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的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潜力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几年,我国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即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以及以京津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这三大地区主导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三大都市圈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如2001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国土面积32.1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3.35%,却集聚了13.82%的全国人口,创造了35.26%的GDP,实现了40.18%的地方财政收入、71.67%的外贸出口以及67.79%的实际利用外资,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撑力量,并带动了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长三角对我国沿长江地区、陇海线沿线地区,珠三角对华南经济圈,北京对华北、东北都具有较明显的经济辐射作用。(2)都市圈快速度的发展、高效益的经济运行、较深入的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范围最广和程度最深的经济区,引导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和发展方向。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在我国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更多的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重要潜力增长地区将进入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新的“高地”,它们同样将主导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区域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等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的区域空间功能进行重新审视,将加快我国的各种生产要素流向社会经济的高地,实行更合理的优化配置,因此对这些重要的潜力增长区,即未来的经济高地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试对我国重要的潜力增长区进行一定的探索。

一、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的提出

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是指在我国未来10至20年内能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地区,即能主导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最终能聚集了大量人口与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地区。对于这样的地区,国家要加以重点的关注,帮助引导和协调建设重大的跨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并在市场的导向下,加快构建成熟的一体化市场,如区域一体化的资本市场、消费品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旅游市场,构筑未来高增长区内的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区域内以交通为核心的整个潜力增长地区的基础设施网络的构筑,引导城乡建设、产业布局、要素流动。根据定义,在现阶段具备这种发展条件的地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人口密度与城镇密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这是由于中国人固有的家乡观念使不会出现大量的人口迁移,如2003年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也仅占农民总数的16%,人口密度高为人口、经济要素的进一步集聚提供了可能,而城镇分布的高密度为人口、经济要素的集聚提供了条件。

(2)在现阶段,必须至少有一个以上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心城市。这是因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心城市都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才能在国家区域格局中占重要地位,甚至纳入到世界区域体系中。

(3)交易低成本地区。这是指由自然资源、部分经济资源,包括平原、各种矿产、经济区位、河流、港口等不完全流动资源导致的交易低成本地区。

(4)一些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如土地、水资源,不严重缺乏的地区,至少这些资源不会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这是因为在市场条件下,随着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经济的竞争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成本的竞争上,而重要战略性资源的短缺将直接地增加经济成本。

(二)提出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的意义

1、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的提出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新的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以“五个统筹”统领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新一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具有引导意义与控制意义的空间开发规划将随之出台与实施,也就是说每个不同大小的区域将面临着空间功能的统筹安排,特别是要规划出区域中的重点发展区(即重要潜力增长区)与规划控制区,以真正达到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而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的提出正适应了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重要潜力增长地区。

2、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的提出是适应我国紧资源约束型国家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国情是资源紧约束,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中国有14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在这些地方,土地已经几乎失去了生产资料功能,而仅仅具备生存保障功能。其中又有6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在这些省份,土地连生存保障功能都不能满足了,更遑论生产资料功能。在考虑资源的制约时还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制约,因为那些人均耕地面积超过1亩的地区,大部分是西北部缺水省区,连基本生存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制约。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人口、经济活动必须走空间集中化的道路。另外,我国实行工业化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导致许多地方的人口承载力的下降,在这些人口低承载力的地方从事经济活动,往往是低效益的,甚至是得不偿失。因此,在这些地方应尽量减少人类的活动,以维系生态的平衡和自然环境。而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一些高人口容量的地方,各种发展条件较好,人口与经济相对地集聚在一起,但集聚经济还没有形成。根据上述我国的现实生产、生活条件,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走空间集中化的道路,选择发展条件较好以及人口、经济容量大的区域作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即重要潜力增长地区,以更好地引导我国的人口、经济、资源分布格局。

3、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的提出是加快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的现实需要

重要潜力增长区也将是我国未来的生产要素密集地区。由于生产要素密集区(如都市连绵区)能以其高效益、高开放度不仅引导本国的经济发展,甚至也能引导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且,能以其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创造更多的产值,加快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我国虽然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生产要素密集地区,但这些地区经济实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它们均处于我国沿海地带,相对我国众多的人口来说数量明显偏小。因此,我国未来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着力于加快建设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区,以加快提高我国经济实力。

二、我国国家意义上的潜力增长地区的选择分析

首先,从人口密度、城镇密度与中心城市的分布来看。(1)从我国县级单元上的人口密度分布图来看,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湖南、湖北、四川、重庆、陕西、河南、安徽与东北地区,因此我国未来高增长地区的选择也应在这些地区内(见图1)。(2)从我国的城镇分布来看,在我国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闽东南、辽中南、成渝地区、江汉平原、湘中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松嫩平原等城镇相对密集地区,并且这些地区现都具有3个或3个以上中心城市(见表1),因此以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重要初次选择地区。(3)结合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来看,在城镇密集地区中,除松嫩平原外,人口密度均高于370人/;而松嫩平原仅为47.45人/,考虑到该地区常年大多数日子气温相对较低,对生产、生活产生诸多不便,虽然东北大开发将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但人口与经济活动向此地区集聚的难度明显较大,将不列入考虑范围。

表1 我国部分城镇相对密集地区经济与人口集聚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2002年的统计年鉴整理。

图1 2002年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其次,在上述初选范围内,结合成为重要增长潜力地区的满足条件的第3、4条,综合分析得出结果。(1)如上所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和重要的增长极,都市连绵带初步形成,从这些地区的发展状况与政策引导来看,这些积蓄了雄厚实力的地区将具有良好的继续增长潜能,因此理应列入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2)成渝地区是我国人口与城镇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经济基础与发展条件较好,呈现较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成渝地区有条件将加快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生产要素密集地区。(3)闽东南、辽中南现已处于都市连绵区形成的雏形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将为辽中南都市连绵区的加快形成创造机遇,而闽东南地区也有进一步形成都市连绵区的可能。(4)湘中地区,一方面,经济实力、区位条件明显次于与之相邻的武鄂黄九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区域受这些地区的经济辐射较明显,将产生一定的区域内各城市的空间分异,城市产业结构互补性弱,不易形成内部各城市联系紧密的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另一方面,与其它地区比较来看,湘中地区面积仅28096平方公里、人口也仅1239万,与其它地区相差较大,并由于内部联系不紧密造成经济实力难以上升,辐射能力下降,因此不宜作为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来对待。(5)对于关中地区,虽然拥有西安这种实力较强的城市以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等优越条件,但水资源缺乏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即使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2000年缺水已超过20%,而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通过其它途径(如调水)只会降低经济竞争力,况且城镇的发展、经济的集聚只会更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因此也不把该地区列入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6)中原地区、武鄂黄九地区均处于我国中部的人口大省,城镇密集,郑州、武汉也是我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综合条件较好,将它们列入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对我国中部的崛起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闽东南、辽中南、成渝地区、武鄂黄九地区、中原地区等城镇相对密集地区应作为我国未来高增长地区。

三、我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的发展策略重点

1.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包括我国的上海、南京,宁波、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区域总面积97521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8086.63万人。它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2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6.64%的GDP,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由于该地区区内经济发展不协调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不顺畅特点,因此未来该地区的发展重点是继续强化上海对本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及增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城市间聚合力,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加强政府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把该地区培养成我国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和对外开放的基地。

2.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沧州、廊坊、张家口、承德。区域总面积为182451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9%;2001年人口为7215万人、GDP9751.47亿元,分别占全国的5.65%、10.16%。该区域是我国北方最大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工业密集区、重工业与新兴产业基地,但同时也面临着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环境污染恶化、区域协调严重不力等问题。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加强区域内城市协作与分工,特别是明确天津与北京的定位与区域分工;规划建设跨行政区的各种基础设施;继续强化重工业与新兴产业基地的功能。

3.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即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以及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四会县和高要市,区域总面积为41698平方公里,约为全国的0.43%,而2001年的人口与GDP却分别为全国的1.8%与8.6%,是我国最为发达、人口与经济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初步形成了是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的珠江东岸电子资讯产业走廊,以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的珠江中部产业带以及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珠江西部产业带,都市连绵区基本成型。但同时也存在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环境恶化、城市发展空间受限以及区域协调不力等问题。因此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加强珠三角与外围地区的联系、拓展腹地,强化珠三角在我国华南经济圈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协调以及与香港、澳门的融合,继续强化广州与香港双核心作用;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着力于产业环境的培育,延长产业链,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

4.山东半岛地区

山东半岛地区,包括日照、东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等8个地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9700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38.82%,2001年人口3980.7万人、GDP6228.72亿元,分别占山东省的44.03%、65.99%,是山东省经济核心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地区主要以电力、纺织、煤炭采选等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的发展严重不足,区域内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该半岛地区现处于城市带雏形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建议今后:(1)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强化与日、韩的经济贸易往来;(2)引导人口的空间集聚(包括区域外人口向半岛集聚与区域内人口向城市集聚),着力培育都市连绵区;(3)加强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提高半岛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5.闽东南地区

闽东南地区,是由福州地区、莆田地区、泉州地区、厦门地区及漳州地区等5个地区组成的,土地面积为41405平方公里,占福建省土地面积的33.86%;2001年人口、GDP分别为2138.08万人与3501.68亿元,是福建省的经济重心、经济核心和经济最活跃地区。该区域产业的部门分工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产业系统和城市载体系统的规划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分工不明晰,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工商业为其主体,一方面,由于缺乏国家型项目的支持,除厦门、福州外,基本上没有高层次地域分工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因为工业起步晚,低层次地域分工的要求也不高,所以产业结构相似与行政割据明显。针对闽东南的发展实际情况,今后应加强与台湾经济对接的能力以及参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分工协作的能力,继续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外向性经济,特别是与台湾的经贸往来。相应地要尽快建成贯通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沿海铁路大通道以及沿海高速公路,使闽东南能积极主动接受二者的辐射,聚集发展所需的要素,壮大经济实力。

6.辽中南地区

辽中南地区是指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铁岭8市,地处辽宁省中部,区域面积占辽宁省45%,人口占辽宁省57%,地区生产总值占辽宁省58%的国家经济较发达地区。该地区的发展,建议积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加快国企改革与对内、外开放的力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石化等产业基地;同时,加快人口的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使之尽快发展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后又一经济增长极与都市连绵区。

7.成渝地区

这里的成渝地区,即为成渝都市带,区域范围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自贡市、泸州市、资阳市、内江市的全部县、市、区,重庆市的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双桥、渝北、巴南11个区,江津、合川、永川3个市,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壁山6个县,总面积为97440平方公里,总人口5409.72万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单个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为中国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区、经济活跃地区和带动周边大片地区发展的地区。

8.武鄂黄九地区

武鄂黄九地区,包括武汉周边地区(孝感、黄冈、咸宁)以及武汉—九江沿江地区,其中武汉—九江沿江地区西起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湖北省武汉市,沿长江东至江西省九江市,中间包括沿江的湖北省鄂州市、黄石市、大冶市、武穴市和江西省瑞昌市。该地区除武汉市为省会城市外,孝感、黄冈、咸宁、鄂州、黄石、九江六市为省辖地级市,区域总面积为69667.67平方公里。建议加快武鄂黄九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发展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以钢铁、机械、纺织、电子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以进一步促进和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尤其是其中段的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加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东南沿海向沿江、内地的推进进程。

9.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即中原城市群,以郑州商贸城为中心,由郑州、洛阳、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7市组成,区域内城市相对集中,距郑州最近的开封仅70公里,最远的洛阳125公里。城市群区面积为54208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为352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占2733亿元。城市群内,矿产资源丰富,科教水平较高,是河南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但同时也存在核心城市辐射力弱,区域内经济建设粗放发展的不足。因此未来该区域的发展应尽快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步伐,迅速扩张其经济实力,增强对周围区域的幅射力、影响力,使其在我国开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起到重要作用,特别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各个方面起到“二传手”和“中转站”的作用,并通过亚欧大陆桥的东西两个出口,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度,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  

中国重要潜力增长地区的探讨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