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关注和培育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充分关注和培育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充分重视和培育市场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重视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纳要提出,今后15年,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市场经济理论和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没有充分发育了的市场,要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是不可能的。正确处理好培育市场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加快市场培育和建设步伐,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前提条件。

一、充分认识培育和发展市场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粗放式的,主要是靠铺摊子,增加投入,消耗大量资源来实现的;一种的集约式是,其核心的内容是整个经济增长包括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都要以市场为前提条件,市场是制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整个经济运行,是以市场为中心而展开的。所谓经济运行主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交换行为就是商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这种质的规定性注定了流通过程会对生产过程及整个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价值实现不了,货币资金回不来,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在买方市场情况下销售出现困难,市场制约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市场和交换行为在经济运行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商业还是经济发展重要的驱动力。流通已不再局限于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是更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先导性。市场导向生产,已成为经济集约化发展的前提。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是以市场机制为载体的一系列交换行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是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是依靠市场机制来激发经济活力,引导资源流动,提高经济效率,使资金或资源流向经济效益更高的部门或单位,从而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要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客观上需要高效率的市场流通体系和宽松的市场运行环境。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来分析,市场建设关系生产、建设、流通国民经济各环节的良性循环。从流通领域看,流通自身的运行也有是否畅通、速度快慢和时间长短不同的问题。如果流通过程运行通畅,流通速度快,同量资本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利润。市场流通自身的运行效率的提高,也是推动经济集约化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转变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重视和加快流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流通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积极培育新型流通组织形式,加速商品流通速度,减少资金占用,提高流通效率。这是促进市场实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预示着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要出现较大的调整,这会带来各方面经济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因此需要从宏观上加强对市场的调控,着力抓好市场供求总量的平衡,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协调和衔接好产销关系,切实安排好市场供应和职工生活,为顺利推进这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转变创造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如果没有宽松的市场运行环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

总之,要看到当前我国国内市场已经由短缺型的卖方市场向初步的买方市场转变,经济总量矛盾正在转为经济结构矛盾;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在转向质量、品种、科技和服务的竞争,大量外商的资本和产品纷纷打入、占领国内市场。只有重视市场,加快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推进生产和流通、内贸和外贸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组织好经济运行,才能真正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来,尽快走上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轨道。这不仅仅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许多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更是我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

二、我国市场培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经过10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我国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的现状如何看,按照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今后加快市场建设,应抓住哪些关键环节,是当前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79-1984年。这一阶段,随着农村改革、计划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放开了小商品和部分农产品价格,农副产品和小商品市场首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生产资料这时尚未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二是1984-1992年。这一阶段以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市场培育和发展得到了全面展开。特别是以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和增强企业活力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市场主体的发育得到加强。国家改革主要集中在价格管理体制,逐步缩小了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了指导性计划的范围。因此这一阶段市场培育和发展明显加快,大部分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已经放开,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比较快,发育程度明显提高。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市场初步建立起来。三是1992年开始的深化改革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善商品市场,建立现代化和规范化的市场组织,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快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试点和完善期货市场,加强和改善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

市场建设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1)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正常的市场进入秩序开始建立,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开放式、竞争性的流通格局。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国内企业8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2000万户,私营企业45万户,三资企业20.7万户。市场流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商业占41%,集体商业占27%,合营、个体和私营商业占30%。(2)商品交易活动市场化比重不断加大,市场机制作用显著增强。目前,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95%下降到5%。严重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发生明显变化。国家管理商品的范围和品种大幅度减少,国家管理价格的比重由1979年的95%下降到目前的5.9%。进入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零售商品市场调节比重达93.8%,农副产品市场调节比重达87.5%,生产资料市场调节比重81.1%。相当多的行业和企业合同履约率已超过60%,广告等市场行为逐年增强,全国广告经营额已达200亿元。(3)市场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商品的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国已有大型商品批发市场2500多个,各类专业市场1.2万多个,集贸市场8万多个,生产资料市场3000多个,拍卖市场300多个。要素市场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育。目前全国已有证券交易市场700多个,人才劳务市场9000多个。这些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场流通规模有了较大扩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1979-199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400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79年36.9%提高到1993年的40%以上。(4)国内外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内市场更加开放,1995年进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8%,有近五分之一的国内商品供求需要通过国际交换来完成。国内外产品价格已经基本接近。两个市场的日益衔接,促使更多的国内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组织生产和经营,也为国内市场发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5)市场法制建设取得进展。改革以来,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的市场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实践证明,加快市场培育,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真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振兴国民经济的必由之路。

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各方面改革不配套、不完善,使得我国市场培育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我认为,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1)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一些地方在市场建设上,盲目追求大而全,高估本地市场的辐射能力,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和“有场无市”。市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不配套,市场软件建设严重落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也不配套,影响了市场功能的发挥。(2)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仍然比较低。在当前我国市场主体的构成中,乡镇企业、城乡个体户成为其中最活跃的部分,但它们大多素质低、规模小,在市场活动中往往受短期行为的支配。而原有计划体制下国有、集体生产流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大多转制滞后,尚未能发育成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造成国内市场发育比较缓慢。(3)市场组织发育不平衡,要素市场发育滞后。10多年来国内工业消费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发育,相对是比较快的,但金融、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则比较滞后,从而影响到整个市场体系运行的效率和市场功能的发挥。(4)市场流通秩序比较混乱。一方面是流通中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商品价格方面,主要是随意涨价,搭车涨价,联合欺行霸市,垄断价格,非法牟取暴利。商品质量方面,假冒伪劣、掺杂使假商品依然充斥市场。另一方面是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比较突出。特别是铁路、邮电、文化、煤气等行业垄断渠道和价格,乱收费,强迫消费者接受其指定产品。一些地方出于保护本地区利益,乱设关卡,用一些不正当行政手段干预正常商品购销活动和市场交易行为,干扰商品合理流动。(5)农村市场流通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非常突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不足,农民“买难、卖难、运难、储难”现象相当普遍,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不仅增加了消费者负担,农民也没有得到多大好处。(6)市场立法还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相比,我国市场法制建设无论是立法方面,还是执法方面都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易仍缺乏公开、公平、公证的准则规范。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法规,如《独资企业法》、《反垄断法》、《期货交易法》等尚未出台。同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不科学、不配套,仍然带有计划体制色彩,形成部门立法,一些部门、行业的利益通过法规形式得到保护。市场执法的力度比较弱。

三、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市场培育和建设步伐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之中,国际经济格局也正在发生许多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在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时,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背景和总体格局变化,使市场建设能够适应当前新的形势,得到更好更快发展。这一格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跨世纪战略目标,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历史性转变下的市场规模、结构和组织形式,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合理化,逐步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第二,我国人民生活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到2000年,绝大部分地区人民生活将进入小康,部分发达地区将进入更富裕的程度,居民消费将日益强调质量、突出个性,消费层次也将越来越明显,市场建设要适应这一趋势。第三,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特征将越来越显著,我国国内经济和市场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也将不断加强,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的开放式统一大市场是一个必然趋势。第四,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向深层次推进,未来5年及15年,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将更加重要。

从我国市场体系建设的状况、问题和面临的宏观形势看,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市场培育和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紧紧抓住以下关键环节:

1.从战略高度,真正把流通作为一个重要的先导产业抓紧抓好。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表明,经济发达国家都从流通开始推进并加速完成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这不仅是因为流通产业投资少、就业容量大,利润水平也比较高,同时也是因为流通产业是一个重要的先导产业,对经济迅速成长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国外一般把商品向最终消费者运送的全部流通费用要占商品总价值的50%以上。流通利润高于生产利润,深刻地反映了流通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于现代经济而言,我国流通产业化进程,可以说刚刚起步,从总体上看,仍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国家要从宏观战略、产业政策以及财政货币支持手段等方面重视和支持流通产业的发展,加快流通产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地区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推进流通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流通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流通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2.继续推进现代市场和流通组织形式的发展。(1)继续完善现有的全国性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通过加强管理,健全功能,引进现代批发机制,使之成为辐射面广、吸引力强的骨干市场,带动地方同类市场共同发展。选择一批大中城市,集中力量组建若干个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建设。生产资料流通除一部分通过有形市场进行交易外,主要是通过无形市场进行交易。与国有企业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要素市场的培育,包括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市场。要利用各种先进技术设施,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衔接、覆盖全国具有多向反馈功能的市场信息网络,迎接流通产业的革命。(2)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商社和大规模的流通集团、工留集团、技工贸集团,积极推进流通组织制度的创新。特别要重视在国内培育一批综合商社式的“集团军”、“航空母舰”,以为贸易为先导,集贸易、产业、金融、信息和服务为一体,开展多元化、规模化、系列化的跨国经营,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要从宏观上研究制定鼓励和扶持综合商社的相应政策,加大流通组织结构调整的力度,走规模经营的路子。(3)加快发展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包括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卖商店、方便商店、廉价商店等店铺式销售方式,以及自动售货、邮购、直销等非店铺销售方式。进一步鼓励大型零售店、超级市场、专卖商店和方便商店等流通业态,走连锁经营的路子,推动流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积极推进代理制试点,促进新型工商关系的培育,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销售网络,带动工业培育品牌,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同时,农村市场的培育要重点抓好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的培育,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今后农业的发展也必须面向市场,要引导农民熟悉市场、进入市场,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的流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

3.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衔接,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的国际化,正在促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分工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际贸易总量迅速增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国际经济新格局下,我国的市场培育和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要和国际市场运行规则相互衔接、相互统一。今后还要继续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资源、价格、信息、市场营销以及运行规范等方面的连接和融合,真正做到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国内生产和建设服务。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推进和积极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国内企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因此要在加快各方面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迎接严峻挑战的同时,注意处理好市场开放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关系。我认为,当前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合理和适当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要注意从政策上引导开放合资的形式、结构,冷静分析开放合资对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状况、因素,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利益出发,趋利避害,促进市场的健康发育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要从战略高度加大对民族品牌作用和意义的宣传,提高对品牌、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认识,重视对民族品牌的开发、创新,抓紧扶持和发展一批不仅在国内市场有知名度,在国际市场上也要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市场建设既要与国际市场接轨,也要服务于发展民族经济的大局。

4.抓紧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调控体系。当前,一方面应在总结10多年来市场调控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项市场宏观调控制度,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特别是建立健全市场运行监测制度、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和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率的进出口调控体制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市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有关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把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行为和企业行为区分开来,使政府行为、政府干预规范化。同时要健全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各项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各项法规、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规、有关产品质量、规格和标示的法规、有关商业结构和关系调整的法规。加大市场执法力度。从市场运行出现的许多问题看,当前应把执法置于比立法更重要的位置上去。此外,要研究对垄断行业进入市场,建立严格完善的监督机制。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当前新的各种形式的市场封锁现象,发展大市场、大流通,促进市场的健康发育。

标签:;  ;  ;  ;  ;  ;  ;  

充分关注和培育市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