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民学习的中国远程教育文化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远程教育论文,中国论文,平民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458x(2009)05—0019—06
我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转型以及人本化特征,决定了平民是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平民需要属于自己的教育形式。为促进平民的学习和发展,社会应当构建以平民为对象的教育体系,这不仅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战略任务,也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远程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自觉地以平民为服务对象,以平民的发展为价值取向,逐渐成为平民学习及发展的支持体系,并显现出平民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说,远程教育是属于平民的教育,平民学习的内在需求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而历史地形成的平民学习文化,则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中国的远程教育将依据平民学习的现实需求,根植于传统的平民学习文化,探索平民化的发展道路,创建平民化的服务模式。
一、远程教育是属于平民的教育
平民即最广泛的社会人群或普通的社会公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生活在社会的最基层和最底层。作为社会的“大多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不仅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水平,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和谐程度的根本标准。因此,平民问题无疑是最大的社会问题,改善平民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和终极目标。从人本的意义上说,社会发展问题也可以归结为平民的发展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平民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改善,虽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从根本上说必须取决于平民生存与发展能力的获得及不断地增强,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掌握自己的命运,创造幸福的生活。显然,平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问题,无疑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提高平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无疑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从社会的意义上说,致力于平民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建设,就是关注民生的改善。
平民生存与发展能力的获得及提高,尽管具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但在现代文明状态下,学习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学习才能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自觉地改变生活的理念,才能理性地追求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改变现状、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在学习中掌握生存的本领,积累发展的资源。因此,从发展的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有效的学习,就是有效的发展;学习能力,就是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显然,平民的学习问题已是一个平民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无疑构成了社会人本化发展以及和谐发展的核心问题,这充分表明了平民学习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即是说,平民学习是社会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平民的学习状态同时构成为社会发展形态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从社会发展形态的意义上说,所谓学习型社会,也就是平民学习的社会,或者说是以平民学习为特征的社会模式,也可以说是通过平民学习实现发展的社会形态。
平民虽然内在地具有学习的愿望,但并不是天然的学习者。从本质上说,平民学习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行为。一方面要唤醒平民的学习意识,提高平民学习的自觉性,激励平民的学习追求,引导平民的学习选择;另一方面,要为平民学习创造现实的机会,提供丰富的资源,搭建宽阔的平台,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责任的意义上说,社会是平民学习的责任主体,或者说,平民学习应当成为各级政府的作为。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的学习意识与行为的自觉性都在不断增强,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学习需求,但平民学习的环境创设,尤其是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还相对滞后,或者说,平民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形式,表现为社会满足平民学习需求的能力相对不足。显然,构建平民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使平民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形式,已成为平民化学习的关键问题。从满足需求的意义上说,为平民学习提供有效的保障,使平民的学习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必须切实加强社会化的学习支持体系及服务模式的构建。
无论是就社会发展的人本价值来说,还是就平民学习的社会意义而言,平民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必须以平民为服务对象,以平民的发展为宗旨和价值取向,具有为平民学习提供现实机会以及资源保障的功能,具有适合平民学习特点的服务模式,等等。显然,这样的教育形式不仅具有独立存在及发展的价值,同时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因此,从教育创新的意义上说,探索并构建适合平民学习需要及特点的教育形式,无疑是我国社会发展及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和战略任务。
适应于我国社会发展形态的文化转型,世纪之交,我国开始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大规模实践以及模式的创新性探索。以人本价值观为引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旨在构建面向所有社会公众、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自我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中国的远程教育显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和人本化特征,不仅成为一种创新型的教育形式,而且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远程教育已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形态。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中国的远程教育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日益显现出为平民学习及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优势,其主要方面可大致概括如下:
第一是平民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归属。远程教育自觉地把平民作为服务对象,把提高平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作为功能定位,把改善平民的生存与发展状态作为价值追求,把促进平民的发展作为情感归属,把平民的满意度作为服务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远程教育选择了平民化的发展道路,由此使远程教育成为平民所欢迎的教育形式。
第二是平民学习机会的充分性与平等性。远程教育的开放特质为所有平民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机会,也为每一个平民的终身学习搭建了宽阔的平台,同时使平民可以根据生活环境、岗位需要、职业特点、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拥有充分的学习选择权,保证了平民在学习上的主体性、机会上的平等性以及选择上的个性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远程教育是民主化程度最高的教育,由此使远程教育真正成为具有高度普及性的教育形式。
第三是平民学习资源的保障性与共享性。依托网络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社会化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资源向全社会的覆盖,为平民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同时,建立了社会化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使教学资源能为每一个从事学习的平民所分享。平民分享教学资源的程度,是教育发展均衡化的重要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远程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化教育,由此使远程教育成为最具公平性的教育形式。
第四是平民学习支持的过程性与有效性。远程教育旨在为平民学习提供支持服务,一是通过网上教学活动,为平民学习提供过程性服务;二是针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无论是过程性还是个性化服务,其目的都是依据平民学习的现实需求从而提供有效的帮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远程教育是有效性程度最高的服务体系,由此使远程教育成为平民自觉选择的教育形式。
第五是平民学习内容的职业性与发展性。平民学习的目的是旨在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从而不断改善生存与发展状态。这就使远程教育在服务内容上能充分体现平民学习的职业特点及发展性价值取向,形成具有职业化特征的教学设计以及发展导向型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职业能力与发展素质的统一性上,创新教学与服务模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远程教育是改善民生的教育,由此使远程教育成为促进平民发展的教育形式。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教育形式能像远程教育那样,能自觉地以平民为服务对象,能以平民的发展为价值追求,能以改善平民的生存与发展状态为崇高使命,能以平民的进步为情感归属,同时,也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形式能像远程教育那样,能为平民提供如此充分的学习机会,能为平民学习提供如此灵活的方式和先进的手段,能为平民分享教学资源提供如此便捷的途径,能为平民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如此有效的服务。实践也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形式能像远程教育那样,能拥有如此众多的平民学习者,能渗透乃至融入平民的生活,能得到平民的高度关注、积极的评价和广泛的欢迎。这些都充分说明,远程教育不仅作为新型的教育形式具有独立存在的依据,由此真正摆脱了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附,而且作为平民教育的形式具有独立发展的理由,由此真正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程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使平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形式,这不仅是教育发展上的突破与创新,也是社会人本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同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由此将开辟远程教育发展认识上的新境界。在战略的意义上,关注远程教育,就是关注民生的改善;支持远程教育的发展,就是促进平民的进步;在功能的意义上,远程教育体现着党和政府对平民的人文关怀,体现着社会发展给平民带来的实惠。正由于此,远程教育的发展已突破了狭义的教育概念和传统的教育思维,即是说,远程教育的发展已是重要的社会事业,是伟大的民生工程。远程教育与社会人本化发展的高度相融性,使之具有社会发展、人本发展的战略意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应当看到,我国远程教育还刚刚起步,要真正成为相对独立并稳定发展的平民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为平民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功能,有效地满足平民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加快发展的步伐,而且要加大模式创新的力度,其重点是:
第一,在宏观层面上,必须充分认识远程教育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应当把远程教育作为社会建设以及改善民生的战略工程,纳入我国社会人本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评价体系,尤其是要进一步明确并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发展远程教育的社会责任,使远程教育的发展进入各级政府的决策体系并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从本质上讲,远程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其发展绝不是平民的自发行为,也不是远程教育机构的市场行为,而应当是政府的责任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远程教育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取决于政府的有效作为。
第二,在中观的层面上,必须充分认识远程教育满足平民学习需求的重要功能,以及服务平民学习及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应当把远程教育作为平民教育形式以及平民学习的支持体系,纳入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列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战略重点。真正把远程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创设应有的制度环境,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从本质上讲,远程教育的发展绝不是教育发展的附加题,也不应当是教育发展中临时采取的措施,而应当成为教育发展的长期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远程教育要实现稳步发展,首先必须具有稳定的环境。
第三,在微观层面上,必须进一步明确远程教育为平民学习与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以及价值取向,强化为平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地走平民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加强对平民学习与发展的需求研究,依据平民学习的特点,加大服务模式探索的力度,着力提高为平民学习与发展服务的有效性。从本质上讲,平民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支持服务的有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远程教育的生命力,首先取决于为平民服务的有效性。
二、平民学习文化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土壤
作为平民的教育,远程教育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依据以及独立发展的理由,服务于平民的学习与发展,远程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历史地形成的平民学习文化,也为远程教育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并铸造了远程教育鲜明的文化特质。
平民学习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内在品质和显著特征,也是华夏文明在继承中趋向繁荣的重要载体。从本质上讲,平民学习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要素,或者说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表征。因此,平民学习文化必须以儒家文化为分析的背景,必须在儒家文化的大视域中加以解读,因此必须以儒家文化的主要创始人孔子及所处的时代作为逻辑起点。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时期,也是中国农业文明开始崛起并趋向早期繁荣的时期。如何重建社会秩序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或主要任务,由此开始了对平民问题的关注。一方面是平民的人本价值开始得到尊重,表现为对人性的呼喊以及对人身的解放,从而否定奴隶制社会对人性的蔑视以及对人身的禁锢;另一方面是平民的社会作用开始得到重视,表现为对平民在知识层面上的开智以及文化层面上的教化,使之成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使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体现出最初的人本意义,也使平民问题具有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适应于中国农业文明早期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促进农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平民问题的关注集中表现为对平民教育的重视,即让平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分享教育资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文化的奠基者们,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首开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一方面是鲜明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论何种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以及个体差异,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如孔子的众多弟子就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一主张包含着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以及人本价值取向,标志着接受教育已从贵族阶层的专利开始转变为广大平民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大胆地采取了游历讲学的行为,所谓孔子周游列国,就是最大可能地把教育资源向社会扩散并为广大平民所分享,从而开始打破统治阶级对教育资源的垄断。
“有教无类”的主张以及游历讲学的行为,从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创立了中国平民教育的最初模式。虽然在孔子的时代,这一主张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教育价值观,其行为所产生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但这一主张与行为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孔子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文化乃至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伴随着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以及趋向繁荣的进程,关注平民的教育,让平民享有学习的权利及分享学习资源,成为许多开明的士大夫阶层、有识之士的教育理想以及价值追求,甚至成为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评价标准,由此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平民教育或平民学习文化。因此,从本质上讲,孔子开创的平民教育时代,与其说是创立了中国最初的平民教育模式,不如说是创立了中国平民学习的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民学习文化在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的基本内容或主要元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第一是学习主体的草根化。基于“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学习的重心不断向社会的底层下移,不断向广大的平民阶层覆盖,不断向家庭这一社会细胞渗透,使学习主体逐渐趋向平民化。其认识定位可概括为:人人不仅应当学习,而且人人都可以学习;其目标追求则可以概括为:“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由此逐渐形成了平民学习的社会环境。由于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每一个平民事实上不可能都成为学习者,学习仍然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即是说,邑有不学之户,户有不学之人,是中国农业文明时期平民学习的正常状态,但这并没有否定平民学习的主体性。相反,崇尚学习无论作为一种理念,还是作为一种文化,不仅为平民所接受,而且由平民代代传承,所谓“耕读传家”正是这一文化的写照。
第二是学习组织的民间化。由农业社会的组织结构及自然经济的特征所决定,平民学习更多地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宗法制度赋予了家长或家族领袖的教育责任,或者说,他们是天然的学习组织者,这就使农业社会的学习组织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乃至于成为学习组织的主要形式。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相对稳定以及文明相对繁荣时期,在一些士大夫及地方绅士的倡导及推动下,各种形式的书院相继出现,使学习组织的形态及功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仍然没有改变整个社会学习组织的民间化特征。正是由于学习组织的民间化,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尽管政权不断更迭,社会历经动荡,但学习文化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并有效地支撑着华夏文明的延续及发展。
第三是学习价值的人本化。平民学习的意识与行为虽然基于自身的需要,但却没有明确的功利性,从总体上说平民学习是为了开智与明理,闻道与知新,所谓“知书达理”正是这种学习目的观的表征,这就不仅使学习体现着文化的意义,而且体现着朴素的人本意义,由此成为广大平民“好学”乃至于“乐学”的价值引领,成为平民学习的内在动因。在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习价值观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主要是明清时期),学习价值观与科举制度一起开始被异化乃至被扭曲,学习成了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成了追逐名利的手段,由此对中国传统的平民学习文化产生严重的冲击,尽管如此,人本化的学习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始终是儒教文化的核心要素,并成为学习价值反思与批判的重要文化力量。
第四是学习理念的终身化。学习价值的人本化,使学习成为所有平民的共同追求,因此,平民学习从一开始就没有年龄的规定或限制。对整个社会来说,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平民都可以同时学习,乃至于父子、爷孙都可以同堂学习;对学习者个体来说,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可以学习也应当学习。学习作为一个过程,虽然有起点,如启蒙、拜师,但却没有终点,由此使学习融入了生命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正是这种学习过程性或生命性的形象概括,并成为一种朴素的终身学习理念。
第五是学习内容的伦理化。由农业文明的特征所决定,平民学习的内容并不限于某种专门的知识,虽然学习的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学习,但重点是基于广义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尤其强调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农业文明时期的平民学习,是一种伦理性的学习,旨在建立并完善个体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伦理规范,从而维护社会的秩序,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虽然就某些学习者来说,不乏有专门化的如技术、艺术、医药等学习,但就总体而言,平民学习内容的伦理性始终是其主要方面,并成为中国平民学习的基本特征,也由此使平民学习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
第六是学习资源的社会化。正如学习组织的民间化一样,中国农业文明时期平民学习的资源也主要依靠民间的积累、扩散与流动。一些具有早期学校形态的学习场所,其物质条件主要由民间提供,教师主要由民间聘用,在某种区域形成的相对优质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为区域外的学习者所享用,并注重于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这就使平民学习资源具有某种社会化的特征,虽然自然经济在本质上是封闭的,但平民学习资源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尽管在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社会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官办教育机构也有所增加,政府及官僚机构对学习资源的积累也有所重视,但平民学习资源的社会化仍然是其主要形式,并由此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使集资办学、捐资助学等不仅作为一种义举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且作为一种美德得到民众的颂扬。
第七是学习行为的个性化。平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自然条件、家庭状况以及个体方面的差异,使每一个平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也表现出充分的自主选择性。作为学习者,既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学习场所如官办教育机构以及书院学习,也可以劳动之余在寒窗下苦读;既可以遍访名师,也可以足不出户;既可以在读万卷书中集知识之大成,也可以在行万里路中悟人生之真谛。这表明,平民学习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化与多样性,使中国平民学习文化呈现出宽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尽管封建社会的后期,教育的专制性日益强化,表现为对学习个性的束缚,但平民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并没有因此而被彻底扼杀,相反,在学习文化的层面上,逐渐上升为整个民族的学习个性。
第八是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平民学习文化的形成,首先来自于平民对学习的认同,来自于社会对学习的尊重,由此形成了崇尚学习的社会氛围。崇尚学习,不仅是社会的价值判断,也是对学习的总体评价,但由平民学习的诸多特征所决定,其学习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又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虽然伦理性标准处于核心地位,但知识性标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凡是有知识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并由社会公众给予某种优待,这就形成了学习评价的社会化机制。同时,对于学习者个体来说,获得知识、提升素养、完善人格,表现为最大的心理满足,这就形成了本我性或主体性的评价机制。这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学习者形成了稳定而健康的学习心理。虽然在科举制度后期,逐渐形成了以考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但社会化与本我性评价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并作为一种文化要素,保持了平民学习的稳定性和自觉性。
以上分析表明,平民学习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平民学习问题不应仅仅从教育的视角去总结,而应当主要从文化的视角去解读。
作为儒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及表征的平民学习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不仅对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及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重视教育、教育关注平民、平民崇尚学习,使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及形态表现出浓重的文化色彩以及学习型特征。因此,平民学习文化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积累性资源和人文性要素。
历史地形成的平民学习文化,由于适应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及人本的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由此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同时成为当代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文化性支撑要素。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既是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是传统平民学习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传统的平民学习文化使中华民族具有崇尚学习的遗传基因,其国民素质内在地包含着对学习的人本理解,对学习的价值认同,对学习的自觉追求,对学习的积极支持。正因为如此,平民学习文化构成了平民教育形式构建的文化基础。
正是由于适应了平民学习的内在需求,我国远程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得到了平民的广泛认同与积极支持,从本质上讲,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取决于平民的文化认同。中国远程教育也正是由于平民的文化认同从而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并依靠平民的支持实现迅速的发展,在平民的评价中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与人本价值。正因为如此,平民学习文化构成了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文化土壤,并使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体现着鲜明的文化性特征,同时,远程教育只有根植于平民学习文化,才能具有内在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现实形态上,平民学习文化将对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模式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远程教育必须主动贴近平民的生活,使之成为平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旨在改善平民的生存状态。
第二,远程教育必须有效满足平民发展的需求,使之融入平民自我发展的过程,旨在提高平民的发展能力。
第三,远程教育必须自觉接受平民的评价,使之获得平民的文化认同,旨在创设优化的发展环境。
第四,远程教育必须积极寻求平民的支持,使之成为平民的自觉行为,旨在获得人本性发展资源。
第五,远程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平民学习的特点,使之成为平民的理性选择,旨在增强发展性竞争能力。
概括地说,基于平民学习文化,中国远程教育将构建平民化的发展模式,这正是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模式探索与创新的现实课题与重要任务。
当然,伴随着文明的进程及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平民学习文化也面临着创新的任务,重点是必须增强平民学习文化的适应性,使之体现时代的精神;加强平民学习文化的建设性,使之丰富社会的内涵;强化平民学习文化的发展性,使之具有人本的价值;发挥平民学习文化的先进性,使之提高自觉的状态。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还是从远程教育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的平民学习文化,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走向自觉。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平民学习文化的支持,更需要平民学习文化自觉程度的提高,远程教育将在平民学习文化的自觉状态中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将为平民学习文化的创新提供载体和平台,不断丰富平民学习文化的内涵,不断提高平民学习文化的品位,这就使远程教育的发展同时具有平民学习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主要观点或基本结论是:
第一,平民学习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促进平民学习不仅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战略选择,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
第二,平民需要属于自己的教育形式,构建平民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是教育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课题与紧迫任务。
第三,远程教育是平民的教育,必须以促进平民学习与发展为宗旨及价值取向,坚持走平民化的发展道路。
第四,历史地形成的平民学习文化,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土壤,根植于平民学习的文化土壤,远程教育才具有内在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五,基于平民学习文化,中国远程教育必须创建贴近平民生活、满足平民需求、接受平民评价、寻求平民支持、体现平民学习特点的平民化发展模式。
第六,平民学习文化面临着创新的任务,远程教育的发展是平民学习文化创新的载体与平台,具有学习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七,远程教育与平民学习文化的融合,不仅是远程教育认识的文化视角,也是中国特色远程教育发展模式及道路的现实选择。
收稿日期:200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