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力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与支柱。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转换,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为迅速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赶上并超过其发展水平,就要研究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
1 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信息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信息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运动。用户对信息商品的需求,是有规律的、多层次的、递进的、多样化的、特殊的、动态的、有目的的。这种规律性反映在;需求制约律,用户对信息商品的需求受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形势、专业研究方向、科学研究与经济建设的攻关项目、具体工作任务和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制约,是随其变化而变化的;需求时限律,用户对信息商品的需求,是受一定时限制约的,是有季节性、周期性、阶段性与应急性的。这种层次性反映在:对管理上的战略性信息、管理性信息、技术操作性信息等的需求;需求形态上,有潜在性、增长性、饱和性、衰退性等需求。这种递进性反映在:数量上是一个由少到多,从无序到有序,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质量上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窄到宽的递进过程。[1]这种多样化反映在:学科内容上,有的需要商业、金融、经济信息,有的需要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实验材料与数据信息,有的需要哲学、文化艺术信息等;信息级别上,有的需要低级别的,有的需要高级别的;时序上,有的需要长远的,有的需要累积性的,有的需要近期的,有的需要随机的;范围上,有的需要国外的,有的需要国内的,有的需要本地、本单位的,有的需要本系统的,有的需要全方位的。这种特殊性反映在:科技型用户,需要的信息商品广博专深、连续性强;大众用户以需求基础通用性信息为主;各用户在一定环境、时间内,对信息需求是特定的。这种动态性反映在:用户的需求随环境、条件、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断深入、扩展的。这种目的性反映在:以获得优势的信息需求,通过应用转化而得到最大的物质利益与精神效益,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要求:真实、准确、及时、宽广、精深、尖端。
用户对信息商品的需求,之所以具有以上的特性与要求,是因为:(1)信息商品能产生增值。信息商品通过吸收、融化、组合、或通过启迪、激发、联想、推理而产生新质信息。如从现实信息分析出预测信息,从先兆性信息推断出倾向性信息,从微观信息升华为宏观信息,从个别信息归纳出规律性信息等,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中使用,而实现信息的增值;(2)信息商品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商品通过投入、渗透、转化而获得极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信息商品能改变人的知识结构。根据B.C.Brooks方程式:K(S)+△I=K(S+△S),当人们吸收了信息商品△I后,使其知识结构由K(S)改变成K(S+△S)。(4)信息商品能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借鉴、利用有价值信息的结果。信息商品对社会发展的“催化作用”更为明显。美国由一个工业化大国而进入一个信息经济大国,日本由一个战败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等,都是利用信息商品的结果。
信息商品是有价值的,能给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用户对信息商品多样性的需求,又给信息商品供应者带来诸多困难,会出现求非所供,供非所求的矛盾。有的需求信息专而博,而供给的信息商品浅而窄;有的需求信息高而精,而供给的信息低而粗;有的需求信息新而快,而供给的信息陈而慢;有的需求信息多而博,而供给的信息少而窄等。要解决供需的矛盾,驱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要准确、及时地掌握信息商品的优势需求。要掌握其优势需求,一是通过传统方法进行调查。其调查方法,可采取普查,或重点调查,或抽样调查,或反馈调查等,二是运用现代化手段了解。可通过传感设备、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公告牌服务(Bulletin Board)等现代化的手段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在广泛、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分析用户的重点优势要求,再根据供给者所拥有优势的丰富信息资源与现代化设备手段,确定其主要供给服务对象。高质、快速地发展信息产业,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要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供应者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性、新颖性、系统性、持续性、高价值。要达到如此的要求,就要高质、快速发展信息产业,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此,就应计算机智能化与集成化。就是要研制比高能奔腾(PENTIUMPRO)更先进的计算机,研究制成智能化的软件生成器,具有创造性,能代替人对信息进行筛选、辨伪、加工整理、分析开发、综合等。将信息加工过程中分散较小的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传递网络化与高速公路化。信息供给部门要通过国内的专业应用网与通讯平台,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相通。运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服务(FTP)、公告牌服务向用户提供信息;信息资源数据库化。要建立迫切需要的大容量化的全文数据库、事实数据库与数值型数据库,走联合、商品化的道路;信息人才现代化,要通过多途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信息人才。可见,信息供需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驱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
但是信息供需矛盾,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用户的信息需求始终是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密切相联的,因而用户的信息需求总是处在相对静止与运动之中的。用户通过信息商品交换,购买到信息商品后,应用于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商品生产中,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变潜在生产力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取得高额利润,以进一步激发对信息商品的需求,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商品供给者通过信息市场交换,向用户提供能满足优势需求的价值高的信息商品,而获得信息价值补偿,取得合理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信息供给者要能高质、快速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就要不断地提高信息技术,驱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客观世界的发展,用户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与科技事业,改造人类社会,又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信息供给者为了进一步求得生存与发展,又会通过转让信息商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以获得必要的价值补偿,而进一步驱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满足用户新的信息需求。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解决信息商品供与求的矛盾,不断地驱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2 信息产业发展的外在推动力
信息商品的供求矛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第一位的。但是其外在推动力也不可忽视。在某种条件下,将起加速发展或滞阻延缓的作用。
2.1 国民经济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国民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国民经济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财力、物力、人力与市场。具体而言,提供了信息产业形成与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实力支撑、电力、计算机、通讯及空调设备、信息人才、信息商品交易的各类市场,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现在国内外的实例就足以说明。“1942年美国人均GNP为1028美元,到50年代初信息产业就出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1958年美国信息产业及其附加值约占GNP的29%,1967年上升为46.2%,年均增长率达11.6%,是同期美国GNP年均增长率的2倍”[2]美国将以强大的电力能源作基础,投资4000~6000亿美元,于2015年建成信息高速公路。日本于1994~1999年耗资1万亿日元,完成“曼陀罗(Mandara)计划”。我国的上海、广州、香港等经济发达的地区,都为各自的信息产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上海市委市政府1994年提出建设信息港的计划,准备2010年先于全国5年建成地区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广东省将以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广州市为“龙头”,以珠江三角州为中心推动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香港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了信息产业迅速崛起。60、70年代随着工业、商业、建筑业的腾飞,促使了80年代信息产业的起步,90年代的飞跃,许多信息产业指标已经达到、有的还超过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信息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加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又在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速度上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2 信息法律、法规与政策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信息法律、法规与政策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政策是信息法规、法律的先导,是其立法的前提与基础,信息法规与法律又是信息政策制定的依据、后盾与保障。信息法律是关于知识产权与信息安全的规定。美国从1930年到现在已制定并颁布了200多个与信息有关的法律。日本仿效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我国已制定的信息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法权法》、《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新闻出版保密规定》、《专利法修正案(草案)》、《保守国家机密法》、《安全法》、《统计法》。国家信息中心与国家计委政策法规司还制定了《信息市场管理条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暂行条理》等。为促进我国的法律、法规迈上国际化的轨道,全国人大1992年7月通过了我国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政策对信息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1 确保了国家地位,对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美国50年代就率先对有关信息战略问题作了明确规定。80年代,对信息的利用与保密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法规、政策。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既确保了美国作为在世界上信息产业第一强国的地位,使其信息产业的产值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又对日本、法国、中国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各国纷纷仿效,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政策。1993年9月美国制定了全面体现其法律、法规、政策的《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对内影响了美国的就业结构、对外政策,确保了美国世界信息产业强国的地位与对世界信息产业的控制权,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强烈影响,激发其他发达国家急起直追,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对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我国由于及时制定并实施了有关信息产业的法律、法规、政策,明确了信息产业发展的方针为:“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了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信息产业1983年占GNP的9.3%,1995年为27.2%,国家信息网络已初步建成并与国际互联网接通。国家系统软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第一台ATM自动柜员机研制成功。光盘生产线已建成多条,国产PC机占住了主导地位。
2.2.2 促进、监督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维护信息消费者利益。信息商品的共享与保护,交流与保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对此,我国《著作权法》、《专利法》、《保守国家机密法》、《安全法》等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通过法律、法规、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确保信息产品创造者、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保护计算机、数据、信息系统、国家信息主权及个人信息权力等的安全,打击信息犯罪,激励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有效地传递与利用公用信息。在信息市场的竞争中,确保公平竞争,正确处理好资源共享与独家占有的矛盾,坚决清除假冒伪劣的虚假信息,保护信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3 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对信息产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93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人主白宫不久,就与副总统戈尔发表了《技术为美国经济服务,加强经济实力的新方针》的报告,接着制定了《信息产业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影响下,其通产省与科技厅将公共投资方向由以土建为主向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主转变。邓小平同志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以抓‘两弹’的魄力,抓信息化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由于各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对信息产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从8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1996年全世界信息产业投资为6100亿美元,美国占41.5%,超过日本与欧洲对信息产业投资的总和。1997年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产业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出口商品结构,1986~1995年信息、知识类产品由12%上升为42%。[3]日本1952年出口总额只8亿美元,经过战后20年用57亿美元购买外国专利,到1990年出口总额竟达到28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德国占世界第三位。[4]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是惊人的。每秒百亿次运算速度的巨型计算机已研制成功,联想、长城、方正、浪潮等计算机集团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全国大、中型计算机达1.2万台,微机达200万台。汉化系统软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1996年软件市场销售额为92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全国已建成数据库1038个。公众电话网、公用数据交换网、数字数据骨干网、移动通信网等已具一定的规模。全国22条光缆干线、20条数字微波干线和20个大中型通信地球也已建成。
3 信息产业发展的外在引力
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除内在驱动力、外在推动力外,还有巨大的引力。
3.1 市场需求牵引力。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信息商品关系的总和。信息市场的需求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牵引力。
3.1.1 巨大的潜在信息市场会牵动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据对上海2393户家庭的调查结果表明:“家用电脑普及率约为8~10%,一至三年内准备投资计算机的家庭占52%”。[5]据有关人士测算,我国中部地区准备购买计算机的家庭约占15%,西部地区约占5%。由此可见,计算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潜市场,要求提供大量高性能的先进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需求的大量增加,必将促进对经贸、法律、科技、教育等数据的需求。要对大量信息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传递,就要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因而信息市场需求也就牵动计算机业、网络通讯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3.1.2 信息网络市场的开发,将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市场的开拓,将刺激其设备的需求。国家及各系统信息网络的建设,对光纤线、信息传输、交换设备、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及用户终端设备产生大量的需求,就要扩大其硬软件产品的生产量,提高其质量。与此同时,信息服务业的需求也将增加。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技术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为其服务,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3.1.3 信息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将带动信息咨询业的发展。信息市场体系建立与完善后,国民经济各行业就需信息咨询部门提供联机检索服务、有线无线信息咨询服务、各种信息数据库系统服务、电子邮件服务、电子商城购物服务、电子教育服务、电子,图书馆服务、电子广告服务、电子转帐服务、电子数据交换服务。美国IBM的信息网络向全球90多个国家,650个城市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3.2 信息资源价值的诱惑力。信息资源的核心是信息。信息的价值是信息工作者活化劳动与物化劳动的结果。
3.2.1 信息的巨大价值诱惑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是开辟国内外市场、提高外汇率的“指南针”,是指导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建设的“航标灯”,是提高决策水平与管理效益的“倍增剂”,是协调国家间、系统间、部门间的“调节剂”,是推动国家、社会、民族进步与发展的“推进器”。由于信息具有巨大的价值,因而对各级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于是政府、企业、全民携手投资加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计算机业、网络通讯业、信息服务业与人才业。
3.2.2 信息技术的威力诱惑国家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于1997年6月9日在北京通过国家级鉴定。该机“采用分布式共享存贮结构,面向大型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基本字长64位,峰值性能为130亿次。”[6]微机奔腾(PENTIUM)与高能奔腾(PENTIUMPRO)是目前世界先进的个人计算机。就是“奔腾”微处理器速度也可达200兆赫兹(Mha),能作32位(bit)的运算。计算机与现代通讯结合日益密切。我国信息社会的主体工程国内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及金桥工程(金字号工程服务的网络工程)等运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已初见成效,并与国际互联网接通。根据“社会净产值=各部门物质生产(人力+资金)投入总和X信息流量”的公式,Internet网络的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量,促进国民经济的总产值迅速增加。我国开始运用现代数据库技术,正在促进全文数据库、数值型数据库、事实型数据库等的进一步发展。
3.3 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吸引力。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信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发展。美国对计算机硬软件业的发展都相当重视。对硬件业注重研制计算机中央微处理器芯片(CPO)、记忆储存器(RAM)和高速显示处理模块心脏部分。美国已生产出比高能奔腾(PENTIONPRO)还快20%左右的微处理器(MMXprocessor)。美国的IBM公司近来与北方电讯(Nortel)公司正在联合研制高速集成电路块。它研制成功后,将比目前使用的电路块快5倍。美国是民办软件业最发达的国家,已研制成功的软件均被世界各国采用。1994年美国软件营业额为579,646亿美元,占全球软件营业额771,527亿美元的75.1%。[7]到1995年止,全世界拥有数据库8,525种,其中美国产品占69%。[8]到1996年7月止,美国的Internet网已覆盖全球173个国家与地区,人网主机已达1200多万台,并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0年用户将达2亿个,日本把信息当作与物质、能源并列的资源,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日本的计算机产业发达,已拥有几亿次/秒巨型机,PC机年出货量已达320.5万台,1992年日本占世界信息产业总值3200亿美元的25%。日本计算机网络通讯与卫星通讯已相当普及,电话装机量6663.6万部,普及率为55.3%,数据库1990年底已达1910个,市场规模5.2亿美元。[9]日本信息机构5600个,从业人员100多万人,营业额为4.4亿日元/年。美、日信息产业发展规模、速度与在世界上的突出地位,对我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我国政府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元器件甚至整机设备,大量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不少是从国外引入国内市场。美国的IBM、DEC、HP、COMPAQ、AST等公司,日本的TOSHIBA、NEC等公司正把自己的计算机产品与先进技术带入我国,同我国合作。目前我国联想、长城、方正等计算机集团的名牌产品正迅速崛起。联想、长城、方正三家集团同时研制生产出计算机微机第六代产品。国外一些大型软件公司对中国的市场已推出了系列中文操作系统与中文应用软件。国内应用软件,虽有国际同类产品的压力,但仍取得成功,确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数据库业在合作化、商品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信息网络化工程,也有较大的发展。1995年我国长城集团的长城国际销售量增长200%,1996年50家专卖店销售额近2亿5千万元。1998年联想集团的微机板卡就打入国际市场,现在已占世界板卡市场的10%,是世界5大板卡生产商之一。[10]1993年全国7万多家信息咨询机构,年营业额达120亿元。
内在的驱动力、外在的推动力及引力所遵循的规律是:当三种力量方向一致时,对信息产业的作用力达到最大值为1;当内在驱动力与外在推动力及引力方向相反时,对信息产业作用力,就为零,或为负,或小于1;当内在驱动力与外在推动力、引力的方向成一定的夹角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作用力为:0<合力<1。
来稿时间: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