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保税区物流产业特色及其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税区论文,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特色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9055(2002)03-0009(03)
物流产业作为我国保税区的基础产业和服务贸易的组成部分,目前虽处于起步阶段,但起点高、发展快,并逐渐形成具有保税区特色的物流模式。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商业的进入,探讨保税区物流产业的特色及其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国物流国际化,形成区域性流通与全国性流通相结合,国内流通与国际流通相结合的大流通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保税区发展物流产业的独特优势
物流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和销售渠道战略性管理物资(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采购、运输和储存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流,以提高成本效益,从而使当前或未来的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它包括运输、储存、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七个功能。其中配送中心由于兼具多种功能,因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并体现了物流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保税区作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按照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标准设立的地处“境内关外”的综合性、多功能经济区域,在发展现代物流,特别是国际物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1.区位及定位优势
我国目前设立的15个保税区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地处中心城市及经济枢纽,辐射全国各地,海陆空运输便利,初步形成了顺畅快速、辐射国内外的运输系统。更重要的是,我国设立保税区的目标定位就是要以保税区为纽带联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本国及本地区在经济上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并利用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就为保税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借鉴国外物流先进经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业提供了宽松的产业环境。
2.功能和政策优势
保税区实行的是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物流产业为基础,以国内外市场为联接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及展示、出口加工是保税区的三大主体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拓展具有产生、拉动和带动保税区物流的作用。
(1)国际贸易。 保税区允许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转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保税区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代理等多种国际贸易方式,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进出口货物达上千个品种,国际贸易量逐年上升,初步形成了辐射国内外市场的国际窗口和国际物流进出的基地,极大地推动了保税区物流业的繁荣。
(2)保税仓储。 保税区企业在区内储存的货物品种和仓储时间不受限制,企业可自主分批办理正式出区或直接运到国外手续。这一政策使保税区的仓储经营从封闭型转为开放型,功能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存储从静态保管发展到动态的物流加工和物流配送等增值服务,减少了厂商及零售商的库存成本。特别是保税仓储在进出口环节上提供了一种延迟纳税的机制,可使存货商减少进口成本,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3.物流市场与国际商品交易市场同步发展、互为依托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运作,保税区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以展带贸、展贸结合的综合及专业市场交易体系。通过拓展保税区市场功能,不断完善保税区的国际贸易环境,以市场带动保税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扩大,充分发挥保税区对国内国际市场调节的辐射作用和联动作用。保税区物流市场不论是仓储市场、货运市场,还是包装、装卸、搬运等辅助性市场都很发达。各类市场主体不仅拥有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而且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可提供不同物流环节的优质服务,实现对物流全过程的管理。物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流通过程的顺畅和高效。
4.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保税区按国际惯例运作,建立了精简、高效的“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各驻区机构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形成了完善的国际物流和贸易服务体系。特别是海关实行通关和仓储计算机管理系统,简化货物进出区程序,大大加快了企业物流和资金周转。
5.政府的大力扶持
为加快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保税区管委会及海关对物流企业予以重点政策倾斜。首先,企业自建物流设施,其自用进口设备和建材全部免税;其次,从事物流运作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所得税优惠,为企业留出更多的资金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第三,对物流企业从设施建设到业务运作实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尽快进入良性循环。
从以上优势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保税区是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最佳通道,是大量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在保税区建立高效率、低成本、集约化、多功能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各种物流模式的有效组合,就形成了开放型、互通型的国际物流运作基地。
二、保税区特色的物流模式及现状
按照物流运营主体的不同,处于探索阶段的保税区物流运作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的物流中心。
1.以制造商为主的物流中心
随着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跨国公司开始在保税区设立零部件加工、分拨服务中心,为其在中国和其他区域客户提供成品或零部件,以最低库存和最优质服务集中供应各维修点及代理店或组装厂,从而形成零部件加工配送中心。
2.以批发商为主的物流分拨中心
批发商为扩大产品的分销区域及辐射面,建立快速反应的、稳定的商品分销体系,一次性采购一大批同类货物,建立自有仓储、配送、流通加式基地,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压和贸易风险。
3.以物流商和储运企业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不参与商品买卖,只为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及其他机构提供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例如,国外供货商把欲销往中国的货物预先运至保税区配送中心,当国内客户订货时,国外供货商发出配送指令,由国内订货人办理进口完税手续。这适合于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需求方式,既提高了国外货商的产品竞争力,又减少了国内客户的资金占压。
4.社会化的中介型配进模式
配送中心通过与上家(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广泛的代理或买断关系,与下家(国外客户)建立较稳定的供货关系,形成代理与配送结合起来的国际营销组合。该模式能以较大的价格优势和规模效益,降低流通费用,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会增加保税区的物流量。
通过以上几种模式的物流运作,保税区已初步形成以物流为中心的国际货物集散、分散、配送体系,并且使物流配送呈现多层次、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物流接轨的灵活多样的配送方式,有比较稳定的资源渠道和配送对象,拥有相当规模和现代化的储运设施,有比较规范的管理和配送作业程序。
由于保税区物流产业发展快,发展时间短,与国际的物流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有:
(1)对物流配送中心政策及运作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2)物流信息流没有得到充分加工和利用, 高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协调,网上信息源建设相对薄弱;
(3)配送规模小,发展不平衡;
(4)高科技在物流领域未得到广泛利用。
三、对策与建议
保税区作为我国开放度最大的区域,开展国际物流运作,初见成效。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物流市场和适应对世纪全球物流向多功能化、信息化和高效率以及优质服务发展趋势,保税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应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商品流通的全局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设高效率、低成本、集约化、多功能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同时做到物流与商流、信息流同步发展。
(1)建设具有现代化国际水准的高技术含量、高集约程度、 高管理水平的“三高”国际物流中心。
重点选择有条件的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特色物流配送中心及其体系,坚持以功能的拓展和完善带动物流设施改造和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运输设施,将单位发展的配送中心组合成相对集中和布局合理的物流配送中心网络。
(2)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 以现代化的信息流前沿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物流企业的有效运作。
1)开发网上信息资源,免费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吸引厂家和用户通过保税区物流配送中心销货和购货,以规模效益降低经营成本;
2)积极发展物流中心与生产厂商、零售商之间的联网, 构成信息处理系统,使配送中心真正成为供货枢纽;
3)建立物流可视化跟踪系统,实现对储存、配送、 运输货物进行综合管理;
4)有效利用企业内部网(Intranct)和国际互联网资源, 提高物流中心经营效率,开发第三利润源泉;
5)推广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通过与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实现远距离的“无纸贸易”。
(3)提高保税区物流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针对目前物流设施的薄弱环节,逐步推广采用自动立体化仓库、自动分拣运输系统、旋转设备,以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二是以规范化的先进的物流运作方式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管理软件的开发,培养一批物流管理专家。
(4)提供优质和系列化物流服务。
按照现代化物流特征的要求,开发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服务项目。现代物流服务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策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贷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要着重提高服务质量,强调、强化服务的支持作用。
(5)吸引外资,合资合作。
目前全球物流业务迅速,年增长率为15%。保税区应重点吸引国际物流大公司和国内专业公司建立中外合资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解决资金、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缺乏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