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以贵阳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贵阳市论文,为例论文,积极探索论文,党建工作论文,农村基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十七大对全党提出的新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更好地把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的重要内容。2008年贵阳市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各项任务的落实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在固化已有的好机制、好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机制。根据“目标要素化,要素要量化”的原则,从贵阳市实际出发,在建立健全农村党建工作责任制、构建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机制等“五项机制”和构建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上下功夫,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克服农村党组织工作随意性,推进农村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1.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党建工作责任制。
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各区(县、市)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办法(试行)》,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分解,纳入市委、市政府考核目标,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一是建立完善农村党建工作领导机制。以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市、县、乡党委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市、县、乡三级党组织相继调整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组织部长亲自抓,分管副部长具体抓,是直接责任人;村支部书记则是具体责任人。并逐级明确和落实工作措施,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来保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二是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坚持“四个一工程”联系制度(即:每位市委领导、市政府领导负责帮扶一个贫困村,联系一户贫困户,联系一户困难企业,负责一个重点调研课题),各区(市、县)、市直有关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分管工作,相应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全市共建立县级以上党员干部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300余个。每年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不少于两次,区(市、县)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农村党建工作,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
三是建立驻村指导员制度。从乡(镇)选派党员干部担任驻村指导员,指导村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配合和协助村党组织抓好政策法规宣传、村级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注意向贫困村、工作基础薄弱村选派驻村指导员。从涉农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三农”服务团,为农村群众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服务。“三农”服务团每年至少到村开展一次活动。
四是推行党建工作述职制度。贵阳市南明区、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相继建立了基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召开了党员县级班子成员、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基层党务工作者代表、部分党代表,以及人民代表参会的党建工作述职大会,由所属乡镇及部门党(工)委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项述职,与会人员现场对述职者按“优、良、中、差”四个等次进行测评。修文县还组织所属基层党委书记就如何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项考试,并对考试成绩不佳者进行戒免谈话。
五是推行党建工作定期汇报及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各级党委坚持定期召开会议,专题听取农村党建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重要问题,督促完成党建各项工作任务。
2.积极探索构建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从2004年开始,贵阳市启动了每年从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千余名机关党员干部进驻全市千余村开展帮扶工作的“双千工程”,先后选派三批共3593名素质好、能力强、肯实干的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助农增收、协抓远程教育、助推新农村建设,对探索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的途径进行了有益实践。“双千”队员进村入户摸村情、了民意、讲政策、传技术、办实事、解难事,扎实开展工作,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贵阳市在深入总结过去工作基础上,启动了“千个支部结对,千名党员帮村”的建设生态文明村活动。全市1196个机关、企业、“两新”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与全市1166个村级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实现对村级党组织100%的结对覆盖。在结对帮扶的党组织中选派1278名党员干部作为“双千”队员驻村工作,与2600余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帮扶方式上,按需定帮,讲求实效。按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了“经济部门帮穷村,专业部门帮产业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的帮扶思路,实现帮扶优势最大化。对结对帮扶的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明确了帮扶“释疑解惑、提高技能、提供信息、子女就学、联系就医、解除急难”的“六帮”内容,制定了个性化帮扶方案;在帮扶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拓宽渠道,由定期慰问向日常走访延伸,由送实物向送服务延伸,由物质帮扶向智力帮扶延伸。2008年共协调引进人畜饮水项目359个,农田基础设施项目4182个,协助发展种植养殖项目16094个,开展农业实用技术4118期(次)295369人次。抗凝救灾及灾后重建期间,“双千”队员共走访群众102000余户,起草灾情调查报告1100余篇,帮助群众办实事6300余件,各结对党组织共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结对村8900余人次,慰问困难群众7900余户,帮助1370房屋受损户及200余户房屋倒塌户修建房屋2170间。
为确保帮扶工作的全面覆盖和帮扶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坚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双千工程”城乡结对布局原则上三年调整一次。对农村新出现的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由城市结对的党组织协调安排落实帮扶措施。
3.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贵阳市始终坚持把建立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作为一项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来抓,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生动局面。
一是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从市管党费2007年结余和2008年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中提取10%作为启动资金,各区(市、县)通过党费出一点、党建经费拨一点、党内捐一点的方式设立了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基金。至2008年10月底,全市已拨入283万元对4990名生活困难党员进行慰问帮扶。
二是建立村干部生活补贴正常增长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工作动力。下发了关于适当调整全市村干部生活补贴的通知,在2007年将在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最低标准从200元/月提高到420元/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全市村干部生活补贴正常增长机制,明确在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每三年增长100元;提高现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同时明确离任村干部年生活补贴标准今后每三年增长100元。
三是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定期开展评选表彰激励先进活动,2008年开展了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县、“五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示范点”创建、“十大治村能人”等评选活动,营造了学优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是探索优秀村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办法。贵阳市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正在积极做好开展选拔优秀村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试点工作。
4.积极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监督、管理、服务难度较大的实际,贵阳市始终坚持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动态管理、分类管理、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的原则,为保证流动党员经常受教育,正确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切实构建了“三三四五”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一是“三联三找”。即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党组织;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联系服务。
二是“三卡三簿”。“三卡”即实行流动党员联系卡、流动党员学习记录卡、党组织走访慰问卡;“三簿”即外出党员登记簿、外来党员登记簿和党员组织生活登记簿。通过“三卡三簿”制度,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库。
三是“四级站点”。在市、区(县)、街道(镇)、社区四级分别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点、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登记网络,积极探索为流动党员提供推荐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支部。
四是“五服务、五到位”。即对流动党员提供接转组织关系、指导协调就业、提供业务培训、维护合法权益、帮助解决突出困难五个方面的服务;做到根据需求提供业务培训、联系提供接转组织关系、每年走访党员家庭1—2次、每年走访党员本人了解党员思想和工作情况1—2次,建立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台账五个方面到位。
通过“三三四五”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对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做了有益尝试,确保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转移不转向”。
5.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机制。
贵阳市各级党委、政府为探索建立村民自治的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四个民主”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切实解决农村政治民主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题,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选举。一方面,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另一方面,把民主选举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行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使党员行使选举权的过程真正成为充分体现选举人意愿的过程。如白云区把“让组织满意,让群众满意、让党员满意”的“三满意”作为村支书的选任标准,通过实行“党员群众推荐,组织考评,党员选举”的“两推一考一选”换届选举办法产生了79名新一届村(居)党支部书记。息烽县出台了《关于在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中推行“公推直选”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测验制度,使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创新工作方式,加强民主决策。贵阳市制定了《贵阳市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清镇市、花溪区和息烽县开展了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南明区、乌当区全面推行了乡镇党代表任期制,积极探索党代表在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坚持做到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要干部任免广泛征求广大党员群众和党代表的意见。修文县制定两个三分之一的民主决策制度。明确规定凡是涉及村民集体财产转移、合同签订、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委员会全体成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全体委员参加的会议决定,凡参会人员不到三分之二,对所决定的事项同意人员不足到会人员的三分之二,所做的决定无效。
三是建立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贵阳市始终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完善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维护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普遍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主要有: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民议事规则、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为了提高民主管理质量,各地还不断创新了许多形式不同的民主管理监督制度。如清镇市推行每月第一个星期二为“村民议事日”和每个季度首月15日为“村民公开日”,由满足村民知情权向村民参与管理延伸,让村民知情,直接参与村务管理。制定了“民主决策制度、双联双评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检查督促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使村委会的工作有章可循,村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促进了村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是扩大民主监督,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贵阳市各级党组织不断探索基层民主监督的方法和载体,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如花溪区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领导、监督和服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细化了村级党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完善了村级党组织领导、监督和服务工作机制,提高了村“两委”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推行党务公开,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内容、形式和程序,提高村“两委”工作的透明度;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驻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建立民主评议干部、村民质询会等制度,把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置于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
6.积极探索构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针对农村群众对党员干部缺乏监督与沟通交流的实际情况,贵阳市始终把拓展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途径、丰富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作为重要举措来抓。
一是推行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在贵阳市农村、社区开展党员承诺制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实施意见》。根据“按需设岗、因人设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实行目标管理,引导农村党员在“双带”致富、服务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向党组织和群众公开承诺,农村党员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合适的岗位,纷纷投入到“科技示范岗”、“民主监督岗”、“民主理财岗”、“村务参谋岗”等岗位。2008年以来,全市参与承诺的农村党员有31584名,占全市农村党员的97%。全市农村党员兑现承诺事项25385件,农村无职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3865件,服务农民群众154000人次。
二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为主题,开展“‘双带’党员示范户”、“党员责任区”、“党员群众结对帮扶”等活动,每年组织党员为群众办1-2件好事、实事,注意关心农村贫困党员,采取党员互助、党组织扶助等多种方法,帮助贫困党员走出贫困。
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做好返乡农民工服务工作。针对近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情况,市委组织部及时下发了通知,要求基层党组织认真做好返乡农民工各项服务工作,明确了措施和责任。2008年底前,贵阳市开展返乡农民工非农技能培训四期,培训返乡农民工360人;开展创业培训、创业知识讲座五期,培训返乡农民工760人。贵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火车站、客车站设置返乡农民工接待服务站,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登记接待服务。
二、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走出一条靠制度建设来解决问题的新路子,使制度建设的功能和机制逐步增强。强调制度建设,有利于制止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目无法纪现象,进一步树立依靠制度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观念和作风,克服农村党建工作的随意性;有利于通过查漏补缺,寻找制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加以纠正和改进。贵阳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之所以取得好的效果,很重要一点,就是将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新途径作为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整套农村党建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均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群众,立足于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践证明,这完全符合当前贵阳市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符合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群众的状况,符合农村管理的要求。
启示之二:破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就现象谈现象,必须真抓实干,细化落实好各项工作责任制,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情况。集中一段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职能,在疏理、固化已有的好机制好办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对于有效克服就事论事,就现象谈现象的弊端显得非常必要。贵阳市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原则。除了出台宏观指导性的意见、实施方案外,还出台了具体任务分解表,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分解细化,逐条落实牵头单位、责任单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而在实践中产生了全方位的效果。
启示之三:始终把农村党建工作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贵阳市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不仅仅是将制度看成是一些规定性的内容和组合,更是将制度看成一个相关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着力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建立了一整套富有时代特色、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工作制度体系。尤其是将建立健全“五项机制”和构建一个工作体系等方面的工作,统筹兼顾,全面抓好。从而有效地把农村党建工作的各种力量,包括村民群众、党员、村干部、上级组织,以及上级组织与农村基层组织,城市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党员与党组织,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的关系进行通盘考虑,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工作程序,形成了包括约束、激励、导向在内的工作机制,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
启示之四:解决了制度过于原则化的问题,重视细节,增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完整的制度和机制,往往是由一个个可操作的细节组合而成的,没有这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就是僵死的教条,必然缺乏生命力,就会流于形式,不能保证其贯彻落实。为此,贵阳市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着力解决有关制度贯彻执行的程序性规定,用制度所具有的约束、强制、保护等刚性特点去完善和健全农村党建运行机制,从而使制度执行起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将制度的内容落到实处。
标签:流动党员论文; 党建论文; 农村论文; 党员责任区论文; 党建工作计划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 党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