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球贸易回顾与展望_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2003年全球贸易回顾与展望_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2003年全球贸易概况: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况论文,贸易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2003年全球贸易低速增长、缓慢回升,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所加剧

2003年将是继2001年后世界贸易增速再次低于世界经济增速的一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截至2003年11月底的报告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略高于上年的3.0%。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2003年全球货物贸易的增长幅度将不到3.0%,比上年的2.5%略有上升。相比之下,整个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都稳定地维持在6.5%的水平,明显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受信息技术创新及投资、生产扩张的影响,2000年国际贸易创下了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然而,由于IT投机泡沫破裂以及“9·11”事件的双重打击,2001年世界贸易出现了近2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全球贸易的增长势头也由此发生逆转。

因此,从国际贸易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2003年全球贸易处于低速增长、缓慢回升的过程中。与此同时,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有所加剧。

2003年全球贸易增长整体上呈现一种“先抑后扬”的态势,上半年增长乏力,下半年增速加快,表现出明显的跳跃性,导致这种不平衡性的主要因素是上半年伊拉克战局的演变和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状况的显著改善。年初,由于对伊拉克战事的猜测,国际原油价格直线上升,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第一季度仅增长1.4%,进出口均呈现负增长。随着对伊战争的打响以及战争的迅速结束,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增长3.3%和8.2%。对外贸易也迅速增长,其中进口第二季度就增长8.8%,而出口在第三季度也实现了9.3%的增长。(注: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受美国经济及其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包括欧盟、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均有类似表现。世界贸易上半年增长2.1%,下半年将增长约3.9%。

表1 2000-2003年第三季度分地区和经济群体进出口增长率 %

地区/经济体 出口增长率 进口增长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0

2001

2002

2003

世界 10.8

-0.92.02.6

10.2

-1.01.63.1

发达国家 9.2

-1.20.11.66.4

-1.60.02.8

日本 9.0 -10.99.67.7

11.1

-1.91.64.3

美国 11.3

-5.9

-3.60.3

13.5

-3.33.92.6

欧盟 10.02.10.0n.a. 2.40.00.01.7

发展中国家

13.9

-1.55.84.3

19.6

-1.14.45.1

非洲 2.62.32.64.9

18.2

-2.22.65.8

拉丁美洲 9.7

-0.10.7

-0.84.12.7

-8.3

-1.1

亚洲发展中国家

22.61.2

12.17.2

23.71.7

12.78.5

中国 25.87.6

23.6

32.3

52.6

12.3

20.1

40.5

转型国家 13.08.77.86.1

15.0

12.79.38.4

资料来源:2003年以前的数据来自WTO;2003年的数据来自世界经济展望第9期的预测数据;中国2003年的数据为前三季度数据,来自中国海关统计;亚洲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

贸易增长的不平衡性在美、日、欧大三角之间表现明显。自2001年全球贸易增长势头发生逆转以来,美、日、欧在贸易增长方面的差异表现显著。就出口增长而言,美国不仅在2003年上半年出现负增长,而且,此前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其主要贸易对象国的吸收能力不足,其中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乏力,拉美国家遭遇金融危机(阿根廷、巴西等)和政局动荡(委内瑞拉)的影响。日本的出口增长大起大落,2001年为-10.9%,2002年迅速恢复,甚至超过了2000年9.0%的增长水平,达到9.6%。导致日本出口增长迅速恢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迅猛,其中,2002年增长21%,2003年1-10月份同比增长31.4%。欧洲联盟的出口增长近两年一直停滞不前,而且欧元升值对欧元区贸易的增长也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2003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下降1.2%和0.5%。在进口方面,美国2001年下降3.3%、2002年增长4.0%,2003年上半年大起大落,第一季度下降6.2%,第二季度增长8.8%,(注: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美国进口波动主要因为美元汇率先升后降以及美国经济复苏力度的变化。日本与欧盟的进口增长虽然都表现为停滞,但是,原因却有所不同。欧盟主要是源于经济增长无力,再加之欧盟内部贸易已占到欧盟国家对外贸易的2/3,而日本进口增长的呆滞虽然与其经济低迷有关,但更主要是由其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的。

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国家间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

相比发达经济体对外贸易的增长水平,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地区,而且,发展中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增长尤其显著——“南南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在过去10年中翻了一番,已经超过11%(WTO,2003)。从地区上看,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亚洲,其中中国的贡献尤为突出。在2003年头8个月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就占了日本出口增长的73%(罗奇,2003)。转型国家的对外贸易也保持了一种稳定的增长势头,表明转型国家的经济改革已经开始显现成效,伴随外国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增长,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还会进一步增长。近年来,非洲地区的外贸增长基本上都保持在与世界贸易增速相当的水平上,尽管非洲国家内部仍有较大差异,但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而且,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有所上扬,与2002年12月相比,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原料类商品价格上升11.5%,其中有色金属类商品和农产品原料类商品价格分别上升11%和12%;食品饮料类商品价格下跌1.5%。从具体商品看,镍、木材和天然橡胶等价格大幅上涨,同期分别升逾20%乃至30%;棉花、铜、锡、铅等价格均升逾10%;原油、铝和蓖麻油等价格均升逾5%;小麦、锌和亚麻油等价格也各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因此,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明显改善,预计这一势头还会持续。相比之下,拉美国家的状况令人堪忧,受金融危机以及政局动荡的影响,再加上沉重的偿债负担,拉美国家不得不在极力保持出口增长的同时大幅削减进口,2002年进口增长-8.3%。从截至目前的统计资料来看,拉美国家2003年的对外贸易整体上将出现负增长。

二 坎昆会谈失败与双边及地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活跃

(一)坎昆会谈无果而终

继西雅图会议之后,2003年9月WTO于墨西哥坎昆召开的部长级会谈再次无果而终。与西雅图会谈不同的是,坎昆会谈失败鲜明地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冲突、矛盾无法调和。

自多哈会议以来,WTO成员贸易磋商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领域——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健康问题。

在发达国家中,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国与以欧盟和日本为主的农产品进口国在坎昆会谈前已经就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基本达成协议,(注:双方在达成意向协议前,也经历了多次较量,如美国在综合考虑国内利益集团需要以及作为坎昆会谈的前期准备,为了提高谈判的筹码、压迫欧盟和日本让步,于2002年年中颁布了《新农业法》,决定大幅度提高对农业的补贴,此举遭到了WTO绝大多数成员的谴责。美国则在各种场合极力抨击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迫于压力,欧盟承诺改革实施多年的共同农业政策。)但是,欧美的妥协方案根本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利益。与以往类似,广大发展中国家仍被发达国家“边缘化”处理,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所涉及的三大核心内容中(国内支持、出口补贴和市场准入),整个自由化方案和贸易磋商都忽视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和要求。

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健康问题主要涉及要求发达成员承诺允许发展中成员免费使用某些药品的专利技术,自行生产相关药品以控制对于公共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的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这一领域的磋商曾接近达成协议,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成员强调前提条件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药品不得用于出口。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类似,发达国家的授权对于像印度、巴西这样的国家是可行的,但是,还有许多不发达国家根本不具备生产此类药物的能力,因此,发达成员的授权对他们根本没有实质意义。

在坎昆会谈中,以欧盟、日本为首的发达成员还提出了启动“新加坡议题”的议案,要求就多边投资规则、竞争政策等问题展开谈判,并作为一揽子谈判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认为在包括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内的众多关键问题未得到解决以前,根本不适宜启动“新加坡议题”。而且,发展中国家普遍感觉负担过重,并且目前还无法把握这一领域的重要问题。因此,欧盟和日本的建议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反对,并导致坎昆会谈失败。

坎昆会谈的失败以及所反映的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表明发达成员忽视发展中成员利益、单方面制定规则的思路和做法已经无以为继。发展中成员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乌拉圭回合所确立的规则整体上不利于其经济发展,发展中成员的觉醒并积极参与规则的制订对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作为多哈回合“发展议程”(Development Agenda)关键的一环,坎昆会谈的失败不仅阻滞了多哈回合的整体进程,而且也给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前景投下了阴影。

(二)双边及地区多边贸易自由化活跃

2002-2003年,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停步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双边及地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再度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2和2003年签署的这类自由贸易协定就有16项,还有几十项正在谈判之中。其中具代表性的有:美国已经与新加坡、智利、泰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斯里兰卡等数十个国家展开谈判或签署协定;欧盟在接纳第一批中东欧新成员后,还会进一步考虑接纳更多的成员;即使是传统上一直回避双边和地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日本也开始加入这一潮流,日本已经与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正在与韩国、东盟、墨西哥进行磋商;在发展中国家(地区)中也有类似举动,如中国与东盟已经就组建自由贸易区而展开定期磋商,拉美地区的“南方共同市场”新近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等等。

双边及地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重新活跃有其原因和背景。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停滞是促成这一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的停顿,纷纷转向双边和地区多边贸易安排。仅就坎昆会谈的失败而言,直接的原因似乎主要是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利益冲突,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缺陷已经越来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如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在整个体制中的非对称性、WTO规则协调范围和协调能力的有限性(未能涵盖包括投资、竞争政策在内的诸多问题)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新近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广泛地产生于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之间,而且协定的内容实际上并不仅仅限于贸易领域,而是普遍涉及资本流动、人员交流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当然,一些个别的、特定的因素对双边及地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活跃也有重要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美国国会在2002年8月通过的《贸易促进授权》法案,该法案也称为“快车道”法案。根据该法案授权,对于美国总统与外国签署的贸易协定,美国国会只能予以批准或否决,从而可以避免国会要求修改协议内容而导致审议的过程久拖不决。由于美国在国际经贸领域里的重要地位,美国在这一领域的重新活跃带动了其他国家(地区)竞赛式的行动。

三 展望:2004年全球贸易增长前景向好,速度将略高于2003年,不平衡性依然突出

尽管对于前景的预测总是困难的,但正如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所言:“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又是我们不断推摸手中已经磨损不堪的水晶球,尽一切所能为来年做预测的日子,而且我们总是战战兢兢”。基于以下原因,我们认为2004年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可能略高于2003年的水平,但是,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第一,世界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升,预计可达到4.2%的水平,比2003年高出约一个百分点,但是,2005年可能再次回落到约3.6%的中长期增长水平上。美国经济在2004年预计将能实现4.7%的增长,随着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力度的转弱,美国经济将带头减速。而且,美国此番经济增长的复苏是通过牺牲相当一部分未来的利益而得来的,预计其2005年的增长水平不会超过2004年;欧盟和日本经济从总体上都还不大可能出现令人兴奋的表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虽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进出口的增速不可能继续维持在40%的水平上,而且,由于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过快增长,可以预计中国还将继续引导经济实现软着陆。综合而言,伴随世界经济增速的小幅上升,2004年全球贸易增速将略高于2003年的水平,但差距不会太大。

第二,美元汇率变动将成为影响有关国家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在2004年将更为明显。在整个2003年,美元兑欧元的平均汇价较2002年底下跌幅度超过10%,美国与欧盟在贸易增长方面的差异性与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有着密切联系。尽管美元汇率走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美国政府近年来一改其支持强势美元的政策导向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预计这种趋势短期内不会逆转。因此,以欧盟和日本为例,在国际贸易方面他们还将面临由汇价波动所导致的更加严峻的考验。美元汇率变动对全球贸易的准确影响虽然难以衡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考虑到目前绝大部分的国际贸易仍以美元进行结算,美元汇率的下跌对2004年全球贸易额的增幅有负面影响。

第三,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国家间贸易增长的不平衡性将持续。亚洲仍将是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2004年亚洲地区区域内贸易的增速将显著高于对区域外贸易的增长,中国、日本以及东盟都在极力拓展其相互间的贸易关系。2004年,欧盟的扩大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从其成员国的角度来看,不会对其贸易的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本质性的原因是:此前,欧盟与中东欧国家的一体化进程已取得相当的进展;在过去10年中,欧盟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年均增长15%,从中东欧国家的进口年均增长13%。中东欧国家在欧盟区外进口中所占份额从1990年的3%上升到2002年的14%,况且,欧盟扩大的最终目标是在2009年左右将中东欧国家纳入统一大市场。伴随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拉美国家的对外贸易将有所改善,但是形势仍不容乐观,尤其是几个拉美大国的进口还将表现得比较呆滞,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偿债负担依然较重。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条件有望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原料类商品以及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扬会进一步促进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就经济转型国家而言,俄罗斯在2004年最终完成入世进程应该不会出现其他的变数(原计划于2003年加入)。其他几个转型国家,如阿塞拜疆、塔吉克斯坦等,也会很快加入WTO。因此,经济转型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将进一步向好。

标签:;  ;  ;  ;  

2003年全球贸易回顾与展望_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