行专门的分析。通过钢轨打磨技术施工,能够提升铁路线路施工运行质量,对于提升铁路钢轨建设效益具有重要性建设研究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将钢轨打磨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智能化发展趋势;二是信息集成化发展趋势;三是柔性化发展趋势。以上三点发展趋势的转变,说明了钢轨打磨技术在我国发展传承中,其原有的发展传承技术应用已经出现了新的转变趋势。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正值大革命的低潮时期,上阙通过“烟雨莽苍苍”看似写山林浓雾迷茫,又何尝不是对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的写照,以“锁”代表反动派对革命的打压。不过,虽然两山欲锁,革命志士却并没有退却,坚持“把酒酹滔滔”,革命乐观主义时刻坚持,“心潮逐浪高”,表示革命的浪潮还将一浪高过一浪。从整首词来看,代表反动派的大山虽然看起来强大,四处弥漫,也好像要“锁住”革命的发展,但代表革命大众的长江却丝毫不惧,一往直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深刻地表现了革命大众坚定不移,一直坚持向前的英勇气概,令人钦佩。
3.凸现豪气的对比景物
毛泽东诗词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势,还表现在对景物的夸张描写方面,如《七律·长征)》(1935年
六月天兵征腐恶,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从小就有远大志向,从早年诗词中的写物诗可见一斑。如《五古·吟天井》(1906年)。
这首诗写于长征踏过千山万水,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此时红军即将到达抗日前线,全军尽露欢颜,毛泽东也用这首诗写出了红军的战斗豪情:在伟大的红军面前,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首先写山,五岭和乌蒙是客观存在的雄伟大山,虽然看起来逶迤起伏,但在红军眼里只能是翻腾的细浪,磅礴的乌蒙虽然绵恒千里,但在诗人看来,也不过是“泥丸”,通过极度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将红军面对的凶恶敌人和极端恶劣自然条件展现出来,豪迈地书写了红军英勇顽强,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紧接着写水,金沙江水流湍急,从“水拍云崖”,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大渡桥横”和“铁索”更加突出了渡过大渡河的艰险。一个“暖”写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也是对红军智慧的赞美;而一个“寒”,写出大渡河上只有13根铁索的严酷环境,也反衬出红军的英勇顽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勇往直前,毫不退缩,诗人的豪放风格将红军的英勇气概烘托到无与伦比的高度。
欣欣和老亮约定今天去民政局办离婚,是谁也看不出来也意想不到的。在电梯里,邻居彼此打招呼,那个快嘴的阿姨一如既往地夸赞他们:“看人家这小两口,什么时候都笑呵呵的,和和气气的,好女旺三代,这小媳妇儿会说话会办事,给她当婆婆真是修来的福气呀!”
三、诗词数字展现出来的豪放风格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现实的人”的需要、分工、交往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的精辟阐述,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人”实现其历史发展性的现实方式。
1.展现强大力量的数字
毛泽东诗词中的数字展现了豪气冲天的风格,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更是大量运用数字展现红军的力量,如前面的“十万工农下吉安”等,其中《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1930年),作者就用数字书写了工农红军的蓬勃发展和强大力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凌晨两点左右,王树林再次被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吵醒。是陌生号码。对方确认了王树林的身份后,告诉他这里是110事故处理中心,大约一个小时前在环城一号高速30公里处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奥迪轿车被从后驶来的大货追尾,轿车撞出护栏翻入20米深的路坎下。驾驶员当场身亡。随驾的一名女士伤势严重,不幸的是,经过警方确认,这名女士正是你的妻子,请你马上赶到504医院配合警方调查。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现代工业区位的奠基人著名的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假设交通成本是决定区位考虑的主要因素,最优区位是将原材料运输到工厂并把最终产品运输到市场交通成本最低的地方,主要受运输距离和运输重量影响。用平板绘图仪法建立如下重力模型(如下图所示),这个重力模型在有几种原材料来源的情况下,用重力来证明最低交通成本点的存在,平衡点就是所有力量取得相互平衡的点,就是生产成本最低的工厂区位。
“六月天兵征腐恶”,将工农红军比作天兵,而“六月”不仅仅是写天气,还通过六月炎热的气候,显示出工农红军革命像人间六月一般火热,进而烘托后面的“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而“万丈红缨”,通过极度的夸张,将“天兵”无比强大的力量展现在人们面前,突出显示了这种强大的力量能把“鲲鹏缚”,强调了工农红军强盛士气,作者夸张的豪放文字让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革命形势的一片大好。上阙以器械如林来盛赞工农红军强大力量,下阙则直接以踊跃参战来叙写工农红军的豪情震天。“百万工农齐踊跃”,“百万”虽是虚数,但显示了工农红军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从侧面反应了革命洪流势不可挡;一个“齐”字不仅刻画了工农红军为战斗奋不顾身,也写出了工农红军的如虹气势。整首词通过几处数词展现了工农革命高涨的气势和红军凌厉无畏的精神,振奋人心,作者豪放的风格也迎面扑来。
2.夸张想象的数字
豪放风格的诗词,还有奇特的构思和震惊洪荒宇宙的想象力。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通过数词发挥奇特的想象力,以“往事越千年”的如椽大笔,挥洒豪迈气派。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
“白发三千丈”“八千里路云和月”,数字词语历来是中国诗人挥洒豪放气派,展现恢弘气势常用词句。毛泽东是中国现代豪放诗人代表,其诗词中数字词语,也是豪放风格的代表。
(部分)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不用了,本王下江南,还多有劳烦姑娘的地方,这些俗世礼节就暂且免了吧。”他望着我,剑眉星目的脸近在咫尺,打乱了我的心思。
这首词是作者时隔38年后,再次登上井冈山,回忆当年开辟根据地,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自然豪情万丈,词人的胸怀无限放大,豪放风格彻底释放。“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上句用具体数字说明阔别的时间,下句“一挥间”,让人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时间的飞逝,更让人看到伟人挥手之间,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更显示了毛泽东“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豪放风格,将追逐的理想比作九天之月,将一切反对派看成五洋之鳖,充满“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的豪放大气、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只有伟人毛泽东能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吟唱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名篇。
3.挥洒豪情的数字
在为理想与成就放声吟唱之余,毛泽东擅长通过数词批评反面事物的危害,在豪放中谴责旧社会无视百姓疾苦。如《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
(其一部分)
腹腔镜手术的特点是创伤少,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但老年人心肺储备功能降低,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发症,容易出现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认知损害,需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药物[1]。本研究分析了舒芬太尼、芬太尼用于老年腹腔镜全麻手术的效果对照,报告如下。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其二部分)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诗歌其一首先点出“小虫”的“厉害”,“枉自多”暗示了旧社会政府的无能,再秀丽的山河也是“枉然”,接着具体描绘“瘟神”给旧社会人民带来的痛苦,“千村”“万户”不仅是对患区人民生活悲惨的真实写照,更是对旧社会无能政府的控诉。在其二,送走“瘟神”之后,语调随之转变,“万千条”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一切是那么的明快,神州大地6亿中华儿女如同回到尧舜时期的大同时代,充分反映了人们在共产党、新政府的领导下,群策群力送走“瘟神”的欢快心情。全诗通过数词形象地将旧社会和新社会面对“瘟神”,人民不同境况的强烈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对社会主义事业炽烈的爱。诗如其人,全诗展现出来的豪情,正是毛泽东豪迈的伟人气魄的完美展现。
毛泽东诗词是一代伟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欣赏诗词中的豪放风格时,更要传承诗词中蕴含的雄健精神,让毛泽东豪放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精神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拼搏,为复兴中华民族保持昂扬斗志。
参考文献:
[1]吴正裕.偏于豪放 不废婉约——读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二首[J].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2000(1).
[2]蒋培君,周甲辰.解读毛泽东诗词的霸蛮风格[J].舟山学刊,2010(1).
[3]杨琳.毛泽东诗词中口语体战斗性语言风格之英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
[4]王使璋.毛泽东诗词中的领袖气质[J].文学教育(下),2015(11).
[5]王使璋.毛泽东诗词的人格魅力[J].教育观察(中旬),2014(11).
On Appreciating and Analyzing the Bold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of Mao Zedong’s Poems
Ji Jing1 Qiаn Мin2 Не Jun2
(1. Раrtу Sсhооl оf СРС Нехiаn Соuntу, Нехiаn 238200, Сhinа; 2. Аnqing Nоrmаl Univеrsitу, Аnqing 246133, Сhinа)
Abstract: Мао Zеdоng’s роеtrу is viеwеd vаluаblе sрirituаl wеаlth lеft bу а grеаt mаn оf оnе gеnеrаtiоn. In thе роеtrу, thе bоld,unсоnstrаinеd,аnd grасеful stуlе, аs wеll аs thе роwеrful аnd suреrb wоrding, рrеsеnts thе mаjеstiс rеаlm bеуоnd thе rеасh оf оrdinаrу реорlе. Тhе bоld аnd unсоnstrаinеd stуlе оf Мао Zеdоng’s роеms is еmbоdiеd in thе bоld аnd unrеstrаinеd еmоtiоn аs wеll аs thе high аnd dеf i аnt mоrаlе shоwn bу thе сhаrасtеrs, sсеnеs аnd fi gurеs in thе роеms, whiсh rерrеsеnts thе imраssiоnеd, орtimistiс аnd аggrеssivе sрirit оf thе Сhinеsе nаtiоn.
Key words: Мао Zеdоng’s роеms; bоld аnd unсоnstrаinеd stуlе; роеtrу аррrесiаtiоn
中图分类号: I207.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499(2019)06-0171-03
doi: 10.3969/j.issn.1674-9499.2019.06.062
收稿日期: 2019-03-16
作者简介: 伋静(1981—),女,安徽和县人,讲师,主要从事统战工作研究;钱敏(1981—),女,安徽安庆人,高级政工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何骏(1980—),男,安徽繁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慧慧]
标签:毛泽东诗词论文; 豪放风格论文; 诗词赏析论文; 中共和县县委党校论文; 安庆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