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_消费结构论文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_消费结构论文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居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东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不仅存在着显著的地势梯度,而且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梯度。从自然梯度来看,我国由西向东海拔高度逐渐降低;从社会经济梯度来看,我国由西向东社会经济水平逐渐升高,地势梯度强化了经济梯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具有非均衡性,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消费结构变动度

结构变动度是用来考察平均每年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一般用期末各类消费占消费额的百分比减去期初同类消费占消费额的百分比,将相减之差的绝对值相加即获得一定时期的结构变动度,将结构变动值除以考察年数,即为平均每年结构变动度。

1995~1999年,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结构变动值为14.1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的结构变动度为3.54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远快于全国,而中西部地区则明显滞后于全国。其中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1.63%、 年均结构变动度为5.41%,分别比西部地区高9.24%、2.31%。

(二)消费结构变动贡献因子

在不同时期消费需求热点不同,各类消费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也不相同。根据消费规律,低级消费阶段的人们用于吃穿的比重比较高,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逐渐升级,人们用于其他诸如文化娱乐等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比重会有较大幅度上升。

从各项消费支出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来看,在全国范围内,恩格尔系数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最大,为42.60%, 其次是文教娱乐为20.24%, 这说明现阶段全国范围内农村消费结构转型的关键是恩格尔系数,农村温饱型消费阶段“吃、穿、住”三个消费热点的降温为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农村新消费热点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农村教育文化和娱乐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重提高。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地区之间消费结构的变动还存在较大差别,东部地区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处于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33.9%)、衣着(27.78%)、 文教娱乐(15.95%), 西部地区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处于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39.39%)、文教娱乐(25.1%)、医疗保键(9.69%)。

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来看,东部地区由1995年的从54.13 %下降到1999年的46.8%,已达到或接近小康生活水平,西部地区则由1995年的63.88%下降到1999年59%, 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东部地区至少落后10年左右,且全国50%左右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区。从食品消费的内部结构来看,东部地区在吃饱后向吃好发展,从追求食品数量转向追求食品质量、品种,以及合理的营养结构,而西部地区农民在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正向数量扩张化迈进;其次从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娱等的消费比重来看,东部地区由1990年的22.84%上升到26.49%,上升3.65%,增加了426.2元,西部地区则由18.36%上升到19.55%,上升1.19%,增加了161.6元;第三,从货币性消费来看, 东部地区农民的货币性消费比重达81.9%,其中食品为64.7%,居住为94.4%,而西部农民的自给程度较强(尤其是食品),货币性消费比重远低于东部,仅为61.1%,其中食品为38.1%,居住为81.9%。

(三)消费支出弹性

所谓消费支出弹性,是指人均消费每增长1%, 各类消费增长的比重。从各类消费支出弹性来看,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的消费比重提高较快,而食品、衣着的提高缓慢。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从保证温饱条件下的着重改善住房条件、购买一般生活用品和扩大较低层次的消费,开始逐步转向提高自身素质(体力、智力)的消费。但消费支出弹性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均衡,东部地区消费支出弹性居前三位的为家庭设备及服务(1.41%)、医疗保健(4.31%)、交通通讯(5.01%),其中交通通讯高出西部地区1.71%、医疗保健高出1.18%,说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增强较快,出行条件得到有效提高;而西部地区消费支出弹性最高的是文教娱乐(4.34%),这说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教育投资放在了首位。另外,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从整体上刚步入温饱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本需求的质量,逐步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化,因此食品、衣着、居住的消费支出弹性高于东部地区。

二、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包括: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环境、非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以及消费伦理、消费习惯等。其中收入水平是决定性因素。

(一)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动

农民的收入结构变化较大,经过计算:1、 农民工资性劳动报酬的比重上升,东部地区上升9.8%,而西部地区只上升5.3%;2、 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下降,东、西部地区分别下降了10.2%.、4.7%;3、转移性收入上升,东西部都上升了1.1%;4、财产性收入比重下降,东部下降0.7%,西部下降1.7%。这说明农民的收入渠道拓宽,农民外出做工和在乡镇企业中收入的比例增大,不再把家庭经营收入作为唯一的来源,但家庭经营收入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多,非农产业发育,就业门路广,加之城市化水平高,因此工资性收入增加快,而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吸纳力有限,绝大部分农民仍依靠农业经营收入,结构变动较小。

(二)收入消费弹性

随着收入的增加,交通运输、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的消费增加。但是东西部地区各项支出的收入弹性并不相同,东部地区收入消费弹性居前三位的依次为交通运输、医疗保健、文教娱乐,收入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2.60%、2.24.、1.89%,其中交通运输、医疗保健的收入弹性比西部地区高0.79%、1.07%,而西部地区收入弹性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文教娱乐(2.0%)、交通运输(1.53%)、医疗保健(1.45%),而且西部地区的食品、衣着、居住收入支出弹性均高于东部地区,这仍然说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基本生存需求已经满足,开始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而西部地区还处于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三)消费倾向

一般来说,高收入阶层由于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其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受收入限制,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消费倾向也较低;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应高于其他收入阶层。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也是同理,高收入地区的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地区的消费倾向较高。 据研究显示:不同收入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不同, 1998年高收入、中高收入、中收入、低收入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72%、0.69%、0.75%、0.78%,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19%、0.30%、-0.02%、-0.04%,平均消费倾向变动范围分别为0.58%~0.78%、0.54%~0.91%、0.57%~0.91%、0.58%~0.95%。

西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低收入地区,而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属于高收入地区。据研究结果可以说明西部地区的消费欲望强,而东部地区的储蓄倾向强;1998年以来全国的平均消费倾向都开始下降,其中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大,而东部地区下降幅度较小;西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数,大部分东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居中,部分中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差异较小,而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差异较大。

三、增加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现实的市场需求等于欲望加购买力,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购买力而没有消费欲望,消费者不会去购买;如果只有消费欲望而没有购买力,消费者只能望梅止渴,就像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一样,因此只有增加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才能增加购买力,提升消费结构。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效益性农业。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差,主要依靠简单劳动、传统农耕技术、小片贫瘠的土地以及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似的掠夺式开发而维持农产品总量微弱增加,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结构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农民即使增产也难以增收。为此,西部地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1、实施品牌战略,调整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 西部地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单纯追求数量过渡到追求质量,从追求质量向“品牌消费”转变,使农产品消费市场竞争加剧。西部地区应抓住人们的消费理念向优质化、多样化、新鲜化、绿色化转变的有利时机,以“特色、节水、生态”为出发点,顺应市场需求培育优质高产品种。

2、增强发展动力,调整组织结构。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业生产是一种“指令性”生产,原有的生产与组织方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要求,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调整组织结构,使特色产业向区域化、企业化、市场化发展,增强发展动力。

3、发展特色经济,调整行业结构。西部地区生物物种繁多、 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污染较轻、农村劳动力廉价且丰富、自然环境空间差异性大,发展特然产业,尤其是无公害特色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应结合环境特色、物种珍稀特色、气候特色、草原特色以及野生特色,遵循“资源依托、市场需求、科技支撑、环境保育以及动态优化”的原则,来发展生态型特色产业。

(二)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最主要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差异。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仅占22.6%,远低于东部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发展缓慢,收入渠道狭窄,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落后的农业,有资料表明,1995年西部地区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劳动报酬收入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1%。因此,要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必须加快非农产业发展。西部地区非农产业的培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立足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组装配套农业高新技术,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绿色营销,从而提升农业产业的层次,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素质以及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依托小城镇发展第三产业,农民既是第三产业的消费者,又是第三产业的就业者,他们原先居住分散,收入来源单一,参与各种活动不多,不可能形成对第三产业的规模化需求,随着小城镇的壮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将逐步改变,城镇居住人口将增加,对第三产业的规模化需求随之增大;三是应将生态建设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来发展,把难以向非农化产业转移的低素质农民集结起来,进行生态建设,发挥西部人力资源的体力及价格优势,使生态建设向产业化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首先,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其次,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牵引经济持续增长,据分析,城市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应上升1.4个百分点,拉动GDP0.4个百分点;第三,城镇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农民迁居到小城镇居住和进入二、三产业就业,收入来源增多,收入水平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调查,小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一般高于农村居民0.5~1倍。而要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资金投入,其次是制度创新,要在小城镇体制、产业布局、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社会保险等方面进行创新。

标签:;  ;  ;  ;  ;  ;  ;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_消费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