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雾见月明——小学低段品德课中“合作”乱象的例析与反思论文_王根梅

拨开云雾见月明——小学低段品德课中“合作”乱象的例析与反思论文_王根梅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笔者在低段的品德课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上是热热闹闹的,但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称为合作的“乱象”。其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每人自说自话”“小组合作=优生时空独霸”“小组合作=大伙一哄而上”等。这样,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深入探究后,笔者从 “创设适宜合作的教学情境”“增强每个学生的个体责任”“培养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尝试,品德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合作;创设情境;增强责任;培养能力

合作“乱象”之一:“每人自说自话”

一教师在执教《美好的家园》一课时,有个片段是让学生观看一段环境受污染遭破坏的视频。看了视频后,教师就直接问学生:“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对于环保你有什么好的想法?请在小组里畅所欲言吧!”一声令下,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地闹开了。可横扫整个课堂,只有几个小组是在组长带领下凑在一块儿交流的。走近仔细一听,他们说的无非就是“这些地方太脏了”“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垃圾”“小河都变得黑乎乎了”……其他不少的学生就是凑在一起聊天、说笑,有的是自己看书谁也不理,还有的开始玩起手边的学具,这些学具是教师下发的要等到下个环节用的,更有甚者擅自离开了座位。而教师则在黑板上板书标题,然后只和某一个组进行交流,没有巡视全堂。

思考:“无的放矢”——学生迷失方向

本案例凸显的问题是:教师选择的合作交流活动主题过于空乏,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于操作。教师也没有创设从而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导致学生纪律涣散,缺乏良好的合作氛围。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随意的、天马行空似的讨论,它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有序组织和巧妙引导。从讨论主题的设置到小组内任务的分配,从个人的独立学习到组内资源的整合,从活动时间的安排到活动结果的展示,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每个活动前全面设计,在活动中进行有效调控。

对策:“有的放矢”——创设适应合作的教学情境

合作学习一定紧要扣教学内容的主题,使学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但要注意两点:

1.精选合作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合作学习或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内容,合作就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要具有两个特点:(1)教材内容有适宜合作的活动或游戏;(2)教材内容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内涵或主题。

2.精选活动形式

任何情境的创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参与并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活动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全面考虑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学生的思维方法、活动方式、接受方式。操作性要强,对比效果要明显 ,要让活动能够使所有学生都“有所为”“有所思”,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创设适宜合作的教学情境适 宜的教学情境应该 能吸引学生注意 ,能激起他们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如果不创设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不能产生合作的欲望,就不能在合作的环境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只有由情境引发的合作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也必然是有效的学习。

合作“乱象”之二: “优生时空独霸”

听教师试教二上《夸夸我的假期生活》一课,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在暑假里都做了些什么。小组开始后,笔者发现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小组里有个胖胖的小男孩,从开始一直到结束一直在叽叽呱呱地说个不停,几次边上有个女同学想插话,他都用手把别人的嘴巴包住。而小组里的另外两个学生则始终笑眯眯地盯着这个胖小男孩看,一言不发。直到小组交流结束,这个小组除了这个小男孩,其余的学生没有说过一句话,上课的教师也没有发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笔者在想低段的孩子如果长此以往,那将是什么状态?后来一次陪教师送教外出听了高段的课,笔者见到了那尴尬的一幕:

师:我们班谁的朗读能力最好?

生(一致):钱**——

师:那么就请钱**来读读这段材料……

……

师:下面哪个小组上来汇报?

(全班只有钱**举手,老师很无奈地请上这个小组的6个学生)

师:小组里谁先来?

(大家手一致都指向了钱**,她汇报完毕后。)

师:谁有补充?

(其余5个学生都一直摇头!)

思考:“浑水摸鱼”——学生乐于“搭便车”

这两个案例凸显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很多学生只是“搭了优生的便车”。细看我们的课堂有相当一部分的中等偏下的学生都不会在小组里发言,因为这部分人清楚地知道,小组里只要有一个或几个优等生就足够了,他(她)们会把教师布置的所有问题都回答出来,而且几乎不会有错。教师应该也很明白这一点,否则怎么每次听小组汇报时都请优等生代表发言呢?所以,优等生在思考问题时,其余的人可以尽情地做别的事,如折飞机、画画,或小声地聊天。

对策:“缺一不可”——增强每个学生的个体责任

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就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当然有时是由小组成员推给的),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经过尝试,笔者发现,消除这种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使学生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笔者是这样操作的:以“小组捆绑评价”方式,在每组的“课时记分牌”上对每个小组进行加分累积,奖励是以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得分的总和为依据的。

由此,小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知识。在这种情境下,没有逃避责任的人,没有“自由乘客”。

对于任何一个小组来说,忽视小组中的任何一名成员的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做法,也就是在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自己在小组中还有着“个体责任”的。

我们在使用小组“课时记分牌”的同时,还在 “小组争章记录本”上面设计了每个学生的“表现星”表格。它能有效地避免学生“搭车”,也能制约“优生独霸”现象,对学生在小组中的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控。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小组的“小组争章记录本”上按小组人数设计成每人三格。在小组中每次表现(发言或表演)一次就贴上一颗星。贴满完3颗就暂不能表现了,但可以教表格还有空白但不会表现的同学,让他们去表现。

通过这样的方法,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没有了“独占舞台”的机会,想“搭便车”也就无处藏身了。

合作“乱象”之三:“大伙一哄而上”

一教师在执教二上《国旗国旗》一课中安排了小组合作制作国旗的活动。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红色彩纸,一颗大黄五角星和四颗小黄五角星,一根小竹条,双面胶。然后教师说:“我们四人小组一起做一面国旗吧!拿出你们的材料。”教师的话都没说完,很多小组的学生都抢着去拿了黄五角星,有的没有抢到五角星就回头抢小竹条,最后的实在没有东西抢的只好悻悻地拿着一个双面胶。抢到五角星的准备粘在红色卡纸上,但拿着双面胶的学生就是不肯给他用,拿着红色卡纸的学生准备粘上小竹条,拿着小竹条的学生也不乐意。整个教室就是叽里呱啦地闹着。最后老师只好一组一组去劝说。

思考:“随心所欲”——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与技巧

本案例凸显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合作意识和合作方法。学生争强好斗,自我中心,缺乏合作的意识和技巧。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之是低年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长辈总是千般关照,万般爱护,很少违逆孩子的意愿,于是孩子就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心中根本容不得他人,缺乏谦让和宽容,更谈不上合作与分享。

对策:“授之以渔”,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能力

教师要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另外,我们只有等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学习的技能,和部分学生具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时,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当然,如果在我们合作学习中遇到一些小组中由于没有合作技巧而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交技能的必要性和它的重要作用。

最后,教师还要对每个学生个体和每个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对于合作习惯好的,合作方法掌握得好的,教师可以把他们作为示范,在全班进行展示和表扬,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品德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如何让这种手段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就需要教师在运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在发现问题时我们要静心反思,认真研究,寻求最有效的解决策略。这样的品德课堂自然是有效的课堂,更是生动的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桥下小学 324400)

论文作者:王根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0

标签:;  ;  ;  ;  ;  ;  ;  ;  

拨开云雾见月明——小学低段品德课中“合作”乱象的例析与反思论文_王根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