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道教科仪著作考论论文

陆修静道教科仪著作考论论文

陆修静道教科仪著作考论

徐 栋

(盐城师范学院 图书馆,江苏 盐城 224051)

摘 要 :陆修静是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亦是当时道教科仪的主要修撰者,一生修撰道教科仪达百余卷。陆氏通过道教科仪的修撰和整理,确立和完善了道教科仪的程式,初步奠定了道教科仪体系的基础,使得道教仪法基本齐备,有力地推动了道教的发展。唯陆氏所撰道教科仪存世者仅寥寥五种,加亡佚可考知其名者计十三种,兹对此十三种道教科仪著作,略作梳理和考述,以期对陆氏在道教科仪修撰方面的成就、贡献及其本人在道教科仪史上的地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陆修静;科仪;成就;地位

科仪,为道教仪式总称。科仪类著作即是道教举行各种仪式时的仪规文本,内容涉及行仪时的坛场布局、法具安置及焚香、念咒、发炉、说戒、上表、诵经、出官、启奏、复炉、步虚旋绕等一系列仪式程序的详细规定。又因道教科仪以斋、醮为主体,故科仪常与斋醮连用,称斋醮科仪。斋醮是道门中人沟通天地鬼神的重要方式,其仪式极为神圣、庄重。惟斋仪以忏谢罪过为主;醮仪以祈福禳灾为主。考道教成立之时即有科仪特别是斋仪的创制,如五斗米道的旨教斋、涂炭斋,就是早期道教较为简单古朴的斋法仪式。至东晋南朝,随着新道派的衍生,各派都编制有本派斋醮科仪,斋法仪式隨之增多,并发展成一套程式化、规范化道教仪式系统,成为道教的宗教形式或外部特征[1]6。而此时期在道教科仪的创制方面,贡献最大者,则为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陆修静。

陆修静,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人。生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卒于刘宋元徽五年(477),出身士族,为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笃好文籍,旁究象纬,虽外混世务,而内守贞朴,好方外游,曾南诣衡湘、九嶷,西至峨嵋,访寻仙真遗迹。刘宋元嘉末,市药京师,文帝慕其道风,召之于内,讲理说法,帝甚为服膺尊异。时太后黄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礼。旋因太初之难,遂拂衣南游。孝武大明五年(461)于庐山东南瀑布岩下构筑道观,隐居修道。明帝泰始三年(467)应诏进京。帝躬自问道,肃然增敬,并于京城北郊天印山建崇虚馆以礼之。居馆近十年,其间,陆氏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元徽五年(477)卒于崇虚馆,年七十二。谥曰简寂先生。生平著述颇丰,今知其名者即有30余种,惜多亡佚,仅少数几种保存于《道藏》中[2]36-41

[2]安靖如:《当代儒家政治哲学:进步儒学发凡》,韩华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93-198页。

陆修静是南朝时期南方的道门领袖,一生致力于道教科仪的修撰工作,是当时道教科仪著作的主要修撰者,与唐代张万福、杜光庭并称为“科教三师”[3]。陆氏致力于道教科仪尤其是斋仪的编撰,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一是道教发展的需要。六朝时道教面临着由民间向官方转型,原先五斗米道为数甚少的几种斋法如旨教斋、涂炭斋,过于原始粗陋,不能符合上层社会的旨趣,需要对之进行完善、充实和改进,以利于道教在士族阶层推广,并扩大其影响。故北周释道安在《二教论》中称,陆修静“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4]370。二是当时新兴道派均根据本门特点,编制本派斋仪,然各派斋仪互有异同而又烦曲复杂,且无渐进之阶,需对之进行统贯整合、条理规范,以区分品类、明确等差阶次,从而适应资质不同的道徒修炼需要。三是陆氏对斋仪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斋仪是道教的宗教形式亦是道教的修炼方法,被赋予了修真养性的内涵,是道众们修炼提高乃至得道成仙的根本保障。陆氏谓:“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学道求神仙之人,祈福希庆祚之家,万不由之。”[5]619又谓:“夫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无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国宁家,延年益寿,保于福禄,得无为之道。下除宿愆,赦见世过,救厄拔难,消灭灾病,解脱死人忧苦,度一切物,莫不有宜矣。”[6]824有基于此,陆氏遂倾注大量时间与精力“考详众典,撰次斋仪”[7]201,“著斋戒仪范百余卷”[8]600。惟这百余卷斋法仪范,在流传过程中大多散佚,至南宋时已所剩无几。南宋金允中即称陆氏“编撰科书,所存虽少”[9]477,“陆科历时悠久,篇帙零散”[10]476云云。今存者仅寥寥五种,加亡佚可考知其名者计十三种,其中斋仪占大宗,计十一种,传度仪二种。兹对此十三种科仪著作略作考述如次:

(2)提高乘客效率。大量的私家车都行动起来了,乘客在除了固有的路边打的方法外,还能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输入始发地和目的地进行操作,这些信息会很快传载给附近的网约车司机,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上车,提高了叫车的成功率。

一、《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一卷

知《明灯赞》三首本属《洞真观身大戒》中内容,而为陆修静《然灯礼祝威仪》所采用者。陆氏此书虽佚,但考今存《上元金录简文真仙品》佚文中,尚有不少对然灯礼祝威仪的描述,从中约略可知其功用及特点,如云:“然灯威仪功德至重,上照诸天,下照诸地,八方九地并见光明。全在侍灯之官,勤为用意,每令灯光明徹,竟夕不得中灭及半暗半明,令人绝世,宜常谨之。”[22]583

二、《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

是书今存,载明《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位字号。佚名《三洞奉道科戒》卷四《灵宝中盟经目》载《灵宝众简文》一卷,未著撰人,或即此书。按:此书亦属传度仪。系灵宝派道士受灵宝经书券盟时,行投龙简及五方真文赤书简仪式的仪轨文本。据书首陆氏序,知授灵宝券盟所投之简文仪法,在经典如《明真》《玉诀》中皆载有明文,然因晚学暗惰,志性疏浅,每每不加精寻,便率意施用,遂致矫错,亡首失尾。对此,陆氏深为痛心,遂“谨依旧典,撰投简文次第,复为甲乙,注解法度,以启昧者之怀”[12]563。书中历叙投龙简及五方真文赤书简之次第、法度、文式、咒词等,其龙简即三元玉简,因有龙饰,故称龙简。据考,本书所载三元玉简文及五方真文赤书简文投法,系源自《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二者文字相近,两相比较,陆氏仅加入烧香、发炉、复炉等步骤。而三元玉简文是由汉代告天地水三官演变而来,五方真文赤书简则系《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一书五篇真文之修行法门[13]416-417

三、《古法宿启建斋仪》

是书卷数不详,已佚。《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载之,云:“太极真人演经文而著斋威仪之诀,陆天师摭经、诀,而撰斋谢戒罚之仪,《三箓》、《九幽》、《解考》、《涂炭》,三日七时,一日九时,品目虽繁,而仪矩则一。”[10]477案三箓,盖指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三斋并称,常见于唐宋文献。如初唐法琳《辩正论》卷二《三教治道篇》载:“三箓者,一曰金箓,上消天灾,保镇帝王,正理分度,太平天下;二曰玉箓,救度兆民,改恶从善,悔过谢罪,求思请福;三曰黄箓,救度九玄七祖,超出五苦八难。”[23]497唐高宗时道士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亦称:“三箓者,一者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二者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三者黄箓斋,下拔地狱九玄之苦。”[24]477再如《佛祖统纪》卷三十五云:“老君降天台山,以《大洞灵宝经》授仙人葛玄,及上清斋法并三箓,金箓保镇国祚,玉箓保佑贵族,黄箓拔度七祖。”[25]388考三箓斋中之金箓、黄箓二斋,在陆氏《洞玄灵宝五感文》皆有论及,谓:“其一法金箓斋,调和阴阳,救度国正。”又谓:“其二法黄箓斋,为同法拔九祖罪根。”[18]619参上述引文,知金箓、黄箓二斋功用自六朝至唐宋并无多大变化。唯陆氏《洞玄五感文》所论述的众斋法中未言及玉箓斋。案道教以玉称仙属,玉箓与金箓相配,言其尊贵。若陆氏确曾修撰此斋,在其类分的斋法体系中,应无遗漏之理。考著录早期灵宝经书的《灵宝中盟经目》,载有《灵宝金箓斋仪》一卷、《灵宝黄箓斋仪》一卷等,亦未及《玉箓斋仪》。且六朝文献中亦罕有提及玉箓斋者。据考,玉箓斋之名最早见载初唐法琳《辩正论》,故今人陈耀庭推测,玉箓斋仪当始于唐时[26]512。而日本学者大渊忍尔经过考证则认为,玉箓斋当出现于梁末至隋末之间[27]162。是三箓斋中之玉箓斋并非陆修静所撰。至于《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题署陆氏撰“三箓斋”者,盖因唐宋时金箓、玉箓、黄箓三斋并称“三箓斋”之故,遂误将玉箓斋归属陆修静所致。

四、《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一卷

是书《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一《斋坛安镇经目》著录,未载撰人。今存,载明《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化字号。本书由三节组成。一为《爝光斋外说》,题下注云:“陆修静撰,斋集先于私房烧香束带说之。”[10]821知此篇系道门法师于正式斋仪前非正式场合向道徒所宣说。本篇主旨是借《庄子》爝火之光启幽照暗之意来“标斋经大旨”[10]821。二为《法烛叙》,题下注云:“陆修静撰,建斋暮始就烧香宿启,未思神前东向说之。”[10]822叙文借法烛可以正邪曲,明得失的比喻来阐明修斋的意义。三为《授上品十戒选署禁罚》,题下注云:“悉准按采用陆法师所撰立文,先宿启,毕,次授上品十戒,一时东向平立。”[10]823是陆氏此篇已经后人编定,篇中主要叙述宿启仪后所举行的宣说十戒、选署众官、宣科说禁告示威仪三项仪节。今人吕鹏志认为,本书题名“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与书中所载三篇文字的题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书中首篇“爝光斋外说”之“爝光”与书名中“光”字相应;次篇“法烛叙”之“法烛”与书名中“烛”字相应;末篇“授上品十戒选署禁罚”之“十戒”“禁罚”与书名中“戒”“罚”二字相应,而独缺少与书名中“灯祝愿仪”几字相关部分。故吕氏推断,此书并非全本,所缺内容或即对古灵宝经中的燃灯礼祝威仪的阐述[17]190。可备一说。

五、《洞玄灵宝五感文》一卷

是书或作《然灯礼祝仪》,卷数不详,已佚。南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二十四、卷三十五载有此书两段佚文,分别是《九幽五方灯颂》五首及《明灯赞》三首,兹略作作节录,以见一斑。《九幽五方灯颂五首》:

对于学时安排,调查中有78名(21.61%)学生认为理论课授课速度较快,272名(75.35%)学生认为适宜,11名(3.05%)学生认为较慢;调查中有135名(37.40%)学生认为实践课对学习理论知识帮助很大,210名(58.17%)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16名(4.43%)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或不清楚有无帮助。

六、《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

太上散十方,华灯通精诚。诸天亦皆然,诸地悉玄明。我身亦光徹,五藏生华荣,炎景昭太元,遐想系玉清。……末题:“右出《洞真观身大戒》,见陆天师《然灯礼祝威仪》。”[10]584

七、《然灯礼祝威仪》

是书今存,载明《正统道藏》正乙部,笙字号。书前有陆氏自序,称“此《五感》之文乃是道士修六斋之法,皆出三洞大经”[18]618。按:六斋,据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斋名钞》载,指上清斋、灵宝斋、洞神斋、太一斋、指教斋、涂炭斋等六种斋法[12]954。而《五感文》之撰作背景,据陆氏自序,系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陆氏率徒众建六斋之一的三元涂炭斋之故。序记其事云:“癸巳年(453)冬,率门人建三元涂炭斋,科禁既重,积旬累月,负戴霜露,足冰首泥,时值阴雨,衣裳霑濡,劲风振厉,严寒切肤,忍苦从法,不敢亏替,素冬羸冷,虑有怠懈,乃说《五感》以相劝慰。”[18]618知涂炭斋仪旷日持久,且痛苦难熬,故陆氏说《五感文》以鼓励门人,以免懈怠。所谓“五感”,即:一感父母生育鞠养之恩。二感父母为我婴罹众难。三感有幸归命道、经、师三宝。四感圣真拯拔接济之恩。五感上师开度之恩。据称,存此五感之念,则不以为难,无所畏惑。《五感文》后附论众斋法,系陆氏依据修斋者资质利钝,将当时斋法区分三等斋十二法,即上清斋二法,灵宝斋九法,三元涂炭斋一法。每斋皆简要附注斋旨及仪法。因十二法中以灵宝九斋为核心,故又称灵宝九斋十二法,九斋十二法的建立,标志道教斋仪体系的初步形成 ,对后世影响甚大。

$result = socket_bind($sock,$address,$port)or die(“socket_bind()fail:”.socket_strerror(socket_last_error()).“/n”);

明灯赞三首:

是书又名《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仪》,简称《盟真斋仪》,卷数不详,已佚。南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著录,称:“陆天师所撰《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仪》则不宿启,止于斋日清旦说戒,接续登斋行道,继以言功口表”[10]474云云。是修此斋前,无须举行宿启仪式。又同书卷十七载:“盖自陆天师因《太极敷斋戒威仪经》撰《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始,自后相沿用之,所不可废。”[10]489又载:“陆天师《盟真斋仪》大谢忏文即经中谢经宝之文,盖祖《太极敷斋威仪经》耳。”[10]493是陆氏此书是以《太极敷斋威仪经》为蓝本修撰而成,则其内容对《太极敷斋威仪经》当有所吸收和借鉴。而《太极敷斋威仪经》者,学界一般认为即今《道藏》所载,传为三国葛玄所造的《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19]233。又 “盟真斋”或作“明真斋”,“《无上秘要》卷51收录《盟真斋品》,卷末著录此科仪出《洞玄明真九幽玉匮罪福缘对拔度上品经》,可知盟真斋即明真斋”[20]445。据此,则《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仪》应与陆氏《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所论及的《明真斋》,在内容上当有类似之处。据《洞玄灵宝五感文》,《明真斋》为学士自拔亿曾万祖九幽之魂的斋法。其法为:“于露地然一长灯,上有九大如金箓灯法,但不立坛,门户之式耳。绕香灯行道,一日一夜,六时礼谢十方。”[10]620知此斋以礼灯及礼谢十方为主,而礼谢十方仪,在晚唐杜光庭所撰《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忏方仪》书中皆有载述,盖即承自陆氏《明真斋仪》而来,这也就进一步佐证了杜光庭修撰科仪,“参以陆仪为准”[21]475这一事实。

第二,自然计算表现出一种句法形式,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句法。提出这个假设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在自然科学中使用计算模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从科学解释中消除“机器中的鬼魂”。如果通过纯粹的机械过程我们能够解释一些行为或认知能力,那么我们有信心不陷入循环论证(例如,“小人论”,在认知主体脑中存在一个掌控其认知活动的“小人”,而这个“小人”极有可能被其“脑”中的“小人”掌控,如此无须循环),并把我们试图解释的事情看作理所当然。第二,为了设计自主的智能机器,我们必须要能够将自然计算简化到纯机械过程,即简化到我们可以设计和构建的系统中,否则无法参与应用的自然计算是没有意义的。

是书今存,载明《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位字号。按:此书系传度仪,主要载述灵宝派道士传授经法之仪轨。书前有陆氏所作上呈仙真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表》表文一篇,陈述编撰缘起甚详。据称,有关授度灵宝经法的科仪向阙典式成科,这给举行灵宝经书授度仪式时造成了很多混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陆氏遂依据《上元金箓简文》《下元黄箓简文》《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古灵宝经典,“准则众圣真人授度之轨,敷三部八景神官,撰集登坛盟誓,为立成仪注”[10]838,即此《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观书中所载灵宝经法授度之仪节、步骤,繁复、具体而又极为有序,堪称道教史上第一部程序详备的传授仪典。考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卷二洞玄部威仪类,于本书条下有注文一则,系对包括《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在内的十一部古灵宝科仪书作一总评,云:“以上诸仪文词古奥,道理含弘,贯三敎之纲维,统群经之精髓,皆诸真圣师乘科演敎之秘范也。”[11]671可知此书在道教经典中的地位颇为崇高。

八、《三箓斋仪》

是书今存,载《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书前题署:“东晋庐山三洞法师陆修静撰、大唐清都三洞法师张万福补正,上清三洞法师李景祈集定、三洞法师冲靖先生留用光传授、太上执法仙士蒋叔舆编次。”[14]471知陆氏此书已历经后人补充修订。按:宿启,科仪名目。宿,预先;启,禀告。宿启是指在正式斋仪前,出于启坛请圣,预先禀告天真目的而举行的仪式。《灵宝玉鉴》卷十三云:“宿启者,正斋前一日,取吉时,建坛设席,补职说戒,宣科励众,关闻三界。即是启告之夕,非正斋行道之日也。”[15]228惟陆氏此书显然已被修订、改造为黄箓斋的初夜宿启仪式了。书中所述仪节主要有上香、具法位、宣职、唱赞、发炉、唱礼十方、说戒、选举官众、宣禁、复炉等。其中说戒、选举官众、宣禁即是陆氏《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的十戒、选署、禁罚三个节次。稍有不同的是,《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祝愿仪》中在宣禁一节虽规定涉过人员,依其情节,须罚以一定量的香、油、硃,并指出所罚香、油、硃,亦可随目轻重,以相应的礼拜数来替代,但未标注具体礼拜数。而此书则于每款罚仪后详细标注具体礼拜数,知系后人增补。又据今人张泽洪研究,《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载录《灵宝斋宿启仪品》,与此《古法宿启建斋仪》相比较,可发现“两种宿启科仪的格式,具有明显的沿袭痕迹,据此可推知《灵宝斋宿启仪品》系陆修静撰作的科本”[16]40。案纂成于北周武帝时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其所采辑之道书,绝大部分是东晋以后南方上清、灵宝二派所造之经书,故张氏之说不为无见,盖此《古法宿启建斋仪》即后人据陆氏原科本《灵宝斋宿启仪品》修订者。

玄灯照上虚,九天焕然明。寥寥金楼里,梵音诵洞经。诸天迴龙驾,下降慰众灵。魔王执符命,上奏太帝庭。……末题:“右五咒出陆天师《然灯礼祝仪》,名‘九幽五方灯颂’。”[10]525-526

九、《九幽斋仪》

是书卷数不详,已佚。《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著录(参“三箓斋仪”条引)。按:九幽者,指九幽地狱所处的九个方位。分别是“东方幽冥,风雷地狱;南方幽阴,火翳地狱;西方幽夜,金刚地狱;北方幽酆,溟泠地狱;东北幽都,镬汤地狱;东南幽治,铜柱地狱;西南幽关,屠割地狱;西北幽府,火车地狱;中央幽光,普掠地狱。”[28]348至于九幽斋功用,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六载:“九幽斋,然灯破暗,解救亡魂。”[9]713知九幽斋当以灯仪为核心,且吕氏所述九幽斋功用,与陆氏《洞玄灵宝五感文》所论及的《明真斋》要旨类似,其云:“学士自拔亿曾万祖九幽之魂。”[18]620即以拔度堕入九幽狱中万祖亡魂为目的。据此,似陆氏之《九幽斋》盖已被吸收并入到《明真斋》中了。另,道教颂赞咒诀,在不同的科仪仪式中,本可互为通用,考今存陆氏《然灯礼祝仪》佚文《九幽方灯颂》五首,或亦是此《九幽斋仪》中之内容。

十、《解考斋仪》

是书卷数不详,已佚。《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著录(参“三箓斋仪”条引)。按:历来典籍罕有对此斋内容作系统的记述。惟《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四十,卷目题作“解考三时行道”;同书卷四十八,卷目题作“解考忏方”。似解考斋在唐宋时已被吸收改造为黄箓斋仪的两个节次。又考《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四十每每言及“为某乙修建灵宝解考妙斋”云云,知解考斋当属早期道教灵宝派斋法系统,且于唐宋时似很流行。惟陆氏《洞玄灵宝五感文》所述众斋法中,并未提及此斋。或陆氏已将之合并融入到其他斋法中,亦未可知。

十一、《涂炭斋仪》

是书卷数不详,已佚。《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著录(参“三箓斋仪”条引)。按:涂炭斋,或作三元涂炭斋,传为张鲁所制,北周释道安《二教论》云:“涂炭斋者,事起张鲁。”[29]140盖陆氏又对之作了改造修订。据陆氏《洞玄灵宝五感文》,知此斋旨在善解曾祖、宗族及家人犯下的种种罪业,其功至重。然此斋法以苦节为功,修此斋者须“黄土泥额、披发,系著栏格,反手自缚,口中衔璧”[18]620等等,甚为痛苦,兼之耗时长久,要持续上中下三元计三十六日,能坚持到终斋者,实非易事,故陆氏主持修此斋时,不得不辅以《五感文》以劝慰众心。详参《洞玄灵宝五感文》条。

十二、《三元斋仪》

是书卷数不详,已佚。《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七载:“陆天师《三元斋》忏二十方毕,即便复炉”[10]489云云。又考《灵宝中盟经目》著录《灵宝三元斋仪》一卷,未著撰人,或即此书。按:《三元斋》在陆氏所类分的灵宝九斋中,位列第四。陆氏《洞玄灵宝五感文》述及此斋要旨及仪法云:“其四法‘三元斋’,学士一年三过,自谢涉学犯戒之罪。”“法以正月、七月、十月,皆用月半日,一日三时沐浴;三时行道于斋堂中,礼谢二十一方也。”[18]620是此斋在一年中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日举行。此三日在道教中被视为上元日、中元日、下元日,合称三元日。三元斋名之由来,当即缘此。相传此三天为天地水三官考校人间功过之期。《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载:“三元斋,谢三官之罪也。”[24]739即在三元日这三天修斋礼谢天地水三官,以忏悔己身所犯罪过。

[30]Mary Patricia Callahan,Making Enemies: War and State Building in Burma, Singapore: NUS Press, 2004, p.120, 166-168.

陆氏科仪著作,如上所考,(三箓斋系三种斋仪合称,除去其中玉箓斋非陆氏所撰外,计两种)共十三种。虽说相对于其所著的百余卷斋戒仪范,于此仅能略见一斑,但从中可知,陆氏通过科仪特别是斋仪的编撰、整理,已初步建立了斋仪的体系、奠定了斋仪基本程式和范型。此对道教向成熟繁荣阶段的迈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如当时道教灵宝派,即因陆氏所整理修订的一系列灵宝斋法,得以盛行于世。唐闾丘方远《洞玄灵宝大纲钞》载:“太极三真人及太极法师徐来勒重授灵宝诸法,仙公因合成七部科戒仪斋法。……至宋、文明二帝时,简寂陆先生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12]376灵宝斋法遂成为当时道教斋法主流,其风行之势持续至齐梁不衰。《真诰》卷十一《稽神枢第一》注称:“至齐初,乃敕句容人王文清仍此(大茅山下)立馆,号为崇元。……自二十许年,远近男女,互来依约,周流数里,廨舍十余坊。而学上道者甚寡,不过修灵宝斋及章符而已。”[30]204同书卷十一亦载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辄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唯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讫便散,岂复有深诚密契,愿睹神真者乎”![30]202茅山为道教上清派发源地,当地人不奉上清斋,而独好灵宝斋仪,知灵宝斋法在群众中受欢迎程度已远远超过上清派。再者,陆氏所制斋仪,皆“按诸经典,参合条纲”[9]477,即从道教原始经典中抽绎整理,立为仪轨,为后来斋仪修撰,树立了典范,成为后世道教斋仪的编制者首选且无法逾越的一个参照对象。《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即载:“太极真人演经文而著斋戒威仪之诀,陆天师摭经诀而撰斋谢戒罚之仪,……品目虽繁,仪矩则一。沿流穷源,舍太极真人及陆天师(陆修静),果何适矣。”[10]477故后世斋仪编制,多祖述其法。如唐时张万福、杜光庭等道士撰制斋仪,大体皆以陆氏斋法为本。宋蒋叔舆《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一即称太极仙公葛玄“著《敷斋威仪》之诀。陆天师复加撰次,立为成仪,祝香启奏,出官请事,礼谢愿念,罔不一本经文。张(万福)、杜(光庭)二师继出,玄风益畅,登坛俯仰之格,相去虽数百年,前后盖一辙也。”[10]378同书卷十七又载:“盖自陆天师因《太极敷斋诫威仪经》,撰《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始,自后相沿用之,所不可废。”[10]489可见陆氏所撰斋仪虽多散佚,但其核心要素盖已被后世斋仪吸收、沿袭、继承下来。要之,陆氏在道教科仪方面所取得的功绩与成就,正如南宋王契真在《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四中所说:“中古以还,典章浩博,至晋宋间而简寂先生陆君始明授受降世之源,别三洞四辅之目,考详众典,撰次斋仪,自是遐迩宣行,斋法昭布,条陈经诰,次序乃成。洎唐则张清都万福复加编集,典式渐详。中叶以后,广成先生杜君光庭于是总稽三十六部之经诠,旁及古今之典籍,极力编校,斋法大成。”[9]201知自陆修静“考详众典,撰次斋仪”,至张万福“复加编集,典式渐详”,终至杜光庭“斋法大成”。三家于道教科仪的修撰和发展均有贡献,且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然推本溯源,陆氏在道教科仪的创制、程式的确立、体系的初建等方面所奠定的基础,实为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其被誉为“科教三师”之首,良有以也。

参考文献 :

[1]卢国龙、汪桂平.道教科仪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2]陈国符.道教源流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三百一十七317 [M]//道藏:第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4]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四[M]//大正藏:第5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

[5]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M]//道藏:第3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M]//道藏:第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7]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四[M]//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8]刘大彬.茅山志:卷十[M]//道藏:第5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9]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二[M]//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0]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一[M]//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1]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卷二[M]//四库全书:第106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M]//道藏:第6册.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3]萧登福.正统道藏总目提要[M].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

[14]留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六[M]//道藏:第9册.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5]灵宝玉鉴:卷十三[M]//道藏:第10册.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6]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9.

[17]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8]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M]//道藏:第3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9]丁培仁.增注新修道藏目录[M]. 成都:巴蜀书社,2008.

[20]卿希泰、詹石窗.中国道教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一[M]//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2]留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三十五[M]//道藏:第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3]法琳.辩正论[M]//大正藏:第5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

[24]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M]//道藏:第24册.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5]释志磬.佛祖统纪[M]//大正藏:第4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

[26]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7]大渊忍尔.道教とその经典[M].东京:东京创文社,1997.

[28]灵宝玉鉴:卷三十[M]//道藏:第10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9]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八[M]//大正藏:第5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

[30]陶弘景撰,赵益点校.真诰: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1.

Study on Taoist ceremonial writings of Lu Xiujing

XU Dong

(Library,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224051,China)

Abstract :Lu Xiujing, a famous Taoist priest of Liu Song Period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was a main writer of Taoist rites. He wrote more than 100 volumes of Taoist rites work in his lifetime. By the compil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aoist rites, Lu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the Taoist ritual programs, initially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aoist rite system, and brought out relatively complete Taoist rites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But there are only five pieces of Lu’s Taoist rites work left, plus his lost work amount to thirteen pieces on which this paper will make an analysis in order to gain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his Taoist ritual achievements, contributions and his status in the Taoist ritual history.

Key words :Lu Xiu Jing;Taoist rites;achievement;status

中图分类号 :B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34(2019)01-0025-07

收稿日期 :2018-10-08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浙江文献总目·子部”(17WH20021-3Z)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徐栋,博士,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责任编辑 陈义报]

标签:;  ;  ;  ;  ;  

陆修静道教科仪著作考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