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优道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广东广州 511447
摘要:论述性文本的内容较为广泛,理论性较强,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本文试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分析出发,分析高中生在答题中经常出现的误区,提出了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归纳总结,分析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等措施,力求提高论述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字:高中 论述 文本教 措施
引言:近年来,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论述类文本就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在文本中要阐述鲜明观点,说明观点的根据,依照事实进行实际分析,反驳与自身观点相悖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升华、创新自己的观点[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也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论述类阅读的命题
在高考论述文本阅读的考题中,主要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表述题。通过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能够检验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在高考全国语文试卷中占有9分的较大比重。
一般来说,通过对往年高考试卷的分析和归纳,能够看出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考察的方向有三个:一是“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和“归纳总结”,主要就是考察学生是否明确认知文章论述的主要观点;二是“论述思路”和“观点内容”的分析,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能够从整体看微观,再由微观到整体的转化,体现出命题的具体性与整体性;三是分析“写作手法”与“语言特色”,主要考察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识别。
二、高中生在答题中经常出现的误区
1.读题不严谨
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对于散文等文本阅读而言似乎更容易,但是很多学生在答题时,由于马虎或者急躁等毛病,往往会出现审题不明确的问题,导致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
例如,在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的第一题[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这道题目的正确选项为D,很多学生在做题中,没能够对所有选项进行通读,过于马虎或者急躁,就出现了不能够在所有选项中选择最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的问题。
2.分析不全面
高考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进行综合分析。例如,2013年盐城市模拟考试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结合原文,试分析“人不同”包含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为:健康好坏的差异;物质条件的优劣;思想观念的新旧变化。这三点内容是通过全文归纳概括总结得出的。但是在学生的实际答题中发现,有的学生侧重于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没能够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具体、全面总结。这道题的难度相对较低,要求学生充分理解题意,仔细、全面阅读就能够总结归纳出全部答案要点,但不少考生却未能做到这一点。
3.逻辑性不强
观点与分析的统一是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也要注意观点与分析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的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节省时间,投机取巧,选择概念套话进行答题,不仅没有充分理解题目,也没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内容进行答题。例如,在南京市的一次模拟考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说明文章的论述思路。
某位学生的答案如下:首先开门见山展现标题;其次提出论点内容: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进行论述;再次概述文章标题,最后作者提出观点。
这样的答案就没有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进行分析,这种套话可以运用在任何题目上,教师看到答案甚至都不能了解学生回答的是什么题目。这种“骨肉分离”,不仅过于概括,对于细节的表述也不明确。这就表明学生没有充分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只是用一种看似逻辑成立的套话进行伪装的“逻辑感”的回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答案繁琐或过于简单,没有重点
准确的答案要点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在回答中过于繁琐,导致批卷教师很难找到得分点;而答案过于简单就会导致回答过于浅显、笼统,忽视答案的深层含义。如某一试题: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坦诚相见”中“诚”的体现。
有两名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
学生A:(1)有责任心,能够看清自己的丑态,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2)用于面对现实,能够正视自己觉得过错,并且虚心的接受别人的批评。(3)有舍己为人的精神。(4)有大无畏精神。
学生B:(1)具有真正的责任心;(2)用于面对一切;(3)做一个有诚意的人。
很显然,学生A的答案就过于繁琐,内容大多照搬原文,而学生B的答案则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深层含义。
三、加强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主要措施
1.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
引导学生找到论述类文本阅读内容的关键点,是解决阅读难题的重要途径。关键语句就包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立场和观点,论述性文本中有诸多与核心论点大致相同的论点语句。因此,如何区分,并准确找到核心关键语句,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
首先可以从内容着手,文本的主旨句往往就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段或者结尾段中,是全段的总起句或总结句;其次可以从表达方式上着手,文本中议论性句子,通常都是核心论点的体现,如《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中“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去忽视了文化的灵魂”和“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再次可以从结构上着手,寻找那些作为全文总起、过渡、总结性的语句,如《相见以诚》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今天应该是相见以诚的时候了。自己拿出真正的责任心来,大胆地照明自己的丑态,彻底地荡垢涤污”;最后还可以从修辞上着手,分析文章中比喻、排比、象征或者蕴含丰富含义的句子。
2.归纳总结,分析观点态度
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首先要从标题入手。标题是一篇文本的灵魂,是文本内容的总体概括,并且往往具有鲜明的观点性。尤其是论述性文本,标题更是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比如,学习《过秦论》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对题目“过秦论”的理解,明白这是一篇论述性文章,论的就是题目中的“过秦”,秦的过错[3]。这样,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能够得出秦国之所以灭亡的论述。
其次,注重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论述性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往往就是它的观点和论述结果的体现。例如,韩愈的《师说》,在文章的开头就摆出了全文的总观点“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最后,在作者的写作目的与启示中进行观点的分析。以鲁迅的《捧与挖》为例,作者主要想要表达的思想就是人们不能够一味的顺从,要去监督和批评当局者,以求唤醒民众的民主意识。这部分论述性文本的写作目的与启示就是整个文本的文眼,虽然文本有时表达得较为松散,有时表达得较为紧凑,但是这些都是文本层层递进的前提。抓住文本显现出来的内容,深挖文本的写作目的,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
这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文章结构分析文章思路。结构是文章的整体架构,是文章排列组合的方法。论述性文本都是由材料支撑论据,因此,要想判断架构与思路,就要从材料与论证之间的关系上入手。二是根据文章思路,理顺文本结构。论述性文本讲究结构关系的层层递进,因此,通过材料与材料之间关系,就能够梳理出作者在进行写作时思路的整理方向。掌握了作者思路,就相当于找到文本的钥匙。所以教师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掌握文本结构,最直观地将文本的信息、观点、结论提炼出来。
例如,《路》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决定一种文明生死存亡的,则是这种文明有无开辟新路的能力。”这篇文章第一部分写的是西方文明的演变,这是中心论点突出的背景;第二部分写了历史上“路”的变迁,以及这个文明巨变的原因,为中心论点提供论据;第三部分写了更多更快的“路”,阐明了路对文化的重要性。这三部分紧紧围绕着中心论点“路”与文明兴衰的关系,在文中能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文章层次非常严谨,结构十分缜密。
四、结论
对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措施的分析,在优化论述类文本教学,加强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寻找关键语句,归纳总结,分析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等措施,能够不断地促进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解题能力的提升,从而大大提高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朱文成.论点与论证: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核心要素——基于新考纲和2016年全国卷试题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7(4):68-70.
[2]邹春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层次”教学框架刍议——2017年全国卷语文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及教学启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0):46-50.
[3]丁亚宏.教学和评价应谨慎选择“旗帜”——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考情分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2):15-17.
论文作者:钟优道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7
标签:论述论文; 文本论文; 观点论文; 文章论文; 学生论文; 内容论文; 论点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