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测_养老保险基金论文

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新型农村论文,因素论文,土地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深,劳动力“乡—城”单向大规模流动,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数量、比重均高于城镇,2011年农村老年人口数量是城镇的1.69倍,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课题组,2011),传统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而农村土地改革与流转制度的推行,促使土地流转行为增多,土地流转面积增加。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①,土地流转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加速了传统土地养老功能的进一步削弱。面对农村养老人群与需求激增、家庭与土地保障功能同步弱化、养老基金支出刚性增长、新农保缴费能力不足等多重困境,开展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测研究,对于满足农村养老需求、缓解农村养老压力、推进新农保试点扩面、规避基金失衡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国外土地流转研究多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国内将土地流转定义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要包括转包、互换、转让、租赁、反租倒包、入股和拍卖等形式(徐雅妮和王龙海,2009)。关于土地流转与农村养老保险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国外多关注国民养老保险体系(Lassila和Valionen,2008;Johnson和Williamson,2006;Park和Estrada,2012)。国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研究较为丰富,新农保基金预测研究仍有待继续深入。土地流转因素对农业生产率、耕种收益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为农民加强参保意愿、提高缴费档次奠定了经济基础,并进一步通过参保率、缴费率的变化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及其平衡。通过实地调查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儿子数量、自身健康状况、子女养老能力、村庄地理位置或社区区位特征、家庭人均土地面积、未来预期等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内在需求及其参保决策影响显著(王媛,2009;石绍宾等,2009)。张娟等(2010)基于四川城区调查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人均纯收入、耕地利用情况以及新农保了解程度对农民参保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王芹萼(2009)指出,土地属于农民养老保障固定资产,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对于社会养老决策的影响与固定资产类似,土地的增加使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依赖性相对减少,呈现负向影响关系。

土地流转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惠民政策,具有典型的政策外部性关联。而已有研究相对独立,较多关注制度模式、运行特点、存在问题、改进对策及基金测算,较少将两者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其内在关系及作用机理,定量与实证研究不足,研究结论难以有效促进两类制度的协同发展。本文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遵循“探索性→预测性→对策性”研究思路,选取陕西省西安市新农保试点区县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设计、实地调查,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因素对新农保参保率、缴费率的影响作用,对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测进行精算建模和政策仿真,测算模拟关键制度要素单一和组合调整前后新农保基金收支、差额的变化状况与未来发展趋势,基于土地流转的独特视角提出应对老龄化高峰期农村养老金缺口的对策建议,为制度完善、政策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国务院指导意见》)、土地流转与新农保现行制度、政策规定及已有文献资料为基础,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收集官方公布、内部业务和实地调查数据,选取农村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设计包含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土地流转与新农保政策认知、意愿、需求与行为等核心内容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为土地流转因素、新农保参保率和缴费率影响因素的甄选,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农保基金预测提供实证数据支持。

陕西省是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省份之一,省会西安市所辖长安区、户县、阎良区和高陵县是国家级、省级第一批、第二批试点区县,制度覆盖范围广、运行时间长、管理模式较为规范,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研究可行性。本文以西安市新农保试点区县为调查区域,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开展“一对一”的入户访谈式调查,以保证问卷质量与信息有效性,4个试点区县各发放问卷100份,发放问卷共计400份,回收396份,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98.00%,其中长安区98份(25.0%)、阎良区99份(25.3%)、高陵县97份(24.7%)、户县98份(25.0%)。采用SPSS 20.0软件对调研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样本数据基本特征如下页表1所示。

二、精算建模

1.模型原理

(1)土地流转因素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基金的影响。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王媛,2009;张娟等,2010;石绍宾等,2009;王芹萼,2009)及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本文分别选取个体(性别、教育程度、家庭儿子数和村经济状况)、土地流转(人均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意愿)和新农保(政策了解度和参保意愿)3类因素及相关变量,研究其对新农保参保率和缴费率的影响作用与机理,并进一步分析其对新农保基金收支、差额的影响过程和程度。

(2)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基金预测模型原理。引入土地流转因素之后,新农保基金收支状况由于参保率和缴费率的变化而间接受到影响。根据《国务院指导意见》,本文基于前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精算、筹资规模测算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数学模型,借鉴养老保险基金整体法原理(张思锋等,2006),综合考虑个体、新农保和土地流转3类因素的影响作用,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土地因素引入后新农保参保率、缴费率的变化情况,对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和差额进行精算建模,模拟并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精算建模原理如下页图1所示。

2.假设前提

本文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行制度和政策为基础,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参保的客观情况,构建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测精算模型,仿真其收支平衡状况及未来趋势,提出假设前提如下:

假设1:目标期间内,土地流转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对稳定,运行模式保持不变;

假设2:目标期间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来源以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为主,暂不考虑集体补助、社会赠予等其他情况;

假设3:各年龄段参保农民具有相同的参保概率;

假设4:农村居民具有相同的平均预期寿命和生存极限年龄;

假设5:政府财政补贴金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同步调整,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3.模型推导

(1)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与缴费率变化。首先,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变化。根据精算模型构建原理,本文以新农保参保率为因变量,选取性别、教育程度、所在村经济状况、人均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意愿和新农保了解度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西安市新农保试点区县实地调查数据(n=392)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Logistic回归关系,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模型为:

其次,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变化。根据精算模型构建原理,本文以新农保缴费率为因变量,选取家庭儿子数、所在村经济状况、土地流转意愿和新农保参保意愿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于西安市新农保试点区县实地调查数据(n=392)分析结果见表3。

由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模型为:

(2)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预测模型。根据新农保现行制度、政策规定,个人账户积累额由个人缴费收入和财政补贴共同组成,当年新农保基金收入由当年“不同年龄段农民人数、平均参保率、新农保缴费基数、农民个人缴费率与财政补贴率之和”四部分的乘积构成,其预测模型为:

将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农保参保率、缴费率模型,即将式(2)和式(3)代入,则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预测模型为:

(3)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预测模型。

第一,基础养老金支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支出为某一地区预测目标期间各年度60岁以上农村参保老年人数与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的乘积,其预测模型为:

第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新农保现行制度、政策规定,如农村老年人在平均余命内死亡,其个人账户剩余养老金积累额一次性返还给子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由个人账户养老金正常性支出和养老金返还性支出构成。

一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正常性支出。参保农民在青壮年时期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费且缴满规定年限后,在其达到养老金领取年龄(60岁)时,可按月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返还额,直至死亡。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额可通过计算缴费年限内各年度个人账户养老金收入在缴费年限期末的终值之和得出,则对于第t年停止缴费的参保农民,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额为:

式(7)中,为第t年新农保个人账户缴费基数;z为缴费年限内的第z年;r为基金投资收益率;n为目标期间。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正常性支出月发放标准F为:

式(8)中,E为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引入土地流转因素后,第t年参保农民新农保基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正常性支出为符合领取标准的全体参保老年人数与发放标准的乘积,即:

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返还性支出。新农保基金个人账户返还性支出为目标期间符合领取条件的死亡老年人数与其未领取的个人账户积累额的乘积,其中参保农民未领取的个人账户积累额为:

(4)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差额预测模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可由基金收入与支出比较得出,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差额预测模型为:

三、政策仿真

1.变量赋值

(1)性别与教育程度。由西安市试点区县调查结果可知,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48.7%、52.3%,结构基本均衡;受教育程度集中于初中,人均教育年限为7~9年,符合全国平均水平(8.5年)。根据变量定义及李克特量表,本文将性别赋值为1.5,教育程度赋值为1。

(2)家庭儿子数与所在村经济状况。实际调查显示,家庭儿子数量为0~4个不等,均值为1.24个;调查中236名农民认为本村经济状况一般,比例为60.2%。根据样本分布状态,本文将家庭儿子数赋值为1,村经济状况赋值为3。

(3)人均土地面积和土地流转意愿。西安市新农保试点区县中,长安区、阎良区经济发展较好,土地流转较多,人均土地面积较少,而高陵县、户县经济相对落后,土地流转较少,人均土地面积稍多。实地调查中人均土地面积1~2亩的样本居多(238人,60.7%),本文将人均土地面积赋值为2;调查中208人(53.1%)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土地流转,94人(24.0%)土地流转意愿一般,本文将农民土地流转意愿设为不愿意,赋值为2。

(4)新农保了解度和参保意愿。由调查数据可知,对于新农保政策,48人(12.2%)、78人(19.9%)、241人(61.5%)分别表示不了解、一般和了解,介于一般和了解之间,结合相关访谈信息,本文将新农保政策了解度设为了解,赋值为4;对于新农保参保意愿,表示愿意和非常愿意的分别为298人和46人,两者比例为87.7%,本文将新农保参保意愿设为愿意,赋值为4。

2.参数设定

(1)目标期间。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于2012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农保将成为全国性政策。据人口学预测,2040年左右我国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新农保制度与国家财政将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将基金预测目标期间设为2012~2042年(n=31)。

(2)农村人口数量预测。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2011年西安市农村人口数量为基础,应用多要素推断法模型(丁仁船和张薇,2005),对2012~2042年西安市农村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进行预测,为后续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测提供人口指标数据②。

(3)参保年龄和养老金领取年龄。根据《国务院指导意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下文简称《西安市试点实施办法》)规定、农村劳动人口平均就业年龄与个人收入状况,本文设定农村居民参保年龄为18岁,养老金领取年龄为60岁。

(4)平均预期寿命、极限生存年龄和人口死亡率。《西安市试点实施办法》规定,新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标准=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139月。本文设定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1岁,极限生存年龄为90岁。假设目标期间农村人口死亡率保持不变,通过计算农村人口分年龄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加权平均比例设定农村人口死亡率为0.5%。

(5)缴费基数、个人缴费率和基础养老金待遇。《西安市试点实施办法》规定,新农保缴费基数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根据西安市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对过去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拟合,测算未来30年新农保缴费基数③。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西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788元④。参照这一标准,本文将新农保险5个缴费档次对应转化为个人缴费率:1%(100元)、2%(200元)、3%(300元)、4%(400元)和5%(500元)。

西安市现行政策中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80元,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适时调整,阎良区、高陵县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综合各区县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基础养老金标准设为每人每月100元。

(6)政府年补贴率和基金投资收益率。《西安市试点实施办法》第10条规定,各级财政对参保人员按所选缴费档次给予适当补贴。个人缴费部分(进口)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在此基础上,对选择300元、400元、500元及以上缴费档次的财政补贴分别再增加10元、15元和20元。试点区县调查结果显示,选择100元缴费档次的样本最多(324户,82.7%),本文设定政府年补贴额为30元,即政府补贴率为0.3%。

新农保基金投资运营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主要通过银行存款和国债获取稳定收益。参照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水平(约为3%),并考虑未来可能采取的养老金入市等多元化投资方式,本文将基金投资收益率设为5%。

3.预测结果分析

以西安市试点区县为对象,以变量赋值、参数设定为基础,通过Matlab编程,对预测精算模型进行政策仿真,测算并模拟2012~2042年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差额及其变化趋势,有关预测值及趋势如下页表4和图2所示。

由预测结果可知,目标期间内引入土地流转的西安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呈现从盈余到缺口的发展趋势:2012~2026年,基金处于盈余状态,但盈余金额逐年减少;2027年,基金收支开始出现缺口且不断扩大,2042年达到高峰,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点基本一致。

第一阶段为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支盈余阶段(2012~2026年)。这一阶段的收入状况为:新农保基金收入不断减少,从2012年的22.1亿元,减少到2026年的16.1亿元。在此期间,西安市农村劳动人口相对充足,参保率较高,缴费人数较多,但劳动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缴费人口同步减少,基金收入的绝对金额也趋于减少。支出状况为:新农保基金支出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10.9亿元,增加到2026年的16亿元。在此期间,西安市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严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较少,基础养老金支出较少。由于新农保制度推行时间尚短,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额较少,发放标准偏低,支出金额同样较少。随着农村老年人口增加,基础养老金支出加大,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额增长,发放标准提高,导致基金支出整体性增加。在第一阶段中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入大于支出,缴费人数较多,待遇享受人口较少,养老金发放水平较低,基金收支处于盈余状态,但盈余不断减少,从2012年的11.2亿元,减少到2026年的0.1亿元。

第二阶段为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支缺口阶段(2027~2042年)。这一阶段的收入状况为: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入进一步减少,从2027年的15.7亿元,减少到2042年的10.7亿元,下降到未来30年的最低水平。西安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农村劳动人口比例下降,缴费人数迅速减少,基金收入来源开始出现不足。支出状况为: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支出进一步增加,从2027年的16.1亿元,增加到2042年的24.4亿元。西安市农村老年人口明显增加,基金支出额度增大,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达到峰值。随着时间推移,个人账户积累额增加,发放标准相应提高,新农保基金支出负担加重。在第二阶段中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支出现缺口,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养老金发放标准提高,缺口绝对值不断增大,从2027年的0.4亿元,增加到2042年的13.7亿元。

4.调整结果分析

基于精算模型预测结果与收支变化成因分析,充分考虑土地流转因素对参保率、缴费率和新农保基金的影响作用与程度,本文从个体、土地流转、新农保3类变量中选取人均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意愿、村经济状况和养老金计发月数关键因素进行单一或组合调整,通过不同方案调整结果分析对比,仿真预测新农保基金增减变动趋势与时点变化,为土地流转与新农保政策优化、制度融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参考。具体调整方案如表5所示。

(1)单因素调整:人均土地面积。2005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颁布,土地流转制度在各地推进迅速,农村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本文将人均土地面积由“1亩~2亩”调整为“1亩及以下”,变量赋值为1,调整后2012~2042年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支与差额预测结果见表6。

人均土地面积调整之后,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支变化并不明显。根据新农保制度推进整体战略规划和实地调查结果,西安市试点区县新农保参保率已接近100%。在高参保率条件下,人均土地面积难以对新农保基金收支产生显著影响。

(2)单因素调整:土地流转意愿。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城乡流动,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不断减弱,土地流转意愿明显增强。本文将土地流转意愿由“不愿意”调整为“愿意”,变量赋值为4。调整后2012—2042年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支与差额预测结果见表7。

土地流转意愿调整之后,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入小幅增加,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农村居民通过土地流转可提高收入水平,进而倾向于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以期获得未来较高养老待遇,有利于促进基金收入的增多。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支出同样有所增长,其增长幅度高于基金收入。随着农民缴费率提高,待遇水平随之提高,且个人账户积累额增加也导致基金支出相应增长。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支缺口扩大,目标期末2042年,基金差额达到14.3亿元,较调整前增加0.7亿元,制度财务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3)多因素组合(一)调整:人均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意愿与村经济状况。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流转推广,农村经济状况将逐步好转。在人均土地面积减少、土地流转意愿增强之后,本文将村经济状况由“一般”调整为“较好”,变量赋值为4。多因素组合(一)调整后,2012~2042年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支与差额预测结果如表8所示。

“人均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意愿、村经济状况”三因素组合调整之后,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入整体性减少趋势未明显变化,但是绝对值大幅增长,在目标期末2042年,从调整前的10.7亿元,增加到14.0亿元,表明这三因素对于基金收入增加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影响。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改善,参保农民倾向于选择较高缴费档次,有利于基金收入筹集;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支出不断增多,在目标期末2042年,从调整前的24.4亿元,增加到31.6亿元,增幅7.2亿元,养老金给付压力增大,表明三因素对于基金支出增加具有正向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好转,农村居民缴费档次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增多,发放标准相应提高,导致基金支出明显增加;西安市新农保基金差额进一步扩大,在目标期末2042年,从调整前的-13.7亿元,增加到-17.6亿元,增幅-3.9亿元,表明三因素对于基金缺口加大具有正向影响。多因素组合(一)调整后,新农保基金收入、支出均有所增加,但由于支出增幅大于收入,缺口仍不断加大,基金失衡风险进一步加剧。

(4)多因素组合(二)调整:人均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意愿、村经济状况与养老金计发月数。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完善,2012年8月国家统计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指出,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⑤。而西安市新农保政策规定,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39个月,即假设农民平均寿命为72岁,与现实情况差距较大。综合考虑人均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意愿和村经济状况之后,本文将农民平均寿命设为75岁,养老金计发月数调整为180个月。多因素组合㈡调整后2012—2042年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支与差额预测结果见表9。

“人均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意愿、村经济状况和养老金计发月数”四因素组合调整之后,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入显著提高,在目标期末2042年,从调整前10.7亿元,增长到13.6亿元,表明养老金计发月数对基金收入增加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影响;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支出有所降低,在目标期末2042年,从调整前24.4亿元,降低到24.2亿元,比单纯引入土地流转因素变化明显,从31.6亿元减少到24.2亿元,减幅7.4亿元,表明养老金计发月数对基金支出增加具有负向影响,养老金支出压力相应减少;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入小于支出的状况明显改善,缺口出现的时间从2027年推迟到2032年,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2042年),基金差额从13.7亿元减少到10.4亿元,表明养老金计发月数对于基金缺口减少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使基金差额维持在相对可接受的水平之内。

四、结论与建议

以土地流转和新农保现行制度、政策为依据,通过试点地区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对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测进行精算建模和政策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因素对新农保参保率、缴费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2012~2042年西安市新农保基金收支呈现由盈余转向缺口、并逐年扩大的趋势,在目标期末达到最大值,与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时点基本一致,基金和制度存在双重失衡风险。本文选取人均土地面积、土地流转意愿、村经济状况和养老金计发月数4类关键因素进行单一及组合调整,定量分析其对于新农保基金收支的影响机理和内在关系,提出如下相关对策建议,以应对农村老龄化危机与养老金缺口,促进土地流转与新农保制度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

第一,保证基本土地数量,稳步推进土地流转。由调研数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农村人均土地面积与新农保参保率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新农保试点区县参保率普遍较高,已接近100%。增加人均土地面积对新农保参保率的提高并不具备实际意义。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之下,农民对其拥有的土地及数量非常重视,直接耕种收益是其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土地养老观念尚未完全打破,减少人均土地面积,将会严重影响农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利于国家政策在农村的顺利推广。因此,现阶段的土地流转制度实施,不应速度过快、范围过大,应在农民保有基本土地数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以保证新农保试点扩面规划的有序开展,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对于新农保制度的养老依赖程度,有利于缓解基金支出的刚性增长和给付压力。

第二,细分农民土地需求,逐渐增强土地流转意愿。由调研数据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土地流转意愿与新农保参保率、缴费率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高参保率条件下,土地流转意愿主要影响农民缴费档次的选择。农村居民可通过转包、入股和征用等方式获取租金、分红和补偿金等土地流转收益,使其倾向于依赖社会保险,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导致新农保基金收支增长,收支差额进一步加大。因此,应当细分农民土地需求,逐渐增强流转意愿,稳步推进土地流转,防止无序跨越式发展。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策略与措施,对于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应着重强调土地流转的必要性、收益性及其对剩余劳动力的解放作用;对于常年务农人员,则应特别提醒其土地流转可能面临的风险,防止出现不符合自身隋况的盲目跟风现象;对于希望获得土地的企业或组织,应加强审查力度,严格准入条件,规范流转行为,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控制土地流转规模;各级政府应当切实转变土地财政的思维方式,坚决贯彻中央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原则性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土地征用,防止土地流转过快发展。

第三,参照农村现实状况,弹性设计多层次缴费档次。现行新农保缴费档次分为每年缴费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这5档,制度初期农民普遍选择最低的100元/年的缴费标准。新农保缴费率对于基金收支具有双向影响作用,如缴费率设计过低,导致新农保基金收入筹集不足,养老金待遇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农民基本养老需求;缴费率设计过高,则农民近期经济负担较重,新农保基金远期支出难以为继。随着土地流转意愿加强和收入增多,农民倾向于选择更高缴费档次,并期望未来获得较充足的养老金,以保障老年生活。因此,在考虑土地流转因素的基础上,参照农村现实情况,弹性设计多层次的新农保缴费档次和标准,引导参保农民做出合理选择,以减少养老金收支缺口,促进制度长效发展。

第四,根据农民期望寿命,合理确定养老金计发月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行政策规定个人账户发放月数为139个月,即假定农村入口平均寿命为72岁,与2010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的现实情况不符。由多因素调整和政策仿真结果可知,养老金计发月数对于引入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农保基金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计发月数的增加有利于减少新农保基金支出、缓解财政给付压力、延迟缺口出现时间、缩小收支差额规模。因此,应当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流转因素,根据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对养老金计发月数进行及时、动态的调整和科学、合理的确定,以提高农民参保意愿和缴费积极性,加强基金收入、控制基金支出,更好地应对农村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满足农民迅速增长的养老需求。

①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2/29/c_122502803.htm。

②由于篇幅所限,2012~2042年西安市农村人口预测的数据不再列出,需要的读者请向作者索取。

③由于篇幅所限,此处有关西安市新农村缴费基数的测算结果不再列出,需要的读者请向作者索取。

④资料来源:西安日报,http://epaper.xiancn.com/xarb/html/2012—02/18/content_89742.htm。

⑤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814/c1007—18737339.html。

标签:;  ;  ;  ;  ;  ;  ;  ;  ;  ;  ;  ;  ;  ;  

基于土地流转因素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测_养老保险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