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十年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峡谷论文,卡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十分关注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和俄国革命问题,提出了俄国社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不必经过资本主义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至今,这一设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设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现将近十年来对这一问题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研究俄国问题并提出“跨越”设想的动因
马克思晚年把关注的重点从西方移到东方,离开《资本论》的写作而转向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究其原因,理论界意见不一。
第一,“担心论”。这种观点认为,俄国沙皇政府对欧洲革命的反动堡垒作用,促使马克思加强对俄国的研究。而且,马克思担心当西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在西欧以外的广阔地区资本主义正在走上坡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西欧的革命就会被镇压。因此,马克思晚年劝告俄国人不必急急忙忙地跳进资本主义,希望俄国公社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第二,“应答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接受俄国民粹主义者的挑战和俄国人的请求,才深入对俄国公社和俄国社会发展前途进行研究。首先是恩格斯接受了特卡乔夫的挑战,于1875年撰写了《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批驳了特卡乔夫的俄国公社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为了澄清米海洛夫斯基将《资本论》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的世界历史哲学的错误,写了致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此外,应俄国革命者查苏利奇的请求,马克思对此问题又进行了专门阐述,有关思想体现在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和正式复信中。
第三“完善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晚年研究是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需要。理由:(1 )马克思试图把对俄国土地关系的分析用于《资本论》的“地租”部分;(2)以世界市场为中介, 揭示东西方国家未来命运,这与马克思《资本论》最初写作的构想相吻合;(3 )马克思试图通过对东方社会和人类社会原生态的研究,用以揭示社会形态更迭过程中私有制、阶级的历史地位,论证私有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暂时性,从而完善他的唯物史观。
第四,“同情说”。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并提出“跨越”设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出于无限同情东方社会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使东方各国人民不再遭受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巨大痛苦和灾难。
第五,“困惑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晚年研究是为了走出思想困惑的需要。由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未能爆发,马克思炽热的革命热情和殷切的革命期待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情地化为泡影。为了摆脱晚年的思想困惑,他最终放弃了灌注其毕生心血的《资本论》的写作,转而从事陌生的东方社会和人类学研究,并提出了“跨越”设想。近年来,这种观点引起的争议较多。
二、“跨越”的涵义
在对“跨越”设想所包含的跨越的条件性、可能性等方面的理解上,理论界已基本取得了一致认识,但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存有较大的分歧。
1、跨越的起点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跨越是以原始土地公有制为起点的跨越,已经进入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未获充分发展的阶段,不是跨越的起点。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提出“跨越”设想时,俄国原始土地公有制已大遭破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马克思所讲的跨越起点是已进入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俄国农村公社,因而跨越的起点可以是已进入资本主义但又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2、跨越的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在有关文献中分别使用过“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以及“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等提法。那么,跨越卡夫丁峡谷到底是跨越什么呢?随着研讨的深入,理论界又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关系发展阶段可以跨越,而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可跨越,跨越卡夫丁峡谷主要是指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看法较具代表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生产力的两重性规定(即物质技术方面的属性和社会结合方面的属性)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两重性规定(即所有制方面的规定和物质变换方面的规定),但生产关系的两重性规定的变化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同步的,其中社会物质变换关系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故它是不可超越的;而所有制关系则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跨越卡夫丁峡谷主要是指跨越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前面两种观点都欠妥。第一种观点看似比较全面,但是却可能得出生产关系发展阶段的可跨越性与生产力本身的发展状况无关的结论;第二种观点夸大了社会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和社会结合属性的差别以及它们的相对独立性,而且笼统地、简单地把“物质交往”划分到生产关系的范畴中,这是不妥的。应该说,从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生产的民族内部关系来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都是不能跨越的;而从生产的民族间关系的角度上来看,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生产关系发展阶段还是生产力发展阶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是可以跨越的。
此外,较为普遍的提法还有: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可以跨越,但生产发展的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不可跨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可以跨越,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不能跨越;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可以跨越,但思想政治领域中彻底反封建、进行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不能跨越;体现一定文化精神的人的发展阶段,与生产力的发展一样,是不能随意跨越的,等等。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与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
在近年的研究中,理论界对那种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看成是对民粹派主张的简单借用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同时也对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评价。
1.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派主张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派主张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赞成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马克思直到1870年还在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对于那种共产主义的黄金国,他从来不抱乐观的看法。恩格斯在1874—1875年同特卡乔夫的论战中,这种观点表现得更为鲜明。
第二阶段,不再全盘否定民粹派主张。促使马克思对俄国问题转变看法的契机是他认真阅读了弗列罗夫斯基的《俄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在读完此书后,马克思在给国际俄国支部委员会的信中承认俄国社会的确具有不同于西欧的特点,即村社制度。
第三阶段,进一步研究。马克思通过大量阅读车尔尼雪夫斯基著作,逐渐感到“村社社会主义”有其可取的一面,开始对俄国问题作深入的探索。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俄国如果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的观点,马克思有条件地予以肯定。
第四阶段,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通过对新的历史条件的分析,针对俄国公社大遭破坏的情况,明确指出俄国公社已不再具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能,批评了自由主义民粹派。
2.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同民粹派“村社社会主义”的区别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从民粹派的主张那里可能得到过一些启发,但他们的“跨越”设想却同“村社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在对村社的认识上存有明显的区别。民粹派只看到村社的集体主义性质,却不曾从理论上说明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则从理论上论证了从村社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同时也指出了它失去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在对待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态度上也有明显的分歧。民粹派提出的“村社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和困苦;马克思一方面提出了“跨越”设想,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进步性,从而在理论上更为科学、更有说服力。
第三,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民粹派所持的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则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探讨俄国社会革命的规律和跨越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从生产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
第四,在对社会解放的主力军的认识上,民粹派把农民看成社会的基本力量和历史主体,对大工业特别是无产阶级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缺乏认识,等等。
四、“西方社会主义道路”和“东方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公社的思考是否提出了与他们早年主张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晚年社会主义设想与早年社会主义设想之间的关系如何?对此问题,理论界分歧较大。有些学者基本倾向于肯定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不同于早年的晚年设想,但在早年设想与晚年设想的关系上存有不同看法。
第一,“矛盾说”。这种观点认为,晚年的“跨越”设想与早年的由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设想是相矛盾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地引证马克思早年关于西方殖民者对东方殖民地掠夺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分析,提出马克思曾认为东方落后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都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实际上充当了推动这一进程的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而晚年马克思认为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与早年设想是矛盾的。
第二,“从属说”。这种观点认为,晚年设想是从属于早年设想的。一方面,相对于早年设想而言,晚年设想不够完整、成熟,尚未构成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晚年设想中,西方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俄国等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重要前提。早年设想的社会主义在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共同胜利构成主体,晚年设想不发达国家“跨越”的则是从属于主体的一条副线。
第三,“并列说”。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由早年的西方社会主义理论和晚年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构成,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存在谁从属谁的问题。
有些学者则否认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和中年的著作中,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已经孕育了或包含了有些国家和民族、甚至是相当多的民族,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他们在晚年提出的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他们以前思想合乎逻辑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与以前思想不同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是不存在的。
另一种观点不仅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存在持否定态度,而且对“跨越”设想的意义作了限定。认为马克思关于俄国公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理论意义仅限于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俄国,不宜推广到一切经济发展落后的东方国家,所谓“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纯属虚构。
五、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俄国公社未来命运的设想比较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综合研究,将马克思、恩格斯在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和俄国社会的前途问题上的意见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的看法不尽一致。
第一,关于《资本论》的重要限制。马克思在致《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草稿中,都极其强调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历史必然性限制在西欧。恩格斯却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及其“导言”和“跋”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
第二,关于俄国社会的发展前途。马克思指出了俄国发展的两种可能的命运:走西欧相同的道路或走一条不同于西欧的道路。他倾向于后一种可能性,认为俄国如果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恩格斯则不然,他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几乎堵死了俄国有走不同于西欧发展的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西欧各国进行,在既没有无产阶级也没有资产阶级的俄国是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到了90年代,恩格斯的这个观点更加明朗化。
第三,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在俄国农村公社所有制是否具有比资本主义所有制优越的因素、公社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公社普遍存在的劳动组合形式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的直接出发点问题上,马克思倾向于肯定的态度,恩格斯倾向于否定的态度。
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不同意见”,国内学者一般都不同意一些西方学者的所谓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论”。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些“不同意见”的存在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与他们各自批驳的对象不同有关。恩格斯1875年的论述针对的是民粹派分子特卡乔夫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890年以后,出于俄国公社已随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而濒于崩溃的事实,他再次对执迷不悟的自由主义民粹派加以批评。因此,他的论述更多地侧重于强调俄国社会跳跃的困难和需要条件。马克思的论述集中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俄国革命民粹派运动高涨的时期,他主要批驳的是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将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变成一般世界历史哲学的错误。因此,他的侧重点在于说明,俄国有不同于西欧的特点,只要抓住机会,创造出某种条件,是可以跃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批驳的对象不同,发表看法的历史条件不同,结论的侧重点也就不尽相同。
有一些学者还进一步指出,最能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见的文献是1882年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的“序言”。“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制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这段言简意赅的论述,把马克思、恩格斯各自在不同的场合所强调的侧面辩证地联结为一个整体,并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20世纪俄国、中国等较落后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进程与“跨越”设想
这一问题是目前研讨的热点问题,也是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俄国、中国等较落后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进程是不是对“跨越”设想的验证
第一,“设想验证说”。这种观点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伟大创举,就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和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的印证和发展。
第二,“规律验证说”。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的本质内涵去考察20世纪以来俄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就会清楚地发现:这些国家先于西方发达国家开创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验证的不是“跨越”设想内容本身,而是设想所揭示的规律,即东方不同于西方、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相统一的规律。
第三,“无关说”。这种观点认为,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时所处的是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的历史阶段,此时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也未发生,这与“跨越”设想的条件大不相同,它们所走的是另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与“跨越”设想无关。
2.目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已跨越了“卡夫丁峡谷”
这里既涉及到对“跨越”设想的理解问题,也涉及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问题。
第一,“不完全跨越说”。这种观点认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已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其标准就只能是:第一,是否已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第二,是否已进入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就此标准看,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一段时期看似乎已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目前又都退回到这一峡谷之中;我国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第二,“跨越说”。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论述,都不应否认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遭受的挫折并不表明卡夫丁峡谷不可以跨越,而是在跨越以后怎么办上出了偏差。
第三,“与跨越无关说”。这种观点认为,苏联、中国等落后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进程与“跨越”设想无关,因而不赞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去测量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是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作法。
七、“跨越”设想的当代意义
较多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与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误与挫折的教训来看。
有学者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在“跨越”时,没有象“跨越”设想所规定的那样,要以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为前提,要以利用世界市场为中介;而在完成“跨越”任务之后,仍然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远离了浩浩荡荡的世界文明大潮。
有学者认为,反思“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其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一些具体设想错当成永恒的、终极的绝对真理,把纯而又纯的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经济等,套到了当代东方社会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其失败的历史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2、从“跨越”设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看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与晚年笔记一起,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特色论、社会主义与利用市场机制的彼此兼容论、东方国家汲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世界市场中介论等方面,构成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生成点。
有学者认为,“跨越”设想的重要意义在于设想的方法而不在于设想的内容本身。设想所包含的世界历史思想方法、具体分析历史环境的方法论原则、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对于科学考察象中国这样的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复杂性,以及正确探索改革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标签:卡夫丁峡谷论文; 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跨越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资本论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