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高斯型捕食者-猎物系统中的极限循环

广义高斯型捕食者-猎物系统中的极限循环

一、Limit cycles in a generalized Gause-type predator-prey system(论文文献综述)

陈萌昭[1](2021)在《两类三种群捕食者-食饵模型动力学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种群是一类较为典型的复杂系统,通过生物学家对大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建立模型,得到该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针对我们所建立的方程,分析存在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研究三种群生态系统中平衡点处发生分岔的可能性,最终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验证理论分析,研究三种群之间生态系统动力学的稳定性.第一个研究是基于在传统的两个捕食者-一个食饵模型中,我们对此进行了符合实际的改进,在两个捕食者之间添加了单向的捕食,例如老鹰和蛇都以兔子为食,老鹰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捕食蛇,与此同时,模型中采用了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函数描述捕食者与食饵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并模拟了这一模型在不同参数条件下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考虑到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稳定性.当这些影响因素有一个发生改变时,可能造成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发生剧烈的变化,甚至会导致生态系统中某些物种的灭绝.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分发生,我们另一个工作就是研究了其中的一种因素-两个食饵之间的帮助作用,并且我们通过对Allee效应阈值的改变来判断对食饵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验证分析,最终我们发现提高某个食饵的帮助系数,对自身的生存能力有促进作用,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增大其他食饵的帮助,对自身有不利影响,降低了自身的生存能力,甚至会导致其灭绝.文章主要章节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以及所需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第二章,对具有Holling-Ⅱ型三种群模型动力学影响与稳定性进行分析.第三章,探究具有帮助和Allee效应的两食饵-一捕食者的动力学分析.

高晗[2](2020)在《认知自组织网络中智能通信对抗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系统持续演进。当前,5G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用户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无线电资源也越发紧张。尤其在军事通信应用方面,由于存在多种通信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地理环境的复杂多变和敌方信号的恶意干扰,无线电磁环境变得尤为复杂。为了对敌方的无线电通信信号进行侦察,通常需要动态地检测、实时且准确干扰敌方通信,测定其技术参数。在深入学习软件无线电和频谱感知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软件Lab VIEW和硬件NI-USRP 2920搭建了一个智能通信对抗平台。为了提高对认知用户的检测能力以实现高效的通信对抗,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针对单用户的情况,本文通过改进能量检测法,降低阈值训练要求,在获得满足要求的频点数据后通过数组最大值索引,直接得出主用户的通信频点,再通过相关运算能间接得出用户的有效带宽。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获取较准确的用户信号相关参数,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号感知速度。其次,为满足多种对抗方式的需求,除了频点和带宽等参数,还需要获取无线信号的调制方案,本文介绍了调制信号原理,其中具体介绍了MPSK,MASK,MFSK和MSK四种数字调制信号的数字特征与频谱特征。本文基于循环平稳特征检测的方法对不同的调制方案进行模式分类,其中分类器采用了MAXNET神经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对FSK,BPSK,MSK和QPSK等四种调制方式进行自动分类。最后,为了实现动态的通信对抗演示,本文通过软件无线电设备USRP和软件开发环境Lab VIEW,搭建了相应的智能通信对抗平台。该平台主要实现了频点带宽特征参数的有效获取、基于频点检测的目标用户感知、自干扰信号的消除抑制、以及电磁频谱环境的实时检测等系统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所搭建的智能通信对抗系统能够有效地对目标用户通信进行持续干扰,且在目标用户进行跳频之后,仍然能够通过频谱感知实现跟踪干扰。

江堤[3](2020)在《利用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对EAST上径向电场对于输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径向电场对磁约束等离子体的约束和输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固有的复杂和多样性迄今还未能被充分的认识。如在低约束模向高约束模转换的过程以及内部输运垒的稳定维持中,径向电场以及带来的输运和约束问题仍不太明确。本论文依托于EAST超导托卡马克,利用高时空分辨的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以L-H转换和内部输运垒作为出发点,对EAST上的径向电场对输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本论文首先介绍了 EAST上的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电荷交换复合光谱(Charge-Exchange Recombination Spectroscopy,CXRS)诊断已经在 EAST 托卡马克装置上成功的测量到了数据并且可以用于研究等离子体中的径向电场等物理问题,该系统可以提供高时空分辨的特定杂质温度和旋转的测量。但是在实际诊断中却发现存在其他杂质的被动发射谱会出现在观测波长范围内。例如,由于边界CXRS视线落点有些位于离子回旋辐射加热的不锈钢波加热天线上,诊断会由此收集到铁的被动发射谱线,因此,本论文通过评估杂质离子的组份建立了一个拟合模型来模拟杂质发射谱,通过谱线拟合和电荷交换分量的仔细识别,提高了离子温度和旋转的信息精度。除此之外,本论文还利用谱分析的手段对羽化粒子进行了评估,在实验中也通过束调制的手段对羽化粒子效应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发现了羽化粒子效应对CXRS谱分析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拟合扣除。本论文还通过解哈密顿量的手段对塞曼效应以及精细结构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评估研究工作,发现塞曼效应在EAST上的CXRS谱分析中不能忽略,同样需要扣除,在经过这些效应的评估和扣除后,CXRS诊断的精度得到了提高。高约束模(H模)是未来ITER获得高参数等离子体的基础运行模式,但是从1982年第一次获得H模开始,L-H转换的机理就一直是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难题。本论文研究了 L-H转换发生前的径向电场的演化,同时对比分析了径向电场中压强项以及旋转项的贡献,发现了在逆磁项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边界的环向旋转对于L-H转换也起到了一定的贡献,通过数据统计发现,较低的边界环向旋转更容易实现L-H转换,这也意味着未来惯性大,旋转低的大型装置更容易实现L-H转换。除此之外,本论文对磁扰动以及密度扰动下的L-H转换以及H-L转换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发现了对RMP投入下以及SMBI的注入会对边界区域的径向电场形状产生改变,进而触发L-H转换以及H-L转换的结论。本论文还利用了边界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发现了台基附近的环向旋转对边界局域模的行为有影响,发现了较高的边界环向旋转及其剪切破坏边界局域剥离-气球模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边界局域模的行为。本论文还通过对EAST高比压放电中的内部输运垒和E × B剪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E×B剪切的存在抑制了芯部区域的离子温度梯度模不稳定性,并且还运用了回旋动力学模拟程序TGLF进行了验证。除此之外,本论文还对鱼骨模下的内部输运垒的形成进行了实验观察和模拟的研究,发现由于高能粒子爆发而形成的J × B力驱动径向剪切等离子体流和离子温度梯度模增长率相当时,也可以认为湍流输运被抑制,这也可以被认为是内部输运垒形成的另一种机制。

王雯[4](2020)在《异环境下浮游生物的斑图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浮游生物是水域生产力的基础,在海洋食物链中具有重要位置,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灾害的防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作用与反作用日益加剧,导致赤潮灾害频发,严重破坏浮游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也大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从理论角度研究浮游生态系统的时空动力学行为,尤其是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了解浮游生物之间以及浮游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掌握具体生态现象的形成机制,是解决浮游生态问题的基础.本文研究了异环境下浮游生物的斑图动力学行为,通过构建浮游生态模型来刻画异环境中的不同影响因素,主要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多重尺度分析、比较原理、分析技巧和构造Lyapunov函数等讨论了浮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局部分岔、时空斑图形成、持久存在和灭绝的性质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首先,为了考虑毒素作用对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一类具有毒素作用的浮游生态反应扩散模型的斑图动力学行为,其中浮游植物能够释放毒素造成浮游动物的死亡,而浮游动物拥有额外食物投放.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系统在共存平衡点发生Hopf分岔和Turing不稳定性的条件,对系统进行多重尺度分析推导出定态斑图在Turing不稳定相变点附近的动力学方程,从而得到不同类型斑图的形成条件.数值模拟观测到丰富的斑图结构,并给出毒素和额外食物的联合作用下种群灭绝、共存以及出现空间不均匀分布的参数空间.其次,分析了浮游生物的交叉扩散对斑图形成的影响,构造一类具有捕食关系的反应扩散模型,其中捕食者和食饵种群都表现出集群行为,并具有交叉扩散现象.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系统空间均匀定态由于扩散加入而失稳的条件,并利用多重尺度法推导系统空间振荡的振幅方程,其中各项系数均由原始方程的系数显式表达.进一步,研究振幅方程定态解的存在、稳定性条件,揭示斑图类型随着交叉扩散系数变化的情况.此外,在模型中考虑了人工收获行为,发现人工收获强度的不同将造成系统的斑图在点状、条状及其混合状之间变换,这种变换反映了人工收获对浮游种群空间分布的影响.然后,为了解浮游种群在Turing-Hopf分岔点附近的时空斑图形成,研究了一类产毒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反应扩散模型.选取模型的毒素释放率和交叉扩散系数作为分岔参数,建立系统发生余维2 Turing-Hopf分岔的条件.在该分岔点上,分离系统的动力学时间尺度,推导出描述系统主动模演化过程的耦合振幅方程,对其做线性稳定性分析,给出分岔点附近不同结构的时空斑图出现的参数区域.结果表明,不同于单不稳定性引发的斑图自组织现象,Turing-Hopf分岔点上的Turing模态和Hopf模态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导致系统在其切空间附近出现更复杂的动力学行为,也因此观测到单不稳定下无法出现的斑图结构.在此基础上,考虑外部驱动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反应扩散模型的Turing-Hopf 分岔附近引发的斑图变换.其中,外部驱动是具有弱强度的时间周期型驱动.当外部驱动不存在时,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确定该浮游生态模型的Turing-Hopf分岔存在的条件.然后引入周期驱动,在分岔点上通过弱非线性分析推导出关键模态的振幅方程,揭示驱动项对系统稳定的均匀定态解带来的改变.结果表明,即使强度很小的时间周期驱动也会引发系统空间均匀定态的改变,主要通过影响种群在时间上的动力学行为,使其变为振荡态,种群的空间结构没有明显变化.最后,为了从理论上阐释环境变化对浮游种群的存在性和灭绝的影响,研究了一类由非自治脉冲微分方程描述的三种群浮游生态模型.其中,两食饵种群存在互助作用,当捕食行为发生时,它们会采取合作共同抵御捕食者种群的捕获.通过比较定理、分析技巧以及构造合适的Lypunov函数等方法,建立系统持久存在、走向灭绝以及全局吸引等性质的充分性判别准则,给出以脉冲为表现形式的外部环境干扰下,脉冲强度与种群存在与否的具体关系.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几类生物因素、人为措施和外部环境变化对浮游生物时空动态的影响,从数学角度讨论了异环境下的浮游种群的空间分布,丰富了浮游生态系统的斑图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种群未来状态的预测,为生态问题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赵秋月[5](2020)在《异环境下海洋浮游生物非线性行为的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浮游生物不仅为海洋哺乳动物和商业上重要的鱼类提供食物,而且通过提供一半的全球初级生产力和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做出重大贡献,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中发挥着根本作用。因此,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生物上,通过观测海洋测量数据和实验现象发现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数学建模是分析外在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变化对浮游生物生物量影响的一个重要理论方法。通过对浮游生物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研究其生物量变化规律,从而能对浮游生物的生长情况进行预测。本文研究了异环境对浮游生物模型稳定性的影响,其中包括化学物理条件(温度、营养盐),生物过程(生长条件、捕食环境),适应性变化(表型可塑性、行为选择),这使得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更符合实际情况。针对具有适应性变化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捕食模型,本文主要运用稳定性理论和中心流形定理,实现了浮游生物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研究不同体型大小的浮游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考虑了一类具有细胞大小的浮游生物模型的稳定性,其中浮游植物的增长率、下沉率是其细胞大小的函数,且浮游动物的体型大小是具有最佳捕食者-猎物尺寸比的。在解的正定性和有界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其稳定性并进行了 Hopf分岔分析,发现相对较小的浮游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更加适应生存环境,这一预测与海洋浮游植物的经验模式是一致的。其次,基于上一个研究,考虑到生物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研究了具有体型大小的随机营养-浮游生物模型的平稳分布。其中体型大小决定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适应性,浮游植物的生长率、营养比率、下沉率受到其细胞大小的制约,浮游动物的营养比率、消耗率与其体型大小相关,且营养损失率、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死亡率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给出具有正初始值的全局正解的存在唯一性的基础上,构造了正解的遍历平稳分布存在的充分条件。通过分析发现较大的噪声干扰会导致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灭绝。再次,考虑到分布式时滞的作用,一个受Neumann边界条件限制的扩散浮游生物模型被研究了。通过将具有时空延迟的二维模型转化为三维模型,讨论了正定常稳态解的局部稳定性和全局稳定性。其次,利用极大值原理和Harnack不等式,给出了正非定常稳态解的先验估计。此外,建立了该扩散模型的非定常正稳态解的不存在性和存在性的充分条件,表明浮游动物以一个较大的扩散率进行扩散会导致固定模式的产生。然后,研究了浮游植物防御和浮游动物攻击效应对浮游生物模型的影响,其中浮游植物的内在增长率是关于浮游植物防御作用的函数,浮游动物的捕获率由防御和攻击水平决定,且浮游植物转换效率受攻击作用影响。通过对空间扩散模型的Truing不稳定性和Hopf分岔的分析,发现扩散导致Turing不稳定性产生,而防御和进攻作用的强弱变化会引起浮游种群的振荡。最后,通过建立模型参数关于水温的函数来研究水温对浮游生物模型稳定性的影响,其中生理相关温度范围内,将温度与浮游生物模型参数的关系分别模拟为驼峰型和U型,功能反应Holling参数的一般化。通过稳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揭示了在不同水温下,当参数接近阈值时,模型的动力学行为是如何演化的,这可以看作是对高温下浮游生物多样性的预测。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异环境下浮游生物模型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模型的实际性,丰富了浮游生物的理论知识,还对更复杂情况下的浮游生物种群变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谢迎康[6](2020)在《几类生物模型的动力学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发展迅速,并且在社会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生物学等诸多热门的研究领域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分数阶微积分在生态学和生物学中应用的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分数阶种群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对传染病模型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预防、预测和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和概括已有的生物模型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图理论、稳定性理论、微分包含理论、拓扑度理论等,对几类不同的生物模型的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组织如下第一章主要叙述了分数阶种群模型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一些已有的分数阶种群模型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分数阶微积分的一些相关知识,并且说明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以及研究内容等。第二章探究了一类具有时滞和种间竞争的广义分数阶捕食模型,给出了模型非平凡正平衡点存在和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同时,把时滞作为分叉参数,研究了该模型Hopf分叉的存在性。第三章探究了一类带有扩散作用和食饵保护的分数阶捕食模型,证明了解的存在唯一性、非负性和有界性等。此外,利用图理论和Lyapunov函数法得出了该模型正平衡点存在和一致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第四章讨论了一类具有Holling III型功能反应函数和不连续收获的分数阶捕食模型,并使用微分包含理论、拓扑度理论、Lyapunov函数法,对正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第五章研究了一类具有捕食行为和物质循环的时滞广义分数阶的生物网络。通过选择不同的是指作为分差参数探究了 Hopf分叉的存在性。第六、七章研究了两类不同的考虑各条边之间感染率相互干扰的传染病复杂网络,并对传染病的阈值,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第八章研究了一类具有比率依赖脉冲控制的传染病模型,并通过向量场分析,不动点定理以及庞加莱映射等对模型的平衡点和周期解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第九章为总结和展望。

骆敏[7](2020)在《变译理论指导下科普文本特点在译文中再现 ——以《方程式的奥秘》为例》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关于《方程的奥秘—50个最伟大的的方程式及其原理》第二章汉译实践报告。原着作者为理查德·科克伦,2016年出版,是一部典型的科普着作。笔者摘译了本书第二章的16个方程式,包括:开普勒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角动量守恒定律等。基于郭建中教授提出的科普着作四大特点,即科学性、通俗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以及在源文文本内容以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由黄忠廉教授提出的变译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在《变译理论》中,黄教授强调科技变译的广泛性,认为科技作品最适于变译(科普作品是科技文本的一种变体。他认为翻译的过程考虑读者的需求非常重要,并为此提出了七大变通手段:增、减、编、述、并、改、缩。该翻译报告将以科普着作的四个主要特征为切入点,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采取七大变通手段,以解决实践的困难和问题。笔者从四个方面归纳了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科学性方面来说,重点在专业词汇的翻译;在通俗性方面,需要多注意英汉语言的差异,确保译文通俗流畅,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学性方面,在描写、叙述以及部分修辞手法方面,需要符合读者的审美;趣味性方面,充满趣味性的小故事、实验和举例,配图是需考虑的。,因此,在科普读物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灵活的使用七大变通手段,尽可能地再现科普着作的四个主要特征。期望这份翻译实践报告总结的解决方法能对类似文本的有所帮助。

刘凯[8](2020)在《季节、捕食压力以及社会因素对入侵种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和性格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配偶选择对于物种的形成和进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在众多的社会行为中,配偶选择是最为重要的一种选择行为。动物会通过收集多方面信息来衡量配偶质量,并据此作出符合其偏好的择偶策略来提高繁殖成功率、提升后代适合度。与雌性配偶选择相比,对于雄性择偶偏好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并改变其性格特征。但是环境因素是否会影响个体的配偶选择目前研究较少,为了深入了解环境因素对于两性配偶选择和性格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入侵中国地区的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 Baird&Girard,1853)为模型动物,引入计算机模拟动画技术,结合实验室和野外环境从季节波动、捕食风险、社会因素等方面探究了环境因素对该物种配偶选择和性格特征的影响,试图揭示西部食蚊鱼在不同环境下配偶选择的适应性对策。得到了如下结果:(1)通过对全国五个采样点的野生西部食蚊鱼(G.affinis)进行行为学(配偶选择和性格特征)测定,验证了计算机模拟动画在西部食蚊鱼行为学研究中的有效性。其次,雌雄个体的勇敢度、活跃度均具有显着的行为一致性,且雄性的集群性也具有显着行为一致性,而且个体勇敢度和活跃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二元择偶试验发现,随着勇敢度/活跃度不断提高,雌性个体对于体型较大雄性表现出明显择偶偏好,而具有较高集群性的雄性则对活跃度较高的雌性表现出较强择偶偏好。该结果表明,在自然界中会出现更为复杂的个体择偶模式。(2)对入侵陕西安康地区的西部食蚊鱼进行季节性种群动态监测发现,种群性别结构整体偏雄性,夏季幼鱼的数量达到峰值,种群的季节性变化符合―boom and bust‖种群循环演替模式。此外,不同季节对于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并不一致,雌性个体对于较大体型的雄性具有择偶偏好,且在春季和夏季尤为显着,雌雄个体配偶选择的季节性变化反映了一种择偶的适应性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受到择偶机会的影响,我们推测这是一种行为和生活史策略之间的权衡。(3)通过引入捕食者计算机动画,模拟野外环境下面临捕食者时西部食蚊鱼择偶决策的改变,我们发现,野生西部食蚊鱼在遭遇共生捕食者(乌鳢,Channa argus)时会显着改变其择偶决定,而实验室传代的西部食蚊鱼面对其共同进化的捕食者(绿色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时择偶决定变化较强,这反映了先天机制和学习效果均参与其中。这种效应在勇敢度较高、体型较大的个体上表现尤为明显,且雌性个体强于雄性,可能是由于拥有这些表型的个体面临更大的捕食风险。(4)通过探究社会因素对雄性个体配偶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雄性配偶选择中,具有高度择偶复制倾向的雄性也更倾向于通过展示―观众效应‖来应对竞争者的出现,提示雄性择偶复制现象可能是社会反应综合症的一部分。综上,本研究主要探究了环境因素对入侵中国的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和性格特征的影响,反映了该物种择偶的一种适应性可塑性,揭示了其行为特征和生活史策略间的权衡。此外,本研究旨在发展并进一步完善行为生态学中关于―配偶选择‖的理论内涵,探究该入侵种在我国快速扩繁的理论机制,对于改善我国西部食蚊鱼入侵现状、保护濒危地方土着鱼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科学价值,同时对于动物行为学在畜牧学、野生濒危动物保护和生物入侵领域的应用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王雯[9](2019)在《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 ——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群落理论范式争论为切入点,探讨了三个中心领域:群落演替、群落聚集和群落构建的争论。在对历史文献以实证考察的基础上,依据时间顺序和内在逻辑,对群落争论之焦点问题进行梳理,以厘清研究主题及其发展脉络,展现出更为系统和实在的理论变化和演进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对立范式予以综合,以深入理解生态学的本质,解构论争和对抗。该研究澄清了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了群落的实在意义,充实了研究的维度,丰富了传统命题的内涵。对于群落演替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首先对争论的历程做出了梳理:它开始于克莱门茨“单元演替顶极学说”的提出,格里森以“个体论”假说对其反驳,后经由“新克莱门茨主义”与“新个体主义”之间的激烈较量,延续至今。在此基础上,详细概述了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与格里森“个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内涵,以及作为其逻辑延续和内容充实的“新克莱门茨主义”和“新个体主义”演替理论的含义。其中所涉及的理论范式提出的背景、遭遇的否定与质疑以及完善与推进等,均做出了详实的分析,并展示出“机体论”范式与“个体论”范式之间的对抗、转移和消解。对于群落聚集的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主要涉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的两个研究纲领:其中一个由戴蒙德引领,其观点具有整体论特征,认为严格确定的聚集规则决定了群落结构;另一个则由森博洛夫引领,持有激进的还原论立场,指出在致力于生物学解释之前,应首先检验“零假设”。在详细阐述聚集之争演进脉络的基础对“聚集规则”的内涵、“零假设-证伪”原则的操作,以及哲学与科学层面的批判做出了详实的分析。争论结果显示出,对立双方的观点都已开始弱化,且最终由激烈趋向缓和。对于群落构建的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梳理和阐述了“生态位理论”与“中性理论”争论脉络的演进,明确了争论的焦点问题,以系统方式体现出理论的发展动态。以此,集中探讨了生态位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并对其内涵的三次转变和内在辩证关系做出了详实分析;同时针对中性理论的提出、内涵及其架构基础、实证性研究,以及质疑和推进等不同侧面予以阐述;最后对争论趋势进行了探讨:对现有理论做出权衡,构建出包含随机性和确定性过程的综合模型,以实现全面、完整的解释多样性机制和模式。在对群落理论范式争论历程予以梳理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研究主题做出了进一步的哲学分析。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剖析了理论范式争论产生的原因:本体论的不同预设、认识体系的架构以及整体论与还原论、证实和证伪等研究方法的差异性选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对现有理论和数据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综合可能是消解群落理论范式争论和对抗的可行路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理论综合的基本原则为基准:在定义概念和假定条件时要精确;尽可能提升理论的完整性和综合程度;实现不同理论之间的自由转换;以及构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等级性的框架,以实现渐进式的理论综合。这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学本质的理解,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其应用并推进了生态学哲学的发展。作为从“科学”到“哲学”的阶段性研究,暂获得如下结论:群落理论范式的争论和转变是错综复杂的;争论趋势由激烈对抗走向交叉和融合;从模糊到精确的渐进式综合具有可行性;生态学研究应“回归本位”,以获得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实在意义。由此,在历史的构建和发展中,以忠实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渐进产生最佳说明性解释,使生态学哲学对自然的本质作出最真实的表征。这是本研究的终极追求。

郭玲利[10](2019)在《基于胞映射的模式运动建模与控制》文中指出在复杂工艺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物理化学交替渗透,难以实现机理建模的现象;同时存在如分布参数、非线性、自由度难确定的复杂特性;还存在其动态演化轨迹遵循统计规律这样的相同特点,针对具有这一类特点的复杂生产过程,本文研究了基于胞映射的模式运动建模和控制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针对模式类别变量不可计算问题,研究了胞度量下的模式类别变量,构建了基于胞映射的模式运动模型。首先利用改进的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ISODATA)构建了模式运动“空间”。为了度量定义在该“空间”上的模式类别变量,文中利用有限覆盖原理构建了输出胞空间。其次建立了胞度量下的模式运动受控自回归滑动平均(CARMA)模型,并采用改进的量子行为粒子群算法(QPSO)辨识模型参数。再次利用状态空间实现方法,得到模式运动的状态胞映射模型。最后利用胞映射算法开展模式运动描述的复杂系统全局分析,得到了系统的平衡胞和吸引域。(二)针对模式运动胞映射模型,构建了基于胞映射的模式运动控制器。首先将有界闭集的系统输入进行离散化处理,针对每一个原胞,利用胞映射得到对应的像胞和映射对的代价增益。其次以参考模式的度量值作为目标胞,以代价函数作为性能指标,借鉴动态规划原理,运用逆向搜索算法得到了所有可控胞到达目标胞的最优路径。最后记录路径上相关信息构成控制表,设计了基于胞映射的控制器。此外,针对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了控制器的鲁棒性能。(三)针对胞粒度受聚类参数影响问题,分析了聚类参数对控制系统性能影响。首先通过系统的平衡胞以及吸引域的变化分析聚类参数对全局特性影响。其次通过性能指标的变化分析参数变化对调节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安阳烧结厂烧结过程实际工况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基于胞映射的模式运动建模与控制方法的可行性。

二、Limit cycles in a generalized Gause-type predator-prey syste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mit cycles in a generalized Gause-type predator-prey system(论文提纲范文)

(1)两类三种群捕食者-食饵模型动力学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非线性系统
    1.2 非线性动力学方程解的一些形式
    1.3 解的稳定性和李雅普诺夫定理
    1.4 线性稳定性判断
        1.4.1 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和线性稳定性定理
        1.4.2 线性方程的解及其稳定性
    1.5 稳定性分析和罗斯-霍维兹判据
    1.6 分岔现象简介
    1.7 三种群生态模型
    1.8 Holling型功能反应函数
第二章 具有Holling-Ⅱ型三种群模型动力学影响与稳定性分析
    2.1 研究问题现状
    2.2 模型建立
    2.3 平衡点和稳定性分析
    2.4 数值模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帮助和Allee效应的两食饵-一捕食者的动力学分析
    3.1 研究问题现状
    3.2 模型建立
    3.3 平衡点和稳定性分析
    3.4 Hopf分岔
    3.5 数值模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表
作者简介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认知自组织网络中智能通信对抗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认知无线电介绍
        1.2.1 认知无线电功能
        1.2.2 认知无线电关键技术介绍
        1.2.3 软件定义无线电
        1.2.4 无线自组网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载波频率检测
    2.1 软件无线电平台
        2.1.1 软件定义无线电平台对比
        2.1.2 Lab VIEW软件
        2.1.3 NI-USRP2920硬件架构及处理流程
        2.1.4 安装测试
    2.2 载波频率与带宽检测的系统实现
        2.2.1 实验仿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循环平稳特征检测的调制模式识别
    3.1 调制信号原理分析
        3.1.1 数字调制信号
    3.2 循环平稳特征检测
        3.2.1 使用循环平稳特征法实现自动模式分类
        3.2.2 循环平稳频谱分析
    3.3 调制模式识别的系统实现
        3.3.1 信号发射端程序
        3.3.2 接收端程序
        3.3.3 仿真测试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频谱感知的智能通信干扰平台研制
    4.1 智能通信对抗平台
        4.1.1 系统模型
        4.1.2 工作流程
    4.2 系统实现与演示验证
        4.2.1 系统实现
        4.2.2 演示验证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利用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对EAST上径向电场对于输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能源问题
    1.2 什么是核聚变
    1.3 磁约束聚变
    1.4 EAST以及EAST上的中性束系统简介
    1.5 tokamak等离子体的几种运行模式
        1.5.1 欧姆加热
        1.5.2 低约束模(L-mode)
        1.5.3 高约束模(H-mode)以及I-mode
        1.5.4 内部输运垒(ITB)
    1.6 径向电场以及E×B剪切
    1.7 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简介
    1.8 第一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及其在EAST上的应用
    2.1 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原理及数据处理
        2.1.1 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原理
        2.1.2 电荷交换碰撞截面
        2.1.3 光子发射模型
        2.1.4 发射系数
        2.1.5 电荷交换观测谱的组成
        2.1.5.1 主动电荷交换谱Active charge exchange (ACX)
        2.1.5.2 被动电荷交换谱Passive charge exchange (PCX)
        2.1.6 通过主动谱给出杂质离子温度和与旋转速度信息
        2.1.7 结合BES诊断提供杂质离子密度信息
    2.2 EAST上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硬件介绍以及系统标定
        2.2.1 收光系统
        2.2.1.1 环向系统
        2.2.1.2 极向系统
        2.2.2 收光系统保护措施
        2.2.3 高通光量光谱仪系统
        2.2.4 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
        2.2.5 EAST上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系统的标定
        2.2.5.1 空间标定
        2.2.5.2 波长标定
        2.2.5.3 强度标定
    2.3 EAST上影响电荷交换光谱的诊断数据精度的一些干扰效应评估及处理
        2.3.1 杂质谱对EAST上边界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的影响处理
        2.3.2 韧致辐射背景谱的影响及其在EAST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上的评估
        2.3.3 束晕效应及其在EAST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上的评估
        2.3.4 羽化粒子效应对EAST上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数据处理的影响
        2.3.5 EAST上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上塞曼效应及精细结构效应评估
    2.4 第二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托卡马克上的输运理论
    3.1 粒子径向输运理论
    3.2 经典理论以及粒子漂移
    3.3 新经典输运理论
    3.4 湍流输运理论
        3.4.1 等离子体湍流形式
        3.4.2 回旋动力学方程组
        3.4.3 等离子体湍流通量计算
    3.5 湍流抑制
        3.5.1 漂移波湍流
        3.5.2 湍流抑制
        3.5.2.1 磁剪切
        3.5.2.2 平衡流剪切
        3.5.2.3 带状流
        3.5.2.4 沙哈洛夫位移
    3.6 第三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EAST托卡马克上的L-H转换与径向电场的相关研究
    4.1 国外聚变装置上L-H转换下径向电场的实验观察
    4.2 基于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分析EAST上边界相关物理
        4.2.1 EAST上L模和H模边界离子温度和旋转速度典型剖面
        4.2.2 EAST上L-H转换发生前径向电场中各项贡献以及H模阈值和边界环向旋转关系
        4.2.3 EAST上通过外部添加扰动情况下的L-H转换物理分析
        4.2.3.1 径向磁扰动影响粒子输运
        4.2.3.2 SMBI注入触发H-L转换
        4.2.3.3 等离子体电流爬升触发L-H转换
        4.2.4 边界环向旋转剪切同边界MHD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4.3 第四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EAST托卡马克中具有内部输运垒的稳态运行模式的实验研究
    5.1 具有高比压的ITB稳定运行模式放电的优势
    5.2 ITB的形成原因概述
    5.3 ITB和ETB的联系与区别
    5.4 EAST上高比压放电中内部输运垒的特征
        5.4.1 内部输运垒的观察
        5.4.2 E×B流剪切以及ITG线性增长率
        5.4.3 不稳定性数值模拟
        5.4.4 低阶有理q以及α-stabilization影响
        5.4.5 内部输运垒的崩塌
    5.5 内扭曲模下芯部输运垒相关实验研究
        5.5.1 n=m=1内扭曲模
        5.5.1.1 锯齿振荡(sawtooth osillations)
        5.5.1.2 鱼骨模(fishbone)
        5.5.2 EAST上内扭曲模下旋转变化的相关研究
        5.5.2.1 鱼骨模-→锯齿振荡
        5.5.2.2 阿尔芬本征模→鱼骨模→锯齿震荡
        5.5.3 内部扭曲模稳定性理论
        5.5.4 鱼骨模下输运垒形成理论
    5.6 第五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以及创新性结论
    6.2 未来计划以及研究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异环境下浮游生物的斑图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浮游生态模型
        1.2.2 斑图动力学
        1.2.3 异环境下的浮游生物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具有毒素作用和额外食物投放的浮游生态模型的斑图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模型描述
    2.3 非空间扩散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2.3.1 非负平衡点的存在性
        2.3.2 局部稳定性和Hopf分岔
    2.4 空间扩散模型的空间动力学行为
        2.4.1 Turing不稳定性分析
        2.4.2 毒素和额外食物对系统稳定性的联合作用
        2.4.3 Turing斑图的振幅方程
        2.4.4 Turing斑图的稳定性分析
    2.5 数值模拟
        2.5.1 斑图形成随分岔参数变化的情况
        2.5.2 额外食物对斑图形成的影响
        2.5.3 毒素释放对斑图形成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集群行为和人工收获的捕食者-食饵模型的斑图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线性稳定性分析
    3.3 Turing斑图的振幅方程
    3.4 Turing斑图的稳定性分析
    3.5 数值模拟
        3.5.1 交叉扩散对斑图形成的影响
        3.5.2 收获强度对斑图形成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游生态系统在Turing-Hopf分岔附近的时空斑图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描述
    4.3 微扰分析
    4.4 弱非线性分析
    4.5 时空斑图的稳定性分析
    4.6 数值模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游生态系统的外部驱动在Turing-Hopf分岔附近引发的斑图变换
    5.1 引言
    5.2 模型描述
    5.3 线性稳定性分析
    5.4 弱非线性分析
    5.5 数值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具有种群互助作用的非自治脉冲浮游生态模型的持久性与灭绝
    6.1 引言
    6.2 准备知识
    6.3 持久性和全局吸引性
    6.4 灭绝性
    6.5 数值模拟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贡献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件

(5)异环境下海洋浮游生物非线性行为的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异环境的研究现状
        1.2.1 体型大小
        1.2.2 防御和攻击作用
        1.2.3 温度的影响
    1.3 生物种群模型的研究现状
        1.3.1 时滞种群模型
        1.3.2 随机种群模型
        1.3.3 反应扩散种群模型
    1.4 本文结构与贡献
第二章 具有体型大小的浮游生物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模型描述
    2.3 平衡点的稳定性和Hopf分岔的存在性
        2.3.1 局部稳定性和Hopf分岔
        2.3.2 全局稳定性
    2.4 分岔极限环的方向与稳定性
    2.5 仿真算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体型大小的随机营养-浮游生物模型的平稳分布与灭绝
    3.1 引言
    3.2 准备工作
    3.3 模型描述
    3.4 平稳分布与遍历性
    3.5 灭绝性
    3.6 仿真算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时空延迟的扩散浮游生物模型的平稳模式
    4.1 引言
    4.2 浮游生物模型的基本动力学
        4.2.1 耗散性和持久性
        4.2.2 正平衡点的存在性
        4.2.3 平衡点的稳定性
    4.3 稳态解的分析
        4.3.1 先验估计
        4.3.2 非定常正解的不存在性与存在性
    4.4 仿真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防御和攻击作用的扩散浮游生物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5.1 引言
    5.2 扩散浮游生物模型的建立
    5.3 不具扩散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5.4 空间扩展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5.4.1 Turing不稳定性
        5.4.2 Hopf分岔
    5.5 仿真算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温对浮游生物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温度依赖模型的建立
    6.3 模型的定性分析
        6.3.1 正定性和有界性
        6.3.2 参数相关平衡分析
        6.3.3 稳定性分析
        6.3.4 Hopf分岔
    6.4 仿真算例
    6.5 敏感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贡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几类生物模型的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分数阶种群模型的研究背景
    1.2 分数阶种群模型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1.3 传染病模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4 分数阶微积分的基本知识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一类具有种间竞争的时滞广义分数阶捕食模型的稳定性与分叉
    2.1 引言
    2.2 模型的描述
    2.3 解的存在唯一性与正平衡点的存在性
    2.4 稳定性和分叉分析
    2.5 数值模拟
    2.6 结论
3 带有食饵保护的分数阶扩散捕食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准备
    3.3 模型描述
    3.4 主要结果
    3.5 正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3.6 数值模拟
    3.7 结论
4 具有Holling Ⅲ型功能反应函数和不连续收获的分数阶捕食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模型介绍与准备
    4.3 非负有界性
    4.4 正平衡点的存在性与稳定性
    4.5 数值模拟
    4.6 结论
5 具有捕食行为和物质循环的时滞广义分数阶生物网络动力学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描述
    5.3 主要结果
    5.4 数值模拟
    5.5 结论
6 一种新型异构网络上的SIS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
    6.1 模型描述
    6.2 主要结果
    6.3 数值模拟
    6.4 结论
7 具有传染介质的复杂网络上修正SIS传染病模型的全局稳定性及控制策略
    7.1 模型描述
    7.2 传染病阈值
    7.3 平衡点的稳定性
    7.4 疾病控制策略
    7.5 数值模拟
    7.6 结论
8 一类具有非线性传染率的SIQS传染病模型的比率依赖脉冲控制
    8.1 模型描述与准备
    8.2 主要结果
    8.3 数值模拟
    8.4 结论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变译理论指导下科普文本特点在译文中再现 ——以《方程式的奥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dures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Translation Tool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 Three Popular Science and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1 Research Overview of the Popular Science
    3.2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2.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2.2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2.3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to the Practice
Chapter Four Case Studies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Representing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4.1 Translation Methods of Representing“Scientificalness”
        4.1.1 Amplification
        4.1.2 Compilation
    4.2 Translation Methods of Representing“Popularity”
        4.2.1 Omission
        4.2.2 Combination
        4.2.3 Compilation
    4.3 Translation Methods of Representing of“Literariness”
        4.3.1 Compilation
        4.3.2 Narration
    4.4 Translation Methods of Representing of“Interesting”
        4.4.1 Amplification
        4.4.2 Remodeling
Chapter Five Evaluation and Conclusion
    5.1 Evaluation
    5.2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8)季节、捕食压力以及社会因素对入侵种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和性格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性选择和配偶选择文献综述
        1.1.1 性选择的表现形式
        1.1.2 配偶选择及其研究进展
        1.1.3 影响配偶选择的因素
    1.2 性格特征在动物行为中的研究进展
        1.2.1 性格特征的表现形式
        1.2.2 性格特征影响配偶选择的研究
        1.2.3 性格特征影响生物入侵的研究
    1.3 计算机模拟动画在配偶选择中的应用研究
    1.4 西部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入侵生物学综述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性格特征对于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动物和饲养
        2.2.2 行为学试验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性格特征的重复性和行为综合症
        2.3.2 择偶偏好总体情况
        2.3.3 性格特征与个体择偶偏好的相关性
        2.3.4 挑剔综合症(Choosiness syndrome)
    2.4 讨论
        2.4.1 性格特征在雌性对于较大体型雄性配偶选择中的影响
        2.4.2 性格特征在雄性配偶选择中对于雌性运动能力差异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季节因素对于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和性格特征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的季节性采样和饲养
        3.2.2 行为学试验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野生西部食蚊鱼(G.affinis)跨季节种群动态
        3.3.2 行为一致性和行为综合症
        3.3.3 季节性择偶偏好
        3.3.4 不同季节性格特征和个体择偶偏好的关系
    3.4 讨论
        3.4.1 入侵种西部食蚊鱼(G.affinis)种群动态的季节性变化
        3.4.2 季节因素和性格特征对配偶选择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捕食压力对于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动物和饲养
        4.2.2 配偶选择试验
        4.2.3 性格特征测定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对体型较大配偶的择偶偏好
        4.3.2 个体配偶选择的变化
        4.3.3 个体配偶选择总关联时间的变化
    4.4 讨论
        4.4.1 学习/经验效应
        4.4.2 面对不同动画类型的性别特异性反应
        4.4.3 面对不同动画类型的性格差异影响
        4.4.4 体长在不同动画类型中产生的影响
        4.4.5 个体配偶选择总关联时间的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性格特征对于雄性西部食蚊鱼择偶复制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动物和饲养
        5.2.2 行为学试验
        5.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
        5.3.1 择偶复制和对照组的对比
        5.3.2 择偶复制倾向和观众效应的相关性
        5.3.3 性格特征的重复性及其相关性
        5.3.4 择偶复制倾向与性格特征相关性
    5.4 讨论
        5.4.1 择偶复制与社会反应综合症的关系
        5.4.2 社会反应作为观众效应个体差异的潜在解释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 ——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为什么研究群落理论范式争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四、应用价值与创新之处
第一篇 群落演替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
    第一章 克莱门茨与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
        1.1 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内涵
        1.2 “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提出的背景
        1.3 对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质疑
        1.3.1 对群落演替起因(动因)的质疑
        1.3.2 对群落演替路径(方式)的质疑
        1.3.3 对群落演替趋向(终点)的质疑
        1.4 “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的提出
        1.4.1 马格列夫将热动力学和控制论应用到群落演替理论中
        1.4.2 奥德姆将群落演替理论的有机整体性扩展到生态系统中
        1.5 对“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的批判
        1.5.1 对生物能学原则的批判
        1.5.2 对物种多样性结论的批判
        1.5.3 对进程有序性的批判
    第二章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提出及其推进
        2.1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提出
        2.1.1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内涵
        2.1.2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提出的背景
        2.2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遭遇
        2.3 群落演替“个体论”的复兴
        2.4 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推进
        2.4.1 格莱姆的植物适应对策模型
        2.4.2 蒂尔曼的资源比率假说
        2.4.3 休斯顿和史密斯的个体-本位模型
    第三章 群落演替“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的弱化与综合
        3.1 三重机制演替模型解释
        3.1.1 三重机制模型的内涵
        3.1.2 三重机制演替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3.2 综合的群落演替因果性框架
        3.3 变化镶嵌体稳态学说
        附图
第二篇 群落聚集的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
    第四章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及质疑
        4.1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及其他学者的支持
        4.1.1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
        4.1.2 其他生态学者的支持
        4.2 森博洛夫等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质疑
        4.2.1 森博洛夫以及康纳和森博洛夫的质疑
        4.2.2 斯特朗等对“种间竞争”的质疑
        4.2.3 康奈尔拒斥“竞争后的幽灵”
    第五章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5.1 格兰特和阿尔伯特对斯特朗等的回应及质疑
        5.2 赖特和毕尓对森博洛夫和康纳分析方法的质疑
        5.3 戴蒙德和吉尔平的回应及质疑
        5.4 拉夫加登对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第六章 森博洛夫等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6.1 康纳和森博洛夫对戴蒙德和吉尔平以及赖特和毕尔等的回应和质疑
        6.2 森博洛夫对拉夫加登的回应及质疑
        6.2.1 对哲学批判的回应
        6.2.2 对技术批判的反驳
        6.3 森博洛夫和康纳对赖特和毕尓的回应及质疑
        6.3.1 对赖特和毕尔批判Q模式分析的回应
        6.3.2 赖特和毕尔提出新R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的延续
        7.1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者的总结性交锋和陈词
        7.1.1 吉尔平和戴蒙德基本观点
        7.1.2 康纳和森博洛夫对吉尔平和戴蒙德的回应及质疑
        7.1.3 吉尔平和戴蒙德对康纳和森博洛夫的反驳
        7.1.4 康纳和森博洛夫的总体性回应
        7.2 新世纪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的再延续
        7.2.1 对物种共现模式的重申
        7.2.2 对棋盘分布的再争论
        附图
第三篇 群落构建的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
    第八章 群落构建决定论的生态位理论内涵及疑难
        8.1 生态位理论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8.1.1 两种内涵:生境生态位与功能生态位
        8.1.2 量化研究:n-维超体积生态位
        8.1.3 操作性描述:资源利用生态位
        8.2 生态位理论的疑难
        8.2.1 实证研究的责难
        8.2.2 多元观点的冲击
        8.2.3 区域过程的忽略
        8.2.4 解释能力的缺乏
    第九章 群落构建随机论中性理论的提出及推进
        9.1 中性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分析
        9.1.1 中性理论的理论基础
        9.1.2 中性模型的框架结构
        9.1.3 中性理论的实证研究
        9.1.4 意义分析
        9.2 对中性理论的质疑及其推进
        9.2.1 中性理论的质疑
        9.2.2 中性理论的推进
    第十章 生态位理论的复兴及争论趋势
        10.1 生态位理论的复兴
        10.1.1 生态位概念的修订
        10.1.2 随机生态位理论的提出
        10.2 争论趋于融合
        10.2.1 生态位-中性连续体假说
        10.2.2 基于过程的统一框架
        附图
    第十一章 群落生态学理论范式争论的哲学启示
        11.1 群落演替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11.2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11.3 群落构建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11.4 争论解决的可能路径——渐进式理论综合
        11.4.1 理论综合的内涵及其可行性
        11.4.2 理论综合的工具
        11.4.3 理论综合的方法
        11.4.4 理论综合的原则
        附图
结语与展望
    一、本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二、本研究取得的基本结论
    三、研究展望
    四、本研究的欠缺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基于胞映射的模式运动建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模式识别在控制理论中的应用
        1.2.2 模式运动建模与控制研究
        1.2.3 胞映射理论研究
        1.2.4 基于胞映射的控制器设计
        1.2.5 基于胞映射的全局分析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模式运动“空间”构造
    2.1 引言
    2.2 模式运动理论的相关概念
    2.3 原始工况数据处理
        2.3.1 野值的识别和剔除
        2.3.2 缺失数据的处理
    2.4 特征空间构建
    2.5 模式运动“空间”构造
        2.5.1 常见的聚类方法
        2.5.2 改进的ISODATA聚类算法
        2.5.3 模式运动“空间”的形成
    2.6 仿真研究
    2.7 小结
3 基于胞度量的模式运动模型构建
    3.1 引言
    3.2 基于胞度量的模式运动模型
    3.3 基于改进的量子行为粒子群算法的参数辨识方法
    3.4 模式运动状态胞空间模型
    3.5 仿真研究
    3.6 小结
4 基于模式运动的系统全局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复杂系统的全局特性
    4.3 系统全局分析
    4.4 图胞映射法
        4.4.1 图胞映射理论
        4.4.2 算法构造
    4.5 仿真研究
    4.6 小结
5 基于模式运动系统的控制器设计
    5.1 引言
    5.2 胞映射系统的可控性
    5.3 离散最优控制器设计
    5.4 基于胞映射的控制器设计
        5.4.1 构造胞映射
        5.4.2 最优胞映射搜索
        5.4.3 控制表建立
    5.5 胞映射控制器的鲁棒性分析
    5.6 仿真研究
    5.7 小结
6 聚类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分析
    6.1 引言
    6.2 基于商空间的粒计算理论
    6.3 聚类参数对系统全局特性影响
        6.3.1 期望类别数对全局特性影响
        6.3.2 类别中的最少样本数对全局特性影响
        6.3.3 类别样本的距离分布标准差对全局特性影响
        6.3.4 迭代次数对全局特性影响
    6.4 聚类参数对调节性能影响
        6.4.1 期望类别数对调节性能影响
        6.4.2 类别中的最少样本数对调节性能影响
        6.4.3 类别中样本距离分布标准差对调节性能影响
        6.4.4 迭代次数对调节性能影响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Limit cycles in a generalized Gause-type predator-prey system(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类三种群捕食者-食饵模型动力学稳定性分析[D]. 陈萌昭. 安庆师范大学, 2021(12)
  • [2]认知自组织网络中智能通信对抗的关键技术研究[D]. 高晗.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利用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对EAST上径向电场对于输运影响的实验研究[D]. 江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异环境下浮游生物的斑图动力学分析[D]. 王雯. 山东大学, 2020(01)
  • [5]异环境下海洋浮游生物非线性行为的稳定性分析[D]. 赵秋月. 山东大学, 2020(01)
  • [6]几类生物模型的动力学分析[D]. 谢迎康.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变译理论指导下科普文本特点在译文中再现 ——以《方程式的奥秘》为例[D]. 骆敏.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季节、捕食压力以及社会因素对入侵种西部食蚊鱼配偶选择和性格特征的影响[D]. 刘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9]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 ——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D]. 王雯. 山西大学, 2019(05)
  • [10]基于胞映射的模式运动建模与控制[D]. 郭玲利.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广义高斯型捕食者-猎物系统中的极限循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