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章内部节奏与课堂教学节奏的和谐统一———个被广大语文教师所忽视的教学生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节奏论文,课堂教学论文,语文教师论文,生态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节奏?说法很多。人本生态美学的提出者、成都大学曾永成教授认为:“节律是最具普遍性和互通性的一种本原性的信息形态。节律感应作为一种特殊而普遍的信息——能量交换活动,乃是以节律为中介的生态认知和调节的重要方式。由于节律形式和生命体的节律活动的对应性和相关性,生命体的节律就可能由于对象节律形式的激发、调节和引导而达到与对象节律形式一致的主客同一的境界,这就是节律感应。并认为,节律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特性。”[1]曾文中的“节律”即节奏。曾教授的人本生态观为揭示审美活动的节律感应的生态本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生长空间,深化了对节奏的研究,推动了生态美学的发展,对语文教育这种审美活动也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山东师大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育智慧论》一书中这样概括“节奏”的涵义:节奏就是有规律的运动,是“运动”的起伏所形成的“波状”形态。具体些说,就是宇宙间的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律动[2]389。曹教授还就文章的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指出语文教学中把语言声音所构成的外部节奏和情绪的消长起伏而构成的内部节奏混为一谈的错误现象,提醒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节奏的艺术分析,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构成的外部节奏上,更重要的是分析把握作品内部的节奏,具体地了解作家塑造和刻画艺术形象的过程,弄清作品的内部构造系统,更加深入地领略作品的动态美,揭示作品的艺术魅力。曹教授的观点是独到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本文即以此为逻辑起点,展开论述。
一、加深对文章内部节奏的认识
曹明海教授认为,文章的内部节奏是由作品内部各种内容要素和意识流动所构成的内在形式的节奏。具体地说,作品的内部节奏,就是作品各个构成部分的起承转合、疏密缓急,或者情节的张弛变化,事态的发展波澜,场景画面的转换、跳越,人物的活动等各种内容要素的交替变换,而构成的内在运动的节奏[2]391。例如,在作品的情节——矛盾、冲突、行动、事件和命运——的发展中,有高潮和低落,发展和顿歇,紧张的高潮点和结局,有情势的变化,动作的跳跃,场景的转移,叙述的快慢和断续,冲突的激烈和舒缓,以及它们的彼此更替,由此所形成的作品的内在律动,便是内部节奏。如果说作品的外部节奏主要体现在语言声调的错杂变化上,那么作品的内部节奏,就主要体现在情绪的抑扬起伏,感情的发展波澜,意识流动的变化规律上,它是回荡在作品里的生命的脉动旋律。
国内一些较权威的语文教育学专著或教材,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重视文章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更谈不上对文章节奏的深入探讨,如东北师大语文教育家朱绍禹编著的《语文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于亚中、鱼浦江编著的《中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张鸿苓编著的《语文教育学》(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阎立钦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谢向贤主编的《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庄敬肃、王芳智、高玲编著的《语文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等,均没有研究文章学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直到河南师大曾祥芹教授著《现代文章学引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华中师大杨道麟著《语文教育学导论(修订本)》(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为止,文章学终于走进了语文教育学的殿堂。杨道麟在其《语文教育学导论(修订本)》中说:“翻阅师范院校通用的近百部语文教育学教材,论及语文知识教学时,也多半排斥了文章知识,有的用‘常用文体知识’或‘写作知识’代替文章知识,还是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这些事实足以说明,确立文章知识在语文知识体系中的合理地位,该是多么迫切,多么必要!”[3]299曾祥芹教授一语中的:“语文教师抓住了文章知识这个主干,就能在语文教育中带动整个语文知识的网络。”[3]300这些观点,使广大语文教师真正意识到文章学知识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应有地位,推动了语文教师自觉地把文章学知识融会贯通于语文课堂的进程,促进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能,这是令人可喜的现象,反映了语文教育学的巨大进步。
迄今为止,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即认为作品的节奏,就是语言构成的声音节奏,把语言声音所构成的外部节奏和情绪的消长起伏而构成的内部节奏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只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谈文本的节奏,只能是对文本节奏的表层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透过语言、声调的节奏变化,深化到作品的情感激流中而感受到抑扬起伏的情绪律动,才是对作品节奏的深层把握。
二、把握文章内部节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对诗和其他体裁的文体的审美阅读,都只有把握情绪的消长起伏的律动——作品的内部节奏,才能谛听作者的心声,领略作品的神采,了解作者创造艺术美的过程,揭示作者感情对铸造意象的规范作用,才能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世界和隐蔽领域,对作品的内部构造和艺术营构,作出深入的恰如其分的艺术审美。也就是说,才能真正透辟地理解作品,把握作者匠心构筑的艺术真话。例如孙犁的《荷花淀》(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2册),这篇小说并未描写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叙述曲折离奇的故事,但它却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吸引着、激动着、感染着我们,这就是作品中奔腾着的感情激流,情绪抑扬起伏的内在律动。小说描述的“送夫参军”“探亲遇敌”“战火洗礼”“参加战斗”四个场面,揭示了白洋淀妇女性格展开、感情发展的四个阶段。“送夫参军”主要是写水生嫂与水生两人之间的话别,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的温柔、含蓄和腼腆。“探亲遇敌”则反映了她们的镇静和团结。“战火洗礼”主要描写了白洋淀妇女的勇敢和机智。“参加战斗”一段为略写,一笔带过,展现了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和进步,抒发了作者对白洋淀妇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腼腆——镇静——勇敢——成熟,这是白洋淀妇女性格展开的四个阶段,可亲——可爱——可敬——可赞,则是作者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体现了作品内部构成的四个层次,它由远而近,由隐而显,由淡而浓,层层深入地展示了白洋淀妇女性格和感情的起伏变化,而这正是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感情发展的内部节奏。《荷花淀》以情绪的消长起伏,感情的发展变化为依据,不仅写出了白洋淀妇女对丈夫的爱和白洋淀男子对妻子的爱,也写出了白洋淀人对家乡的爱,还写出了作者对白洋淀人由可亲、可爱到可敬、可赞的热爱之情。作者把这三股爱的感情潮流融为一体,冲击着每个读者心灵的堤岸,使人激动不已,心潮难平,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和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正是与这一感情大潮波澜起伏的内在律动相适应,从而使小说摇曳多姿,呈现出一种整体节奏感和曲折变化的美。笔者在教学本文时,就实行了上述思路,做到了文章思路与教学思路、文章节奏与教学节奏的统一,教学效果良好。
显而易见,文学作品的内部节奏是体现作品艺术美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节奏的艺术分析,一定要结合“形”(形、线、色、音响、动作等),扣住“神”(事、理、情等),形神兼备地对文章进行赏析,使学生沉浸在作品的叙述过程中,勾勒出情绪消长起伏的波状形态,体验着意识流动的轨迹和历程,传达出感情发展波澜的内在律动。正如语文教育专家孙春成在《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中所说:“语文教学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教学来进行的,而文章内容本身是具有抑扬、张弛、虚实、开合等诸多因素的,有着内在的起伏变化的节奏。因此,设计教学方法就要考虑到文章这些特点,组织有起伏的教学节奏。成功的课堂教学,在于组织新鲜活泼、变化和谐的教学节奏。”[4]344-345
三、追求文章内部节奏与课堂教学节奏的和谐统一
关于文章内部节奏与课堂教学节奏的和谐统一的研究,现有的文献资料并不多见。较常见的是把文章学的原理与规律,引入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逻辑起点,属于“借用”阶段,并未达到“内化”层次。如曾祥芹教授主编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是国内较早提出把文章学的原理与方法,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专著。曾教授以降,逐渐有专家、学者开始重视文章节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展开研究。浙江省特级教师周一贯在《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1998年版)中,列专节论述优课的教学节奏:流程节奏,内容节奏,语言节奏和思维节奏,在“内容节奏”中,就教学内容的轻重、难易、多少的合理布局而形成变化交替的内容节奏,作了一些说明[5]300,但未涉及文章节奏的本义。江苏南通师院时金芳教授在《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版)中,列出专章《语文教学设计的文章学原理》[6]79-96,在文章与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路、结构、技巧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比较,归纳出一些把文章学的原理和规律应用于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巧,颇有新意,可惜却疏忽了对文章节奏的阐述。
山东师大万福成、李戎教授在《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中,明确提出把节奏原则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美的一个基本原则,并要求“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安排教学活动节奏”[7]275。在如何体现节奏美方面,方法与周一贯先生的《语文教学优课论》大同小异。广州师院教授宋其蕤的《语文教学美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元月版),列专章论述了语文教学的节奏美,虽然未摆脱《语文教学优课论》的模式,但内容比《语文教育美学论》翔实得多。语文教育专家孙春成在《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中,提出组织教学节奏应注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并建议教师合理支配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科学安排知识的多少快慢,灵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4]340-345,从而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但未探讨文章的内部节奏。在一些教育期刊上查阅到的关于课堂教学节奏营造与控制的论文,发现均没有逃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言语、教学思维这五个方面的窠臼,缺乏新意。只有曹明海教授在其《语文教育智慧论》一书中,鲜明地提出广大语文教师应重视对文本内部节奏的分析,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部节奏,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只有挖掘到了文本内部节奏的教学,才是真正贴近了文章本质的语文教学。那种停留在对佳句名段进行支离破碎的赏析层面的教学,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但没有合理引入文章学的知识、规律和原理,学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以及这样写的目的,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武汉江汉大学韦志成教授在《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中呼吁:“可见,品味语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也要防止走极端,有人把语感当作是语文教学的一切,这也不对。在领悟课文内容时,不能只求助于语感,还必须随机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进行‘理智的了解’,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知识学习和语感结合起来,那就全面了。”[8]192韦先生这里所说的“语文知识”虽然没有说清楚,但显然包括文章学在内。
追求文章内部节奏与课堂教学节奏的和谐统一,常用的方法是:依据文章思路,制定教学思路。文章的构成有事理(或思想)、情感、结构、语言四个基本要素,思路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连缀作用,而文章内部节奏也包含在思路之中,阅读教学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是完全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思路侧重在“写”,教学思路侧重在“教”,文章思路与教学思路可以统一或吻合。但每篇文章为表达中心而进行的谋篇布局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作者所写的许多篇文章也反映出各不相同的思路。千篇一律地来对待它们,只能反映出教师对文章还不够理解,没有深入到文章的内部。文章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探寻和捕捉到作者思路的“焦点”与“核心”所在,找准“切入口”,抓住“文眼”,确立“教眼”,认识“文心”,深入理解文章,提高教学效果。让我们追求文章内部节奏与课堂教学节奏的动态统一,构建出师生与文本及作者和谐共振的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