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市场的非均衡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消费品市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在PS87模型(1954~1983)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均衡调节方程,并把样本期间扩大到1988年,重新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到改进的GPS92模型。这使在样本期间内, 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呈现出既有过度需求又存在过度供给,但总体非均衡程度逐年减少,说明储蓄在我国经济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 消费品市场 非均衡模型 过度需求 非均衡调节方程
一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消费品市场进行非均衡实证研究,最早的工作是由Portes和Santorum〔1〕在1987年的一篇论文(以下简称PS87)中完成的。 他们在研究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括需求方程、供给方程和最小条件的三个方程的非均衡模型;并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1954年到1983年的中国消费品市场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消费品市场的非均衡程度——过度需求的数据,第一次对我国消费品市场的非均衡状况有了定量的认识。
然而,他们的研究中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在PS87模型中没有包含非均衡调节方程,因而没有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中对非均衡状况的各种调节机制。张世英〔2〕指出: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 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总的来说是非均衡的,但却处于不同的调节机制中。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价格不再是一种调节手段,代替它的是指令性计划,居民储蓄在缓和供需矛盾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二,PS87模型没有建立变参数模型,即对应于不同的经济时期,建立不同的模型。
我们在PS87模型的基础上,补充和发展消费品市场的非均衡模型。我们把储蓄的变化如增加量,作为强制储蓄的代表反映消费品市场的非均衡状况; 把它作为非均衡调节因子建立非均衡调节方程, 重新估计PS87模型,获得GPS92模型。估计方法选用2阶段最小二乘法,并把样本期间扩大到1988年。
最后,我们比较两个模型的估计结果,并以此解释我国消费品市场的运行状况。
二 Portes and Santorum(PS87)模型
1 需求方程的建立:
从Houthekker—Taylor〔3〕的储蓄函数推导出的消费品需求函数是这样的:
(1)CD=α[,1]S[,1]+α[,2]YD[,1]+μ[,1]
这里,CD是家计现期的消费支出,S[,1]是上期末的储蓄,YD[,1]是上期的可支配收入,DYD是YD—YD[,1]。按照H—T储蓄函数的要求, 待估系统数应满足-1<α[,1]<1/3;0<α[,2]<1;α[,3]=1。
2 供给方程的建立:
在我们的样本期间,我国消费品的生产供给主要是由指令性计划来决定的,因而供给方程必须反映计划者的行为。PS87模型假定家计的长期消费倾向是计划者制定消费品生产计划的主要依据。现期消费品的供给水平除受这一长期倾向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现期国民收入水平、投资及家计的金融资产变动的影响。这样,供给方程建立为:
(2)CS=β[,1]CT+β[,2]CYX+β[,3]RNFA+β[,4]IFX+μ[,2]这里,CS是现期的消费品供给,在经济长期处于过度需求的情况下,消费品的供给是现期消费品市场上可观察到的交易量,即消费品零售额。
CT代表消费品供给的长期倾向,它是消费品零售额的2 阶指数时间趋势,即CT=Exp(a[,0]+a[,1]t+a[,2]t[2]),t为时间。β[,1]=1。
CYX=(NMP-NMPT)*CT/NMPT,这里NMP代表国民收入水平,NMPT 是国民收入水平的长期趋势(它是制定国民收入计划的基础)。 这样,CYX 就表示当现期国民收入水平偏离其长期倾向(或计划)时所引起的消费品供给计划的调整。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消费品供给通常被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残差来缓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当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其计划时,计划者会减少消费品供给来保证其他分配(如投资、国防、出口等),这时β[,2]>1;当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其计划时,计划者不会按相同的比例扩大消费品供给,<0β[,2]<1。
RNFA=FA-FAT,这里FA是家计持有的金融资产, 它等于现金加期末储蓄;FAT是家计持有的金融资产的长期倾向。RNFA 代表家计金融资产的变动情况。它进入供给函数,是因为它反映着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计划者根据家计持有的货币状况来调节消费品供给,0β[,3]>0。
IFX=(NMP-NMPT)*IFT/NMPT,这里IF 是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IFT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趋势。IFX即表示国民收入水平变化时所引起的投资计划水平的调整。这里IFT进入消费品供给函数, 是希望反映出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果,β[,4]<0。
在(1)、(2)式中加入一个最小条件,即:
(3)C=min(CD,CS)
就得到了PS87模型。利用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然后分别计算各年度的消费品需求CD,消费品供给CS,就可获得经济在各年度的过度需求的估计:(CD-CS)/C。估计结果请参看表1和图1。
三 对PS87模型的改进和扩展(GPS92模型)
我们将在PS87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均衡调节方程,并把样本期间扩大到1988年,重新对模型进行估计。
1 GPS92模型的建立
为使我们的估计结果能与PS87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 我们使用(1)、(2)式为我们的消费品需求和供给方程。不同的是, 我们将建立一个非均衡调节方程。在我们的样本期间,虽然价格也有所波动,但把它作为市场过度供需状况的指标,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里,我们选择储蓄的变化量作为调节因子来建立非均衡调节方程。在我国经济长期过度需求的假定下,家计的需求不能完全实现,收入的一部分被作为“强制储蓄”而储蓄起来。这样,储蓄的变化与过度需求之间就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也如张世英〔4〕所说, 居民储蓄在缓和供需矛盾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我们把储蓄调节方程建立为:
(4) CS=┌μ[,1](CD-CS) 当CD〉CS时
└μ[,2](CD-CS) 当CD〉CD时
这里,DS是1阶储蓄变化量;μ[,1],μ[,2]分别为非均衡调整速度,μ[,1],μ[,2]>0。
(1)-(4)就构成了消费品市场的非均衡模型(GPS92模型)。
2 模型估计
我们将把模型整理为以下两个方程:
当DS=μ[,1](CD-CS)>0,消费品市场上的交易量C就为:
(5.1) C=CS
(5.2) C=CD-DS/μ[,1][从(4)式可得]
当DS=μ[,1](CD-CS)<0时,交易量为:
(6.1) C=CD
(6.2) C=CD-DS/μ[,2]
定义DS[+]=Max[DS,0],DS[-]=Min[DS,0],那么,(5.1)-(6.2)就可改写为:
(7) C=CD-DS[+]/μ[,1]
(8) C=CD-DS[-]/μ[,2]把(1)、(2)式代入(7)、(8)式可得:
(9) C=α[,1]S[,1]+α[,2]YD[,1]-ds[+]μ[,1]
(10) C=β[,1]CT+β[,2]CYX+β[,3]RNFA+β[,4]IFX+DS[-]μ[,2]利用Amemiya〔5〕的方法,即可在样本期间(1954~1988年)用2 阶段最小二乘法获得一致性估计。估计结果在表1和图1中给出。
3 估计结果
我们在表1.1中给出两个模型对需求方程的估计,在表1.2中给出两个模型对供给方程的估计,括号内为标准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
表1.1 需求函数
变量 S[,1] DYD YD[,1]
DS
R[2] DW
参数 α[,1] α[,2]
α[,3]
1/μ[,1]
PS87-.6302 .65761.0096
模型
(.072) (.032)(.003)
GPS92
-.801
.805 .728-3.190
.999
.549
模型
(.284)
(0.076) (.012) (.657)
表1.2 供给函数
变量 CT CYX RNFA IFX DS R[2] DW
参数 β[,1] β[,2] β[,3] β[43]
1/μ[,2]
PS87
1.0493.2548
.2541
-.4168
模型
(.004)
(.073) (.059)
(.034)
GPS92
.994 1.958
.800-3.224 26.798 .999
.650
模型
(.014)(.912) (.137) (2.296) (16.155)
大体上我们估计的结果都拥有预期的符号。根据估计结果,我们计算了各年度的过度需求程度。参看图1,虚线是PS87模型估计的结果,其过度需求为(CD-CS)/C;实线是GPS92模型估计的结果, 其过度需求为(CD-C)/C。
图1 消费品市场上过度需求的变化(1954~1988)
从图形上可以看出,虽然过度需求在一些年份表现为正(即消费品市场上需求超过了供给),一些年份表现为负(即消费品市场上供给超过了需求),但其趋势却是不断收敛的。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在这35年中,中国经济并非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处于长期过度需求的状态,而是过度供给与过度需求交替出现。第二,中国经济中确实存在某些非均衡调节因子,使经济的非均衡程度不断减弱。选择储蓄的变化量作为非均衡调节因子,进入模型估计应该说是可行的。从调整速度的估计值来看,μ[,1]=.31,μ[,2]=.04,可以看到,过度需求对储蓄变化的影响较大。
进一步,我们对照不同的经济时期来分析消费品市场的非均衡状况。按曲线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大致把35年的经济划分为六个时期:第一阶段:1954年到1958年底以前,消费品市场上过度需求的状况逐年减轻,甚至还可能出现了过度供给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政府的统购统销政策保证了消费品市场上的货源供给。第二阶段,1959年到1962年。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消费品的生产处于极低的水平,因而消费品市场上的过度供给开始急剧减少,供需状况向着过度需求的方向转换;但由于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把人们的消费需求限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从而这一时期的过度需求并不特别显著。第三阶段,1963年到1972年,一方面在经历了自然灾害以后,家计的需求重新恢复起来;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使生产遭受极大破坏,供给不足。这两方面的原因使过度需求快速增加,并维持了较长时期。第四阶段,1972年到1976年,这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经济调整时期,过度需求开始降低,并进一步转化为一定程度的过度供给。第五阶段,1977年到1980年,改革开放使经济的生产力有所恢复,开始逐步满足由于开放所引发的消费需求的增加。第六阶段,1981年到1988年,经济进入进一步地改革调整时期,特别是1985年实行企业产品价格双轨制后,企业生产得到极大刺激;同时,改革开放引进的新技术、新设备等都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消费品市场的供给,使市场在一定时期维持低水平的过度供给状态。但另一方面,需求膨胀又使消费品市场在1987、1988年出现过度需求。
4 结论
对我国消费品市场的非均衡模型的建立与估计,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了消费品市场的非均衡状况。我们不同意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过度需求状况的看法,而是过度需求与过度供给交替出现,且非均衡程度逐年减少。对PS87模型的改进,使我们的估计结果更接近于现实经济的运行状况。
然而,随着经济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经济运行中计划的成份已大大减少。为使模型反映经济运行的机制,就有必要重新修正消费品的供给方程;利用变参数模型对转轨后的经济进行分析。鉴于转轨后模型估计所需的经济数据还不充足,我们尚未作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3〕Portes,R.and A.Santorum:"Money and theConsumption Goods Market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Economics,vol.11,1987,pp.254~271、254~271.
〔2〕〔4〕张世英:《关于不均衡模型的若干问题》,《信息与控制》1990年第2期
〔5〕Amemiya,T:"a Note on a Fair and Jaffee Model",Econometrica,vol.42,1974,pp.759~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