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西方霸权地位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霸权地位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霸权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霸权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全球化以经济为中心,逐渐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扩展。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试图把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文化推向全球,谋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面霸权,并按照自己的战略需要构建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又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同时,应当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全球化进程中西方霸权的影响,坚持不懈地进行反霸斗争。

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包括客观现实、主观战略,以及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发展进程三个层次的内容。(参见张世鹏等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前言第5页)然而,无论从哪个层次上讲,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都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是被“卷入”全球化浪潮的,不得不按照西方国家制订的规则,加入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游戏”。就客观现实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进程。尽管如此,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这一进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仍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地位和被动处境也要有准确的判断。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核心是资本和财政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这是由资本不断增殖与扩张的本性决定的。这种增殖与扩张的本性历来不受国界、地区的限制。因此,可以说资本跨出国门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只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资本与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全球性”的特点更加突出。这主要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最高纪录;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速度和规模空前;跨国、跨地区、跨大洲的企业购并和重组的浪潮日渐高涨。但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的大规模流动,还是企业的购并,其主导权、控制权无疑都牢牢地掌握在西方国家的手中。它们从中得到的是良好的效益和巨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处境中,它们不仅是国际垄断资本剥削的对象,而且常常成为资本全球化的受害者。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信息技术的掩护,发展中国家大量资金外逃、转移,西方投机资本乘机频频发难,毫无阻拦地冲击本已相当薄弱的金融体系。结果,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下降,金融危机随之而起。震动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即是一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西方国家的“一体化”也在加速进行。跨国直接投资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都是全球最大的,但欧盟15国加在一起这两项指标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投资流量最大的经济体。而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跨国直接投资实际上在相对减少。跨国、跨地区以及洲际的企业购并活动也主要是在西方世界进行的,强强联合是当今国际经济中的普遍现象,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既无能力去兼并西方的企业,同时绝大部分也似乎不具备与这些企业合并的“资格”。这种状况说明,发展中国家事实上已被抛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地带。正如德国的约阿吉姆·比朔夫所说,全球化主要是指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经济空间的一种更为紧张的联结,由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这个资本主义中心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增强了,“因此全球化是反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结构变化的一种现象”(同上书,第31页)。

第二,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实际上充当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和先锋。它们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到1998年世界上跨国公司有6万家,其下属的国外子公司约有50万家,其产品也占到世界的1/4,其营业额由1997年的70000亿美元增至1998年的110000亿美元。以微软公司为例,其产值相当于世界排名第11位的国家。跨国公司更多地通过直接投资占领国际市场,而不像以往那样通过贸易来实现,这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趋势。因此,近年来跨国公司直接对外投资迅猛增长,1998年达到6440亿美元,1999年预计将突破7000亿美元大关,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然而,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属于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仅仅是它们的投资对象、生产基地(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和产品销售市场。

第三,信息技术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桥梁。美国的戴维·黑尔认为,全球化的进程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其依据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电动机替代蒸汽机、新的炼钢法的迅速推广以及化学方法的采用为标志的工业技术革命,推动了19世纪末的全球化进程。而20世纪末的这次全球化浪潮,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是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以微处理机进入亿万办公室和家庭、超级计算机问世、卫星通迅与光导通迅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的,这次科技革命不仅以最为便捷的方式沟通了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由于这次新科技革命主要是从美国兴起,日本和西欧各国随后迅速推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中心区和三角地带,所以约阿吉姆·比朔夫甚至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全球化=世界中心区域的紧密网络化”(同上书,第28页),但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需要雄厚的科研力量、昂贵的设备器材、巨额资金和良好的基础设施,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不仅难以跟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脚步,而且被西方国家越拉越远,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也就被进一步边缘化。

经济全球化之所以被视为一种主观战略以及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发展进程,是由于西方国家利用客观存在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加以推波助澜,并将其纳入它们设定的轨道,按照它们制订的游戏规则,以从中牟利、达到它们预定的目标。这里的“主观”显然是指西方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所谓主观战略的实质,就是西方大国谋求全球经济霸权地位。经济全球化并非无中生有、凭空想象,但它也确实是经过西方国家(包括政界要人、跨国公司老板、专家学者等)的极力鼓吹才在90年代形成了浩大的声势。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体认,虽然有来自西方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的实际冲击,但理论、观念方面的认识,则主要不是从这种实际冲击中概括而来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换句话说,经济全球化理论是西方“教给”我们的。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警惕西方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定的“全球化陷阱”。

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谋取和维护全球经济霸权的战略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明显、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推行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通过市场把全球经济紧密联系起来。然而,市场只是一种经济手段和经济管理体制,不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而且由于各国具体的国情不同,其具体形态也会有差异。各国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确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盲目地照搬某种市场体制。同时还必须警惕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发展中国家,推行全球经济一体化。

应当承认,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拥有了适合其自身情况的发展模式,加之西方国家相对强大的经济实力,就使得这种体制具有相对的优势。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这种优势地位,把它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变成世界性的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一种有利于西方国家的、稳定而持久的收益机制。这种收益机制保证了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的高额回报以及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必然强化西方国家的中心地位,并且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国家“边缘化”的危险,拉大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如巴西总统卡多佐在1996年访问印度时所说的,发展中国家现在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原有国际竞争的压力,一是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体化压力”。因为发达国家在一体化进程中已经在很多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发展中国家很难像西方国家曾做过的那样,在某些方面找到比较优势来成功地发展。

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一体化压力,发展中国家陷入了两难选择之中:继续保持自给自足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原有的管理体制,将使本国的经济游离出全球化进程,丧失发展的机会;而全盘接受西方的市场体制,则意味着本国经济将丧失独立性和自主性,听任西方国家的摆布,要无防范地承受跨国公司和国际游资的冲击。唯一比较理想的选择就是从实际出发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看来,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本国的经济“防护网”是必要的。然而,西方国家必然会毫不留情地撕毁这道“防护网”,运用各种手段迫使发展中国家全盘接受西方的市场体制。其惯用的手段是:利用贷款和经济援助的筹码迫使受援国让步,即把是否实行西方的市场体制作为给予贷款和经济援助的附加条件;对受援国和潜在受援国施加政治乃至军事的压力,为西方市场体制的扩展创造条件;利用传媒的技术优势和文化霸权全盘否定和丑化非西方的经济管理体制,把西方市场体制神化为放之四海皆准的万用灵药。

然而,世界上果真有这种灵丹妙药吗?西方的市场体制能否适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种经济条件和国情与西方有很大差别的发展中国家和其他类型的国家呢?以美国市场体制和金融体系为核心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推行的结果已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况且,所谓西方市场体制本身就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参见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168页)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决不是因为它们照搬了某种外来模式,相反是因为按照本国国情进行了与其相符的体制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模式。既然如此,西方国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市场体制强加于其他国家呢?只能有一个解释,即它们试图谋求全球经济霸权,以便获得更大利益。

第二,建立和维护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的主角只是少数西方大国。它们不仅占据资本、技术、信息的优势,而且力图通过建立和维护它们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来谋求和巩固全球经济霸权。在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它们利用各种贸易保护手段来维护本国经济。全球化只是它们对外扩张的手段,丝毫不意味着它们完全打开了国门。因此,伴随着全球化的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其手段之一,就是对“违反”它们所谓的贸易保护法的国家和企业进行制裁。更恶劣的是,它们把本国法律国际化,使之成为各国必须遵守的贸易规范。同时它们还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O)设置重重障碍和苛刻条件,直接控制和干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优势,巩固其全球经济霸主的地位。它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些,一个根本原因是它们依然控制着全球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的制订权。因此,反对西方经济霸权的斗争,任重而道远。

西方国家为了谋取和维护全球经济霸权不惜使用各种手段。除了经济手段外,还有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非经济手段。它们还借此将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文化推向全球,以便争夺或巩固其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霸权。这样,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就面临经济和非经济的双重压力与挑战。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事和政治手段不再单独有效,它们必须同全球化的进程相适应,同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相吻合。美国尽管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化中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它要维持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全面霸权,则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它的主要优势还是在战略和军事上,而与欧盟、日本相比,经济实力则相对逊色,可供其维护霸权的资源在减少。这二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往往迫使美国处于用旧的霸权手段来谋取新霸权地位的尴尬境地。因此,有的学者分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争取新一轮的霸权地位,正在努力实现霸权的转型,即由旧的战略型霸权转向新的体系型霸权。所谓体系型霸权,就是通过在实现经济全球化和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它们一方面利用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优势,增强在新兴领域的实力,进一步拉大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将其遏制在“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利用原来的军事、政治优势,加速实现战略资源的转型。例如,北约东扩就是把原来的冷战军事资源转化为地区性的安全战略资源。这种转型并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北约的不断扩大甚至可能成为推行新的国际机制的蓝本。这种霸权的转型使发展中国家在遭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同时,又多了一层军事与安全的威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及国家安全的挑战与威胁越来越严峻。其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边界变得异常脆弱,某些方面甚至形同虚设。来自西方国家的大量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其国土上流动,其中有正常的商业、科技信息,有些则属于非法的、有害的,甚至是直接侵犯一个国家主权的内容。西方国家凭借高科技手段很容易获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军事和科技情报。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越来越难以保障。

其二,全球政治西方化的压力与日俱增。1995年,由西方多国专家组成的里斯本小组出版了《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一书。作者认为,全球化应包括:“调节能力与政治控制的全球化”,即“民族国家政府与议会的作用被削弱,人们努力创造新一代的全球控制规则与机构”;“作为世界政治统一的全球化”,即“在一个中心权力的领导下,在一个全球经济与政治体系中,对于世界社会的一体化作出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析”。(参见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德国政治教育中心,1997年德文版,第49页)由此可见,在西方国家的战略思想中,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全球政治的西方化,即在西方大国这一“中心权力的领导下”,实现它们对全球的政治控制和“世界政治统一”。

其三,跨国运动、跨国思潮和民族分裂主义的挑战日趋严重。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跨国的宗教、民族主义和社会思想毫无阻碍地快速传播。西方国家便可以借机挑起发展中国家的宗教纠纷、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瓦解原来较为稳定的宗教和民族关系,煽动、鼓励乃至用政治、经济、军事的手段公开支持民族分裂,以便削弱和打击敢与之抗衡的力量,维护和巩固它们的霸权地位。例如,西方国家在波黑和科索沃地区的所作所为即是很好的证明。

其四,文化和意识形态霸权的冲击甚嚣尘上。关于这一点,里斯本小组分析得非常透彻。他们认为西方国家追求的是“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以及文化生活的全球化”,即“居于优势地位的生活方式在各国之间的相互转换与移植,消费行为的趋同,媒体的作用,关贸总协定的规定被用于文化交换”;“观察与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即以“第一世界模式”为榜样的社会发展进程,以“世界公民”为基准的“全球化运动”。(同上书,第49页)所谓“居于优势地位的生活方式”和“第一世界模式”不就是西方模式吗?这种模式的全球化,就是发展中国家被西方同化。

标签:;  ;  ;  ;  ;  ;  ;  ;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霸权地位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