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及甲基化的研究

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及甲基化的研究

刘军杰[1]2012年在《广西地区散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及其相关组织病理改变和超声影像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超声诊断体系(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对乳腺癌的瞻前性研究目的探讨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Ultrasound Elastography UE)诊断体系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提高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体系(常规高频超声结合UE)对乳腺肿块患者进行检查,借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标准对检查数据进行规范评分评级,评价其对诊断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住院的女性乳腺肿块患者502例,共567个肿块。所有患者术前均未作过任何化疗、放疗或性激素类药物等治疗,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超声检查采用GE LOGIQ E9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15MHz。超声诊断体系包括常规超声:二维超声(Two 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2DUS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CDFI血流显示处行脉冲波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 PW)及UE。超声检查双侧乳腺及扫查双侧腋窝有无肿大淋巴结,采用CDFI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借鉴BI-RADS评分标准,记录肿块的数目、分布、位置、大小、形态、纵横之比、有无边缘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微钙化、与周围组织关系、腋窝肿大淋巴结及病灶内部的血供丰富程度,对超声征象进行规范评分,≥3分判为恶性可能性大;然后进入UE模式获取肿块硬度特征,根据罗葆明改良5分法进行弹性评分。术前根据超声诊断体系对乳腺肿块的进行超声诊断评级:Ⅰ级:阴性,未发现异常病灶;Ⅱ级:肯定为良性病变;Ⅲ级:可能为良性病变,3-6个月复查;Ⅳ级:可疑恶性,需组织活检;V级:高度可能恶性。超声诊断体系评级≥Ⅳ级为符合恶性肿块(癌)的诊断,以病理结果金标准,对超声诊断体系进行评估。结果1.病理结果诊断为354个良性肿块,213个恶性肿块。超声检查恶性组与良性组的各项指标(形态不规则、边缘呈分叶或毛刺征、微钙化、肿块后方回声衰减、肿块内血流达Ⅱ~Ⅲ级、RI≥0.70)间均有统计学差异。2.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81.9%,准确性为84.7%。UE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5.9%,特异性为89.8%,准确性为88.3%。常规超声联合UE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88.1%,准确性为90.3%。3.常规超声联合UE的准确性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5,P<0.001),同时也高于UE诊断准确性(χ2=332.2,P<0.001)。结论常规超声与UE联合的超声诊断体系可提高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广西地区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检测及分析目的检测广西地区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探讨BRCA1基因突变与广西地区散发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收治,经超声诊断体系评级≥4的200例女性散发性乳腺癌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47岁(24~81岁)。本组患者术前均未作过任何化疗、放疗或性激素类药物等治疗,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病理诊断均经专家教授复核。实验组取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引物,并借助软件Oligo 7评价引物,然后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直接通过DNA序列测序进行突变分析。另取30例健康女性静脉血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30例健康女性未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实验组20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17例发生了 BRCA1基因突变,突变位于第10外显子,突变频率为8.5%。其中,2例为同义突变:1624C>T、2029T>C; 1例为移码突变:4200delAAAT; 1例为无义突变:3452AGAAACA>TT; 13例为错义突变:1 例 1268C>T, 1 例 3971G>A,2 例 1227G>A,1 例 2309G>A, 4例2238T>C,4例2798T>C。此外,BRCA1还发现了 6个单核苷多态位点:2314C/T ( rs1799949, NM007300.3 ) , 2543T/C(rs 16940 ,NM007300.3), 2844C/T (rs799917, NM007300.3), 3345A/G (rs 16941,NM007300.3), 3780A/G (rs16942, NM007300.3), 6308T/G (rs8176318,NM007300.3)。它们均为已报道的位点,其中4个位点可以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结论本研究丰富了广西地区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的突变谱,提示了 BRCA1基因的突变对于广西地区人群中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也可能有较重要意义。本研究还提示集中对BRCA1基因的第10号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可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筛查模式。第叁部分BRCA1基因突变乳腺癌的相关组织病理改变及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目的对第二部分研究中散发性乳腺癌的17例BRCA1基因突变者的相关病理组织改变及超声影像学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取200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未发现BRCA1突变的183例乳腺癌患者为对照,与17例BRCA1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的相关病理改变及超声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病理检查由病理科医生完成。超声检查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1. 17例BRCA1突变乳腺癌患者病理预后指标显示叁阴性乳腺癌为35.3%,HER2阴性表达率高达64.7%。2.在超声影像学特征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乳腺癌病例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 (70.58%)和164 (89.62%),边缘呈分叶或毛刺征者分别为10 (58.82%)和112 (61.20%),微钙化者分别为7 (41.18%)和84 (45.90%),肿块后方回声衰减者分别为5 (29.41%)和74 (40.43%),肿块内血流达Ⅱ~Ⅲ级者分别为9 (52.94%)和130(71.04%), RI≥0.70 者分别为 10 (58.82%)和 124 (67.76%),实验组超声体系评级≥4级为11例,占该组病例的64.70%;对照组超声体系评级≥4级为165例,占该组病例的9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 P=0.002); UE 评分>3 分者分别为 14 (82.35%)和 158 (8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BRCA1基因突变乳腺癌者与HER2阴性表达关系密切。BRCA1突变乳腺癌在形态、边缘、有无微钙化、肿块后方回声及肿块内部血流等方面的常规超声表现较多趋向于良性病灶的声像学特征。全文总结1.常规超声与UE联合的超声诊断体系可提高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对200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研究丰富了广西地区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的突变谱,初步探索了乳腺癌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筛查模式。3. BRCA1突变乳腺癌患者具有HER2阴性表达率高等特点。在常规超声影像特征较多趋向于良性病灶声像,联合UE可减少漏诊。初步提示有可能通过此超声影像特征及病理HER2阴性表达率高预测BRCA1突变的机率。

吴涛[2]2013年在《新疆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对新疆82例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检测,了解新疆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探讨不同遗传背景下BRCA1/2基因突变的情况;探讨BRCA1/2基因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2)通过对BRCA基因未突变的74例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新鲜冷冻组织检测BRCA1/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了解遗传性乳腺癌BRCA1/2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探讨BRCA1/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3)了解影响新疆82例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者与BRCA1/2基因未突变者生存情况的因素;了解影响74例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BRCA1/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未甲基化患者生存情况的因素。方法:(1)以来自新疆地区的82例符合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BRCA1/2基因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结果进行DNA测序证实。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BRCA1/2基因突变情况以及两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2)从液氮冷藏组织中提取基因组,用亚硫酸氢钠修饰样品DNA,以修饰过的样品DNA为模板,分别用非甲基化特异性引物和甲基化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电泳中观察结果。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中的卡方检验,比较BRCA1甲基化组与BRCA2甲基化组之间的甲基化检出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3)收集8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遗传背景、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子亚型、肿瘤细胞分级、临床分期、BRCA突变、BRCA甲基化状态、生存时间),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时间的多种变量。结果:(1)82例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共发现8例BRCA基因突变(8/82,9.76%),其中BRCA1突变4例,BRCA2突变4例;4例BRCA突变(2073delA移码突变、W372X无义突变、6873delCTCC移码突变、9481delA移码突变),在BIC数据库中未见报道。另外4例突变(Q759X无义突变、IVS16+1G>A拼接点突变、K467X无义突变、3036delA移码突变)在BIC数据库中可见报道。5例BRCA基因突变发生在11号外显子(5/8,62.5%),5例移码突变,3例无义突变;4例患者具有家族史。在叁阴性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检测中,发现5例BRCA基因发生致病性突变(5/30,16.7%);其中BRCA1突变率高(4/30,13.3%)。叁阴性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相比,突变者临床病理分期早(P=0.04),预后较好。(2)本研究全部74例BRCA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者中共发现24例BRCA1/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甲基化率33.78%(24/74);发现乳腺癌组织中BRCA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阳性者19例,甲基化率为25.67%(19/74)。发现乳腺癌组织中BRCA2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阳性者5例,甲基化率为6.76%(5/74)。BRCA1甲基化阳性率与BRCA2甲基化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BRCA1/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组与非甲基化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在年龄、民族、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分级和分子分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子分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叁阴性乳腺癌BRC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高40%(10/25)。(3)对82例遗传性乳腺癌生存率有影响的因素是临床分期和肿瘤分子分型,两者都是危险因素。调整临床分期后,分子分型为Her-2过表达型的遗传性乳腺癌术后死亡风险将增大到13.195倍,增加12.195倍;调整分子分型后,临床分期每增加Ⅰ期,遗传性乳腺癌术后死亡风险将增大到25.924倍,增加24.924倍。BRCA基因突变组患者与BRCA基因未突变组相比生存率降低,生存时间缩短。对BRCA基因未突变的74例遗传性乳腺癌生存率有影响的因素是临床分期和肿瘤分子分型。调整临床分期后,分子分型为Her-2过表达型的遗传性乳腺癌术后死亡风险将增大到14.431倍,增加13.431倍;调整分子分型后,临床分期每增加Ⅰ期,遗传性乳腺癌术后死亡风险将增大到24.824倍,增加23.824倍。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患者生存率高于BRCA1基因启动子未甲基化患者;BRCA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患者生存率低于BRCA2基因启动子未甲基化患者;BRCA1/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患者生存率40个月之前高于BRCA1/2基因启动子未甲基化患者,但是在40个月之后生存率低于BRCA1/2基因启动子未甲基化患者。结论(1)在新疆多民族地区BRCA基因突变位点可能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高风险叁阴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率高,对于高风险叁阴性乳腺癌患者应进行BRCA基因检测;高风险叁阴性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相比,可能在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应考虑个体化治疗。(2)在新疆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高;在乳腺癌四种分子分型中叁阴性乳腺癌的BRC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高。(3)遗传性乳腺癌中分子分型为Her-2过表达型的患者预后差;遗传性乳腺癌中临床分期晚的患者预后差;早期诊断遗传性乳腺癌可以延长手术后生存期;BRCA1启动子甲基化和BRCA2启动子甲基化对遗传性乳腺癌生存率的影响不同。

师孟亚[3]2016年在《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散发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BC)这一恶性肿瘤,严重地影响着女性的生命健康。乳腺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家族性和散发性,其中大部分(约为95%)是散发性乳腺癌,家族性约占5%。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的突变对家族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但是,研究发现在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的序列是完整的,却存在着其转录的m RNA明显减少这一现象,说明BRCA1基因依靠其他的机制参与了散发型乳腺癌的发生。目前的研究认为抑癌基因DNA异常甲基化在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变以及在恶性肿瘤的侵袭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BRCA1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BRCA1基因表达的缺失及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散发性叁阴性乳腺癌这一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概率高于其他类型。本实验拟在散发性乳腺癌的癌组织中,检测BRCA1启动子中CpG岛的甲基化频率,比较在不同类型的乳腺癌中甲基化率的差异,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启动子甲基化和散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并为其预后提供指导作用。方法:1实验对象随机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2014年4月-2015年3月乳腺癌患者79例,均为女性,年龄处于27~81岁,中位年龄为53岁。患者术前均经空心针穿刺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未行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无乳腺癌家族史,无既往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根据2013年6月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美国病理医师学院(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颁布的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Her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标准,按照St.Gallen2013年专家共识及免疫组化结果,将79例患者分为四个亚型:(1)Luminal A型乳腺癌22例,指ER/PR阳性且PR高表达(≥20%)、Her2阴性、Ki-67低表达(<14%)的乳腺癌;(2)Luminal B型乳腺癌19例,指ER/PR阳性,若Her2阴性时Ki-67高表达或PR低表达,若Her2阳性时Ki-67可任何状态的乳腺癌;(3)Her2阳性型乳腺癌18例,指Her2阳性,ER、PR皆为阴性的乳腺癌;(4)叁阴性乳腺癌20例,指ER、PR均为阴性,无Her2蛋白过表达或基因扩增的乳腺癌。并且详细记录临床病理资料。2实验过程采用组织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并行亚硫酸氢盐处理DNA,则未甲基化的胞嘧啶被转化为尿嘧啶,而甲基化的胞嘧啶不变,随后以5'-TATTTTTGTGGGGTGAATTTAATATG-3'为上游引物,5'-CCCTCAACC CCAATATTTATTATTT-3'为下游引物,进行PCR扩增BRCA1启动子CpG岛的目的序列,长为195bp,在扩增过程中尿嘧啶全部转化为胸腺嘧啶,将PCR产物克隆至T载体后提取质粒送测序公司进行测序,即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同时在病理科用该79名患者的乳腺癌组织石蜡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对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对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统计采用卡方检验(X~2)。因为各组的甲基化率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两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结果:1乳腺癌各分子亚型临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实验中各亚型患者的年龄、T分期(肿瘤大小)、N分期(淋巴结转移个数)、TNM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经统计学(卡方检验)分析:在病理类型方面,叁阴型和其他分子亚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X~2=10.462,P=0.015<0.05;X~2=10.181,P=0.017<0.05;X~2=7.110,P=0.029<0.05),叁阴型主要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髓样癌为主,其他分子亚型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在组织学分级方面,(1)Luminal A型和其他分子亚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叁阴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X~2=7.819,P=0.020<0.05;X~2=24.130,P=0.000<0.05;X~2=15.724,P=0.000<0.05),Luminal A型主要为II级,其他分子亚型主要为III级;(2)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7.441,P=0.006<0.05),Luminal B型主要为II级和III级,Her2阳性型主要为III级。其他分组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整体12个位点的甲基化情况的描述经统计学分析,12个位点的甲基化频率最高的为位点-842和位点-782,都为65.8%,说明这两个位点甲基化状态较常见,最低的为位点-742,为10.1%,说明该位点甲基化状态较少见。3乳腺癌各分子亚型的12个位点的甲基化概率的差异性比较经统计学分析,(1)对于CpG位点-881的甲基化率,Luminal B型分别高于叁阴型和Her2阳性型(X~2=8.046,P=0.005<0.05;X~2=4.937,P=0.026<0.05);(2)对于CpG位点-764的甲基化率,叁阴型高于Luminal A型(X~2=8.066,P=0.005<0.05);(3)对于CpG位点-742的甲基化率,叁阴型分别高于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X~2=7.700,P=0.006<0.05;X~2=6.736,P=0.009<0.05);(4)其他位点在各分子分型中的甲基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4不同分子亚型总体甲基化率的差异性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四个亚型的总体甲基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954>0.05)。5叁阴型和其他分子亚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的总体甲基化率的差异性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叁阴型和其他分子亚型的总体甲基化率无统计学差异(P=0.642>0.05)。6各组或各样本甲基化率与临床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或趋势经统计学分析,不同临床资料分组的患者的总体甲基化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甲基化情况与上述临床资料无关联。结论:1 BRCA1启动子CpG位点-842和位点-782的甲基化可能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相关。叁阴性乳腺癌中CpG位点-764和位点-742的甲基化率均高于Luminal A型乳腺癌,叁阴性乳腺癌中CpG位点-742的甲基化率高于Luminal B型乳腺癌。CpG位点-764和位点-742可能与散发性叁阴性乳腺癌的发生相关,需进一步研究。2散发性叁阴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启动子(距转录起始点-908~-714的基因序列)的甲基化率与其他分型的散发性乳腺癌(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甲基化率无明显差别。3散发性乳腺癌BRCA1启动子的甲基化率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关联。

姚雪梅[4]2002年在《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及甲基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早在70年代的流行病学研究就发现乳腺癌与遗传有关。1990年,Hall等发现了乳腺癌及卵巢癌易感基因BRCA1,并于1994年被Miki等成功克隆。BRCA1是一种抑癌基因,大约45%的家族性乳腺癌及至少80%的伴发卵巢癌的早发性乳腺癌与其突变相关。本研究采用PCR-SSCP结合DNA直接测序法研究了34例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185delAG及5382insc两个突变热点和第11外显子部分区域的突变特性,结果在被检测的34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2例突变,且都是在第11外显子的2430位点发生了碱基置换,由A变成G。提示在Ashkenazi Jewish犹太妇女中发现的两个突变热点185delAG和5382insC不是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突变热点,在中国人群中进行上述突变热点的筛查意义不大;中国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率较低(6%),可能与小部分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相关,在普通人群中进行广泛的BRCA1突变筛查意义不大。本研究同时采用MSREs-PCR方法研究了34例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启动子部分区域的甲基化特点,结果发现有6例出现异常甲基化现象,其发生率较高(20%)。筛查BRCA1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任婕[5]2006年在《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沉默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病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分为遗传型和散发型,遗传型约占5%,大部分(95%)是散发性乳腺癌。而80%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突变。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很少检测到BRCA1基因突变,但有BRCA1 mRNA水平的降低和蛋白低表达,其机制还不清楚。随着对表观遗传机制的认识,有研究认为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BRCA1蛋白低表达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拟检测较大样本的乳腺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启动子CpG区甲基化状态,结合BRCA1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在散发性乳腺癌中沉默的机制;检测BRCA1基因在非癌性乳腺组织、BRCA1启动子甲基化和非甲基化的乳腺癌组织中的拷贝数,探讨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BRCA1基因位点缺失的关系,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SP法检测98例散发性乳腺癌和12例非癌性乳腺组织石蜡标本BRCA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BRCA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患者年龄、乳腺癌病理类型、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的转移、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及与其他抑癌基因和癌基因(p53、C-myc、bcl-2和HER-2)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98例乳腺癌和12例非癌性乳腺组织的冰冻标本BRCA1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结合BRCA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BRCA1蛋白表达、临床病理指标和相关调控蛋白表达间的关系。采用间期核双色荧光免疫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在非癌性乳腺组织、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非BRCA1甲基化的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基因和17号染色体着丝粒(CEP17)在17号染色体的拷贝数,计算拷贝的平均值和BRCA1/CEP17的比率,分析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BRCA1基因拷贝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一、BRCA1蛋白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BRCA1蛋白在非癌性乳腺组织中的细胞核阳性表达率为100%(12/12),未见细胞浆表达;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在细胞浆和细胞核均见表达,BRCA1在细胞核的阳性表达率为53.1%(52/98)。二、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免疫组化学检测显示,乳腺癌组织学分级Ⅰ级为29例(29.6%),Ⅱ级为42例(42.9%),Ⅲ级为27例(27.5%)。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组织学分级Ⅰ、Ⅱ、Ⅲ中分别为72.4%(21/29)、50.0%(21/42)和37.0%(10/27);其中BRCA1蛋白中度表达,在组织学分级Ⅰ、Ⅱ、Ⅲ中分别占27.6%(8/29)、4.8%(2/42)和0.0%(0/27);低度表达在各组织分级比率分别为44.8%(13/29)、45.2%(19/42)和37.0%(10/27);BRCA1蛋白表达阴性率分别为27.6%(8/29)、50.0%(21/42)和63.0%(17/27)。组织学分级Ⅰ、Ⅱ、Ⅲ中BRCA1蛋白阳性表达在细胞核的比率分别为55.2%(16/29)、40.5%(17/42)和11.1%(3/27)。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P<0.01),组织学分级越高,BRCA1蛋白表达越少。病例中腋淋巴结转移45例(45.9%),无转移53例(54.1%)。BRCA1蛋白中度表达的腋淋巴结转移率10%(1/10),低度表达的转移率38.1%(16/42),BRCA1蛋白表达阴性的腋淋巴结转移率为60.9%(28/46)。BRCA1蛋白在细胞核阳性表达伴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为19.4%(7/36),无淋巴结转移的为80.6%(29/36)。BRCA1蛋白细胞核阳性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BRCA1蛋白表达与散发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蛋白表达之间无显着相关性。叁、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表达与相关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相关性:HER-2低表达的乳腺癌BRCA1细胞核表达阳性率为45.2%(14/31),HER-2中、高度表达的乳腺癌组织BRCA1细胞核表达阳性率为11.1%(1/9)和0.0%(0/5),BRCA1细胞核表达阴性的乳腺癌组织HER-2表达增高(P<0.05)。其他相关调控蛋白(p53、bcl-2和C-myc)在BRCA1表达阴性的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普遍高于BRCA1中度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但无差异显着性。四、乳腺组织中BRCA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应用MSP方法检测了12例非癌性乳腺组织和98例散发性乳腺癌组织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12例非癌性乳腺组织中,未检测到BRCA1启动子CpG区甲基化;在98例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检测到15例BRCA1启动子CpG区异常甲基化,占所检测散发性乳腺癌病例的15.3%(15/98)。五、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BRCA1蛋白及相关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相关性:MSP检测的98例散发性乳腺癌中,15例BRCA1启动子CpG区异常甲基化,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该15例的细胞核BRCA1蛋白表达均为阴性,占BRCA1蛋白表达阴性病例的32.6%(15/46)。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BRCA1蛋白细胞核阴性表达密切相关(P<0.01)。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相关调控蛋白bcl-2、p53、HER-2和c-myc表达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六、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病理组织学分级Ⅰ级的乳腺癌组织,3.4%的病例检测到BRCA1启动子甲基化;而病理组织学分级Ⅲ级的乳腺癌,29.6%的病例检测到BRCA1启动子甲基化,差异性显着(P<0.05)。淋巴结转移的散发性乳腺癌组织,24.4%(11/45)的病例BRCA1启动子甲基化,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7.5%(4/53)的BRCA1启动子甲基化比率,差异性显着(P<0.05)。七、BRCCA1拷贝数与BRCA1启动子甲基化的相关性:双色FISH检测非癌性乳腺组织3例、BRCA1启动子甲基化乳腺癌12和非甲基化的散发性乳腺癌组织5例的BRCA1基因拷贝,计数均值和BRCA1单拷贝和多拷贝所占比例。非癌性乳腺组织中,BRCA1基因平均拷贝数为2.05±0.09;BRCA1启动子甲基化的乳腺癌BRCA1基因平均拷贝数为1.41±0.18,低于非甲基化的散发性乳腺癌组织的BRCA1平均拷贝数1.98±0.09,差异显着(P<0.05)。BRCA1启动子甲基化的乳腺癌BRCA1单拷贝比例为(22.04±1.06)%,高于BRCA1启动子非甲基化乳腺癌BRCA1单拷贝比例(2.56±0.32)%、非癌性乳腺组织中BRCA1单拷贝比率(0.84±0.03)%,差异性显着(P<0.01)。BRCA1启动子非甲基化乳腺癌BRCA1基因多拷贝间期核的比例为(20.86±1.92)%,明显高于BRCA1启动子甲基化乳腺癌中(1.47±0.20)%的比例、非癌性乳腺组织中BRCA1多拷贝比率(1.12±0.08)%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BRCA1启动子甲基化乳腺癌BRCA1基因平均拷贝数减少,单拷贝比率增加。八、BRCA1/CEP17拷贝数比率与BRCA1启动子甲基化的相关性:双色FISH检测乳腺非癌性组织、BRCA1启动子甲基化和非甲基化的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CEP17拷贝,计算平均值和BRCA1/CEP17的平均拷贝比率。非癌性乳腺组织中,CEP17的平均拷贝数为2.33±0.17;BRCA1启动子甲基化的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CEP17平均拷贝数为1.92±0.19,低于非甲基化乳腺癌中平均拷贝数2.39±0.46,但没有差异显着性。BRCA1启动子甲基化的乳腺癌CEP17单拷贝的比例为(24.60±2.09)%,高于BRCA1启动子非甲基化乳腺癌CEP17单拷贝的比例(3.31±0.23)%、非癌性乳腺组织中CEP17单拷贝比率(1.04±0.07)%,差异性显着(P<0.01)。BRCA1启动子非甲基化乳腺癌CEP17多拷贝间期核的比例为(23.2±1.98)%,明显高于BRCA1启动子甲基化乳腺癌中(2.02±0.22)%的比例,非癌性乳腺组织中CEP17多拷贝比率(1.46±0.11)%,有显着性差异(P<0.01)。BRCA1/CEP17比率在BRCA1启动子甲基化乳腺癌中平均为0.74±0.11,与非甲基化乳腺癌中的平均值0.85±0.13、非癌性乳腺组织中BRCA1/CEP17比率的均值0.88±0.05之间,无差异显着性。结论一、BRCA1蛋白在非癌性乳腺组织中均为细胞核阳性表达;在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细胞核阳性表达下降,且与散发性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HER-2异常扩增等指标呈负相关。‘二、散发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低表达密切相关,可能机制为BRCA1启动子甲基化导致BRCA1和CEP17拷贝缺失所致。

孟荣荣, 应明真, 王雅杰[6]2012年在《BRCA基因相关散发性乳腺癌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乳腺癌的发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复杂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改变。BRCA1,BRCA2基因突变赋予肿瘤易感性,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相关的DNA修复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新近证据表明,除去遗传性肿瘤,许多散发

姜丽[7]2009年在《BRCA1/2及DBC2基因突变与华东地区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发病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易感基因一直是乳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BRCA1和BRCA2是迄今发现与乳腺癌发生最重要的易感基因,60%的乳腺癌患者体内缺少DBC2基因,是非遗传性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BRCA1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家族性乳腺癌抑癌基因,位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上,由22个编码外显子和2个非编码外显子(外显子1和4)构成,全长约100kb,编码一个由186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区核蛋白。BRCA2基因全基因组DNA长约70kb,其中编码区含有10987bp,定位于13q12-13,包含27个外显子,编码3418个氨基酸。DBC2属于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8p21,全长20.5Kbp,又名Rhobtb2。大量研究证明,乳腺癌是遗传倾向最显着的癌症之一,5%~10%的乳腺癌来自家族遗传,而90~95%为早发性乳腺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的基因突变与乳腺癌高度相关,并具有显性遗传特征。在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一旦此基因产生突变,其家族子代中所有成员皆有50%之机会带有此突变基因。有家族性乳腺癌病史的女性,如果携带BRCA1基因突变,在40岁左右发生乳腺癌的概率约为20%。DBC2是一种非典型的Rho GTP酶,其正常功能是预防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异常细胞增殖。在乳癌细胞株中导入DBC2后可使其生长受抑,然而其在乳腺癌中发生自然突变者未能使肿瘤细胞生长受限。这些发现均表明DBC2在乳腺癌中起了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目前,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低于40岁)越来越多见,特别是我国乳腺癌的发病年龄要比西方人群早10~15岁。本研究选择华东地区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BRCA1/2及DBC2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基因多态性和早发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目的】本研究选择华东地区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BRCA1/2及DBC2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基因多态性和早发性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对象来自于华东地区的45例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40岁)与30例正常人,进行外周血基因组DNA提取。以45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为实验组,对报道较多的BRCA1基因的第11外显子的部分及第24外显子、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的部分、DBC2基因第5外显子的编码序列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上述基因突变情况与乳腺癌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45例患者和30例健康人中仅发现在位于第11外显子处有一例错义突变(A>G),其中杂合突变12例,纯合子突变仅发现1例。叁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呈H-W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实验组叁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型32例,GA型12例,GG型1例;但在对照组中叁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型30例,GA型0例,GG型0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中有8例DBC2基因第5外显子的7776位碱基上发现了新的错义突变+7776C>T(P.Leu288Phe),突变率为17.78%,对照组中无此突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第5外显子7776位碱基突变率在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高于正常对照组(单侧检验P=0.0128,双侧检验P=0.0371 )。(3)在所有实验及对照组中BRCA1基因的第24外显子、BRCA2基因第11外显子部分编码序列未发现SNP位点,两组突变率无差异性。【结论】(1)45例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中仅发现在位于BRCA1基因的第11外显子3142处有1例错义突变(A>G)。此点突变可能是上海市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的突变位点;有可能作为上海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高危基因突变位点,从而建立一个乳腺癌易感人群筛选的平台,这将对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受益,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确认。(2)乳腺癌患者DBC2基因第5外显子+7776C>T突变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可能是中国单纯早发性乳腺癌特有的突变位点;有可能作为中国早发性乳腺癌高危基因突变位点。(3)我们比较了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发病年龄,ER、PR、Her-2的携带情况,并未发现差异,可能由于样本量偏小造成,大样本资料的收集有助于突变患者相关疾病信息分布趋势的获得。

于兆进[8]2010年在《散发性乳腺癌相关基因甲基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研究认为表遗传学改变在散发性乳腺癌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DNMT和HDAC是表遗传学改变中的两种重要酶类,与基因甲基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基因突变,启动子甲基化和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是其基因失表达的常见方式。在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以及BRCA1基因缺失较为常见。材料与方法一、病例组织标本收集中国医科大学外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间经病理诊断明确的散发性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292例,患者均为女性。临床分期按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TNM分期。同期收集乳腺纤维腺瘤组织4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末接受化疗、放疗及其他抗癌治疗。二、试剂兔抗人DNMT3a、DNMT3b、HDAC1、HDAC2抗体均购为美国Santa Cruz公司产品,兔抗人DNMT1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Abcam公司,UltraSensitive TM S-P超敏浓缩(兔)试剂盒(KIT-0100R),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核酸凝胶回收试剂盒购自Omega Bio-tek公司,Cy3标记试剂盒购自美国Mirus生物公司,去离子甲酰胺购自美国Amresco公司,硫酸葡聚糖购自Pharmacia公司,DAPI购自Roche公司。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92例散发性乳腺癌与44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DNMT1、DNMT3a、DNMT3b和HDAC1、HDAC2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100例散发性乳腺癌及19例乳腺纤维腺瘤中BRCA1基因拷贝数,并对上述结果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四、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DNMT1、DNMT3a、DNMT3b和HDAC1、HDAC2各指标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BRCA1基因拷贝数与BRC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BRCA1蛋白表达及临床病例资料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免疫组织化学DNMT1、DNMT3a、DNMT3b和HDAC1、HDAC2在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组织中表达均无显着差异。DNMT1和HDAC2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表达显着高于未转移组(P=0.024、0.030);不同组织类型乳腺癌的HDAC2表达存在显着差异,以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最高(P=0.007)。在ERβ表达阳性的组织中,HDAC1、HDAC2及DNMT3a表达显着增高(P=0.001、0.009、0.006);DNMT3b则与BRCA1蛋白的表达呈显着的正相关性(P=0.020);HER2阳性组的DNMT3a阳性表达显着高于HER2阴性组(P=0.033);HDAC2与HER2、p53、c-Myc叁种重要蛋白的表达均呈显着的正相关性(P=0.007、0.028、0.002);MRP阳性表达的组织中,HDAC1表达显着增高(P=0.002),BCRP阳性表达的组织中,HDAC2表达显着增高(P=0.041)。二、荧光原位杂交乳腺癌组织的BRCA1基因拷贝数为2.02±0.63(平均数±标准差,n=100),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的BRCA1基因拷贝数为1.84±0.44(平均数±标准差,n=19),二者相比较乳腺癌组织的BRCA1基因拷贝数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但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BRCA1启动子甲基化的乳腺癌组织中,BRCA1基因拷贝数为1.53±0.74(平均数±标准差,n=15),非甲基化组的BRCA1基因拷贝数为2.08±0.48(平均数±标准差,n=23),甲基化组的BRCA1基因拷贝数显着低于非甲基化组(P=0.008);在BRCA1蛋白表达阴性的乳腺癌组织中,BRCA1基因拷贝数为1.76±0.63(平均数±标准差,n=32),蛋白表达阳性组的BRCA1基因拷贝数为2.07±0.54(平均数±标准差,n=57),BRCA1蛋白表达阴性组的BRCA1基因拷贝数显着低于阳性组(P=0.020)。BRCA1基因拷贝数与散发性乳腺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只能看到部分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NMT1、DNMT3a、DNMT3b和HDAC1、HDAC2高表达与女性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产生耐药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其中HDAC2的作用较为明显。在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者,常伴有BRCA1基因拷贝的丢失。

郑玲莉[9]2011年在《BRCA1基因甲基化及其SNP与散发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BRCA1基因启动子区rs11655505、rs73625095、rs7835056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散发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ASA-PCR方法分析200例乳腺癌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及200例正常女性中上述叁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将其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乳腺癌患者中上述叁个位点的A/G基因型频率(75%、68%、48.5%)均显着高于正常人(40%、15%、16%);rs11655505位点的A/A、G/G基因型频率(7%、18%),分别低于正常人(30%、30%);rs73625095、rs78350562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32%、51%)均低于正常人(84%、83%),rs73625095、rs78350562位点的A和G等位基因在乳腺癌患者与正常人中存在显着差异;乳腺癌患者中上述叁个位点的A/G基因型频率与淋巴结转移与否呈负比例。结论BRCAl基因rs11655505、rs73625095、rs78350562位点的A/G基因型可能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rs73625095、rs78350562位点的A和G等位基因可能为散发性乳腺癌发生的遗传危险因素。

于兆进, 任婕, 魏敏杰[10]2008年在《BRCA1基因突变及启动子甲基化与乳腺癌》文中研究说明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是研究比较深入的乳腺癌的抑癌基因。BRCA1基因失活,将会促进乳腺癌的发生。目前的研究成果比较倾向于认为:BRCA1基因突变与遗传性乳腺癌关系比较密切,基因突变位点多种多样,不同种族间各异;而在散发性乳腺癌中,启动子甲基化是BRCA1基因失活的主要方式,并且与散发性乳腺癌的病理学、免疫学及临床特征等参数间存在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广西地区散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及其相关组织病理改变和超声影像特征的研究[D]. 刘军杰. 广西医科大学. 2012

[2]. 新疆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 吴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3

[3]. 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散发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D]. 师孟亚.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4]. 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及甲基化的研究[D]. 姚雪梅. 苏州大学. 2002

[5].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沉默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病相关性的研究[D]. 任婕. 中国医科大学. 2006

[6]. BRCA基因相关散发性乳腺癌研究进展[J]. 孟荣荣, 应明真, 王雅杰. 医学研究杂志. 2012

[7]. BRCA1/2及DBC2基因突变与华东地区早发非家族性乳腺癌发病关系的研究[D]. 姜丽. 第二军医大学. 2009

[8]. 散发性乳腺癌相关基因甲基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于兆进. 中国医科大学. 2010

[9]. BRCA1基因甲基化及其SNP与散发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D]. 郑玲莉. 青岛大学. 2011

[10]. BRCA1基因突变及启动子甲基化与乳腺癌[C]. 于兆进, 任婕, 魏敏杰. 两岸叁地药理学与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

标签:;  ;  ;  ;  ;  ;  ;  ;  ;  ;  ;  

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及甲基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