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精养的水质管理_对虾论文

中国对虾精养的水质管理_对虾论文

对虾精养的水质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虾论文,水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水质管理是对虾精养的重要环节。90年代亚洲地区多数养虾场虾病成疫,与忽视监测及防治带病原菌的海水入池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虾池水质不良,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对虾自身的抗病能力。为此,专家建议“搞好水质管理,减少发病机率”,养殖者必须重视虾池的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要求养殖者逐日对池水进行定时的观察,并实行及时的调节和处置。虾池常用的测试器材有:水温计、盐度计、透明度板及pH·DO·COD测试箱,而藻相病原菌的分析则需取样送检,通过这些器材可以取得不同水层、不同时间水体的各种理化指标及其数据,以查明造成水质劣化的不利因素。在日常生产中,养殖户通常用观察水色来判断水质的变化,这种经验性的水色观察法也是水质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若以大水体观察与重点抽样检测相结合,则水质管理会更臻完善。下面谈谈水色与水质的关系,供参考:

以海水鱼虾池(包括咸淡参半者)来说,春褐夏绿,透明度在55~65之间是正常水色。若水色过淡(透明度大于75)或水色过浓(透明度小于50)则表明池水中浮游生物不足或过量。在养殖初期若水色过淡,底泥易生浒苔,水色太清淡对于喜摄食浮游生物的幼虾有天然食源不足之嫌,幼虾生长速度较慢。在养殖后期,水色一般偏浓、偏暗,表明池水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底泥污染物增多甚至发黑。出现这种情况时,若测试溶解氧,则会发现底层水的溶解氧几乎为零。底层水缺氧对于喜欢底栖生活的对虾是极不适宜的生活环境。水色太浓也容易引发藻相突变,甚至浮游植物突发性的死亡,而出现水色一清见底的情况。对于水色过浓的虾池,若不及时进行水交换或用增气机增氧,则极易发生对虾浮头的危机。而泛红、黑、白的水色或出现“水华”则表明池水已十分恶劣,池内病虫害已发生或很快就会造成全池性的爆发。

在常规水交换量的条件下,水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底质的状况。治理底质老化和水质劣化是养殖者十分重要的管理事项,其主要措施如下:

1.有条件在收获后排干池水的池子最好采用干法清塘,翻耕曝晒或铲除表层污泥,然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水。2.在放苗前做好养水。一方面可使虾苗入池后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另一方面可避免池底滋生浒苔。3.当幼虾长到5厘米左右后,应特别注意掌握投饵的数量和时间,做到适口、适量、适时,尽量降低残饵率。4.养殖中后期,施放适宜的水底质改良剂,使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值(EH)处于良性状态。5.科学配置增氧机,使底层水的溶解氧补偿值保持正常水平。这项措施对提高对虾的摄食率和消化率的效果更为显著。6.严格监测海区水质,严防赤潮生物和其他受化学物质(农药、石油、工厂废水等)污染的海水入池。疫病发生区特别是病害高峰期应特别注重纳水时的过滤、消毒。7.在排水口增设层板闸,以便排除暴雨时的水层。(这项措施对防止暴雨、酸雨引发虾病十分有益)。南方红树林区一些酸性底质的虾池用铺设地膜的方法养虾,改善水质的效果也很好。

标签:;  ;  ;  

中国对虾精养的水质管理_对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