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之中西方制度文化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制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的制度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最早起源于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它在西方社会的盛行有着深厚的制度文化基础。费孝通先生曾对中西养老模式作过一番比较,认为西方的养老遵循一种代际“接力模式”,其公式是(其中F代表世代,→代表抚育),西方国家普遍形成了一种“大团体——小家庭——大个人”的社会模式架构。
在这种社会模式下,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的家庭内部关系相对简单,个人意志代替了家庭决定,团体互助取代了家庭救济。因此,西方国家开办养老保险具备了十分独到的历史条件,教会及各类互助组织救助、私人保险、政府干预以及发展到近代由国家举办社会保险实施老年经济保障是西方社会一条必然的历史发展道路。
(2)中国养老保险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传统的养老遵循的是代际“反馈模式”,其公式是(其中代表赡养),即上一代抚育下一代,下一代反过来也要赡养上一代。因此,在中国,社会架构是以一种“小团体——大家庭——小个人”的模式搭建的,家庭生活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文化土壤却不能萌生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及养老保险雏形。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中,养老是家庭的责任,是子女的义务,盛传千年的俗语“养儿防老”这句话即为最好的佐证。
(3)中国养老保险的改革方向
综上所述,养老保险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仅从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层面入手,而不涉及其历史文化的制度内核,忽视其历史演进的轨迹,那么我们就不能够真正把握住它未来发展的历史脉络,因而极有可能在艰难的探索道路上迷失方向。
养老保险在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战术上,我们有必要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保险条例和实施办法,协调好社会养老保险同商业养老保险之间的关系;而以战略的眼光,我们则必须坚持历史的、文化的制度分析立场,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养老问题乃至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方向,从而尽量在改革的进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