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力出发考察市场经济——评市场经济优越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生产力论文,优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无优劣之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就是先进的、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先进的、不合理的。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在不断发生变化,两种经济体制都有盛有衰。本世纪6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计划经济仍有可能再度兴盛。只能从生产力出发来分析和运用管理体制,不能认为市场经济永远优于计划经济。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生产力标准
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商品)经济之争,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以往是从生产关系出发,把计划经济视作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视作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在某一段时期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视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近几年来,又出现了另一种论点,说市场经济绝对优越于计划经济。这一论点大有疑问。
一、评市场经济优越论
近年来,人们在说市场经济如何如何比计划经济优越,过去采用计划经济是一种错误。这种市场经济优越论,也是脱离生产力而孤立地看经济体制。无论是计划经济优越论,或是市场经济优越论,都是脱离生产力,从生产关系出发来考察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经济体制的优劣,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为衡量标准。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就是先进的、合理的;反之,就是不先进、不合理的。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断,就是以生产力为衡量标准。他于一九八五年在同美国企业家代表团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①]一九八七年在一次谈话中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②]一九九二年春在南方视察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③]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谈话,有两个要点:其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方法手段,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其二,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对生产力发展不利,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那末,一直搞市场经济又将如何呢?因为还没有实践经验,得不出结论。但西方国家的经验证明,一直搞市场经济也会遭到失败。市场经济优越论,说市场经济在任何条件下都比计划经济优越,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翻开历史,可以发现,计划经济在苏联和中国都曾起过巨大作用,推动了生产力加速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确实比市场经济优越。
苏联在十月革命前,原是个经济落后国家,小农经济和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只占10%多一点。从一九二七年开始实行五年计划,在十多年时间,从无到有建立起一批对国民经济和国防有重大意义的大型企业,包括钢铁、石油、飞机制造、汽车拖拉机制造以及兵器工业。一九一三年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四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超过英、法、德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在战后的五十年代,苏联经济的增长,也比西方国家要快。我国推行计划经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年均增长18%,建成一批现代工业企业,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之后受到各种干扰,但经济发展也还是比较快的。进入60年代,我国受到自然灾害和“文化革命”的破坏,经济发展缓慢。苏联未受到什么干扰,经济发展也减慢下来,进入80年代,几乎陷入停顿。那么,计划经济为何由盛而衰呢?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生产力性质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由适合生产力性质变为不适合,随之就由盛而衰。
二、生产力决定论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管理体制,重点是围绕解决如下两个问题:第一,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决定于资源配置,用计划配置资源,决定生产什么,是为计划管理体制;由市场配置资源,决定生产什么,是为市场管理体制。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第二,生产多少。生产多少是由一种经济机制来调节的,计划经济是用计划来调节,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来调节,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又是两种调节方式。
资源配置和生产调节都是管理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手段。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呢?在于二者的主体不同,也就是决策者不同。计划经济的主体是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决定资源配置,用计划调节生产,是一种集中管理体制。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经理阶层(包括经理、厂长、董事长、总裁、个体经营者),由经理阶层决定资源配置,由市场调节生产,是一种分散管理体制。纯粹的计划经济和纯粹的市场经济是罕见的,在同一生产过程中,计划和市场会作用于不同的环节,如基础设施,多是由政府部门决策兴建,而投入运行之后,多是由经理阶层决策管理。而属于垄断性公共事业,订价权多是由政府部门控制。美国私人企业生产武器,要素配置由经理阶层决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出口销售等经济运行过程,则由政府决策。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并无优劣之分。一般说来,属于长期性的、全局性的问题,计划手段较为适用。属于短期性的、局部性的问题,市场手段较为适用。人们常说宏观控制、微观搞活,正体现了这一原则。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适用的范围,具体体现在不同的产业上,有的产业适合采用计划控制,有的产业适合用市场调控。管理体制适合生产力性质,集中体现在适合产业性质上。
从产业结构看,按计划经济适用的程度,产业可分为如下六大类:第一,军事工业。军事工业各国都采用计划经济管理方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谁生产,销售给谁,全由政府部门决策。第二,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指生产要素为全社会服务的产业,包括电力、通讯、交通三大产业,习惯上称之为基础设施,故称为基础产业。这类产业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其运行又面向整个社会,构成了动力网、通讯网、运输网。这类产业的建设还涉及到诸多方面,占用大量土地,故各国都是由政府部门决策兴建,计划经济方式兴建,市场经济方式经营。第三,重工业。重工业是制造生产资料的,品种少,批量大,易于制定计划,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较适合采用计划经济方式。特别是原料、燃料工业,较适合计划经济方式来兴建和调节,而制造业则较为适用市场经济方式。第四,农业。农产品为人人所必需,据此,市场调节较为适用。但人对食物的消费有很大的刚性,短期内不会发生波动。农业的增产减产,并不由市场决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品种单一不变,是利润最低的产业,完全靠市场调节,经营者会放弃土地,转向利润高的产业,以致农业生产萎缩。故各国政府都要花大量投资来补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农民可以自行决定生产什么,农田水利工程则是政府决策兴建。除了军事工业以外,农业是各国政府干预最多的产业,农业也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第五,轻工业。轻工业的特点是投资少,收效快,经理阶层最热衷投资于轻工业。产品的品种繁多,为千家万户所用,且变化快,根本无法制定计划。故轻工业是最适合采用市场经济的产业。第六,服务业。这里所讲的服务业,不包括电力、通讯、交通三大行业。服务业面向千家万户,其产出的是劳务,而不是有形的产品,比轻工业还难以制定计划,服务业也是最适合采用市场经济的产业。
从产业的功能看,那些具有全局和长期功能的产业,适合采用计划控制方式。首先是金融业,货币发行量的多少,利率的高低,银根的松紧,都关系到全局,应完全由政府部门控制,决策权完全掌握在中央,这是计划经济所要牢牢控制的产业。那些专业银行,其存贷面向个人和企业,其功能也只涉及到局部,可采用市场调节方式。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产业,主要是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短期内不见成效,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如果按市场经济运行,势必大为削弱,可谓图一时之便宜,误百年之大计。决策权应掌握在政府手中,从长期的战略观点出发,来兴办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事业。那些短期内可见成效的技术业务教育以及应用技术研究,经理阶层会自发去兴办,可完全采用市场经济方式。政府部门应总揽全局,观察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产业政策,决定扶持什么产业。在各个产业内部,产品结构的调节,应由经理阶层按市场经济行事。
三、二十世纪两种体制的盛衰
经济体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基本准则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经济体制盛衰的根源。
生产力的发展是从技术打开突破口,先是出现一种新技术,造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推动生产力加速发展。技术停滞,生产力发展就缓慢。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经济高速发展,同19世纪末与本世纪40年代出现的两次技术革命有直接关系。
19世纪末出现的最大新技术是电力。一八六七年德国西门子公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而电要用作动力,还需要有输电、配电等一系列配套装置。在19世纪末,电力尚未大量应用,蒸汽机仍然是主要的动力。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德国克虏伯钢铁厂,在二十世纪的头一年(1900年)造出了一台世界最大的十万马力蒸汽机,可见,在十九到二十世纪之交,在电力的发源地德国,蒸汽机仍是主要动力。随着配套完善化,在二十世纪初,出现了电气化潮流,列宁说,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正反映了当时的世界潮流。十九世纪末另一项重大发明是内燃机,是用石油、煤气作动力。一八九七年德国奥古斯堡厂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这种机器可用作汽车、拖拉机、飞机、火车、轮船的动力,还可作为发电机的动力。
十九世纪末出现的两项重大发明,决定着二十世纪的面貌,适用于电力工业和汽车、拖拉机、飞机制造工业,以及铁路、航运业,同时又推动了冶金、石油、煤炭工业。这两项重大发明,都基本上适用于重工业,为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处于战争与革命高潮时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国内革命战争和其他局部战争也十分激烈。本世纪前六十年,世界处于备战、战争、恢复、再备战的循环之中,各大国都在扩军备战,大量制造武器。这一时期的武器是枪炮子弹,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军舰,造武器要消耗大量的钢铁和能源。本世纪前六十年的形势,一方面是有了一大套可用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新技术,另一方面,备战和战争需要发展以兵器工业为主的重工业。重工业成为各国的主导产业。
重工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交通运输业也是如此,计划经济体制是由政府部门决策,便于集中力量,迅速将资源配置于重工业。重工业还有个特点,是产品品种少,变化慢,批量大,便于制定计划。这类产品是用作生产资料和兵器,用户是企业和军队,便于沟通供需双方的关系。在此期间,计划经济的优势得以发挥,其弊端尚不明显,苏联推行计划经济,适合生产力状况,也适合当时政治形势,取得了重大成功,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计划经济的鼎盛时期。
资本主义产生了二百多年,一直是单搞市场经济,全靠市场调节,对于轻工业较为适用,对于重工业则受到局限。经理阶层按照市场法则,不敢冒风险投资于重工业,更不愿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其结果是,私营企业全盲目发展轻工业,造成生产严重过剩,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爆发了一场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又长期陷入萧条时期。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市场经济的一次大失败。历史证明,单搞市场经济,迟早要遭到失败,而且比单搞计划经济要严重得多。现在出现的市场经济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早在五六十年前就被实践所否定了。
在失败面前,西方的学界政界人士都在吸收经验教训。早在一九二八年,美国经济学家泰勒博士就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主张美国也吸收苏联计划管理的一些方法。经过三十年代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行政干预,由政府部门配置资源,大搞公共工程建设。吸收了计划经济的优点,在宏观领域采用了一些计划经济方法,缓和了经济危机。二次大战后,西方各国都吸收了计划经济的优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三十年代那样大的经济危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二次大战前单搞市场经济,加重了经济危机这是事实。吸收计划经济方法,使经济危机得以缓解,不致于发展到三十年代那样严重的程度,这也是客观事实。
二次大战末到五十年代末,出现了原子能、宇航、计算机三项新技术,这三项新技术都是由政府主持研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原子能和宇航都是用于军事目的。计算机在五十年代时,都是大型通用的,只是国防与科研部门可用。科学家声称,全世界有200台计算机就够用了。五十年代的新技术,都是大型技术,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只能由政府部门掌握使用和研制,故计划经济能够适合此类新技术,苏联继美国之后,制成了原子弹和氢弹,并于一九五○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在一九五七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到五十年代末计划经济的优势尚存,弊端尚不明显。
六十年代发明了激光器,七十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微电子、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技术群。这类新技术的特点是小型化、分散化,小型科研机构可以研制,小型企业可以应用,一家一户和办公室也可应用。同时,在六十年代以后,战争创伤已经恢复,世界开始进入和平与发展时期,人民迫切要求提高生活水平,轻工业与服务业直接为生活服务。运用小型技术,发展轻工业与服务业成为一股潮流。技术和产业都在向小型化、分散化发展,其特点是投资少,周期短、收效快。产品品种多,变化快,无法制定计划。计划经济无法适应这一生产力状况,弊端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国家有个共同特点是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发达,轻工业和服务业落后,大型技术发达,小型技术落后,这就足以说明,计划经济对于轻工业,服务业和小型技术是不能适应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分散管理体制,由千万个经理阶层在决策行事,这就便于掌握运用小型技术,能够按照千家万户的需要而进行生产活动。而且经理阶层对于投资少收效快的项目积极性高,也有能力搞。这样,市场经济就适合了七十年代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产业,计划经济则难以适应,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回顾二十世纪,计划经济是在苏联十月革命后产生的,一直在社会主义国家居于主导地位。三十年代以后,那些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计划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计划经济在三四十年代处于鼎盛时期,七十年代以后,由于不适应技术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走向衰落。但技术和生产力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能认为计划经济一直衰落,更不能认为市场经济绝对优越。
四、跨世纪的思考
采用何种管理方式,要适应于产业状况,产业状况又决定于技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新技术,用于物质和能源产业,三十和四十年代,推动了苏联经济起飞,在五六十年代推动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年代出现的新技术群,人们原以为将推动产业革命,在八九十年代实现经济起飞。但出人意料之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一直处于疲软状态。其原因在于,七十年代出现的新技术,真正能广泛应用的只有微电子,主要是用于信息处理,引起一场信息革命。而信息必竟是软件,其作用远远没有物质和能源为大,而物质和能源硬件领域并未发生大的技术革命,光靠信息技术革命,其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限。
在十九世纪末,出现了电力和内燃机两大硬技术,推动了产业革命。现在已到了二十世纪末,尚未出现大的硬技术,以推动物质和能源领域的产业革命,近一二十年内,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进展缓慢。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中国和亚太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借助已成熟的先进技术,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社会化程度不断的提高。一种工具,一项工程适用面在扩大,以致服务于全社会。如动力网、通讯网、交通网、计算机网、水利网等,都是面向全社会的。由于服务的面大,其规模自然也大,大型工程和大型科研项目会相应增多。这类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涉及全社会,经理阶层来兴办受到各种限制,只有政府部门才有力量兴办。计划经济对于兴办大型项目有无比优势。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计划经济的优势还会再现。由于近十年来,市场经济成为一股潮流,人们忽视计划经济的优势,只看市场经济的优势,这是缺乏战略眼光的。
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有可能发生技术革命,其中主要有热核能发电,太阳能利用、超导材料,生物卫程,将会引起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农业革命,其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远较本世纪末发生的信息革命为大。这类新技术、新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大、规模大、周期长,且品种单一、批量大,计划经济正适合新技术,新产业的特点。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市场经济陷入困境,计划经济处于鼎盛时期。六十年代以后,计划经济由盛而衰,市场经济转败为胜,二者的成败兴衰,生产力起最后决定作用。在二十一世纪某个时期,计划经济再次复兴,市场经济再度失势,是完全有可能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两种经济体制还会轮流坐庄,各领风骚数十年。那种认为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优越,一直搞市场经济,也如同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一样,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
本刊收到稿件时间:1994.09.30。
注释:
① ②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8页,第373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轻工业论文; 重工业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