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学科论文,重视论文,观点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学科能力和地理观点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基础地理教育肩负的重要职责。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学科能力和地理观点的培养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应在地理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高度关注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和地理观点的培养。
一、重视地理“核心学科能力”的训练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关于地理学科能力有四项具体规定,其中包含以下四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第二个层级为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第三个层级为“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及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第四个层级为表达交流能力。
从高中地理课程结构与内容的特点出发,应当重视如下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并将其置于“核心”地位。
(一)致力于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
地理学科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注重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针对这一特点,基础地理教育应将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作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一项核心内容。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要重视有关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的辨识与评析、空间排列状态的观察与归纳等内容的教学。
(二)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地理学习对象经常要涉及“地理过程”,主要包括在一定空间领域内,按一定时间周期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的地理循环过程、在时间上重复出现的地理节奏性变化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新旧更替与盛衰消长的地理演变过程、地理事物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尺度内持续变化的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地理事物或现象由某一中心向四周发散的地理扩散过程等基本类型。由于一些地理现象或发生在地球内部(如地质过程),或空间范围广大(如水循环、人口迁移),或经历的时间尺度长(如地壳运动、岩石风化),该类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想象、需要猜测、需要类比,因此可以用来作为训练学生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的载体。
在有关“地理过程”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和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通过直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使学生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三)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是新时代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着眼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要求把培养学生搜集、选择、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重组与应用已有地理信息独立解决相关问题,作为地理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以及进行实地观察、观测,调查访问等形式去获得资料,进行地理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要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就要重视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信息,如阅读地图、各种图表、访谈、实地调查与观测、去图书馆查阅、上网查询等。其中,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查阅地图、查阅期刊文献、进行野外观察观测是该项能力训练的重点。
在整理地理信息的技能的培养上,要重视教给学生从各种有效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的方法,注意让学生把搜集的信息资料归类整理、写成短文、制成表格、绘制成图表和简单地图等作业,用以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绘图能力、图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的培养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运用地图等手段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指导学生从各种信息源中选择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测等思维活动。
(四)运用地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标准》对学生运用地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给予了高度关注。《标准》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对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地理研究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教师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关注有关地理重大问题的讨论,了解社会有关部门对地理问题的见解,积极参与问题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流等内容,《标准》都以目标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可见,培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方法和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地理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理教师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呈现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各种讨论,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鼓励学生利用信息传播、思辨、实践等技能去探究现实世界的地理问题,并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2.让学生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3.确定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重点领域,发展解决相应地理问题的能力。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有关空间位置定位的问题:着眼解决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和“分布在哪里”的问题,学会对地理位置做出分析与评价。(2)解决有关空间有序性的问题:着眼解决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排列状态、空间格局等问题,学会辨识地理空间结构。(3)解决有关地理因果联系的问题:着眼解决地理事物空间上成因联系的问题,学会由果追因、由因追果的推理。(4)解决有关解释空间效应的问题:着眼解决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的?地是怎样影响人的?人是怎样影响地的等问题,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5)解决有关地理过程的问题:着眼解决地理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的问题,发展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二、重视“核心地理观点”的教育
地理观点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观点为人们提出、回答、识别和解决地理问题,以及评价可能产生的后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或走向成熟的关键性阶段,也正值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因此基础地理教育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突出地理观点的教学。实施地理观点的熏陶与教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去追踪地理思维的轨迹,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标准》的要求、地理学家的倡导以及基础地理教育的实际看,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空间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
(一)人地协调观点教育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人地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经过教学论加工编制到基础地理课程中,要求基础地理教育使学生获得有关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赋予了基础地理教育向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点教育的重要使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地理教育把人地协调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加以贯彻,时至今日,重视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普遍遵循的重要地理教育理念。虽然如此,从实际教育效果看,却并未取得预期的教育成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夯实知识点上,而无暇顾及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人地协调教育因素,是其中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
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点的教育,应当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对“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协调”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地理教学要体现如下的价值追求。
1.使学生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可使学生懂得,即便是宇航事业进一步发展的21世纪,人类仍然要在地球上生存,即21世纪的人类仍然“只有一个地球”。
2.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要使学生懂得,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须的进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恪守的重要行为准则。
3.使学生形成“人口道德”意识。要使学生意识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与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4.使学生形成“环境道德”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可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5.使学生形成“资源道德”意识。要使学生懂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新生长和循环再现,也应该加强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会威胁到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二)空间观点教育
地理是关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一门学问,空间观点主要是对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的基本认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空间形态、空间组成、空间层次、空间排列、空间格局、空间联系、空间的制约关系等,这些对于人们思考如何生活在地球上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的空间观点,是赋予基础地理教育的重要职责。地理学一向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其特色。地理研究的区域性要求着重注意所研究区域的总体特征,既研究区域内部的结构、功能,把握区域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也要在揭示地域分异规律的同时,探讨区际之间的联系,为区域开发、区域协作和交流提供科学依据。空间观点应主要包括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观点两个方面。
1.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
“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关系的前提。”(注: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
国际宪章[R].地理学报,1993,48(4).)区位与空间分布观点主要指在认识地理位置与空间分布时应持的基本观点。
一是位置变化观。这一观点旨在告诉学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作用随相互关系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城市位置不变,但其政治、经济地位可以随历史而变化;深圳濒临珠江口和香港的位置早已存在,但其位置的优越性,在改革开放将其列为经济特区后,其位置优势才得以显现。赋予地理教育的职责是,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视角去认识地理位置。
二是位置联系观。这一区位观点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某个区域因其独特的空间占位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其他要素的组合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成某些特殊活动的发展;区域间地理特征的差异,往往是由于两者在地表上所占据的位置的不同造成的。例如,在影响某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中,一般把位置的因素放在首位。由于地球的形状、地表的起伏状况,使光、热、水等在地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组合分布,这就直接影响了该区域其他要素的组合特征;人们的经济活动都受区域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赋予地理教育的职责是,使学生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位置在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准确把握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
三是空间分布上的成因联系观。这一观点要求地理教学不仅要讲清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展开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还要解释分布状态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空间关系,即空间上的成因联系。例如,学习地中海气候的分布,不仅要知道它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在水平方向上,它介于北面的中纬度大陆西岸海洋气候和南面低纬度沙漠气候之间,即从水平方向上看,地中海气候只是介于这两种气候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气候分布的规律性和他们在空间上的成因联系。(注:李春芬.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J].地理科学,1992,(4).)
2.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观点。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特别是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它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的区域总体特征与区域差异,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教学指导思想,也给教学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于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总体特征”。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作下述理解。(注:朱海森,潘燕.试论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第一,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它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第二,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特征的组合体现着这一区域的整体性。例如,非洲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它是一个高原大陆,自然景观以热带、亚热带为主,荒漠面积广大;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并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热带为主的各自然要素类型众多,动植物特有种类丰富。非洲这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要素的特征组合而成的。第三,整体性反映在与其同等的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总特征的比较中。例如,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是所有热带沙漠气候中,南北最狭长、最接近赤道的这一空间分布特征,就是在与同等级的热带沙漠气候的空间分布状态的比较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不平衡,地表组成物质在各部分的差异,不同的地形结构,相异的海陆位置,以及地表各部分不同的历史发展,大陆的地理环境按照不同地段的总体特征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这样就体现出差异性”。(注:李春芬.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J].地理科学,1992,(4).)这里包含这样的认识观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并有一定的规律;区域不同,特性各异,从而产生区域间的差异。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强调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观点的培养,并非否定其他学科能力和地理观点的地位和价值。之所以把上述地理学科能力和地理观点作为“核心”,其理由有三:一是这些能力和观点广泛存在于地理活动之中,它们更能反映地理学科的特殊要求;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和地理观点的教学效率,应该有主攻方向;三是这些能力和观点在使学生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方面居于更为基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