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后取得的临床成效论文_王明英

王明英

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

【摘 要】目的 分析研究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06月-2018年0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50例。其中给予传统常规护理的为参照组,给予肢体语言沟通护理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情况。结果 参照组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跟参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 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后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成效,并且小儿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较高,家长对护理也十分满意,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临床成效;满意度;依从性

因为小儿患者具有自我管控能力差、认知能力弱等特点,所以在接受就医时会产生抵触的心理,同时小儿患者家属对于护理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对小儿患者的护理有一套专门的护理方法。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在小儿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也是这样,只有和患儿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深入的解患儿的基本情况和心理特点,才能有效的进行小儿的护理工作,其中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和特点。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了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检验了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方法的临床成效,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06月-2018年0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偏小儿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50例。其中参照组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比例为21:29;年龄在1-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0.5)岁;。研究组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比例为30:20;年龄在2-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4±0.25)岁。两组上述基线资料的对比上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所有患者皆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参照组

该组患者予以常规临床宣教、常规饮食调节以及进行各项检查等传统常规护理措施。

1.2.2研究组

该组患者在予以常规临床宣教、常规饮食调节以及进行各项检查等传统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之上添加肢体肢体语言沟通的护理模式,主要做法如下:①首先患儿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注意自身的仪表,面对患儿时要时刻保持微笑,保持面部表情的丰富,在护理时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其次护理人员在进行与患儿进行肢体沟通时,要注意倾听患儿内心的想法,深入了解患儿出现抵触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倾听的过程中,患儿会逐渐的放下防备,慢慢的接受护理。最后护理人员在患儿面前要时刻保持优美的体态,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保持护理工作过程中的稳重[1]。②护理人员要利用肢体语言增强与患儿的互动,拉近护理工作人员与小儿患者的关系,让患儿对他们卸下防备。比如在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可以轻轻的抚摸患儿的头部,表达自己和蔼的态度。或者在打针之前可以与患儿进行肢体接触,比如拉手、拥抱等等,这样能降低患儿对打针的排斥度,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对于一些需要输液的患儿,要提高护理人员自身扎针的准确度,熟练的掌握输液的基本流程。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并告知家长一些注意事项,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③注意与患儿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仔细观察患儿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眼神以及表情,从中判断出患儿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保持眼神交流,在眼神中流露出对患儿的鼓励、肯定以及赞美之情,拉近之间的关系。其次就是在与患儿进行肢体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站姿,要保持蹲的姿势,让护理人员的高度与患儿的保持一致,这样可以让患儿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并且有效的缓解了小儿患者紧张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让患儿慢慢的接受进一步的护理工作,提高配合度和依从度,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进行[2]。

1.3观察指标

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总体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情况,分为抵触、部分接受和完全接受。抵触:指小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挣扎、哭闹等不良情绪;部分接受:患者接受护理措施,但是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肯配合、哭闹挣扎等现象;完全接受:患儿对于护理工作和行为完全接受,不存在哭闹、挣扎的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以%表示等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当(P<0.05)时即为呈现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经护理,参照组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度对比[n(%)]

2.2比较两组护理工作的依从情况

经护理,参照组患儿对于护理工作抵触、部分接受和完全接受人数比为12:25:13,依从率为76.00%;研究组患儿对于护理工作抵触、部分接受和完全接受人数比为2:17:31,依从率为96.00%。研究组患儿对护理工作的依从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肢体语言也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一种非言语的交流形式,但是能够直观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3]。所以这种方法对于小儿患者的护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护理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患儿的情绪抵抗、紧张的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家长的难题,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加快患儿并且的恢复速度,因此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进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4]。

本文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研究中采用了肢体语言沟通的护理模式,在仪表、倾听、体态语言、眼神交流等方面渗透肢体语言的沟通,提高患儿对于就医的自信心,改善他们抵触、哭闹、挣扎的不良情绪,减小家长的心理压力,并获得患儿家长十分满意的态度。与此同时还保证了其他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了护理质量。本次研究显示,参照组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跟参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说明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后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成效,并且小儿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较高,家长对护理也十分满意。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的护理技巧在小儿护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患儿对护理工作的依从度,并取得十分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兰春.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6(24):77-78.

[2]佚名.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584-585.

[3]郝颖.探究肢体语言沟通与个性化护理结合应用在 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2):88-89.

[4]唐伟宁.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5(2):65-65.

论文作者:王明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  ;  ;  ;  ;  ;  ;  ;  

探究小儿护理工作中运用肢体语言沟通后取得的临床成效论文_王明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