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转型: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关键_长江论文

农村人口转型: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关键_长江论文

农村人口转化: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之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农村人口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关键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的总量、结构和分布、以及人口素质。人口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人口因素问题,它是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结合起来所表现出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旧体制所积累和掩盖的一些隐性问题,在新体制下日益显性化,一些新的人口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流动人口问题、失业人口问题等。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宏观经济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发展轴带,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长江经济带以来,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但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与全国一样,经济发展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又必须面对众多的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其中不乏人口问题的约束。在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至现代化进程中,长江经济带农村人口问题尤为重要。因此,长江经济带农村人口转化问题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在当前对于推动国内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农村人口基本状况

1.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长江经济带同全国一样,尽管农业人口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不仅基数大,而且仍逐年上升。长江经济带农业人口数量由1982 年的33749 万人上升到1995 年的35896万人,农业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84.73%下降到1995年的78.51 %,。非农业人口数量由1982年的6084.1万人上升到1995年的9827.8万人,所占比重仅由1982年的15.27%上升到1995年的21.49%。

长江经济带历年农业人口的比重要比全国高(1995年高约2 个多百分点),这突出反映了长江经济带要面临着较全国更为艰巨的农业人口转化任务,如何使较高的农业人口顺利转化,同时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乡村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 长江经济带乡村农业劳动力仍占绝对优势,1996年总数高达13065.6万人, 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高达68.9%,与全国一样仍面临着巨大的农业劳动力压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艰巨。

长江经济带乡村农业劳动力总规模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全国仍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就狭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而言,长江经济带较全国处于更为有利的乡村农业人口环境,这无疑得益于长江经济带乡村非农产业,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乡镇企业的发展。

长江经济带乡村农业劳动力比重低于同期全国乡村农业劳动力比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则高于全国。因此,对于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虽然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一面,但相对于全国它同样具有超前性和快速性的一面,我们理应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充满信心。

3.农村人口素质 长江经济带而言人口文化素质低,人力资本存量低。1996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9.2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仅为10.79%。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扩大人力资本积累,成为长江经济带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之举。长江经济带人口思想素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地域差异显著。表现在“低反差,弱迁移”(城乡人均收入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向省内市镇净迁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为:上海、江苏和江西;“低反差,强迁移”(城乡人均收入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向省内市镇净迁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仅为湖北。“高反差,弱迁移”(城乡人均收入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人口向省内市镇净迁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安徽、湖南和四川。其中“高反差,弱迁移”类型反映了经济相对落后,势必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迁移受到严重制约。

二、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

长江经济带第二、三产业结构偏差系数均大于零,而第一产业则小于零,表明长江经济带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结构转移比之产值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1991年为-0.55,1993年为-0.64,1996年为-0.62。说明了90年代,尽管结构偏差系数略有降低,但是这种滞后恶化状况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与全国相比较,长江经济带1991—1993年的结构偏差系数小于全国,但1993—1996年却大于全国。因而,从发展的观点看,长江经济带不仅纵向上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结构转移比之产值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而且横向上第一产业劳动力结构转移与产值结构转换的相互关系方面也滞后于全国。对于这一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长江经济带1991—1993年就业结构变动率为16.99%,1993 —1996年就业结构变动率为16.92%。因此长江经济带在90 年代就业结构变动幅度不大,近期却呈现减小趋势,这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变化不大密切相关。

三、长江经济带农业剩余劳动力类型、数量

长江经济带按产生剩余劳动力的原因,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替代型农业剩余劳动力。据统计,长江经济带199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9042.8万千瓦,1996年为11316.6万千瓦。我们以0.735千瓦替代1个劳动力计算,长江经济带在1990—1996 年间平均每年可以替代出515.6万农业劳动力。

第二、短缺型农业剩余劳动力。长江经济带1992—1995年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达144.7千公顷,乡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由1992 年的0.140公顷/人,减少为1995年的0.136公顷/人。 假如按每个劳动力平均耕种0.53公顷计算,每年就有27.1万劳动力因失去耕地而变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第三、沉淀型农业剩余劳动力。即乡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农业劳动力净转移量,在农业部门沉淀的日益增多的劳动力。长江经济带乡村劳动力1983—1996年间净增3901.7万人,平均每年净增300.1万人。同期农业劳动力净转移2113.5万人,平均每年净转移162.58万人。故每年沉淀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高达137.6万人。

根据农业劳动力劳动负荷法计算出1995年大约剩余7913.7万人;根据农业劳动力劳均耕地法计算出1995年剩余农业劳动力为6490.5万人。据此,我们对于长江经济带1995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约为7500万人。

四、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

1.农业劳动力转移中产业选择以农村非农产业为主 在目前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作为农村非农产业主要载体的乡镇企业仍为长江经济带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主产业。1996年长江经济带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乡村劳动力比重达28.67%。根据劳动经济理论,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信号是资源和收入。就耕地资源而言,1996年长江经济带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经营的耕地为0.084公顷,仅为全国的54.8%。 耕地的严重短缺和巨大的农业劳动力的矛盾,是促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因”。90年代较高的非农业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比值是促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外因”。

2.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处于起步阶段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经济累积发展过程,是一个首先由产业转移开始,进而过渡到空间转移的时空上对立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这种转移的核心是非农化,转移的目标模式则是城市化。我们以湖南省为例,大致了解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征。湖南省发达的农业和巨大的农业人口的压力以及众多的城镇为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保证。但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和比例却很低,90年代以来,转移到城镇最多的1995年仅为4.27万人,占乡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0.67%。数量与比例如此之低,说明湖南省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尚未开始。

3.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较农业生产发展过程滞后且波动性强 根据长江经济带农产业劳动力转移和粮食产量发展速度,利用STATISTICS统计软件包进行曲线模拟模拟方程分别为:

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y=0.1256022sin (x- 0.5816553 )+1.127873

粮食产量变化过程:y=0.0198146sin (x +1.4243784 )+1.0103054

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曲线之初始相位为-0.5816553;而粮食产量变化过程曲线的初始相位为+1.4243784。 二者的相位差为2.006。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滞后于农业发展过程(主要为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约2.00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曲线之振幅为0.1256022,而粮食产量变化过程曲线之振幅为0.0198146, 前者为后者的6.34倍。相同的周期,较大的振幅差距,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波动性要比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强。

五、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耕地占用

我们以1986年长江经济带年末实有的耕地面积266672千公顷为准,分别减去年内耕地减少的数量所得出的耕地面积,与不同年份的非农劳动力数量,利用STATISTICS软件包做回归分析,得出耕地面积(y )与非农劳动力数量(x)的回归方程为:y=28721-0.297x。因此,长江经济带1987—1995年期间,转移一个农业劳动力(即新增一个非农业劳动力)耕地减少约0.0297公顷(合0.45亩),而同期全国为0.06619 公顷(0.99亩)。尽管长江经济带每转移一个农业劳动力所占耕地约为全国的一半,但是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任务仍任重道远。所以,既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城镇化转移,又要减缓耕地占用数量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是未来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主要矛盾。

六、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向

1.近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非农化转移道路并重 长江经济带具有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和农业自然资源,“高产、优质、高效”种植业和高附加值的林、牧、渔业的发展可成为农业劳动力最先进入的部门。为长江经济带市场化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产业化转移提供了基础保证。长江经济带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导致其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狭小。因此,进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经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也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选择。在长江经济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路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民进行农业投资的能力尚未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从农业劳动力转移角度看,农业集约经营应十分重视劳动集约型经营,并且重视提高资金技术集约型经营,逐步把体力劳动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为知识集约型农业。

就地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是近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方向,其中又以乡镇企业为主。乡镇企业作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就业载体,在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污染严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低、利润再投资比例低、扩大再生产与技术更新乏力、与城市工业同构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乡镇企业的稳定与发展,进而影响到农业劳动力继续向乡镇企业的转移。它已经不可能再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大量回流,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也降了下来。作为乡镇企业主要载体的农村小城镇,应为农业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转移的发展目标。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买方市场开始形成,但这种买方市场并不是真正的买方市场,农民购买力太低,农村市场无法启动,整个国内市场也就无法活跃。一头是农村劳动力过剩,一头是城市工业品过剩,解决国民经济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出路最终主要依靠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实现农业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2.中长期——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从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角度来看,城市基础设施是影响农业劳动力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之所以下降,除了城市本身就业压力大及结构调整因素外,长期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客观原因之一。同时,长期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也为农业劳动力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壁垒提供了依据。因此,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长江经济带来说,我们分别统计计算了不同时期不同规模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市区基础设施投资情况(其中基础设施投资额按住宅建设投资额的一半折算),据此,计算出长江经济带城市非农业人口发展对基础设施增长的弹性系数,表明:第一、在不同时期,相同的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可吸纳的农业劳动力(即增加的非农业人口)基本上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大于超大、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第二、在相同时期(1987—1994)长江经济带在相同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条件下,中等城市、大城市、小城市、超大特大城市可吸纳的农业劳动力(即增加的非农业人口)之比分别为8.89:8.25:5.31:1。因此,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是未来吸纳农村人口的主力军。

标签:;  ;  ;  ;  ;  

农村人口转型: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关键_长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