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歌注记_四库全书论文

《全宋诗》札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札记论文,宋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01)02-0092-06

《全宋诗》72册,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齐。《全宋诗》的出版,可以说是近50年来中国古籍整理最重大的成果之一,可以推想,它将把宋代典籍研究、宋诗和宋代文学研究及其他相关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其价值和意义是难以尽述的。但由于《全宋诗》卷帙浩繁,又出于众手,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笔者披阅之余,随手记录感想若干条,辑以成文,求教于同好(文字较长可以独立成篇者,例如程师孟诗、陈襄诗等,另行单独发表)。

本文各则,一般先列出《全宋诗》的册数、卷次和页码,以便读者检核。一则之中,有的又析为若干小则。

一 林坰、林迥实为一人

第3册,卷172,页1717,林坰小传:

林坰,号南华翁,福州罗源(今属福建)人。有《南华集》,已佚。事见《藏一话腴》。第18册,卷1069,页12172,林迥小传:

林迥,字子山,罗源(今属福建)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诸科进士,授惠安簿。历金华丞,以老告退,归南华洞。著有《南华集》,已佚。清道光《罗源县志》卷二○有传。今录诗五首。

林迥事迹及诗作见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三、卷三五、卷四○(两见),明黄仲昭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卷五、卷四八、卷七五。以上两书均无林坰之名。陈襄《古灵先生文集》有《寄题福唐林迥南华洞》诗(《全宋诗》第8册,卷415),亦可证隐于南华洞者其名为迥。第3册所录林坰《咏瑞桧》一诗,出宋陈郁《藏一诗话》,清卢凤芩道光《罗源县志》卷二○文苑林迥传:“真宗时,以《咏寝殿瑞桧》诗传京师,召见,赐号南华处士。”综合以上数证,林坰、林迥实为一人,林坰为林迥之误。

页12172,《留题宿猿洞》末句:“诏书征起不回头。”注:出道光《罗源县志》卷二○。案:此诗《淳熙三山志》(崇祯本)卷三三亦载,“征起”作“重起”,《罗源县志》同卷:“归隐南华洞,三诏不起。”似以“重起”为是。再者,《三山志》为宋志,《罗源县志》为清志,也以引前者为妥。

二 王逵佚诗及其他

第3册,卷174,页1977-1979。

1、佚诗《槦》

《淳熙三山志》(崇祯本)卷四二:槦,州以南为多,至建、剑则无之。以其臃肿不中绳墨名以槦。或曰其阴覆宽广,宜以榕为名。庆历中王守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脱一逵字)诗云:

清阴随日远,翠影共烟浮。年(《四库全书》本作广)荫均荣贱,安人异品流。幄帷临大道,冠盖俯高楼。避暑疑无夏,当风别得秋。

《全宋诗》失收。

2、佚诗《薛老峰》

清郭柏苍《乌石山志》(光绪九年续修本)卷六石刻:《薛老峰》诗(楷书径四寸,镌观音岩右)。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军州事王逵(楷书二寸):

薛老峰三字,雕镌从浑元。偶留青草径,合在紫薇垣。梵刹方临兑,闽州地占坤。诸任推族重,绛县让年尊。头角龙蛇起,精神虎豹蹲。如铭□□石,疑署翟公门。妙绝非人力,侵凌断藓痕。讵忧鱼鲁敝,聊记姓名存。笔冢传衣钵,词山列子孙。乘间玩奇迹,到即爽吟魂。

庆历□年冬十二月林□勒石(楷书四寸)。

据《淳熙三山志》卷二二,王逵庆历二年(1042)六月以祠部员外郎自池州移知福州,四年十二月移知扬州。诗作于此期间。《全宋诗》失收。

3、《万山诗》为《方山寺》之误

页1978,《万(《方舆胜览》作方)山寺》。注:出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三。案:所据系为《四库全书》本。“万山寺”,崇祯本作“方山寺”:“方山寺。清廉里。陈天嘉元年置。旧《记》:有塔林寺,在方山下,太建年置。曾《记》:作真善院,地名方山,恐即此寺。”《四库全书》本除首句“方”误作“万”(文中两处“方山”均不误)外,末尾“寺”误作“事”,均为抄录时笔误。

4、《冲虚宫》误字。

页1978,《冲虚宫》首二句:

修炼曾君些,传闻固异常。

注:出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三。案:所据也是《四库全书》本。“君些”,费解,崇祯本作“居此”,当从。又,“固”,崇祯本作“实”。

三 湛俞小传及《灵峰院》出处

1、湛俞小传

第6册,卷347,页4274,湛俞小传:

字仲谟,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仁宗景祐五年(1038)进士,时年二十五。知安丘县。英宗治平中以屯田郎中为福建转运判官。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二六。

《淳熙三山志》(崇祯本)卷四“旌隐坊”条:“湛郎中俞五十致政还乡,隐于城南宿猿洞,三召不起,以为转运官。元给事因名其坊。”卷二六人物“湛俞”条:“治平中召以屯田郎中,为本路转运判官,后遂休致,隐居宿猿洞。”是先致政还乡召为转运官,还是先为转运判官后休致,两卷矛盾。据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卷六程师孟与陈襄、沈绅、湛俞、刘彝、杜该、马益卧龙山刻石题名,时间在熙宁元年(1068)冬,湛俞前冠以“屯田郎中”而非运判。福守程师孟熙宁元年十一月刻《书湛谟宿猿洞》诗于乌石山云:“永感无心恋搢绅,十年不起卧龙身。一朝黄纸除书下,八郡衣冠尽望尘。”十年虽为夸大之辞,以见隐意之坚,但此时湛俞归隐已数年当无疑。“黄纸除书下”,即征召,疑为本路转运判官是三次征召的官职,而屯田郎中则为致政前的官职。湛俞与程师孟,运使张徽、运判沈绅唱和题刻,后人辑为《湛郎中集》(郭柏苍《乌石山志》卷七)。

湛俞小传“英宗”以下当改写为:

英宗治平中召以屯田郎中,五十致政还乡,隐于城南宿猿洞,三召为本路转运判官,不赴。后人辑其与程师孟等唱和题刻为《湛郎中集》(今佚)。事见《淳熙三山志》卷四、卷二六,清光绪续修本《乌石山志》卷七。

2、《灵峰院》出处

页4275,《灵峰院》,注:出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六。案:经核,出卷三五。

四 元绛佚句及其他

1、《明达亭》佚句

第7册,卷353,漏辑元绛《明达亭》佚句。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四“西禅寺明达亭”条,嘉祐八年(1063),元给事绛留诗:

野色远涵天盖转,山围高捧斗车来。

宣和七年(1125)陆侍郎藻更名“斗车”,寻仍其旧。

2、《凤池山》出处

卷353,页4380,《凤池山》,注:出《淳熙三山志》卷三四。经核,出卷三八。

3、《爱亭》题当作《得爱亭》

页4380,录《爱亭》诗。明崇祯本《淳熙三山志》卷三八“安国寺得爱亭”条,“元绛诗云”。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爱亭”,疑夺一“得”字。《四库全书》本尾句“时丰自有壤歌人”,崇祯本作“时丰定有壤歌人”。

五 运判为沈绅

第7册,卷354,页4393,福州运判小传:

失其名,神宗熙宁初与程师孟、张徽等同游宿猿洞(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三九)。

录《宿猿洞和程师孟韵》一首。案:运判为沈绅。郭柏苍《乌石山志》(光绪九年续修本)卷六石刻:“《正旦会宿猿洞》,主奉运使度支提刑郎中提刑供备师孟云云,徽和云云,运判绅和云云(楷书一寸,镌宿猿洞西面)。”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卷六同。运判绅和诗,即《宿猿洞和程师孟韵》。徽即张徽,沈即沈绅。沈绅,字公仪,会稽人。《福建通志·金石志》卷六,熙宁元年“程公闢等乌石山题名”(师孟字公闢)条,“程师孟等卧龙山题名”条,均有沈绅之名。沈绅诗已见第6册,卷347,故《宿猿洞和程师孟韵》一诗当并入卷347。

六 无名氏颂祀蔡襄二首重出

第7册,卷395,页4860,录福建士人《颂蔡君谟》二首,出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诗后有《方舆胜览》节文。第72册,卷3751,页45224,录无名氏《蔡忠惠祀歌》二首,其一为《道边松》,其二为《洛阳桥》,亦出《方舆胜览》卷一二,诗后也有《方舆胜览》节文。两处重出。蔡襄,字君谟,谥忠惠。第7册“道边松”、“洛阳桥”,分别为二首之首句,而第72册二诗均无此二句,而将其作为总题下的分诗题。案:“道边松”、“洛阳桥”作为分诗题无不可,但诗的正文似当保留。原因是,二诗句句押韵,“松”、“桥”在二诗中也为韵脚。《淳熙三山志》(崇祯本)卷四二“松”条,“道边松”作“夹道松”,且为叠句文似更胜(《淳熙三山志》:“蔡密学襄知州日,令诸邑道傍皆植之。又自大义渡夹道达于泉、漳。人称颂之,诗云云”)。可参校。

七 《望州亭鼓山铭》非丁竦作

第15册,卷875,页1094,录有丁竦《望州亭鼓山铭》,注:出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三。案:《淳熙三山志》铭文后仅有“熙宁四年,丁竦、陈烈、沈绅同游”十二字,而未指明谁作。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卷六引陈略云:“右丁竦、沈绅、陈烈同游鼓山而勒铭以纪者也。竦,丹阳人,以太常少卿知福州。绅,字公仪,会稽人,时提刑福建。烈,字季慈,侯官人,教授本州。此铭自《鼓山志》及诸志书皆题为陈烈作。案:元吴海《游鼓山记》云:观晦翁大字,读沈公仪《铭》,摩娑徐鹿卿《请雨记》。此铭乃绅所作非烈也,今为正之。则此铭向以为陈烈作,而元吴海则以为沈绅作,以为丁竦作无据。

又案:铭文系三字句韵文。铭类文体是否应入《全宋诗》?可商。

八 仙遊之“遊”不可作“游”

仙游县今属福建,在实行汉字简化方案及强调汉字规范之前均作“仙遊”。今视“遊”为“游”的异体字,“仙遊”均写作“仙游”。《全宋诗》繁体竖排,故“仙遊”不可作“仙游”,因为“遊”与“游”在繁体中系两个字,词义也不同。《宝祐仙溪志》卷一:“考故事,谓县有九仙人姓何,以兄弟九人登仙得名,遂改为仙遊县。”《全宋诗》诗人小传有作“仙遊”者,亦有作“仙游”者,笔者调查第18册至35册,情况如下:第18册许敦仁、林豫、陈觉民、朱绂、蔡京,第22册傅求、傅谦受,27册张,29册蔡枢、林若渊、蔡伸,均作仙遊人。而20册释道和、蔡卞,35册陈子常作仙游人。同一册中,“遊”、“游”并用,如24册,蔡佃为仙遊人,林焕则为仙游人;32册苏钦、黄徹、蔡絛为仙游人,而林楙为仙遊人。造成混乱。“仙游”当一律改回“仙遊”。

九 普融知藏即释普融

第20册,卷1190,页13460,释普融小传:

释普融,古田(今属福建)人。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录《偈》一首,注:出《五灯会元》卷一九。

第22册,卷1288,页14621,普融知藏小传:

普融知藏,古田(今福建古田东北人)……

省略文字全同卷1190,页13460。录《呈法演偈答倩女离魂话》一首,注:出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九。

案:普融知藏即释普融,两处所录诗实一诗二题。明·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云礼首座普融知藏传》:“礼同乡普融者,至五祖,祖举倩女离魂话问之,有契,呈偈云……尝掌藏钥,诸方称融智藏云。”则不仅诗重出,作者亦重出。

一○ 第24册总目页码与正文多有出入

第24册。

王玠,总目页15593,正文页15706。朱震,总目15709,正文15710。总目页码与正文出入的还有:释守恩、释宗一、释惟白、释子英、释仁绘、释广、释真悟、虞謩、郭异、陈师锡子、黄伯思、释净如、张仁及、张固、何亮、柴援、绎则安、胡侃、王孳、曾弼、彭路、李阶、徐存、释惟尚、释楚明、尼文照、孙渤、张稟(目误作禀)、束长孺、唐遘、张伯昌、释净元、释慧素、释德宏、宋哲宗、赵良嗣、魏行可、释世奇、吕拭、柳交、朱鸢、石端诚、蒋存诚、童帮直、吴倜、顾文、黄荐可、林伯显、林焕、徐衡、崔羽、毛随、释宗印、何、张图南、崔婆、郑谌、郑如几、赵遹、王寘、毛友妻、江常、张觷,计数十目,出入页码少则一至数页,多则数十页。

一一 《八咏楼有感》重出

第45册,卷2421,页27945,张栻《八咏楼有感》:

仲舒旧事无人记,家令风流一世倾。天下何曾识真吏,古来几许尚虚名。自注:王仲舒守婺,有异政。

注:出宋金履祥《濂洛风雅》卷五。案:此诗又作吕祖谦作,见第47册,页29138,题作《登八咏楼有感》,出宋嘉泰四年吕乔年刻、元明递修本《东莱吕太史文集》。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八咏楼在婺,似以吕作近是。

一二 《武夷九曲棹歌》七首重出

第55册,卷2889,页34457-34458,录有留元刚《武夷九曲棹歌》七首,注:出清卞水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四。第59册,卷3085,页36795-36796,有刘元刚同题作,除二三处文字小异,其余与前诗全同,注:出明赵琦美《赵氏铁网珊瑚》卷一一。案:当以留元刚作为是。厉鹗《宋诗纪事》卷六二(录二首),郑杰辑、陈衍补订《闽诗录》卷一三,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一○,均作留元刚作。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九“试剑石刻”条录有留元刚武夷石刻,云:“留元刚嘉定丙子二月望日同蒋应衡、周光□泛舟,逆九曲,谒精舍,憩天游,赓文公之《棹歌》,访武夷之旧事,晚归冲佑观化堂,同宿渡口,厥明再至试剑石下,摩崖纪胜,缅怀玉虚三洞,一时诸友惜不共此游。子潇侍行。”纪其泛舟九曲,赓朱熹《棹歌》(朱熹《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见第44册,卷2391,页27633)。留元刚,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刘元刚,吉水人(今属江西),以“留”、“刘”同音而误。

一三 建阳非今福建建瓯

第59册,卷3086,页36805,刘子寰小传:“刘子寰,字圻父,号篁翁,建阳(今福建建瓯)人。”案:建阳今属福建,非今建瓯。建阳晋太元中建县,属建安郡(治今福建建瓯),后或省或复置,自唐嗣圣五年(688)之后,除嘉定元年(1260)至宋亡一段时间改为嘉禾县外,至今仍称建阳。

一四 误收鲜于枢诗

第66册,卷3509,页41910,鲜于枢小传:“字伯几,与方回有交(《桐江续集》卷一三)。”并录其诗一句。案:鲜于枢为元诗人,《全宋诗》误收。唐圭璋《全金元词》页819,鲜于枢小传:“枢,字伯机,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人。生于元宪宗六年(1259)。曾官太常寺典簿。大德五年(1301)卒。有《困学斋集》。”可资参考。

一五 《风月楼》重出

第72册,卷3749,页45215,录冯艾子(伟寿)《风月楼》。此诗又见第59册,卷3087,页36816,为冯取洽作,题作《自题交游风月楼》。案:此诗非冯伟寿(艾子)作,而为冯取洽作。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冯双溪”条:“双溪冯熙之……其自赋《交游风月楼》诗,有‘一溪流水一溪月,八面疏櫺八面风。’诗流脍炙,以为秀杰之句。”原注:《玉林》。《玉林》即《玉林诗话》;黄鸢号玉林。冯取洽,字熙之,号双溪。黄鸢与冯取洽年岁相近(详拙文《词中的江湖派——南宋后期闽北词人群述评》,《词学》第十二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4月),两人又多唱酬。黄鸢有《贺新郎·题双溪冯熙之交游风月之楼》词,冯取洽和以《黄玉林为风月楼作,次韵以谢》。厉鹗《宋诗纪事》卷六三,也录有冯取洽《自题交游风月楼》,诗为冯取洽所作无疑。《全宋诗》冯艾子小传:“冯艾子,字伟寿,号云月双溪子(《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案:杨慎《词品》、唐圭璋《全宋词》均以为冯伟寿,字艾子。冯取洽《贺新郎》(问讯花庵主)小序:“艾子,汝为老人书以寄之。”疑艾子为伟寿小名,又案:“号云月双溪子”标点有误,当点为:“号云月,双溪子。”意谓伟寿号云月,(冯)双溪(取洽)之子。

一六 误收张以宁(翠屏)

第72册,卷3772,页45501,张翠屏小传:

张翠屏,古田(今福建古田东北)人(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九)。

案:张翠屏即张以宁,元末明初人。据黄仲昭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八、卷六二,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至知制诰兼修国史,秩二品。明洪武二年(1369),征至京师,寻奉使安南,次年卒。以宁号翠屏山人,故其集名《翠屏集》。页45502《忆秦人洞》,《翠屏集》作《桃源春晓图》,汪端《明三十家诗选》选此诗,题同《翠屏集》。桃源即小桃源,又称桃源洞,在武夷山九曲溪北。《全宋诗》所录“幔亭亦有红桥约”,据《翠屏集》,“红桥”当作“虹桥”,典出宋祝穆《武夷山记》。

标签:;  ;  ;  

宋代诗歌注记_四库全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