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分布方法的比较与结合_市场经济论文

两种分布方法的比较与结合_市场经济论文

两种分配方式的比较与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分配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6.3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在我国人们一直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视作两种相互对立、水火不相容的分配方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和纯粹的按劳分配,竭力贬低、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80年代初期勃然兴起的市场化改革,打破了这种相互对立的僵局,不仅使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而且也使收入分配方式多样化起来。在全社会,在企业,乃至在人们的收入结构中,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同时并存,且呈互为补充,相互结合的趋势。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对这一趋势作了肯定。然而,在我国现阶段,这两种原本对立的分配方式,为什么能够互为补充、相互结合、共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相互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在哪里?本文拟从两种分配方式的比较分析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

1.不同的理论内涵。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比,具有迥然不同的内涵和特征。第一,二者的基本要求不同。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双向的,即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工作,而社会则在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扣除之后,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要求则是单向的,即只体现要素所有者按其投入社会生产过程的要素数量获取相应收入的要求,而未体现社会对要素所有者必须将其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要求,只是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其投入的积极性。前者明确了劳动者与社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应履行的责任,后者则只明确要素使用者对要素所有者的义务和应履行的责任。

第二,二者的所有制基础不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公有制经济中,每个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并为之提供了制度基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或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在私有制或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条件下,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必然要求以自己对社会生产过程的投入从社会总产品中取得一部分收益。由此,社会对所需生产要素的征用或投入,就不能是无偿的,而必须以适当形式,对要素所有者支付一定报酬,即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私有制或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构成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分配方式的制度根源和原因。

第三,二者的分配依据不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每个劳动者对生产资料都享有平等的所有权。但由于每个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平等所有权是以劳动者联合体公共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因而,每个劳动者既不能分割公有的财产,也不能凭借平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从社会分得个人消费品。这样,除了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就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成为分配的依据。又由于我国的经济还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公有制企业还是一个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虽然失去了私人的性质,但还不具有完全的直接社会性质,因而,社会在评价不同企业、不同企业的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实行按劳分配时,就不能以企业或劳动者直接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依据,而必须通过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将劳动者的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由此,能够作为按劳分配依据的,就只能是通过商品交换,转化了的被社会承认的社会劳动。上面说过,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根源和所有制基础是私有制或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但现实经济生活中,私有制或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是以其法律形式即私有产权或多种产权并存而出现的。在私有产权或同时并存的多种产权关系中,所有权和收益权是实质性的和核心的内容。其中,所有权是收益权的前提和基础,收益权是所有权的目的和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既然生产要素所有者具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以及与此相应的收益权,那么他就必然要求以其对社会生产过程的要素投入量获取相应收入。于是,生产要素产权便构成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法律依据。

第四,二者的分配尺度不同。在按劳分配中,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因而,劳动时间就成了按劳分配中“劳”的计量尺度。但由于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的吸纳程度和应用水平不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不同,企业和劳动者生产商品和提供一定劳务所需个别劳动时间不同,因此,在计量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时,就不能以个别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必须以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不同,它是以生产要素投入量为依据进行收入分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是通过市场而进行的,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计量尺度只能是其投入要素的市场价格,多投多得,少投少得,不投不得。

第五,二者分配的对象不同。在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分配中,直接由生产者及其家属用于个人消费的产品的分配叫做必要产品分配,而用来满足一般社会需要的产品的分配叫做剩余产品分配。不管必要产品分配,还是剩余产品分配,都是由一定社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必要产品的分配是按劳分配。但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经济还带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特点,因而,在对必要产品进行按劳分配时,劳动者的收入就仍然保留着工资这一具体的收入形式。而又由于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仍然是满足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属消费需要的,并且又保留着工资这一收入形式,因而,我们可以把按劳分配的分配对象归结为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即V+M中相当于V部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了剩余产品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而由于按劳分配的对象是国民收入即V+M中相当于V 的部分,因而,我们又可以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归结为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即V+M中相当于M的部分。

第六,二者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以及所显示的参与分配的当事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进行的,体现了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与其报酬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劳动者之间平等互助、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因而,强化的是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显示了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不同所有制的并存为前提的,体现的是要素所有者与使用者分配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的关系,强化的是要素所有者(含使用者)的经济利益,体现的则是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由上述对比分析可知,按劳分配是劳动者主导型分配的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含使用者)主导型的分配方式。以下对效率和公平等问题的分析,均由此而起。

二、效率的差异性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效率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率。就资源配置来说,同量资源由于配置得当而获较大产出,则意味着效率提高,反之相反。就投入产出关系看,同量投入获较大产出,或同量产出所需投入较小,或以最小投入获最大产出,都意味着效率提高;反之,则相反。

在我国市场经济中,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效率的源泉。

按劳分配可以从许多方面孕育效率。第一,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产生效率。上面说过,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是双向的。从第一个要求看,由于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尽自己的能力而工作,这就在全社会范围内消除了劳动力的人为闲置,从外延方面增加了劳动投入和产出,提高了效率。从第二个要求看,由于个人消费品分配是按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而劳动者能够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又是与其劳动熟练程度、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的,这样,就调动了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勤奋劳动的积极性,从而在内涵等方面提高了效率。第二,市场化的两级按劳分配促进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要求按劳分配实行两级分配体制,即市场对企业分配和企业对职工分配。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分配过程,就是企业在市场上出售产品或提供劳动获得经营收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根据企业在市场上实现的经营成果对企业进行收入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通过对提供同类产品或劳务的各个企业个别劳动消耗的比较,将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然后利用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的差额所导致的企业经营收益的差别,刺激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降低个别劳动消耗,提高效率;同时,市场还通过对提供不同产品或劳务的各个企业各自生产和提供的个别使用价值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的比较,将价格还原为价值,然后利用价格与价值的差额所导致的企业经营收益的差别,迫使企业按市场需求规模及其结构生产,减少资源浪费。这样,通过市场对企业的分配,就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实现效率。企业对职工的分配过程,就是企业把从市场上获得的经营收益在作为各项扣除之后,按照职工向企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对他们支付劳动报酬的过程,由于职工的劳动报酬与他们向企业提供的劳动数量有关,这就促使他们充分利用工时,多劳动,多产出;由于职工劳动报酬与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利用效率有关,这就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千方百计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由于职工劳动报酬与他们生产的有用劳动成果有关,这就促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使所生产的同量使用价值实现为最大社会有用效果。可见,企业对职工的分配,也能从各个方面实现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效率。第三,市场化的劳动计量尺度提高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企业进行按劳分配的“劳”的计量尺度,不是企业个别劳动时间,而是通过市场竞争而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企业个别劳动时间的不同对比关系对企业盛衰兴亡有决定意义,因此,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尺度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对企业进行收入分配,就会给企业形成一种压力和动力,鞭策企业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经营管理,降低企业个别劳动时间,从各方面提高效率。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企业对职工按劳分配中“劳”的计量尺度,也能收到同样效果。企业为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符合,以货币价值指标为工具,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化为生产成本,经过进一步分解,转化为各种劳动定额;或者通过对本企业生产经营主客观条件的科学分析,参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制定出更为先进的劳动定额,然后下达到各车间、班组以至职工个人,作为各车间、班组和职工劳动贡献的考核和评价指标,并使之与职工收入挂起钩来,这就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第四,市场化的工资形成机制推进效率。市场化的工资形成机制,是在劳动力市场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力量,通过劳动力供求变动所引起的竞争,调节劳动收入与劳动投入关系的机制。它以工资为杠杆,推动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和各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把劳动力配置到社会生产最需要的环节中去,从而不仅在企业而且在整个社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它还在实现上形成一种趋势,缩小同类劳动者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悬殊的收入差距,拉开同一行业、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劳动者之间过小的收入差距,从而在全社会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贯彻按劳分配的客观要求,调动积极性,推进劳动者的劳动效率。

在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产生的效率也是多方面。(1 )人类社会自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满足需要的手段即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因而这一矛盾十分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但由于社会资源的多种用途和生产方法的多样性,生产一种产品在使用何种资源和采用何种生产方法上,便存在多种替代关系和选择。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社会资源即生产要素和生产方法的选择往往是不自觉的,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能把这种选择行为与生产者物质利益联系起来,使之权衡利弊得失,避免要素选择和生产方法选择的任意性,实现资源经济配置,产生资源选择效率。(2)资源是稀缺的, 而且许多资源又是不能再生产的。要以稀缺的资源满足人们无限的需要,除了对资源经济配置之外,还必须在社会生产中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资源节约的紧迫性认识并不那么深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往往是大手大脚,无所顾惜。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使用付费,对生产者的资源消费行为进行干预和引导,便能遏制这种浪费现象的发生,产生资源节约效率。(3)在我国社会再生产中, 由于各企业各部门循环和周转的差别、再生产周期的变化、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会使一些企业和部门的部分设备和资金闲置起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信息渠道不畅等原因,也会使科研部门的一些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生产资源的闲置,无疑是对效率的扣除,或者说是一种损失。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即能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把这些闲置资源调动起来,投入社会生产过程,产生资源引出效率。(4 )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初期,由于居民市场观念滞后,投资意识不强,再加上如凯恩斯所说的流动偏好心理规律作用,广大居民宁可在手头保存一定数额现金,在需要购买时,随时拿来可用,或存入银行,进行延期消费准备,也不愿进行投资,结果造成资金闲置。同时,由于开放经济条件下各种交往增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消费示范作用增强,也会形成消费攀比,促进消费早熟。这两种情况,都会遏制投资,造成投资资金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同样可以产生一种激励机制,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和储蓄观念,增强投资意识,把上述闲置资金调动出来,由消费基金转化为投资基金,产生资源转化效率。(5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是绝对的。这种不平衡,不仅会导致地区经济差距拉大,而且还会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能够协调不同地区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发展地区间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促进资源合理流动,推动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产生资源布局效率。

如果把上述两种分配方式所产生的效率加以比较,就会发现,由于二者参与分配的主体不同以及各个主体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产生的效率有较大差异。(1)从效率的源泉看, 按劳分配效率的源泉主要来自劳动者,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的源泉主要来自要素所有者。(2)从效率的内涵看, 按劳分配效率主要体现为活劳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主要体现为物化劳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3)从结构调整看, 按劳分配在微观范围的产出结构优化、质量升级上有较大优势,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优势则在宏观范围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优化上。(4)从运行结果看, 由于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之外,不能向社会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因而,按劳分配只引起由劳动差别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别,不会导致收入分配两级分化。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由于其前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或所有制的多元化,在生产要素的占有上是不平等的,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引起收入分配高低悬殊和两极分化。前者能进一步增进效率,后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不安定因素,损害效率。

三、公平的相对性

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公平或平等权利是多方面的。第一,按劳分配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结成联合体,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共同占有、支配、使用公有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他们共同所有,实现了占有关系的平等。第二,在按劳分配中,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给别人,劳动成了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应尽的义务;同时,社会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为社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劳动的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了劳动的平等。第三,在按劳分配中,劳动成了计量劳动者分得个人消费品多少的唯一尺度,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劳”的计量尺度是在市场上实现了的社会必要劳动,但仍未改变分配尺度“劳”的本质,这就实现了收入分配计量标准的平等。第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劳动者个人天赋不同,在他们中间,还存在劳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差别,再加上劳动者在家庭赡养人口的不同,按社会必要劳动分配,必然会出现收入量的差别,这种量的差别,从实质上讲,也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与以往剥削阶级社会以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垄断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分配制度相比,不知要平等多少倍!况且,这种不平等,也会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福利和各种社会保障而得到弥补。可见,按劳分配也实现了收入分配结果的平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私有制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为前提的,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体现的公平则表现:第一,要素投入和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平等。在原有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要素投入规模在全社会占统治地位,非公有经济对社会生产的投入微乎其微;公有制经济对社会生产的投入覆盖社会各个领域,而非公有经济对社会生产的投入被挤到狭小的角落里;要素投入的机会显然是不平等的。从收入分配看,庞大的公有资源都是无偿提供的,而微小的非公有制经济投入则能获得不同程度的经济补偿和收入,显然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也是不平等的。而实行按要素分配,打破了公有经济要素投入的一统天下,除国家特别实行垄断经营的一些领域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均可凭自己的实力进行投入,这就体现了要素投入上的机会平等。同时,实行按要素分配,也破除了公有资源大家用而无需提供经济补偿和另取收入的传统观念,使公有资源与非公有资源共同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实现了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平等。第二,M分配的权力平等。 机会实际上是一种权力。既然按要素分配赋予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也就赋予了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力,而由于在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V+M中,V部分是按劳分配的对象,M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因则,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力,实质上就是参与M 分配的权力。而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参与M分配的机会是平等的,因而, 各种生产要素参与M分配的权力也是平等的。由此, 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各生产要素M分配的权力平等。第三,M分配的结果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可生产价格。M 分配以竞争为机制,以生产价格为杠杆,以获取平均利润为结果。在不同部门之间,只要要素投入量相等,就能获得等量利润。这就体现了M 分配结果的平等。

同样,如果把两种分配方式体现的公平加以比较,也会发现,它们所实现的公平是具有差别的。首先,由于按劳分配中贯穿着“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排除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可能性,因而,只体现劳动者的平等,而不体现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平等。相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从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相应收入的经济行为,分配的对象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等量投入获等量报酬,排除了劳动者以劳动M分配的可能性, (劳动者凭劳动力产权参与收入分配属按要素分配),因而,这种分配方式对要素所有者来说是平等的,而对创造剩余产品价值的劳动者来说,则是不平等的。两种分配方式在平等上的差异性,说明二者在平等问题上具有相对性。

四、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以上我们对两种分配方式在效率上的差异性和公平上的相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发现,二者在效率上的差异性和公平上的相对性,正是它们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局限性。从按劳分配来看,由于按劳分配是劳动者主导型的分配方式,体现了劳动者物质利益,实现了劳动者的公平,因而它虽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却很少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资源投入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按劳分配是以资源充分供给为前提的,并且,劳动者所得收入量是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的。因而,它虽能促使劳动者注重提高劳动效率,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节约效率,以致在追求劳动成果量的扩张方面,不计资源消耗,造成资源浪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按劳分配的“劳”的计量尺度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也含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源的消耗指标,但从近百年按劳分配的实践来看,它在促进资源充分利用、实现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从按生产要素分配看,由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要素所有者主导型的分配方式,体现了要素所有者的物质利益,实现的是要素所有者在M 分配上的公平。因而,它只能调动要素所有者资源投入的积极性,而无法调动劳动者劳动投入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尺度是要素投入量,其收入量又是与要素投入量成比例的,因而,它只能通过分配机制提高资源投入量,其收入量又是与要素投入量成比例的,因而,它只能通过分配机制提高资源投入效率和资源转化效率,通过要素使用者的理性行为,产生资源选择效率和资源节约效率。但是,在追求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效率时,却往往以活动浪费为代价,来换得经济的增长。

如果把两种分配方式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局限性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各自具有的局限性正是对方的长处和优势。这就向我们昭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两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具雏形。以公有制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制度保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各种经济联合体和以混合所有制为特征的企业集团的发展、投资主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为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科学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为两种分配方式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调节机制和宏观环境。我国农业合作化初期在初级农业社中实行的按劳分配与土地分红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在改革实践中的先行,不仅具有客观必要性,而且也具备了现实可能性。我们必须立足现实,顺乎潮流,加强研究,勇于探索,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新体制,实现两种分配方式的有机结合。

收稿日期:1999-09-30

标签:;  ;  ;  ;  ;  ;  ;  ;  ;  ;  ;  

两种分布方法的比较与结合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